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避險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應急避險的心得體會 篇1
為規范轄區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事件應急處置程序,全面提升衛生應急隊伍能力,我院于3月13日在三樓會議室舉辦了衛生應急業務知識培訓,參加這次培訓的有我院職工、衛生應急隊伍各小組成員以及各村衛生室負責人共計66人。 我院高度重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隊伍和能力建設,這次培訓由我院董宜華副院長主持,他充分肯定了我鎮在突發公共衛生應急處置方面取得的成績,同時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突然性、影響面大,若處置不及時可能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社會穩定。
因此,要應高度重視應急隊伍建設,常抓不懈,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成立專業的應急隊伍,打造一支精銳的預備役隊伍;完善應急物資儲備;做好日常培訓工作,包括相關應急預案的編制與演練、現場流調、健康教育及傳染病疫情應急處置工作。最后,他要求大家要提高認識,加強衛生應急演練和培訓,貼近實戰,練就一支拉得出去、能成功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強有力的應急隊伍,為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保障全縣人民身體健康做出應有貢獻。
李建河副院長就突發公共事件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概念與特征,衛生應急管理的參與主體及客體;關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相關法律法規的衛生應急實用條款;傳染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的概念、構成、應急機制、醫療機構報告的內容和程序;群體不明原因疾病等的概念、特點、分類與防控傷病者的現場緊急的醫療處理原則,創傷生命支持,心肺復蘇,傷病者的轉運原則;現場個體防護的概念、原則與方法,各種突發事件必先,逃生的原則與方法等內容進行了精彩生動的授課。
通過這次培訓,進一步豐富了衛生應急隊伍處置知識,提高了處置本領,增強了整個隊伍人員應急作戰能力,為有效應對全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了技術支持。
應急避險的心得體會 篇2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題記
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這句話出自于愛的奉獻。
今年是20__年,我本以為這會是平安幸福的一年,可是發生災難,打破了平靜的生活。對,這個災難就是新型冠狀病毒。可是病毒再強大也不能戰勝我們祖國,盡管街道寂靜,封閉的城卻凝聚了全國人民的愛。這個春天,人們的視線聚焦新冠狀病毒,上海疫情的爆發。
因為這段時間是病毒感染的高峰期,所以隔離在家里也是最安全的選擇。所以我們不得不停課呆在家里上網課,隔離在家的幾天,我感受到了病毒的可怕,大街小巷原本熱鬧,大街小巷現在變得冷冷清清,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擋住了出走的腳步,讓我們不得不一個個變成了宅家群眾。
這個春天,人們的視線聚焦在上海。令人感動的是全國人民都在盡力奉獻自己的力量。一批自愿者主動請纓,愿赴上海,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匯出了一筆筆資金。物資隊伍一刻也不停歇,一批批醫療物資送往上海。那些遠在海外的華人同樣從各地給上海送來了口罩。無論海內外,還是各個國家,都將援手伸向了上海。所有的人都安安靜靜宅在家里與外界隔離,抵抗病毒等待病毒的消失。
值得慶幸的是,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并非是一人在那里孤軍奮戰,而是無數像鐘南山院士一樣的逆行者們再一次攜手同行,并肩作戰。從風光旖旎的荊楚之地,到萬里河山的大中華,從20__年的武漢到20__年的上海,無數的醫者用大愛無疆的心靈溫暖了命懸一線的患者。
我們不能與奮戰在一線的醫生、護士等醫務人員并肩,沒有辦法去和奮戰在抗疫一線的救援人員并肩,同樣不能與奮戰在一線的支援上海的志愿者們并肩,但我們可以盡自己所能做好自己能做的每一份事:不聚餐不串門,勤洗手,多通風,出門帶口罩,加強防護。希望疫情早日結束,幸福的未來快到來!
應急避險的心得體會 篇3
“你爺爺呀,是個放風箏的人,你奶奶呢,就是那個漂漂亮亮的風箏。那條項鏈呢,就是風箏線。線一旦斷了,風箏就會掉下來,掉到塵土里……”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讓我終生受益的書名叫——《蜻蜓眼》。
書名怪怪的,我一直以為這本書講的是跟蜻蜓眼睛相關的有趣故事。原來蜻蜓眼是杜梅溪爸爸送給奧莎妮的結婚禮物,是兩枚戰國時代用琉璃制作而成的.價值連城的珠子。故事凄美感人,讀著讀著,人物在眼前不停地晃動著,我的眼淚也不爭氣地跟著流下來。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絲綢商之子杜梅溪在馬賽偶遇法國女子奧莎妮,兩個人一見鐘情,相愛、結合后生下四個兒女。二戰時期,杜梅溪帶著妻子回上海居住,奧莎妮漸漸融入了中國的生活,給家庭帶來了溫暖。在那個動蕩年代,她的異國血統也給這個家帶來了災難。小說以奧莎妮的孫女阿梅的成長為線索,并勾勒在那特殊年代一家人相扶相幫、相濡以沫的動人情景。
在這本書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打劫》這一章。當時上海有許多人都變得沒腦子,成天喊著“打倒”的口號,打倒那些他們認為的外國間諜,奧莎妮成了他們打倒的對象。而阿梅的爺爺永遠會用他那寬厚的胸膛去阻擋這一切;奶奶依然給了阿梅最幸福最快樂的童年;阿梅將一只紙折的小船放到緩緩流動的江水上,那是一封感恩的信。
到底是什么觸動了我的心靈,這世間最溫暖的東西又是什么?
——親情!我該怎么去形容它?終于在《好詞好句》中找到了這樣一段話:親情,是一個火爐,給飽受風霜的人送去溫暖;親情,是一把風扇,給炎熱的人送去一絲絲涼意;親情是人間最為牽掛的情。
我想:今后也要像阿梅那樣,體貼、關心家人,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