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管理交流會心得體會(精選3篇)
班級管理交流會心得體會 篇1
金秋十月,六中又迎來了一次大型的班級管理交流論壇,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全體任課老師也都參與其中。由陳校長主持的班級管理論壇在早上8點準時展開了,陳校長首先做了這次交流論壇的主題意圖的講話。之后三個校區共有十名優秀的班主任老師做了精彩的發言,分別是六中的老師:杜文秀、閆麗云、劉傳才、孫迎峰、杜秀麗;六中西校區的老師:王妮妮、趙培秀、李偉彩、劉珂;六中北校區的老師:劉峰。
作為一名剛來六中不久的教師,能夠參加這樣的活動感到非常幸運,同時我也很珍惜這次學習的機會。雖然以前在原單位里也當過幾年的班主任,可是和這些優秀的班主任老師比起來,真的有點自慚形穢。尤其是聽了他們的發言以后,更是覺得自己應該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一個那么大數額的班級,讓他們管理的那么井然有條,這是我沒有想到的。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管理模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魅力。使學生們一個個的對他們信服,這才是硬道理。
認真聆聽他們精彩發言的同時,我也做了簡單的筆記。首先是西校區的王妮妮老師做的報告,她的題目是《做一名快樂的班主任》。她的主題思想就是“快樂”兩個字,是的不錯,一個真正快樂的工作者,才能夠圓滿完成工作任務。單純的去機械的完成任務,雖然也能完成,可是時間一長可能就會出現很多問題,諸如抱怨牢騷等等。工作并快樂著,是我們每一個老師都應追求的一種境界。
第二個做報告的是六中的杜文秀老師,杜文秀老師一直都是很出色的班主任老師。她的工作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一直受到學校、家長以及學生的贊譽。她的題目是《開好“兩會”,為青春期保駕護航》,她的這個“兩會”指的是班會和家長會。班會上她給學生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學生自己成長。家長會上讓每一個學生和家長都有自己的尊嚴,一改以往的傳統家長會的方式,最終贏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西校區的趙培秀老師是第三個做報告的。她的題目是《用愛為孩子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她能夠打入學生的內部去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同時她還會去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最終她也獲得了學生的回報。
接下來是六中的閆麗云老師做的報告,她的題目是《搭好橋,鋪好路,邁好初中第一步》,閆老師今年接的是七年級新生。她憑借著多年的工作經驗,創造了自己的一套管理班級的模式,她所帶的班級一直處在年級以及學校的前列,自己也成了名副其實的名師。
第五位做報告的是西校區李偉彩老師,《我們有一個美麗的約定》是她演講的題目。她所帶的班級是中途接手的,就是因為一件小事情,讓她得到了幾個班委的認可,最終也讓學生們認可了自己。第六位做報告的是六中劉傳才老師,在沒來六中之前,就早已聽說劉老師的風采了。今天有幸親自聽劉老師的報告,真是受益匪淺。劉老師的題目是《建設強有力的班干部隊伍》,就像陳校長總結的一樣,如果讓劉老師當市委書記的話,一定也會把整個市的工作安排的井然有序。是的,一個優秀的班級體,必須有一個優秀的班委組織,劉老師在這一點上做的非常好,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
西校區劉珂老師是第七位做報告的老師,他的題目是《在學習中成長》,作為九年級的班主任老師,他是出類拔萃的;作為一名由農村到城市的老師,他更是轉變適應最快的。他的工作方式,還有他那旺盛的精力,不想成功都很難。
年輕帥氣的孫迎峰老師終于出場了,他的發言比較靠后,是第八位出場的。孫老師的題目是《初三班級管理,路在何方》,孫老師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名師。他那鏗鏘有力的發言,不時的引發場下觀眾陣陣掌聲。就像他的發言一樣,孫老師班級管理的也是有聲有色,多次會議上得到領導的夸獎。他對初三班級管理,分了上下學期兩個管理階段,并對每一個階段都做了細化,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這一點值得我們去借鑒。
劉峰主任的兩個小故事,再加上完美的PPT課件,讓每一位參與人員折服。大家都在說領導一出場就是不同凡響,他那新穎具有創造性的演講,讓大家眼前一亮,也使大家聽得更入迷了。每個人好像都在說劉峰主任出來的晚了一些,他是被排在第九位出場的.。劉主任看上去高大威猛,干起工作卻很細膩,所以帶出來的班級也很出色。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去向劉主任靠齊。
最后出場的是省級教學能手杜秀麗老師,她所帶的班級一看,就給人感覺和她人一樣,那就是叫“漂亮”。她所提倡的班級管理模式是《高效管理班級,做輕松快樂班主任》,21世紀是高效的世紀,做什么事情都應該講求高效。就像杜老師說的:班級管理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如果管理的好便如一列高速行駛的列車,始終高效地行駛在軌道上。杜老師是這么做的,那么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去學習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以上就是我在這次班級管理論壇的感悟,在今后的時間里,我想我應該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要不斷的向老教師和老前輩們多多請教,努力鉆研,讓自己盡快的向他們靠近。
班級管理交流會心得體會 篇2
管理是技術,僅僅是管人的技術性的低級的管理,管理是藝術,則是育人攻心的高級的管理。班主任是社會角色中重要的管理者,既要注重技術的學習,也要注重藝術的修養,狠練內功,提高個人管理水平,形成自己的管理風格,體現獨特的管理藝術,增強管理的效果。
班主任在學校教育中,承擔學生管理的主要責任,是班級管理的主要的組織者和實施者,任務細瑣而繁重,充滿挑戰與幸苦,歡樂與智慧。而且作為畢業班的班主任,將面臨更加復雜化班級管理和自己所教學科及班級學生總體升學成績的升學壓力,那么我們如何能使自己在在繁重的工作中輕松,讓班級在平穩、奮發中走完九年義務教育的最后時光。使全體學生行動一致,目標明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用,形成強大的合力和班集體凝聚力和戰斗力,讓學生給自己的人生第一次選擇在學業和思想上交一份自己認為滿意而且不后悔的答卷呢?
了解學生,把握學生心理生理特征,深刻分析班情和學情,明確班級教育管理的重點和難點有助于增強班級管理的有效性。初三的學生面臨畢業,特別是日益迫近的中考,使他們在思想、心理、行為等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特殊性,認真研究分析這一時期學生的特點,有利于全面掌控班級,明確管理的方向,增強管理效果。
一、思維方式深刻性和批判性增強
隨著年齡的增長,初三是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了明顯提高,思維的對象大為擴展。思考問題的方式由原來的純感性逐步向初步的理性過度,已經把人生的目標和走向與自己目前的努力和選擇聯系起來,認識問題有了自己的觀點和主見,學會從想象去分析本質,智力日趨成熟化。
為此,我在班內,引導學生,學會看社會,審視和思考自己的人生,而且提出了現在的努力是為了更好的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初三是自己人生的第一次選擇,現在的努力就是為將來的人生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激發他們的斗志和學習的熱情,用自己負責的態度和真誠的關懷去點燃他們火熱的心,讓他們學會了堅持和奮斗與競爭,提升了他們的生命的質量,增加了他們生命的厚度與
寬度。這為班級營造良好的學風和班風提供了雄厚的學生認知基礎,也形成了強大的心里認同感,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的和意義,使他們感到學習累并快樂著,因為他們看到了希望。
二、人際交往自主化和社會化增強
班級即是一個社會,社會關系是班級學生人際關系的折射。可見班級學生人際交往關系的復雜性和重要性,人是社會化的產物,學生就是在知識化和社會化結合下步入社會的。良好的同學關系可以幫助彼此在學習上相互幫助。生活上相互關照,思想上相互交流,精神上相互溝通,行為是相互監督,這樣良好的學生關系不僅有利于個體的發展,更有利于班級的健康發展,形成整體的良好精神面貌,是班級管理的無形動力。
初三學生自我發展的個體自主意識增強,他們需要與同學的交往,而且出于多種原因,有個別學生還在社會上交一些與自己身份和年齡不相符的朋友,可由于心理生理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學生在交友和人際關系方面存在一些誤區和困惑,作為班主任老師應該把此項工作以對孩子一生發展負責的態度給學生建議和指導,并對人際關系不好的學生給以更多的鼓勵和關注,從老師自身做起,讓班級學生能夠真誠關心和幫助這類學生。而且特別對于學生交社會上的人的時候,班主任老師一定要更加關注,這不僅僅是學生個人問題,也是孩子家庭的問題,更關系班級的穩定問題,因為如果處理不好,會使個別學生形成交友的人際障礙,同時會使有個別學生因為自己交了所謂的社會朋友,而在同學面前,在班級里飛揚跋扈,有濃厚的社會習氣,這是班級最不穩定的方面,作為班主任要正確的面對這些問題,加強對該類學生的教育和監督。要細心觀察,要有敏銳的洞察力,防患未然,確保班級的安寧。
班級管理交流會心得體會 篇3
有一位班主任,這樣問他的學生:你同樣的錯誤犯了一次又一次,老師都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為什么改不掉?你說,老師究竟要怎么做,你才能不再犯這樣的錯誤?學生回答:只要你不做我們班的班主任!
我想這位班主任聽到學生這樣回答他大概要昏倒了!我不能說這位班主任的工作一定是失敗的,但是,至少在對這名學生的教育上,他是不成功的。到了這樣的地步,即使讓我出主意,我也是沒有辦法的,由于前面的教育方法已經很錯誤,后面再怎么努力,其結果只能是大敗和慘敗的分別了。
善于打仗的人,先立于不敗的地位。這是孫子兵法第四篇《形篇》的重要思想。原文是這樣說的: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首先不被敵人擊敗,然后不放過擊敗敵人的機會。
首先立于不敗之地,這個想法太重要了!可惜我們很多教師可不太明白這個道理。比如說在做后進生的工作時,急功近利,缺乏耐心與寬容心的例子比比皆是,恨不得這些學生一夜之間老母雞變成鴨,一個個都實現質的飛躍。學生進步不大,或出現反復就唉聲嘆氣,喪失信心,結果是這些后進學生經過我們教師的教育,不是變好了,而是更差了!說到后進生,他生來就是后進生嗎?我們可以回想我們的學生,當他們小學一年級第一天背著書包歡歡喜喜地進學校時,哪個不是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憧憬,哪個不是積極向上準備充當好學生?可是,一年又一年過去了,一批一批的后進生形成了,最終,有些學生積重難返,甚至不可救藥,個別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一生前途毀于一旦。對于后進生的形成和發展,我們的教師有沒有責任?該不該反思?或許有教師說這些學生的失敗有很多原因,家庭的,社會的,不是教師所能左右的,此言不虛。但是我們的學校教育有沒有責任呢?學生以一種失敗者的心態從學校畢業,我們的教育有沒有在其中起了壞的作用呢?
我想,對于后進學生的教育,教師保持一顆平常心是最重要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要情況不是變得更糟就是勝利。抱著這樣一種思想,我們的工作才會立于不敗之地,我們才有可能一點一點地轉化學生,才不會犯事與愿違的錯誤。
有一些教師,總是心太急,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學生犯一點點小錯都不肯原諒,都要批評。學生進步不大,就要嚴辭訓斥。于是,作業布置很多,題海戰術,卷子一張接著一張;上課恨不得一分鐘掰成兩分鐘來用,還要經常拖堂;學生的進步總覺得不夠大,要是退步了更是不能容忍,一頓臭罵是至少的。對于這樣的教師,學生怎么可能不反感呢?可是,教師卻不這么認為,他覺得自己是對的,自己是為學生好,學生不服氣,有情緒他也很痛苦,但是沒有去反思自己的錯誤和責任。如果我們冷靜下來仔細的分析情況,就會知道,這位教師違反了首先立于不敗之地的原則,他很想做出成績,弄得學生都很討厭他,結果適得其反。我對這些教師的一個描述,叫做:立功心切,結果反而用力過猛。
本文開頭講的這位班主任,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用力過猛,敗相已露。事到如此,他已經沒有什么取勝的機會了。他和學生的關系已經弄僵了,在師生關系中已經被動了,就好像下棋一樣,一著受制,步步受制,一著被動,步步被動。一開始不謹慎,后面無論如何補救,都來不及了。所以我們在做出決定之前,一定要反復考慮,這樣做有沒有副作用,這樣做會不會有不良后果產生,沒有把握的教育,就暫時放一放,沒有深思熟慮,就不要說過頭的話。通常來說,多一些鼓勵贊揚是沒有錯的,盡量不要盲目地批評學生,因為不當的批評是很容易使教師陷入被動的。
“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這是深刻的耐人尋味的道理。勝利的軍隊總是先造成勝利的條件才同敵人作戰,失敗的軍隊總是先同敵人打起來然后僥幸求勝。其實我們很多教師就是這樣的。對付不同的學生,采用同樣的辦法,不了解學生的實際,就進行教育,就算是成功了也是僥幸的。真正高明的教師必須把情況調查清楚了,胸有成竹了再出手。當然這對教師的要求很高,可是要把工作做好我們就必須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而不能兩眼一抹黑,碰運氣。教到好的學生便是運氣好,教到不好的學生便認為自己比較倒霉。經驗是可以積累的,方法也是可以學的。錯誤可以犯,但是相同的錯誤不能重復,時間長了,我們總能摸索到教育的一些正確途徑。
決定教育成敗的因素是很多的。而學生的發展也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一所學校,一個班級,一位教師的教育工作可能成功還是可能失敗,是有規律可循的。而且,就像成功的戰爭一樣,成功的教育是可以預見到的,但不是通過蠻干取得的。一所學校一個班級的教育是否能夠成功,我們通常可以觀察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這個學校或班級的規章制度的情況執行得怎么樣?鄧小平說,好的制度,壞人也可以做好事,不好的制度,好人也能做壞事。可見制度是很重要的。學校、班級是不是有法可依,是不是有法必依,教師是不是賞罰分明,學生是不是有榜樣,正氣是不是壓倒邪氣?這些都是對學生發展影響很大的因素。好的規章制度應該是符合人的心理特征的,應該是能夠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的。一個有戰斗力的集體,一個凝聚力強的集體,紀律一定是嚴明的,制度一定是合理健全的。經濟學家張五常在一次演講中舉過這樣一個例子:1979年他來廣州看他的姐姐,那時候廣州晚上全是黑的,街上沒有燈;市場上連一只雞蛋都買不到,到外面吃飯很難找到一家好的餐館,有時候叫了菜也沒有白米飯,因為那時候白米是要配給的。22年之后的一個農歷新年,他又到廣州來,到佛山一家酒家吃午飯。那酒家里有一條食街,你可以隨意選購東西讓他們煮,有湯水部,有海鮮部,有小炒部,有燒臘部……光是海鮮部里就有六種蝦,任君選擇,琳瑯滿目,多得不得了。那酒家全坐滿了人。22年時間,同樣的地方,同樣的人,產權制度改了,生活就可以有這么大的變化。如果中國還是70年代那種制度,那就連一只雞蛋都買不到。所以說制度很重要,我們現在進行基礎教育改革,反思應試教育的危害,搞課程改革,考試改革,就是為了創造一種更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制度。
第二,學生的成長環境如何?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得已經很明了了。學生不是個體的人,是社會的人,受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受他的朋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青少年學生自控力弱,由于不慎交了不良的朋友,軋了壞道,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好的教師一定是注重校風、班風的建設。好的環境和風氣對學生的影響是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有些家長愿意出很多錢把孩子送到一個好一點的學校讀書,就是看中那里的氛圍了。一些名校,由于歷史悠久,積淀很厚,形成了獨特的校園文化,這種氛圍是幾代人共同創造的,是金錢所不能換來的,是彌足珍貴的。我們看一個人的成長,可以先分析他所處的環境,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一生的。有一個這樣的實驗:將兩輛外形完全相同的車子停放在類似的環境中,其中一輛車的引擎蓋和車窗都是打開的,另一輛則保持不動。打開的車輛在三天之內就被人破壞無遺,而另一輛車則完好無損。但是當實驗人員將這車子的窗戶打破一個之后,一天之內,車上所有的窗戶都被人打破了,內部的東西也偷得一空。這項實驗就是著名的“破窗戶理論”。所以在不良的環境中,人的本性中不好的一面完全暴露出來,而且因不良環境而放大,使環境更糟,形成惡性循環。對于這一點,教師不可不察。
第三,教師是不是有人格魅力?學生長大之后仍然記憶如新,不能忘懷的教師一定是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這樣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學生時代是很容易崇拜一個人的,如果教師能有幸成為學生的崇拜者,對教師來說是一種很大的榮譽,對學生來說又何嘗不是一件益事呢?尤其是學生所崇拜的教師又是一位優秀的教師。好的教師不但會使學生提高自己的起點,更能夠讓學生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而一個人一旦有了目標,他的成功的機會就很大了。蘇格拉底有一天外出散步,在一條狹窄的小徑上遇到一個年輕人迎面而來,蘇格拉底首先問他在哪里可以買到這樣的東西;在哪里可以買到那樣的東西?年輕人一一回答蘇格拉底的詢問。然后蘇格拉底問道:“那你可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制造良善和美德的人?”年輕人回答:“不知道。”蘇格拉底說:“那么就跟我來學吧!”俗語說,經師易找,人師難尋。遇到蘇格拉底這樣的良師,是每一位學生的幸運。教師要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更重要的是要修身養性,讓你的學生無時無刻都感覺得到你的人性光輝。
第四,學生的潛能是不是受到激發?要知道人的潛能是無窮的。這個觀點已為許多心理學的實驗所證實。美國一個心理研究組織曾做過一項實驗:安排幾個志愿人員,先測量每個人的握力平均是101磅,然后將這些人催眠,并暗示他們現在是軟弱無力,渾身沒勁。經過這種催眠暗示之后,在重新測量他們的握力,結果發現,他們的平均握力居然只有六十磅左右了。但是,在同樣被催眠的情況下,如果給予他們一種完全相反的暗示,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是大力士,強壯無比。如此一來,其平均握力竟可達到一百四十磅。換句話說,他們的平均握力在瞬間增加了百分之四十。教師應當懂得心理學,應當善于激發學生的向上的愿望。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象保護幼苗一樣保護學生的上進心,所謂氣可鼓而不可泄,也正是這個道理。學生在他原有的基礎上是不是能獲得更大的發展,他是受壓抑還是蓬勃發展的,他是不是形成了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是學校教育要著重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們教師要努力解決的問題。
我怎么來評判一所學校一個班級的教育是否成功?就看以上四點。如果以上四點都做得很好,我可以這樣說,它的教育已經立于不敗之地了。即使有個別小的地方不盡如人意,但是已經無礙大局了。學生在這樣的教育下成長,他不可能學壞!如果我是學生的家長,我會很放心地把小孩送到這樣的學校去讀書。
孫子說,勝利者作戰,就像掘開八百丈高山溪谷中的積水那樣奔流直下,具有雷霆萬鈞之力,不可阻擋。善于做教育工作的教師也是這樣,成功只是時間問題,為大勢所趨,這是因為他關鍵的因素都抓住了,都做得很好。為什么我們許多教師覺得自己對教育事業已經很投入了,付出也很多了,但是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感到很郁悶,究其原因,其中一點就是力氣沒有花在刀刃上,他所做的事情大多是沒有效率的。決定教育成敗的主要因素沒有抓住,花再大的力氣也是收效甚微。這樣的教師,只能屢戰屢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