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走長征路心得體會總結(精選3篇)
從走長征路心得體會總結 篇1
在隆重慶祝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今年xx月中下旬,我有幸加入了電視臺“百萬青少年網上重走長征路”活動的一段報道行程,這是我記者生涯中第二次走上這段光輝的征程,十年前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之時,我和同事也曾經參加過一次“長征路上看教育”的報道活動,歷時20余天,爬雪山、過草地……,主要對紅軍長征
路四川境內的教育情況進行了較為深入詳細的報道,這次長征路我主要集中在貴州境內的赤水境內,盡管兩次所走的地點不同,時間長短也不一,但感受卻是相同的。
由于是中途參加,需要自行趕到赤水縣與大部隊會合,我選擇了從北京飛到四川境內的宜賓,據別人介紹,從宜賓到赤水距離最近。我是晚上到的宜賓,正值四川近百年不遇的高溫干旱,一下飛機,一股熱浪撲面而來,每一個毛孔驟然張開,汗水汩汩地往外冒,此時我真的恨不得把衣服脫光鉆進冰箱,而據當地的人說,夜晚已經要比白天好多了,在北京看報道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到高溫干旱難受,可親臨其境才知它的猙獰與恐怖,而我們參加“網上重走長征路”報道的記者已經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了半個來月的日子了,真不知他們是怎么走過來的。與天氣惡劣情況成正比的還有道路,雖然公路已與十年前的泥濘土路不可同日而語,如今大多數都是水泥或柏油路,但蜿蜒曲折卻沒有絲毫改變,我自認為是很喜歡乘坐汽車的,可是在那彎彎曲曲的山間公路上,急轉彎成了司機的慣常操作,我好幾次胃里翻江倒海,肚子里的東西涌到了嘴里,硬是被我又吞了回去,而我乘坐的大巴沿路只要有人招手都停,乘車的大多是當地沿線的農民,一會兒上來一個背簍里裝著雞鴨鵝的,一會兒上來一個帶著小豬的,…….,高溫下的空氣中彌漫著陣陣混合的臭味,據我們的記者說過去的十多天來,他們的旅途大多是這么進行的,對他們采訪的艱辛與不易我已有了直接的體會。
在赤水的采訪活動進行得很順利,雖然是假期,但為了配合我們“網上重走長征路”開關儀式活動的舉辦,赤水市教育局給與了我們很大的支持,當地的學校也是熱情很高,借場地,通知組織學生,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當地老百姓的熱情與豪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電教館的劉主任就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每天他親自駕車協助安排我們的采訪活動,許多的采訪線索都是從他那里得到的,其中我們做了一個有關四渡赤水城市雕刻的報道,當時缺乏背景資料,為了搞清楚真實情況,劉主任費勁了周折,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地打聽并核實情況,最后終于給我們找到了最真實的情況資料,使我們的報道順利完成;還有一個情況讓我覺得不得不提,那就是他不僅把每天的采訪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連吃飯也做了精心安排,讓我們嘗遍了當地有特色的美食。大家都說,雖然采訪辛苦,但看到這么質樸善良的人們,那點辛苦也就算不上什么了。
兩次參加重走長征路的采訪,讓我對長征精神有了深深地認識和感悟。我們紀念紅軍長征的勝利,要紀念什么,紅軍的那些精神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紀念的目的又是什么?十年前的那次采訪,我更多關注的是當地貧困的生活狀況以及亟待發展的落后教育局面,因為十年前長征路上許多地區的經濟狀況還相當艱難,我們重走長征路的記者做得最多的采訪報道就是把當地面臨困境的經濟和教育現狀進行客觀展示,呼吁政府和社會各界不要忘記長征路上的人們,給與他們幫助和支持,促進經濟的發展,讓當地貧困家庭的孩子有學上、有書讀。十年后再走踏上長征路,我也在思索我們重走長征路的目的。
盡管長征沿路各地的經濟與其他地區相比還有不少差距,但縱向來看,無論是經濟還是教育,其現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雖然談不上富足,但已經不再為溫飽發愁,這些地區已經率先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孩子們也不再怕家里交不起學費沒有書讀而擔心了,學校已經成為了當地最好的建筑,看到這些寬敞明亮的教室,我的心思漂回到了十年前在四川小金縣內看到的一個情形,那是由一座山里的寺廟變成的學校,破破爛爛的土墻已經搖搖欲墜,由茅草搭成的屋頂顯然不再起作用,學生說下雨時屋子里泥濘不堪,不下雨時就塵土飛揚,學生的桌子和凳子都是石頭做成的,而這里氣溫經常是幾度甚至零下,就是在這樣四面透風的地方卻有著二十幾位孩子讀書,他們的老師也只有一個。
在那里,我們記者們的心情都很沉重,那時我對長征精神的感悟就是要讓孩子上好學。正如我采訪當地的一位負責人時他說的一句話,“我們對長征精神的領悟就是無論如何要通過努力改變我們落后的經濟面貌,讓我們的孩子在像樣的教室里讀書”,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他對長征精神真諦的領悟,這也讓十年前初出茅廬的我感到了一種責任。
這次采訪,我不再把主要目標放在呼吁上,而是更加關注人們對長征精神的認識和行動上,應該說,在赤水這片當年紅軍戰斗過的紅色土地上,許多當地的老百姓對紅軍精神都有著正確的認識和理解,特別是當地政府為此也進行了許多努力。不過,我們在大街上進行的一次隨機調查卻讓我們感到有些失落,竟然在我們調查的二十來個青少年中,有一半左右的不知道紅軍曾經經過赤水,四渡赤水之戰就更是知之甚少了。看來,弘揚紅軍精神的宣傳依然任重道遠。
十年間,兩次踏上長征的征程,我深深領略到了弘揚長征精神的重要意義,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將把傳播長征精神作為自己的一項長期使命。
從走長征路心得體會總結 篇2
今天,我和媽媽還有我們的老鄉乘車到了濟南。我們把車停到一個地方,就去了泉城廣場。我的老鄉先叫我們這些小孩子坐在泉城廣場的碑前合影。合影后我們來到噴泉附近。噴泉的中間是一個大蓮花,里面可以噴水,四周也都可以噴,一起噴起來可漂亮了。要是晚上就更好看,還帶著燈光。
我們又來到泉城廣場標志前,塑像有兩個腿,中間有一個大圓球,和起來正是一個甲骨文的“泉”字。我們離開泉城廣場,就到了趵突泉公園門口。我們買了票,進了公園,我看到一塊木板,上面寫著:“不準釣魚,不準游泳,不準亂扔東西,不準亂刻亂畫……”等等。我們來到一個地方,看見那兒圍著很多人,我走過去一看,有兩只大海豹,一只白斑的,一只黑斑的,長約兩米,寬約60厘米。兩只海豹一會兒向北游,一會兒向南游;一會兒露出嘴巴,一會兒露出尾巴。看完海豹,我們來到了趵突泉旁邊,泉池中央有三個大泉,在不停的翻滾。北邊的泉最大,約有30厘米,南邊的兩個小一些。
看著看著,我忽然有些生氣:這樣美麗的趵突泉,可是水面上還漂浮著方便袋。這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我想:要是每個人都來看一下“十不準”,趵突泉就不會臟亂。我們看完了趵突泉,吃完飯,又開著車來到了千佛山。買完票,我們開著車上山去,開到半山腰,就看到了很大的觀音和很大的彌勒佛。我們先把車停到一個地方,然后爬上山頂。從山頂向下看,下面的人就像小螞蟻。我們拍了幾張照片,然后來到了觀音像下,看見觀音前面站著兩個善財童子,觀音左手拿著瓶子,在對著我們微笑。我們又來到一個洞前,剛想進去,導游說:“要錢的。”我們交了錢,導游帶著我們進去一看,里面有南海觀音,有多臂觀音,還有魚珠觀音。最后,我們來到彌勒佛前,我看見彌勒佛坐在那兒微笑。媽媽又順便給我照了幾張像。照完像我向上一看,彌勒佛頭上還有一個鳥窩,有六七只小鳥正站在上面。笑得我們肚子都疼了。
看完我們就開車回來了。評注:游了那么多地方,很辛苦;寫了那么多地方,同樣很辛苦。可以有選擇的寫一兩處。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還要寫一本《志遠游記》。老師相信你。媽媽相信你。爸爸相信你。你呢?
從走長征路心得體會總結 篇3
迪拜是阿聯酋的“貿易之都”,不僅在金融方面遠近聞名,風景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名勝旅游景點。
漫步在迪拜街頭,四處林深葉茂,樹木干干凈凈在陽光的映照下似乎還有著不少露水掛在枝頭。小樹苗生機勃勃地迫不及待想努力竄高點從高處俯視這整個迪拜,將美麗景色盡收眼底,小樹綠葉蔥蘢,遠遠望去像是一片綠色的大地。一陣微風吹過,小樹“沙沙”的笑聲如銀鈴樣清脆,好像在對遠道而來的游客們說著;“歡迎你們的到來!”望著這一片綠樹叢可真是難以想象阿聯酋人民花了多大的心思來綠化這一片曾經黃沙遍地的不毛之地。由此可見,人們是多么熱愛這眼前的一草一木啊!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阿聯酋人們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這眼前的樹木,讓城市建設更加美好,讓生活更加和諧。
城市右側,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高聳入云叫人看不到頂頭,驚嘆之中更對這些建筑師們有了幾分敬意。城市中間,公路橫穿整個城市,從橫交錯的大道中是一輛輛飛馳而過的轎車,形成了一條車流,真是一片繁華。
迪拜的街頭風光實在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但這一切美麗的自然風光不都是用人民的辛辛苦苦攢下的血汗錢換來的嗎?正是因為有他們那熱愛大自然的心才有了現在的景象,我愛迪拜!我愛迪拜的街頭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