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課程研修心得體會(精選3篇)
高中新課程研修心得體會 篇1
在遠程教育學習中,按照規定,每一項目我都保質保量完成了學習任務。這次遠程繼續教育培訓的學習,使我對高中語文新課程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每天的網絡學習及交流使我受益匪淺。以下淺談我對這次培訓的一點心得體會。
學感到無從下手,缺少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只有教材上的那么一點東西,還非常籠統。和很多教師交流大家也覺得教學中缺少系統的寫作教學設計。這次教育學習,通過專家的.作文指導,我感覺耳目一新,可操作性也很強。如果我們對學生的寫作有這樣的細致的思考,那么在作文教學也不至于這么盲目了。
第三、對高中語文個專題知識點有了充分的認知,為以后的教學工作夯實了基礎。特別是閱讀教學這一塊,針對學生的差異性,我學習到了應如何因材施教,盡可能地以簡練的方式授予其完整的學科知識。
在培訓過程中我一直不斷在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真正領略到了培訓的精彩:既有理論的高屋建瓴,也有實踐的品鑒入微;既有專家的專業引領,也有同伴的經驗互助……在學習中激發了自己的興趣,擴寬了自己的視野;在教學中激活了自己的思維,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我相信我的每一次學習都能使自己更進一步。
高中新課程研修心得體會 篇2
我拜讀了朱慕菊教授的有關新課程改革的《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一書,這是一本對新課程進行全面解讀的書。新的教育形式迫使我要更新教育理念,將課改精神滲透到我的課堂中。讀完這本書以后,我的腦海里不斷閃現出書中的點點滴滴,它們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對教學,對新課程有了更清醒的認識。真是受益匪淺。
它告訴我們,對于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教師應該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來幫助學生解惑、答疑,而且在這個儲備里知識還應該有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這說明教師要不斷的學習。“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新課程》要求我們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教師只有再度成為學生,才能不斷以全新的觀點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識得者。
它還告訴我們,作為一名教師,要擁有足夠的知識,但比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學習方式,《走進新課程》中指出:“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在這里,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學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點。傳統的學習,學生以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其他生動活潑的學習方式;教師以講授為主,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自主學習獲得知識、發展能力。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社會發展的迅速以及知識獲得途徑的增多迫使我們不得不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現代教師最重要的不是教給學生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因此課堂中的學習方式也必然轉變為以學生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過去教師們認為自己的任務只是教書育人,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規范好學生的行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就是一名好老師,學生考試成績好,行為規范好,就是好學生。教育科研被認為是“教育專家”的事情,不主動參與,不愿參與,甚至不想參與,造成教育與研究的脫節,這些皆是片面的錯誤的做法。今天看來,那種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老是“重復昨天的故事”,憑自己固有的經驗辦事,雖然工作起來“輕松無憂”,但缺乏一定的理論指導,卻完全是“事倍功半”,等著“專家們”把研究成果送上門來,簡單機械地照搬運用確實是不行了。因為這不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新課程所蘊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出現和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都是過去的經驗和理論都難于解釋和應付的。因此,站在教育第一線的基礎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們青年教師更應該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進行“行動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與教育科研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由“教書匠”成為“教育家”。
新課程要求我們做一個 “社區型”開放的教師。隨著社會的發展,學校漸漸地不再只是社區中的一座“象牙塔”而與社區生活毫無聯系,而是越來越廣泛地同社區發生各種各樣的內在聯系。一方面,學校的教育資源向社區開放,引導和參與社區的一些社會活動,尤其是教育活動。另一方面,社區也向學校開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學校教育與社區生活正在走向終身教育要求的“一體化”,學校教育社區化,社區生活教育化。新課程特別強調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重視挖掘社區的教育資源。在這種情況下,相應地,教師的角色也要求變革。教師的教育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學校、課堂了。教師角色是開放型的,教師要特別注重利用社區資源來豐富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意義。
《走進新課程》要求我們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教育目標由原來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強調讓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其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他們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教師教學要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教學的重點要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需要我們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學依據;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中,放在揭示知識如何形成的規律上,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進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長了知識,又增了才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以探究、研討為主的綜合交流方式,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勇于創新,形成教學特色。
高中新課程研修心得體會 篇3
本學期,通過對管理創新課程學習,感受頗多。在一學期的課程中,我們對中環華祥公司進行了校企聯合項目,為天路出版社做出了管理與營銷的改善方案。
在其中,我作為低碳運營的組長,參與了中環華祥的運營小組,進行了數據的收集,圖紙的描繪,新改造布局的設計等工作,并帶領2個本科學生進行了中環華祥的碳排放計算,并設計出企業碳排放計算器,同時做出了華翔低碳的改善建議;在關于天路出版社的改善過程中,參與了營銷方案的設計與總結。
在不斷參與的過程之中,有以下幾點心得,用幾個字來形容就是:實、難、練、會。實是指我們這次是一次實實在在的把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踐的改革之中。難,在調研和總結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之前預想不到的種種難題,最后通過努力才一一克服。練,在調研過程中,我們把所有的反面,包括交流,溝通,文檔處理,圖形設計,理論應用,都練習了一遍,尤其是幾位做演講的同學,通過鍛煉,他們有了很大的提高。會,最后這是個比較理想的結果,通過管理創新課程的學習,我們的團隊真正的學會了知識的應用,對以后在企業中從事管理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以下是我參與這次校企聯合的`一些體會和建議:
一、校企聯合的模式很值得借鑒,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并努力發揮自己的能力,重視實踐。
此次與兩個企業的合作,收獲最多的就在于實踐。很多大學生沒有進過企業,沒有進行過對企業的調查,在校內所學習到的東西,完全沒有地方施展,畢業之后也只能紙上談兵,不能真正的把自己的思想和理論放置于真正的實際之中。通過本學期的學習,我們積累了很多的經驗,比如,如何高效的進行數據的收集,如何能得到有效的信息。比如,在交流過程中,如何正確擺正企業與我們的位置,進行有效的溝通,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很重要的問題。在初到華翔,經理們在介紹的時候,LED的能耗在普通白熾燈的十分之一,然而在現場的調查之中,生產人員的介紹卻是4—5分之一。這樣的數據如何處理,如何對我們的調研有效,是一個難題。因此,校企結合的信息對稱問題與地位問題很鮮明的顯現出來。
二、如何有效的進行高效的調研,并且獲得真實的信息。
我在進行中環華翔的碳排放調查的過程中,對公司進行了多次調研,然后最有效果的,也是唯一有效果的就是最后一次,之前去過了4次,所收集到的信息,對自己調研的題目沒有任何幫助。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于,企業的人根本不重視我們的調查,根本不相信我們的研究能為他們帶來效益的改善。很多工作人員,在總經理分派接待學生之后,找出各種理由不配合我們的工作,有的卻是很熱心。最后在我硬著頭皮,一個一個的虛心請教,好說歹說之后,才得到了一份比較嚴謹的數據。我們的調研是為了他們好,為什么企業不重視,不利用學校的資源,產生雙贏,這又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
三、管理是什么,運營是什么,營銷是什么,HR是什么,我們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之前的我們一直認為,管理是一門很空洞的學科,但是通過這次的調研活動,我們在各方面的總結和分析中,運用了各種所謂“空洞”的知識,最后形成了實際的有效的報告。這就是實踐檢驗真知的魅力,我們通過實踐,把這些空洞的東西變成了現實,應用到了真正的管理之中,這就是校企結合真正的作用。最后,我要對本學期管理創新的老師和伙伴進行感謝,是通過大家的齊心合作,才能完成看似龐大的任務,這些實踐對我們日后的求職和工作必然會產生很積極的影響。感謝張院長,感謝霍老師,凌老師的無私奉獻,以及各位同學的通力合作。
今天,非常有幸,我們聽到了來自南京師范大學的許教授,和來自江蘇教育學院談教授的精彩講座。兩位教授各具風格,許教授談吐幽默,她的關于《構建和創新優質音樂課程》的講座,讓我們耳目一新。許教授沒有泛泛而談,而是根據我們的問題,展開討論,并一一做了解答。讓我們對于音樂教育的概況,以及課堂教學、游戲設計等有了一個全面深刻的了解。她毫不保留的,將一些實用的小游戲傳授給我們,感覺既實用,又很有創意。為我們以后對幼兒實施特色教育活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許老師60出頭的模樣,但她眼神犀利,始終閃爍著教育的智慧,一種灑脫、睿智的.感覺油然而生。講座中,她不時地給我們示范性的語言,那種對孩子的喜愛,對教育的熱愛讓我們不得不佩服。聽許教授的講座,讓我們真正明白了教育的智慧,明白了與孩子更加親近的好方法,明白了自己不論在什么時候都要府下身來,了解孩子們的真正需要,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充分體驗游戲的快樂,從而產生自主學習的欲望。
與許教授不同,談老師氣質優雅、她的講座始終閃耀著她較高的音樂素養。講座開始,在給我們講一音樂案例的時候,她清唱著歌曲的優美旋律,嗓音清澈,悅耳,如執教教師一般,熟悉活動內容。這充分顯示了談老師在理論導師的前提下,更是一位深入教育一線研究的研究型教授。她的講座讓我們了解了音樂教育中的實際障礙,由于理論加實際,對我們的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具有一定的實效性。她從教具的合理運用,到教材的大膽改進,讓我們了解了科學運用教學具的重要性。這與園長跟我們談得“靈活使用教材”相一致。
談老師的講座,讓我充分體驗到了音樂教育的美,和諧的旋律不能打破,和諧的師幼關系可以促進幼兒的自主學習性的提高;要合理的運用教材、教學具,充分發揮教材、教具的作用,掌握好“有效”二字,才是提高音樂教學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