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健康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范文(通用3篇)
體育與健康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范文 篇1
(一)堅持目標導向: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思想性
思想是教育的靈魂,《禮記-學記》有言:“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思想是傳遞給下一代的精神力量。新時期教育目標是全面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這是時代需求,也是教育責任和主題思想。
新課標要求教學把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和健康等主題教育有機融入到課程之中。對于校園武術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可以尋找能培養學生的品德,培育民族精神、國家安全同時弘揚中國武術精神的典籍、故事、電影、紀錄片,作為課程素材增進武術學科教育的思想性,以此啟發培養學生的理想和擔當精神。
(二)堅持問題導向:增強課程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問題導向的原則是怎對當前教育存在實際問題的有效回應,實際問題包括:教育內容和方式要進一步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學段學習內容的銜接、課程的科學性和系統要需要加強、進一步精選對學生終身發展有價值的課程內容、減負的同時如何提升教育質量,這些實際問題要通過細化教育目標,明確可實施操作的教學方案和課程內容。
校園武術學科具備開發“對學生終身發展有價值的課程內容”的潛力,武術對人的塑造可以影響終生,于身塑造可使人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于心塑造讓人尊師重道、立德為先,所以校園武術要把武術學科的教育定位于終身價值,讓武術文化滋養孩子們一生。
相對傳統武術教學方式而言,校園武術學科教育不是以培養“門派武術傳承人”為目標,而是把傳統武術中的營養拿出來融入到校園教學之中,以科學、系統的教學方式,帶給學生們受益終身的課程內容,教育目標要明確細化且具實操性,這需要更多有教育情懷的武術人進行探索實踐。
中國武術七段王天明博士,是我國少幼兒武術領域杰出的教育專家,被譽為“少幼兒武術教育第一人”,他以近三十年的執教生涯推動了全國少幼兒武術啟蒙教育體系的發展,讓武術教育走出了競技運動的傳統教學空間,并實踐發掘出武術文化和精神的教育培養價值。幼少兒通過武術啟蒙教育,不但能夠養成堅毅果敢的性格,還可以將在武術中學到的策略、智慧、方法運用到生活和學習中。少幼兒武術啟蒙的實踐推廣對校園武術課程體系的設計與推廣,具有極大的借鑒參照價值。
(三)堅持創新導向:體現課程時代性
教育方式要繼往開來,根據時代的現狀、生活方式、教育需求和全球化視野的教育理念不斷深化改革創新,義務教育在基礎教育的.普及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時代需求從“有學上”過渡到了“上好學”,那必然從學生個體出發,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發展需求,所以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就成了當前時代教育的核心素養。
校園武術傳承教育的方式要堅持與時俱進,圍繞時代教育核心素養細化的水平目標,以設定不同水平段的培養目標來設計課程,在課程內容教學上可運用時代科技成果,比如”互聯網+教育”的產物慕課(MOOC)運用,更有助于學生利用零碎時間去學習武術,而且可彌補傳統教學“言傳身教”的局限,還能把豐富多元的武術教學內容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體育與健康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范文 篇2
新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xx年版)》發布。相較于上版課表,新版《課標》理念主要集中在堅持健康第一、落實”教會””勤練””常賽”、加強課程內容整體設計、注重教學方式變革、重視綜合性學習評價、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六個方面。總的來說,新版課標更加強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與運動技能的習得兩個部分。
新版《課標》主要有以下幾個變化:1、完善了培養目標;2、優化了課程設置;3、細化了實施要求;4、強化了育人導向;5、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6、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7、增強了指導性;8、加強了學段銜接性。使我對新課標有了新的認識,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
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已逐漸被廣大體育教師和學生所認同,無論在教育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還是在教育教學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傳統教育教學過分關注學生的運動量,重視機械地練習,忽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這樣做將有損于學生身心健康。“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的動力,也是最有效學習的保障。學生有興趣參與體育活動,一定要給學生熱情地支持和指導;反之,如果學生沒有興趣,任何活動都會讓他們覺得乏味。只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才能使學生自覺、主動、積極地進行體育課程的學習。新課標的實施,使我們感到學校和教師有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可以重新建構教學內容。在平時教育教學內容的設計,我盡可能地創設情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富有生活氣息的教學內容,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使學生自覺、主動、積極地進行體育課程的學習。例如在籃球教育教學中,教師只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場地和練習形式上做些改變,在學生練習的.興趣上多考慮,多采用一些游戲的方式,場地的器材的變化,在多采用一些激勵學生的語言,同時在練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的創新能力。練習形式上要求學生,這樣就能吸引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教學過程的轉變。
在新課程改革實施中,使我真正體會到體育教師不再是消極地扮演教學大綱和教材執行者的角色,而是-一個新課程的設計者;體育教師由教學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合作者,不應是一個只懂得教人如何運動的教練員,更應該是一個具備現代觀念和教育素養的,知道如何進行課程建設以及如何運用體育教育教學方法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專業人員。新課標的實施,使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教學相長,彼此將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也是師生共同開發新課程、豐富新課程的過程。在我的體育課堂教育教學中,師生間的互動,學生可以上來做老師,喊口令,做示范;教師可以到學生中間,充當他們的學員。學生的主體地位正在凸顯,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當然,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意味著“放羊”,并不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關鍵的動作和要領需要教師的講解、示范,當然可不必過分強調,盡可能給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時間和空間。
三、教學評價的轉變。
傳統教學對學生的評價重視認知的評價,忽視非認知的評價。在這種傳統評價觀所指導下的學習成功主要是學生智力的發展和進步,而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尤其是情感和意志的發展。對學生學習態度、情感意志、習慣養成等方面的教育。
體育與健康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范文 篇3
《新課程標準》是《語文教學大綱》修訂之后,教化部頒布的《新課程標準》,作為一線老師學習了新課程標準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就語文學科而言,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育學生的語文實力,一是主見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特性特長。這將能更好的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落到實處。那么,在實施新課程標準時,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留意些什么呢?我認為首先就是要由單純傳授學問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系;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學問實力的.不斷遷移。提示自己做一名好老師。那么如何做一名好老師呢?如何做一個學生喜愛的好老師,這個問題好難。我想首先要愛業,愛業也就是敬業。而敬業與愛學生是分不開的。不愛學生,就稱不上敬業,不愛全部的學生,就談不上敬業。愛學生,就要像春風化雨般無聲,讓他成為莘莘學子心目中的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最為催人奮進的有效情愫,讓他成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賞心悅目的亮麗景致。師愛是每個學生都應充共享受的權力,充分沐浴愛的霞光。留有死角的師愛是一種不公允的師愛,不成熟的師愛,不要因為他們差而去放棄,因為他們就像是一顆蒙著塵埃的珠子,作為老師,有責任去發覺他們,重視他們,為他們擦拭,幫他們發亮。或許他們的光是微弱的,但是我們要信任有光就會有希望。他們的接受實力差,我們要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為他們講解。讓這些后進生不斷取得進步,漸漸跟上班集體前進的腳步。
而且,通過學習我知道學法指導不應只看作是簡潔的傳授方法,而應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自己去主動介入,自己去親自思索體驗,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養成習慣,形成學力。其次,老師應充分了解學情,營造使學生主動參加的教化情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訓練,提高學法指導的自覺性;適時引導學生自我領悟的實力,有意識地強化活用,加強實力遷移。另外,這就提示我們必需接著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堅持生活化、社會化、信息化的大語文教化觀。要把教材作為培育學生語文實力的一個范例,堅持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教學方式;同時以課堂教學為主,開拓其次課堂,融通學校、社會、家庭多種語文教化渠道,形成立體式、網絡化的語文教化環境。
總之,課程的革新,還必需落到實踐當中去,在探究中前進,愿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在新課程改革的大道上能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