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吃苦的心得體會(精選5篇)
有關吃苦的心得體會 篇1
蜂蜜,可以養人,可蜜一般的生活,也可能害人,同樣,苦難,會折磨人,可經受苦難,也許更能鍛煉人。饑渴使你懂得一口水、一碗飯的可貴;貧窮困苦,冷臉風涼話,種.種磨難和挫折,更能塑造你堅強的性格。在成長的季節,吃苦經歷是你成長的養分。
開學以來的這幾天,我都困繞在愁和苦之中,中學老師和小學老師的教學風格大為不同。小學老師上課逐字逐句講得細致入微,自然,作業也就少了。而中學老師上課總把知識一點而過,只把重點、難點內容細講,很多還要靠自己。預習、聽課、復習“三合一”,外帶加了好幾門新課,所以作業就多了起來。小學不用記太多筆記,而到了中學,記筆記成了家常便飯,一摞一摞的筆記本如同課本一樣多。
不過,學習越是艱苦,就越能看出一個人的能力。古話說得好,"自古英才多磨難"。大家應該還沒有忘記,我國的運動健兒們在雅典奧運會上為我國奪取了32枚金牌,為祖國爭得了榮譽。他們在領獎臺上的榮譽,是用了多少汗水換來的啊!金牌,是他們每天都進行高強度訓練的成果。運動員們吃的苦,可以換來金牌;發明家的奮斗,可以改變我們的世界。由此可見,吃苦是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在吃苦的道路上,我們是要付出汗水。上天是很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獲得的成果也就有多少。
天空不只有蔚藍,云朵不只是白色;草木不只有碧綠,花兒不會永遠綻開。換一種眼光看待生活的坎坷與痛苦,也許你會發現,吃苦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種幸福!
有關吃苦的心得體會 篇2
從我一出生,它就伴隨著我,一直到現在,它仍然跟我形影不離。它,總是帶給我很多煩惱;它,同時也帶給我很多快樂(盡管它們是死對頭),它便是——苦。
別人是吃飯長大的,而我卻是吃“苦”長大的。小時候的我是一個很平凡的女孩,甚至可以說是很笨。幼兒園時還不會數數,害得媽媽天天掛一串桃核掛在我的脖子里,并嘴里不停地教我念:“1,2,3……”其實,這還不算什么,苦頭還在后頭呢!
上小學一年級了,在第一次的期中考試中大部分的同學都拿到了獎狀。而我,手中只有那份空蕩蕩的成績單,這是“苦”送給我的第一件禮物。
“苦”為了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便費盡心機踢走了它的好伙伴“平凡”。從那以后,我便成了一個不平凡的女生。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承接越來越多的職務,承受越來越多的苦。各種職務的相互交錯,各種責任的相互沖突,各種矛盾也就緊接而來。“苦”也理所應當似的“悄然而至”。
“小A,發作業。”“小A,今天下午去開會。”“小A,這是交的錢”……忙的我是不可開交,這又能怎么辦呢?干吧!誰讓這是苦送給我的禮物呢?我可不能不接受。
可誰知,苦正在悄悄地為我準備另外一件禮物——下滑的成績單。咳,是啊,也該用功了。苦,你可真是用心良苦呀!真是名副其實。放心吧,我不會辜負你的期望的,從今天開始,加油!
“平凡——不平凡——平凡”這就是苦所帶給我的,從小到大吃苦吃到今天,總算明白了苦的真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總算了解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誰說只有吃虧是福,吃苦也是福。在平凡中吃苦,依然快樂:在不凡中吃苦,依舊自在。只要吃得苦中苦,只要活出自我,只要把美綻放在心里,就是無憾的人生!
有關吃苦的心得體會 篇3
古話說得好,"自古英才多磨難"。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許多名人志士都很注重在逆境中培養自己堅韌不拔的意志。
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出身官宦世家,但他卻不貪圖富貴安逸,獨處陋室,在墻壁上寫下了"富非所望不憂貧"的座右銘,激勵自己苦心創作。
孔子的高徒顏回,家境貧寒,屋舍破陋,臥在席上只能蜷著身子,他處在這樣的逆境里卻"自得其樂",學有所成。于是,孔子便在《論語·雍也》中留下了這樣的話:"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贊揚顏回是一個"士志于道而不勝惡衣惡食者"
我想,這些名人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與他們在艱苦環境中的磨礪是分不開的。放眼現實,我們又何嘗能丟掉吃苦的精神呢?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只有經歷了艱難困苦之后,才能真正樹立起面對困難的信心。"不經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這是我國著名的表演藝術家俞振飛老先生在向演員們傳授技藝經驗時說的話,也是他發自肺腑的感受。確實,俞振飛老先生走過的是一條不平凡的藝術道路,在這崎嶇的小路上,他灑下了辛勤的汗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費盡了畢生的心血。他是經過了一番"冰霜苦",才終得"梅花放清香"啊!?
天空不只有蔚藍,云朵不只是白色;草木不只有碧綠,花兒不會永遠綻開。從呀呀學語到"夕陽西下",有幾人會是一帆風順?換一種眼光看待生活的坎坷與痛苦,也許你會發現,吃苦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種幸福!
有關吃苦的心得體會 篇4
俗話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自古能吃苦的人有許多,如:王冕為學作畫因貧窮買不起紙,就在沙上繪畫,終于成了畫壇圣手;匡衡為學知識,鑿壁偷光,勤奮讀書,終于成了一位文學巨匠;童第周因家境貧寒,晚上在路燈下看書,自強不息,終于成了第一個將青蛙卵和外膜隔開的生物學家。看來,吃苦精神存在于與失敗和挫折的斗爭中的.不斷探索和追求,加上自強不息的精神,最終才引導你到達成功的彼岸。
在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時,拔草根,吃樹皮,嘗盡了人生的最苦,但他們仍然憑著堅強的意志和堅定不移的決心走出了危機四伏的草地。而今天,不少人在生活中卻百般挑剔,不愛惜糧食,對照當年紅軍所吃的苦,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暴軫天物呢?人要在吃苦后才會懂得珍惜,這句話一點沒錯。
雖然吃苦者不乏其人,但畏苦者比比皆是。歷史上,著名的阿斗劉禪繼承他父親劉備的皇位后,畏懼吃苦,曾經風云一時的蜀漢江山就這樣葬送在了他手中,在今天。怕吃苦的人更是數不勝數,怕勞累,怕學習,怕工作,怕麻煩,怕吃苦,久而久知,社會上就形成了一股弄虛作假的壞風氣。為什么?因為他們怕吃苦。有一些孩子從小被大人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碰上困難就要么依賴父母,要么逃避現實,這時,他們全然忘了平日里老師要他們學習革命先輩們吃苦耐勞精神的教導,只知道一個勁地躲避,怕吃苦,還是怕吃苦。家長們只知道一味地安慰孩子,卻讓他們失去了在困難中歷練的好機會。
我們現在不能完全依賴父母,必須學會自立。要學會自立,就必須學會吃苦,堅強地面對困難和挫折,從小做起,長大后才能成為一個勇于面對挑戰的人,才會有無量的前途。而如果現在不會吃苦,長大后只會成為一個弱者,只會被社會殘酷地淘汰掉。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所以,我借用這句古話奉勸大家:為了自己的將來,還是多吃一些苦為好!
有關吃苦的心得體會 篇5
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我相信有許多人和我一樣——都不喜歡苦的味道。一方面苦味,我們生活中接觸不多;更重要的是,我們打心底里討厭苦味。我生病那段時間,天天吃中藥,更是讓我畏懼起了苦味。
當媽媽把很多中藥材倒入藥罐中,看到水面上漂浮的枯枝敗葉,似乎還有昆蟲曬干的尸體——胃里就一陣不適。煎了一段時間,中藥的味道就彌漫開來了,廚房里,客廳里,書房里,甚至連我的臥室里,也滿是中藥的苦味道。
中藥煎好了,媽媽讓我趁熱趕緊去喝中藥。聞著彌漫著的苦苦的中藥味,想著倒入的那么多的藥材,我可謂是挪著走向廚房的。似乎晚一點喝到那苦苦的中藥,都是心理安慰。
終于到了廚房,我看見萬里全是棕色的中藥汁,上面還扶著一些沒瀝干凈的草藥渣,一陣陣苦味伴著熱氣往上涌。我端起碗靠近嘴邊,苦苦的中藥味就更濃了,我根本就張不開嘴。可是“良藥苦口利于病”,于是我就一只手捏住鼻子,聞不到藥味,這樣雖然不會減少苦味,但卻可以緩解一點心理的壓力。我張大嘴巴“咕嘟咕嘟”連喝了倆大口。得停下來緩一緩,可是,一回味,舌尖是苦的,舌根是苦的,整個口腔都是苦的,再細細一想,似乎,連喉嚨也是苦的,胃也這么快有苦味了!這么一想,惡心的感覺竟然上來了。
看著剩下的半碗藥,我不禁害怕了起來,端著碗呆呆地站在那好一會兒。但是為了我的病早點好起來,我一狠心,又用一只手捏住鼻子,用另一只手拿起碗,仰起頭,張大了嘴巴,把藥都灌了下去。“咕嘟咕嘟咕嘟”,終于喝完了藥。這時嘴巴就更苦了。
得想個辦法趕快退苦味,于是我把目光盯向了一把糖,馬上跑了過去,拿了一顆糖,剝開糖紙,把糖塞到嘴里。過了一段時間,舌尖上才有了一點甜味,苦味才慢慢退去。
如今想起喝了那么長時間的中藥,我口中似乎還有苦苦的味道。苦!苦!苦!真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