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避險的心得體會范文(通用3篇)
應急避險的心得體會范文 篇1
為規范轄區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事件應急處置程序,全面提升衛生應急隊伍能力,我院于3月13日在三樓會議室舉辦了衛生應急業務知識培訓,參加這次培訓的有我院職工、衛生應急隊伍各小組成員以及各村衛生室負責人共計66人。 我院高度重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隊伍和能力建設,這次培訓由我院董宜華副院長主持,他充分肯定了我鎮在突發公共衛生應急處置方面取得的成績,同時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突然性、影響面大,若處置不及時可能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社會穩定。
因此,要應高度重視應急隊伍建設,常抓不懈,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成立專業的應急隊伍,打造一支精銳的預備役隊伍;完善應急物資儲備;做好日常培訓工作,包括相關應急預案的編制與演練、現場流調、健康教育及傳染病疫情應急處置工作。最后,他要求大家要提高認識,加強衛生應急演練和培訓,貼近實戰,練就一支拉得出去、能成功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強有力的應急隊伍,為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保障全縣人民身體健康做出應有貢獻。
李建河副院長就突發公共事件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概念與特征,衛生應急管理的參與主體及客體;關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相關法律法規的衛生應急實用條款;傳染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的概念、構成、應急機制、醫療機構報告的內容和程序;群體不明原因疾病等的概念、特點、分類與防控傷病者的現場緊急的醫療處理原則,創傷生命支持,心肺復蘇,傷病者的轉運原則;現場個體防護的概念、原則與方法,各種突發事件必先,逃生的原則與方法等內容進行了精彩生動的授課。
通過這次培訓,進一步豐富了衛生應急隊伍處置知識,提高了處置本領,增強了整個隊伍人員應急作戰能力,為有效應對全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了技術支持。
應急避險的心得體會范文 篇2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培根隨筆》是我幾年前從“北圖”淘來的書,通讀一遍后便束之高閣了。今年寒假期間再拿出來,發現“小別”后的它竟與我陌生起來。正所謂“好書不厭百遍讀”,我這個春節最大的收獲就是重讀細讀《培根隨筆》,并把新感悟新心得作札記41篇。
《培根隨筆》共收錄培根隨筆56篇,篇篇標題意指鮮明,直奔主題,使人一目了然,讀者既可以通讀,亦可按興趣按章節擇篇而讀,從題目便可選其大概,“題為文章眼”,培根把這一點運用得爐火純青。標題直白,無隱澀難懂字眼,內容卻又別有洞天,大家的自信非我輩之人可以揣摩,唯有瞻仰的份兒。
《培根隨筆》為英國17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于“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話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雜感是隨筆的一種,隨筆又歸入散文,文學作品的題材本就是三大支柱,散文、詩歌和小說,雜文是后起之秀,興衰和時代有關,而培根的隨筆按照中國文學的現狀細分,應歸入雜感一類。首先《培根隨筆》的文章篇幅短小,標題明快;其次是文章內容極具思想性;再者就是文章所運用的手法,夾敘夾議,以議為主。這三點,完全是雜文最顯著的特點,所以,喜愛雜文,喜歡文章說理性、思想性的讀者可讀《培根隨筆》,當代喜寫雜文(或所謂的雜文家們)讀一讀《培根隨筆》,對寫作不無裨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培根隨筆》語言手法的特點,引用多,舉例多,比喻多。因時代的原因,培根的引用和舉例較為久遠,但其中仍不乏至今都瑯瑯上口的警句和為人熟知的故事,譬如他在《論愛情》中引用的埃辟克拉斯的名言“人生不過是一座大舞臺”,如今這句話早已成為人人嫻熟的口頭語。
他還多次引用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在《論天性》中,他為了論證本性難改,就舉例了“貓變成一美麗少婦安靜地坐在餐桌前,但當一看見老鼠,就情不自禁地撲了上去”的寓言故事。但亦因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培根隨筆》中也有大量的引用和例子來自于《圣經》。比喻,是培根雜感中最出色的一個特點。
說理易枯燥晦澀,而形象生動地比喻恰能解決這一問題,使讀者能讀下去并能理解文章內容深意,《培根隨筆》的比喻多,篇篇多處都有,幾乎在得出每一個“理性”的觀點之后,都隨之一個比喻,且比喻的角度新穎,立意巧妙,使人難忘。
在《論青年和老年》中,他這樣比喻青年人的盲目冒進,執意堅持——“那種做法簡直就像一匹稚嫩的小馬,既不知何時止步也不知何時轉彎”。培根對語言手法的掌握多么活靈活現啊,所以我認為,中學生寫作的練習,可拿《培根隨筆》作范本。
培根是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文章睿智,文風靈動。正如《培根隨筆》前言中引用的歌德名言“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杰出的人面對面”。讀《培根隨筆》,可使人明理明智,培根還是著名的經驗主義哲學家,《培根隨筆》中有諸多的生活經驗、處世哲學與讀者分享。《培根隨筆》所議上至國家政治,下至平民思想,中有剖析人性,適合可讀的人群廣泛,無論什么身份的讀者,都能從中找到令自己感慨、自警的影子。
路上有燈,眼前可避黑暗,心中有燈,人一生能自明。《培根隨筆》“論讀書”篇中言道:有的書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可仔細咀嚼,慢慢品位。《培根隨筆》便是一篇越品越美味,越讀越自明的書,當得上“心燈”一喻。
應急避險的心得體會范文 篇3
電影打破了我之前對這一故事的認知,與傳統故事傳說差別很大,人物形象特點有很大的變動。作者借這個故事的情節,脫離故事本身,從而創造出一個新的故事。成功的電影不光要給觀眾帶來愉悅,更應該帶來新的認知與概念,這部電影于我而言也的確做到了。
哪吒這一嘴硬心軟死要面子的形象借不同的故事情節被刻畫的栩栩如生,但他同時也不懂變通暴躁沖動易怒,所以才造成了村民更深的誤解與懼怕。魔丸轉世的他一出生就遭受到村民帶有偏見的眼光,電影有段情節是哪吒小時候被孤立的片段,我覺得在這種從小就遭受到不公平對待的環境下,哪吒沒有長歪憤世嫉俗產生報社心理已經很棒了,他還只是一個小孩子,就因為所謂了命運受到這些強加給他的誤解。但是他即使遭受到了這些,也從來沒想過放棄這些村民,一直在希望村民的認可。
世界上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他也有缺點。
因為不善言辭倔強固執,屢屢被村民誤會。為了追捕一只海怪,毀了大半村莊,因小失大,沒有大局觀。過于頑劣,讓父母操心很多,或許也只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
李靖夫婦的確是古代傳統的慈母嚴父了,哪吒很幸運,有時時刻刻為他著想希望他快樂一生的母愛,不惜以命換命的沉默父愛。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動”,從哪吒到申公豹到龍族,電影始終在重復這個觀念。申公豹是電影的反派角色,但卻讓人生不起多大的厭惡,這也是電影很出彩的地方——沒有絕對的壞,壞人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變壞,并不是一開始就壞得令人發指。他還是電影的搞笑擔當——擁有口吃的特點。申公豹和龍族,生動形象的詮釋人心中的成見能有多大的影響,因為他們是妖族,所以一輩子都比不過別人,憑什么?龍王的一席話也發人深省“這火山熔巖下鎮壓的,全是當年我協助天庭擊敗的海底妖獸”,龍族本身就是海底妖獸,協助天庭擊殺了自己的同胞,卻落得如此下場。敖丙一出生就背負著龍族復興的使命,他從另一方面驗證了“期待也是一座大山”。
哪吒和敖丙一個受到偏見,一個背負太多期望,都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不過幸好這兩個孤單的小朋友變成了好朋友。但命運又和他們開了一個玩笑,他們生來就是注定的死敵。
最后敖丙水淹陳塘關,哪吒舍生取義一切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但是敖丙突然決定放棄那里我覺得有點莫名其妙,總感覺敖丙既然已經為了龍族水淹陳塘關為什么在關鍵之時突然放棄,雖然前面鋪墊得很好,但總覺得有點怪怪的。不過結尾又和開頭照應,靈珠魔丸的功效開頭有提到倒不顯得突兀,結局打破成見,突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題,HE。
原來成仙的作用就是永生,怪不得那么多人想成仙。
總得來講這部電影很好,就是哪吒的人物形象有點丑,“成見”的話題值得人聯系生活實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