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摩鄉村振興的心得體會范文(精選3篇)
觀摩鄉村振興的心得體會范文 篇1
學習振興鄉村戰得體會通過一時間在華南農業學習實施振興鄉村戰略,感受頗多理論學習,有現場教學,受益匪淺,以下是我對這次學習的四點心得體會。
第一,振興鄉村需要把三農問題放在首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
而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破解“三農”問題,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治本之策。
目前,農村的農民收入主要靠種植和養殖,但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產值上都是越來越小,主要只是種夠自己吃。
所以要發展壯大農業,降低農業成本,吸引外商投資等。
總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著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第二,振興鄉村需要傳承農耕文明興盛農村文化;我國傳承傳統種植業發展快,種植業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目前在水稻、小麥、大豆、油菜等大宗作物用種上,已經實現品種全部自主選育,在源頭夯實了糧食安全的根基。
優秀鄉村文化能夠提振農民精氣神,增強農民凝聚力,孕育社會好風尚。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換發文明新氣象。
觀摩鄉村振興的心得體會范文 篇2
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知道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羅曼·羅蘭
花開又花落,云卷又云舒,自然界中的事物年復一年,只有作為個體的人類,才面臨“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輝煌只是過去,只是過眼云煙,似乎確實如此。
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國》中,從開篇到結尾被“徒勞”二字貫穿始終,無一不流露出對人生的無奈感傷。這樣的故事描繪著千萬人的悲哀,是染上孤寂色彩的悲愴慟哭,看完后大多數人都想要放下“徒勞”的桎梏,但又談何容易。
徒勞代表著放棄,代表悲哀的無奈,代表一群人無力的哭號,代表悲愴的大徹大悟。但更多的,去掉冠冕堂皇的說辭,只剩下弱者的自我寬宥和自我放棄的人生宣言。他們叫囂著“不要再做無用功,不要再努力,不用,不用,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徒勞。”
事實真是如此么?敢于打破桎梏的才是勇者啊!著名物理學家法拉第,經過十年的探索,遭遇了無數次失敗,當年的日記中“毫無反應”、“未顯示作業”、“不行”等詞語,充斥其中。而正是這一次次的“徒勞”,才造就成功。世人何嘗明白,就是最有成就的科學家,得以實現的猜想也不到十分之一,所幸道路總是在前進,縱有荊棘的阻礙,可道路總是通向光明。知道了這點之后,我們仍要受“徒勞”的影響么?
不,絕不!我們應該有的,是堅定的信念,我們要打破徒勞。
當下社會,甚囂塵上,人生的很多事情都是成效甚微。于學業,可能你萬般努力,都只能抬頭仰視年級前十。于事業,可能你努力工作,忍受上司的唾罵和顧客的萬般挑剔,也得不到想要的工資。于夢想,可能你懷揣的是報效祖國的夢想,卻成為權力博弈的犧牲品。可是,在歷史長河中看待我們的時代,到底還是向前進了幾步啊。
學業上的努力學習,雖不一定使你未來光明,但使你有了穩定而踏實的性子。事業上的老實與忠厚,雖不一定使你收入可觀,卻使你有了良好的口碑,為了進一步的前進打下了基礎。夢想上的不變初心,雖不一定使你改變社會,但使你長成了值得欽佩的大人,能在未來的歲月里,昂首挺胸。
或許,我們應該少一點抱怨與無奈,多一點奮不顧身的勇氣與信念,抱著怎樣都不是徒勞的心情去努力呀!
畢竟,遇到悲傷之事不怨天不傷己,有抱負,有夢想,才能成就輝煌。
觀摩鄉村振興的心得體會范文 篇3
農村振興發展有諸多先天不足,但也不是事無可為,清晰的思路、得力的措施對農村發展仍有著重要的作用。結合實際,現談談本人一些體會和感悟:
一、固本培源: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自生性動力
對于毗鄰的欠發展地區,農村經濟不夠活躍,主要的難題仍是積累不足,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和人才資源嚴重不足。個人認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就是要固本培源,發展好本地的產業、富裕本地的群眾、培養本地的領軍人才,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自生性動力。具體到,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示范帶動,提升煙葉產業發展水平。目前,的煙葉在全縣是“龍頭”的地位,但客觀地說,這種地位仍不穩固。一是本地煙葉大戶仍然不足,專業戶更是不多;二是產業經營模式依然是傳統低效益的模式,低投入低產出,依然是靠天吃飯。據于此,我們一直向以下幾方面努力。一是示范帶動。通過鎮村干部、引進外地大戶規模化種植煙葉,一方面培養本地的種煙能手,另一方面宣傳煙葉種植的經濟效益,引導本地有知識、有經濟基礎的能人轉向煙葉種植。同時,通過扶持煙水、煙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表彰獎勵種植大戶等方式,著力將種植大戶培養成煙葉種植專業戶,成為穩定煙葉種植規模、得升經營層次的中堅力量。二是引導經營方式的轉變,促進產業升級。無論是土地的流轉模式,勞力的組織方式,還是煙田的管理方式,都還是處于傳統農業種植的模式,只是簡單面積的累加,而沒有現代的經營。我們著力嘗試通過組建煙葉協會,逐步引導煙農加強合作,采取一些現代經營的手段,來提高產業的綜合效益,促進產業發展升級。
2、向山上要效益,積極發展林果業。雖不是山區鄉鎮,但也有山林面積14.7萬畝,為耕地面積的4倍,要富民,如何做好山上的文章就不可忽視。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對現有以臍橙為主的果業的管理,加強柑橘黃龍病的防控工作,監督好各種不良激素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大力開發低緩林地,引種對環境沒有破壞的油茶、黃梔子等經濟林木、中藥材,以及近年風行的花梨木等名貴樹種,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提高山地經濟效益。
3、打造新亮點,孕育鄉村旅游經濟。有諸多的發展鄉村旅游的優勢,如到縣城10分鐘路程,有仙濟巖、白馬寨等風景區,有贛南贛南畬民的發祥地—球獅等等。但鄉村旅游經濟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所需的資金、人才和硬件設施都是目前所不具備的,這方面我們將做好前期工作,著力抓好規劃,逐步完善一些基礎設施,向鄉村旅游這一無煙黃金產業邁進。一是抓好鄉村規劃。重點對仙濟巖、球獅進行規劃,逐步建設一批像大竹坑一樣的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村莊整治點。特別是要對球獅村進行重新規劃,按畬鄉特色村寨的標準進行規劃和建設。二是先易后難,逐步建設一批基礎設施。逐步對進入相關景區及特色村寨的道路進行改造、拓寬,對相關人文和自然景觀進行建造和修繕。
二、民需導向:民生工程建設讓群眾真正得實惠
農村的欠發展,使得農村各項基礎設施都相對落后,也顯得民生工程的緊迫性。但農村資源條件不足,特別是鄉鎮資金不足,使得民生工程難以面面俱到,上這項目還是上那個項目,有時很難抉擇。個人的體會,民生工程建設必須立足于群眾的需求,哪個問題是廣大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哪個問題是制約當地長遠發展的,就優先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搞一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1、推進社區化建設,解決“住”的問題。解決“住”的問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住新房”,有新房沒新村,農村依然沒有發展。鎮近幾年來一直致力于社區化建設,順應“人口城鎮化”的大趨勢來推進村莊整治。一是圍繞中心社區抓好規劃布點。中心社區有利于節約利用土地、有利于集中配套設施建設、有利于環境衛生整治,我們為此選取了下排子、大竹坑、古樓崗、上下九里等一批群眾相對集中、基礎相對較好的自然村落來建設中心社區,有的點連續幾年打造,吸引周邊零星分散的村民到中心社區建房。二是突出地方人文特色。有一段時間,我們忽略了人文在人居環境中的重要位置,建了一批“火柴盒”式的民房,沒有品位、沒有靈魂。近年來我們開始反省,并在建設中挖掘和融入地方人文特色。如20_年開始在仙濟巖村大竹坑建設點上,就強調要融入周邊優美的自然環境,組織理事會成員外出參觀,并統一建筑立面,外觀上傳承贛民居的特色,因此得到了各界的好評,也引起了各級媒體甚至中央媒體的關注。今后我鎮各中心社區建設也將延續這一理念,特別是在少數民族村寨建設上要突出人文特色。
2、科學治水,解決安全用水問題。素有“枯燋”之名,水資源缺乏,特別是到干旱少雨季節,部分群眾連飲用水都保證不了。水的問題是最大的困難,也是最大的民生問題。我們努力在兩個方面解決這一問題。一是解決“量”的問題。我們對全鎮水資源進行了全面調查,在如何解決水源上制定了近期和遠景規劃。近期就是開發離圩鎮約5公里的油坑的水資源,并與現在的自來水廠并網,解決圩鎮及周邊幾個村沒有自來水的問題。遠景就是開發離圩鎮約30公里的中壩的水資源,徹底解決群眾沒水用的問題。二是解決“質”的問題。全面加強水污染治理,對水源地堅決實行禁養政策,嚴厲打擊唯利是圖的違規養殖戶。同時堅決督促各山塘水庫的退包退養。
以上是個人目前對發展的體會和感悟,近十年的鄉鎮主官經歷,本人感覺到鄉鎮的困難重重,但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同樣大有可為,特別是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能夠創出一番新天地。在此也對縣級部門如何支持鄉鎮提幾點不成熟的意見、建議。
一是涉及鄉鎮的項目多要在制度和程序上強化鄉鎮的作用。目前鄉鎮面對群眾的訴求,都會向上申報一些項目。前期的調研、立頂鄉鎮都要花大力氣去爭取。但在立項之后的實施及驗收上,鄉鎮就基本上管不到了,導致一些民生工程不得民心。如我鎮立新渠的維修上,工程實施過程中施工方不與鎮村兩級組織商量,完工也不用鎮村兩級組織參與驗收,導致這條本來可以滿足幾個村農田灌溉的水渠邊一個村都用不了。所涉及的農戶意見很大,幾次都要組織群體上訪,鎮村兩級組織只能想其他變通的方法。
二是涉及鄉鎮的執法適當放權鄉鎮。目前很多工作鄉鎮有責任沒權力,而部門則有權力卻管不過來,導致一些問題的出現。如安全生產工作,一些礦山存在一些安全隱患,鎮村干部發現了只能發發通知、做做工作,稍為采取一點措施就會引起企業主很大的反彈,導致一些問題久拖不決。在這些問題上建議通過委托執法或定期聯合執法等形式強化鄉鎮的管理權限。
晉寧的鄉村振興同樣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同樣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總方針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就是這樣一個龐大的體系,謂之“鄉村綜合體”,將帶給我們各級干部怎樣的考驗?
因此我們必須找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也就是在產業、文化、人才、生態、組織這五方面實施全面振興,整體推動,激起鄉村內生動力。重點實施農業品牌化戰略是關鍵,以鄉村豐富的生態、文化等資源為依托,以信息化和科技化的手段為支撐,打造一批特色生態產業、文化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文化振興要把鄉村的傳統文明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結合,弘揚中華文化,支持、鼓勵農村自主文化組織的發展,大力開展農村文化娛樂活動;政府必須加大對鄉村教育的投資,完善和升級鄉村教育基礎設施,從小抓起,“三農”學者到農村去,農民到學堂去,全面提升農民綜合素養;進行觀念革命,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打造綠色產業體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構筑綠色政策體系;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保障黨和國家政策落地,保障黨員帶頭,政令暢通,強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扶持農民自治組織,引導群眾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取決于干部和黨員的帶動和引領,取決于群眾的響應和共鳴,上下一致,決定著全面小康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我堅信,以更大的決心、更新的觀念、更有力的舉措,共同發力,定能獲得開啟晉寧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金鑰匙。
我的老家是位于魯中地區的一個普通小鄉村。現在,我稱它為故鄉,這是一個讓我魂牽夢繞的地方。
小時候,聽老人們說,我們的祖先是從山西一個名叫大槐樹的地方遷徙過來的,他們看到這里物產豐富、氣候適宜,就在此安家落戶、繁衍生息。村里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因為村里的人絕大多數姓賈,因此把村名定為“賈家孝門”。
為啥在村名后面加上“孝門”二字呢?這里面可有些說法哩!村里所在的鎮叫汶陽鎮,自古就有“齊魯必爭汶陽田”之說,關鍵是這里民風淳樸、崇尚孝德,上孝父母、下教子女,是遠近聞名的文明鄉鎮。因此,鎮上的人都以傳承孝德為榮,給村子起名的時候也喜歡加上“孝德”二字,讓后人銘記孝德、傳承孝德。
后來,村里的人口數量越來越多,為了方便管理,經公社研究決定,以中間的一條公路為界,把村子分為了兩個村兒,北邊的叫賈北村,南邊的叫賈南村。雖然現在自然村歸屬不同了,但老少爺們兒之間的情誼還是一如既往的深厚,大街上見了面趕緊掏煙寒暄,誰家有了困難也是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兩個村村民之間的心從未疏遠過,畢竟幾百年的根兒深著呢!
記憶中,在村院兒旁邊有偌大一塊場地,平時村民們都在那里曬糧食,孩子們在那兒玩游戲,那應該算是我們村里最早的廣場了吧!在廣場的西南角,有一大塊凸起的土疙瘩,那是我們男孩子的天地,拿著自制的手槍、手榴彈向“敵人”發起沖鋒,而上面的“敵人”則負隅頑抗,直到我們兵分兩路,采取“正面佯攻+迂回包抄”的戰術,把敵人拿下。休息十分鐘,各自回家補充能量,一塊饅頭幾塊咸菜,馬上交換場地投入戰斗。
后來,村里來了一些人,據說是縣考古隊的,他們在我們的戰場上左看看、右轉轉,后來干脆用布條圈起來了,不讓我們進入“陣地”了。后來開來了幾輛車,挖開土疙瘩找出不少東西拉走了。大人們說,咱們每天都在這兒,竟然不知道這還是戰國時期的戰場哩!這土疙瘩里面還藏著這么多寶貝,不過也好,上交國家就有意義了!
文藝活動是我們村的特色之一。在魯中地區,從老一輩兒開始,就非常喜歡聽山東梆子,慷慨激昂、抑揚頓挫。我老家泰安還成立了專門的泰安山東梆子劇團,在省內外都頗有名氣。村里200多戶人家,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參與村里的文藝活動,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一個不差、一樣不落。
尤其是到了春節、中秋節,在外人員都回老家了,村里又熱鬧起來了,全都操練起來了。我們村兒每年都會代表鎮里參加全市文藝展演、國際桃花節等演出,長此以往,我們村兒成了文藝表演的代名詞。
如今,家家戶戶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住上了新房子,買上了小汽車,甚至組團出國旅游。我們這一代都在外地成家立業,很少回老家了,但和老家的距離不但沒遠,反而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