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及收獲(精選5篇)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及收獲 篇1
這次授課完美成功,也是我最難忘的一次。一開始的時候,不怎么感興趣,以為只是在地面上授課,心里想著這一定又是一次枯燥乏味的一刻了。萬萬沒想到,最后竟是我最喜歡的飛天英雄王亞平精心備課,為我們上了一節驚心動魄的一課。這一次神十帶著王亞平、聶海勝、張曉光三人飛天,他們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全世界的榜樣!
在授課過程中,王亞平給我們介紹了他們在天宮艙內所用的生活用品和儀器。地球上用天平、彈簧秤、磅秤等測量物體的重力?墒窃谶@里,他們巧妙運用了牛頓的第二定律的F=ma來算出體重,這也體現了中華人民的智慧。接著我看到了單擺運動,在地面上無法做到的圓周運動,在太空卻實現了。當看到小球360度旋轉時,我都不敢眨眼,因為我已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太不可思議了!然后王亞平給我們演示了太空版的陀螺定向性。她把沒旋轉的陀螺扔在空中,輕輕一推,神奇的一幕出現了:陀螺竟緩緩向前翻滾,一直不停。而把正在旋轉的陀螺向前一推,陀螺卻穩定地旋轉,與之前旋轉的方向也不同。威武有神奇。最后她做了一個水膜,加入一點水淹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大水球。當她蹲下看水球時,影子是倒著的。這似乎一點都不符合邏輯,但都被證實了。當她加入紅色液體時,水球宛如一顆美麗無瑕的紅寶石。
我看完這些實驗后,仍意猶未盡,我真的學到了很多。我似乎對太空生活產生了興趣。一連串的問題都浮現在眼前:他們在里面還有好玩的嗎?失重的感覺怎么樣?在地球上往水里看自己,自己是正的,為什么到那兒就恰恰相反了呢?這也是太空原理嗎?……這種種問題都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可太空是神秘的,沒人摸得透,只有不斷實踐,不斷探索,才有可能有新的發現。我真想變成一個宇航員,到太空去看一看這些神奇的景象,沒準還能看到16次日出呢!但這是不可能的了,因為宇航員是不能有一點點傷疤的。所以我想有多一些這樣的課,讓我們飽飽眼福,讓每個人都有飛天夢。
同時我要感謝我們的飛天英雄,沒有他們,我們也不會看到太空中那個的有趣的事。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英雄只會日日增多,中國的飛天夢也將永遠存在,它們會與江河共存,與日月共存!
真想再有一次這樣有趣的一課啊!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及收獲 篇2
偉大的精神造就了偉大的事業。新一代航天人在征服太空的進程中,以頑強的拼搏意志和杰出的聰明智慧,鑄就了新時代的航天精神。12月9日,宇航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變身“太空教師",給我們上了一堂別具匠心的課。
本次太空課堂主要展示了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并講解了實驗背后的科學原理。
航天員在太空中生活真是太有趣了。他們身體處于失重狀態,像小魚兒四處游走。在空間站睡覺就更有趣了,只要一個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艙壁上,但只要你愿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太空轉身"這個實驗,是由葉光富完成的。他剛開始是原地轉身,可是一轉身人就倒下了,后來他是根據伸縮手臂加上旋轉完成的,我想如果他不這樣,用兩把扇子來扇風,借助風力是不是也可以呢?
遙想當年,我國的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廣大航天工作者為了早日實現“奔月之夢”,不辭勞苦,克服重重困難,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我們要以他們為榜樣,好好學習,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退縮,勇往直前,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敢于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鋒!
今天我上了一節此生中最寶貴的課——天宮課堂。寶貴之處在哪呢?這堂課是由目前在中國空間站工作的三名偉大的宇航員:翟志剛,葉光富,王亞平講解的。他們代表著中國航天頂端的科研工作者,在工作之余與我們遙遠連線直播并在距離地球400公里以外的空間站進行實驗,教給我了許多有意思的科學物理知識和現象。
太空授課的內容主要包括: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我最感興趣的是人體運動實驗,航天員葉光富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在微重力的太空進行轉體運動,不僅幽默風趣,而且還告訴我們角動量的物理知識,也就是描述物體轉動的物理量。還有許多實驗非常有趣,耐人尋味,傳播了載人航天知識。我對變幻莫測的太空許多的疑惑都被解開,拓寬了我的知識面,科普了航天知識,為以后的科學物理學習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這堂課對我的影響和意義非常大,中國航天從之前的一窮二白到現在已成為世界一流之列,靠的是科學家,科研工作者,宇航員等從事與航天事業的人們一路披荊斬棘的共同堅持與付出。中國一代代航天人為了祖國崇高的航天事業勇于奉獻,擔當時代重任,不負人民期望,追逐夢想不斷進步的精神讓我頗有感觸,我懂得了要不斷追夢,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把握住機會,努力學習,長大后在祖國和社會需要的崗位上做貢獻,讓祖國屹立于世界之巔峰。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及收獲 篇3
的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挑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體驗,出生在新世紀的我,見證了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我看到奧運會上中國健兒矯健的身姿,為祖國感到驕傲;我看到“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成功,掩飾不住對祖國科技發展的自豪和喜悅;我還看到互聯網已經觸及千家萬戶,鼠標一點,指尖一觸,便無處不達……
我在這個發展迅猛的社會里,回首過去,又展望著未來。如何在這大時代的浪潮里求得發展,是我,更是未來的你,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抓準時代脈搏,根據時代需求來完善自我,才不會落于時代。世界的發展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也不為過,這個時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講究高效,正在從注重簡單的實用性到滿足多樣化的精神需求發展著。身處科技人文發展不斷登上新臺階的你我,唯有不斷學習本領,掌握高精尖知識,才不會淹沒在時代大潮中。
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我們需要一顆強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實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面對著生活中的風浪,又何嘗不應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昂揚姿態去面對呢?
然而,與時代同行并不是做一顆隨波逐流的海草,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我們有著自己自由的精神、獨立的思考,不會人云亦云,更不會迷失自我,誤入歧途。待到你們18歲的時候,也希望你們在斑駁陸離的社會里能夠明辨是非,守住底線的同時,更要擔起引領時代風向的大旗。
“后之視今,亦尤今之視昔”,無論時代如何變幻,總有一些東西值得追尋,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持,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守......當我們都明確自己的使命的時候,當我們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達到統一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時代浪潮中奔涌向前了。
對中國人來說,在這份激動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從容。幾十年的航天事業,其背后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我們親歷了自己國家的奮斗歷程,我們也在日常生活的變化中感受到這個國家日新月異的進步。
今后,我們還會見證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等的發射。每一次見證,都更加堅定了人民對國家、對未來的信心。日益雄厚的科技實力是不爭的事實,它是人民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變化,而非只是一種幻想。所以,這不只是一個中國航天人代代接力、傳承夢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國家更有實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我們總是忍不住回顧過去,而越是回望歷史,越能理解當下。越回顧,就越珍視。我們會不斷回顧中國科技事業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在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尋找民族前行的動力。那些時刻,因為銘記成為永恒。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及收獲 篇4
20日,武漢市江夏區衛生健康局發布公告,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協和江南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醫生彭銀華,在抗擊疫情一線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因病情惡化,經搶救無效,于2月20日21時50分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去世。
“疫情不散,婚期延遲” 從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確診到隔離病區組建,作為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的一名呼吸內科醫生,彭銀華深知“有場硬仗要打”。
他推遲了原定正月初八的婚期,主動請纓上一線。彭銀華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得到了未過門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堅守在隔離病區抗擊疫情的日子里,“白班加夜班”輪班倒,工作強度很大。雖然陸續有更多醫生加入進來共同抗擊疫情,壓力得到緩解,但隨著疫情的發展,彭銀華再次選擇堅守。大年三十,同事們心疼他,讓他回家休息,多陪陪未過門的妻子。他卻說:“讓更多有家人的同事多休息,我年輕,我先頂上!”和未婚妻簡短通話后,彭銀華再次義無反顧穿上隔離衣,全身心投入到更需要他的戰場。但是不幸還是發生了,正月初一這一天,彭銀華倒下了。從1月25日(正月初一)到2月20日(正月二十七),彭銀華在醫院里被救治了整整27天。
一位微博網友曾在2月2日給彭銀華拍照,照片里,他躺在病床上,一只手擺出“勝利”的手勢,看著鏡頭,微微笑著。如今他辦公桌抽屜里的結婚請柬還沒來得及發出去,推遲的婚禮也永遠無法舉行彭醫生,一路走好!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及收獲 篇5
李蘭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感染病學家,她主要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擅長各類肝炎、感染性疾病、新發突發傳染病診治。在20__年非典型肺炎肆虐時期,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為浙江取得抗擊“非典”勝利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在春運臨近高峰,武漢疫情呈蔓延趨勢時,她頂著壓力,幾度建議“封一座城,護一國安康”。黨中央迅速采納了她的建議,有效遏制了病毒的擴散,這一舉措不知讓多少人保住了健康和生命。
73歲的李蘭娟院士還主動請纓,進駐武漢,和武漢的醫護工作一起接診病人。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醫生。七十多歲的老人,一連7天每天只睡三個小時,她怕一眨眼,鮮活的生命會從她指間溜走。
她搶在時間的前面,率先推出阿比朵爾、達蘆那韋治療新冠肺炎,有效抑制了新冠肺炎病毒。她為了盡快找到“對癥下藥”的疫苗,她率領科研團隊,日夜兼程。
她是我們生命的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