觀看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精選6篇)
觀看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1
區委組織各街鎮在河北會堂觀看了劉瓊芳同志先進事跡事跡報告會后,我深深為之震撼。她23歲走進醫院,77歲仍然堅守在診療一線。她從醫五十四年,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卻從沒開過一張昂貴的藥費單,沒讓患者多花一分錢。她身患多種癌癥先后做過四次手術,仍執著的守著她心愛的工作崗位,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
我通過收聽收看專題片和學習劉瓊芳同志的先進事跡,使自己的靈魂再一次得到洗禮。劉瓊芳同志對工作的執著、為人的謙和、生活的樸實無不讓人欽佩;她博大的胸懷、大家風范、頑強毅力和對患者長幼妍蚩一視同仁,傾注的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無不令人敬仰
大醫精誠、大愛無言,她心系群眾,顯示出一生為民的崇高精神,昭示著一名共產黨員員的無限忠誠。我們從她的身上讀出了對愛的責任,她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豪言壯舉,有的只是五十年如一日的兢兢業業,淡泊名利的愛崗敬業。她是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是一個純粹的人,是一個高尚的人。
學習劉瓊芳的精神,就是要學習她對工作執著的追求,把醫生這種職業作為她畢生為之努力前進的奮斗目標;學習劉瓊芳的精神,就是要學習她頑強與病魔做斗爭,對待自己的生死淡定自若,譜寫出一串串生命的贊歌;學習劉瓊芳的精神,就是要學習她對工作精益求精,把患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劉瓊芳同志的事跡告訴我們,我們必須要有頑強的意志,必須只爭朝夕,從點滴做起,不能好高騖遠,立足崗位,腳踏實地,端正心態,勤勉敬業。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敬業、精業,忠于本職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凡的業績。
觀看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2
今年王岳菊已經53歲了,她原是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的物資局的一名會計,20__年1月王岳菊的婆婆不慎跌倒,突發腦溢血成了植物人。一直守在醫院照料婆婆的王岳菊,擦干眼淚堅定地說了一句話:“不管怎樣也要為婆婆治病。”就這樣,她默默挑起了照顧婆婆的重擔,一挑就是五年。
為了讓婆婆床鋪保持干爽,王岳菊每天要為婆婆換無數次尿片,為了不讓婆婆感染,胃管三個月換一次,紗布一星期換一次,尿管四天換一次,就連醫生都認為“只有一個多月”生存期的婆婆創造了生命奇跡,臥床5年來,婆婆身上不但沒有生過褥瘡,體重還增加了很多。
她5年如一日地精心照顧植物人婆婆,沒有一句怨言,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5年來她共寫了十大本的護理日記,長達上萬字。當記者問她對之前說的那句話是否后悔時,王岳菊堅定的說從來都沒后悔過。
王岳菊夫婦倆用十幾本的護理日記為我們講述了感人至深的故事,其實不平凡就是在一點一滴的平凡的生活當中。
觀看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3
“時代楷模”張黎明是我們電力工人杰出代表,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先進典型,是“點亮萬家的藍領工匠”,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重要思想,見證了新時代電力系統工作人的使命和擔當。
作為一名撫電電站服務員工,我滿懷敬意地聆聽了張黎明先進事跡報告會,事跡中一串串閃光的數字令人激情澎湃,現場中一次次嘹亮的掌聲令人熱血沸騰,他的崇高品質與奉獻精神深深地打動著每一名員工,催人奮進,感受頗深。
學習時代楷模精神,就是要學習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政治品格,扎根基層、埋頭苦干的敬業意識,勇于探索、矢志創新的進取精神,甘愿奉獻、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在工作中,以更加飽滿熱情的精神狀態銳意進取、努力拼搏,爭創一流業績。
學習時代楷模精神,就是要吃苦在前,沖鋒在前,奉獻在前,從張黎明身上汲取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敢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力量,以更加實干苦干能干、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銳意進取,努力拼搏,為打造撫電電子服務效應再作新貢獻。
觀看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4
近日,通過觀看張富清先進事跡,到了老一輩共產黨人的奉獻精神,看到了老一輩共產黨人堅守的那一份初心,讓我感動不已,數次落淚。他身上的這些可貴精神,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名新時代干部要做到以下幾點:
學習和觀看張富清事跡,就要傳承中國精神。從先進事跡讓我看到了中國精神的傳承,并深深的感動著我。國無精神不強,人無精神不立。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精神是一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力量源泉,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人才能在面對困難險阻中披荊斬棘、奮勇向前。宣傳中國精神。不斷學習先進事跡,向社會、向身邊人宣傳中國精神,感染每一個人,讓這種精神鼓舞和激勵每一個人不斷攻堅克難、奮勇向前,讓這種精神成為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強大精神動力。
學習和觀看張富清事跡,就要堅定理想信念。從先進事跡讓我看到了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矢志奮斗,并深深的感動著我。理論武裝頭腦。我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__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要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堅持全面學、貫通學、深入學,帶著信念學、帶著感情學、帶著使命學,真正做到學懂弄通做實。做好本職工作。腳踏實地做好當前工作,在實踐中學習,在群眾中鍛煉,只有把本職工作做好,才能真正服務群眾,才能真正為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學習和觀看張富清事跡,就要礪煉高尚情操。從先進事跡讓我看到了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并深深的感動著我。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對于一名機關干部來說,就是要增強黨性,弘揚共產黨人的正氣。自覺經受各種考驗,在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方面做出表率,嚴格約束自己。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計較個人地位、名利,多為群眾做實事。
學習張富清事跡,就要勇于擔當負責。從先進事跡讓我看到了堅持勇于擔當,敢于負責的奉獻精神,并深深的感動著我。要牢記使命,不忘初心,在遇到事業上的瓶頸、坎坷與挫折時,要向張富清榜英雄學習,站在講政治的高度上來評判自己的榮辱得失,衡量自己的工作成績,檢驗自己人生的奮斗價值,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
觀看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5
微笑服務換真情—記三十三團醫院優秀護士潘玉華。
時光中會不會有永恒的感動?很多人都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有這樣一位護士,她沒有創造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奇跡,但她用青春書寫著生命的感動。她用真摯的愛心,為患者拂去滿身的傷痛;她將樸素的笑容綻放,為患者增添繼續前行的信心與勇氣;她將青春定格在燕尾帽下,用奉獻丈量著生命的長度……
她,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33團醫院護士——潘玉華。
有人說“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芒,一粒沙可以驗證大地的蒼桑。”潘玉華是一名普通護士,在醫療行業無數護理人員當中,她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憑著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滿腔熱情,在15年的護理生涯中,無怨無悔地追求當代白衣天使的使命,她用理想的信念、勤奮的態度和病人的沮喪、絕望做著交換,用自己的微笑撫慰病人傷痛的心靈。她就是這片大海中涌蕩的浪花。
潘玉華是1996年從北疆塔城嫁到33團,成為了該團醫院的一名護士。那時的潘玉華剛從護校畢業。她懷著滿腔的熱情,履行著白衣天使的諾言,融入到33團醫護工作的行列中。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33團醫院,缺醫少藥,且醫療條件差,住院的患者既有團部的,也有連隊的,但對她來說,都是一樣的面對,一樣的執著,一樣的專心。她用熾愛溫暖著病榻上的疾病患者,用滿腔真情感動著每一位病人的心靈。
今年7月份,一名86歲的男性患者張書孟,由于年老胃腸功能失調,數天未排大便,腹脹、肛門墜脹折磨著這位老人。為解除老人的病痛,醫院安排由潘玉華護士行灌腸術,灌腸中堅硬的糞團阻礙導管導入,潘玉華護士就用手指摳出堅硬的糞團,然后灌腸成功,患者排出很多淤積的糞便,老人很高興,悶悶不樂的心情頓時放松。
幾天后,又一名3連的84歲女性患者孫惠民,亦由于年老胃腸功能失調,急需醫院行灌腸術,當時坐臥不安的老人,異常痛苦。為盡快解除老人的病痛,又是潘玉華護士為其灌腸成功,但由于老人不能下蹲,排糞便時排了一地,奇臭無比,但潘玉華護士卻攙扶著老人足足20分鐘。老人排便成功后,面容顯得平靜而安祥,連聲道謝。小潘卻說“不用謝,這是我的工作,是我應該做的。”隨后又將地上的糞便清掃拖地干凈為止。她的一舉一動,感動著醫院里的每一個人,而小潘護士卻面帶微笑地說:“我們的灌腸工作取得收效,我們沒有白忙活。”
作為一名護理人員,如果說她沒有顧慮,那是不真實的。畢竟她已為人妻、人母。但是,她沒有選擇退卻,卻選擇了堅守。她深知:救死扶傷是每一位醫務人員的神圣職責。今年4月,她的父親因突發的車禍去逝,這給遠在33團的潘玉華以沉重打擊,原本約定在今年春節回家探親的小潘,卻因工作需要沒能在父親生前最后盡孝,而留下了終身遺憾。
時光如白駒過隙,一晃,潘玉華在醫院工作15個春秋了。這15年的光陰里,長長的病房走廊、寧靜的病室,到處都留下了她的汗水和足跡。每天給病人測體溫、打針、發藥、鋪床、輸液,給重病患者翻身,常常超時工作,但她從不言苦,她在苦中感受呵護生命的快樂,在累中體會自身價值的意義。她覺得全心奉獻才是她最美麗的時刻。
工作中的潘玉華還是一個有“心”的護士,她認為選擇了醫護職業首先要具備和病人溝通的技藝,那就是“微笑”服務。工作中的她總是面帶笑容,無論進病房給病人治醫學,還是平日閑暇,只要面對病人,她始終以笑相迎,認真詢問,耐心解答,并與同事們一起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從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等各方面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優質服務。有不少患者風趣地說:“看見潘護士的微笑我們的病痛似乎也減輕了許多……”
默默的'奉獻和辛勤的努力,總會換來大家的認可。在潘玉華熱心投入自己本職工作的時候,勤勉奉獻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好評,她多次被評為33團醫院“優秀護士”。面對榮譽,她總是淡然一笑,她將榮譽化作了對護理工作的摯愛,對患者的關愛,對醫療衛生事業的熱愛,她用自己的青春年華書寫出更多感動生命的樂章!
觀看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6
宋培文1982年畢業于蘇州衛校護理專業班,經過助產培訓進入原婦幼保健院做了3年助產士,后調入嬰兒室工作,從此與新生兒結下不解之緣。
宋培文已記不清楚自己到底護理了多少嬰兒,有多少病理兒經她護理轉危為安。在她腦海里有一個堅定的信念:生命是神圣的,應該得到無微不至的關愛。一次,一個外來嬰兒住院,由于入院未明確診斷,該嬰兒的感染傳給了旁邊床位的嬰兒,發生了新生兒院內感染。面對險情,她一邊迅速向護理部與控感科匯報,一邊配合科主任立即采取緊急隔離措施,對感染兒實施封閉式管理,固定專職護理人員加強治療監護。「新生兒科護士先進事跡材料」新生兒科護士先進事跡材料。她沒日沒夜地守在病房里,消毒隔離,密切觀察有無新發病兒。直到一個星期后,確信沒有新發病兒,感染兒也已轉危為安,她才松了一口氣。這時,她才想起年邁的老父親患病還在住院,匆匆趕去陪伴。
新生兒不會講話,但宋培文卻能讀懂寶寶的需求。她說:“別看寶寶不會講話,但他們會有皮膚饑渴現象,有的寶寶哭鬧,不一定是餓了或者是病痛難受,而是希望有人去關心或愛撫,給他一些皮膚的撫摸就會好。”每次外出學習或參觀回來,宋培文都會把一些先進的護理理念帶回來,并帶領全科護士一起實踐。她帶領大家一起動手為早產兒暖箱中制作五顏六色“鳥巢”,使孩子們產生安全、舒適感,讓他們的小手小腿觸碰到“鳥巢”就像感受到媽媽的子宮壁,安安靜靜地不哭不鬧。
由于本院沒有新生兒外科,碰到一些外科小病人,醫院得用轉運救護車把嬰兒送到相應的大醫院,宋培文總是坐在車上,親自抱著孩子送到目的地,與對方交接好后才離開。一個冬天的夜晚,新生兒科接到遠在蘇北東臺的轉運急救電話:一個病情危重的新生兒呼吸衰竭,需要緊急轉送至上一級醫院搶救。宋培文得知后,二話沒說,穿起棉襖,推上電瓶車就往醫院趕。到醫院后換上工作服,沒顧上喝一口熱水就匆匆上了救護車,一路護送寶寶到醫院。在她的帶領下,幾年來已有近XX名危重新生兒得到及時救護。
XX年,她榮立蘇州市衛生系統三等功,XX年榮獲蘇州市衛生系統“服務之星”光榮稱號,XX年被評為蘇州市“優秀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