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精選13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 篇1
1985年,著名翻譯家韓少功根據英文版本翻譯了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成了譯壇上的常青樹,為中國讀者所熟知,至今魅力猶存。20xx年后,南京大學外語學院副院長、博導許鈞翻譯了昆德拉這部最負盛名的作品,改名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兩個書名看起來差不多,其實傳遞的意思不太一樣,原書名‘生命中’的范圍太廣,是一個總的概念,包括了死亡在內的一切東西;新書名中的‘生命’二字單指生命本身,多出了許多的哲學意味。
這雖是一本小說,卻很難懂,昆德拉上來就要與讀者探討讓人頭痛的哲學問題。昆德拉苦心孤詣地要一下子就把讀者引入到小說的核心部分,即引入到“輕與重”的討論當中。在那里,他要為我們撬開一個解讀該小說的縫隙,透過一絲微光,讓我們看到昆德拉受難的靈魂。
開始讀的時候,刪去無法感悟的文字,追求情節的起伏跌宕,為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托馬斯、特麗莎、薩賓娜、弗蘭茨的情感的糾結而廢寢忘食,淚眼朦朧。再讀,思想上飽受的折磨……以致之后多次拿起這本書,總在想如果沒有準備好受難,何必要打開它。打開也毫無意義。不如省下時間去讀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說,還能夠從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已經愛上這本書,也就把它放在床頭,時而在夜深人靜時,嘗試著與它對話,撩撥心靈的弦。
有一段關于特麗莎的心理描述:“在一個陌生的國家里生活就意味著在離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鋼絲,沒有他自我國土之網來支撐他:家庭,朋友,同事。還有從小就熟悉的語言可幫忙他輕易地說他想說的話。”正是這種游離于母體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雞毛那樣輕飄飄),使特麗莎堅決地離開瑞士,與她深愛的托馬斯不辭而別,回到她正處于災難中的祖國。在布拉格,僅有在某種心理需要時,她才依靠托馬斯。而在瑞士,由于失根,她事事都得依靠托馬斯,那她就不得不一輩子重復深夜里的惡夢。人生離不開“重,“重”給人能帶來充實,在重”的圈子里,人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能從其中感到心靈充實的幸福,人會在人的本質力量化過程中發現自我,肯定自我,為自我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過這樣深刻的體驗,比如:當我們站在領獎臺上,我們心中洋溢著喜悅之情,我們會經過“獎牌”看到我們的本質力量,我們會體會到被眾人肯定后那種精神上無限的幸福。所以“重”在我們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重”之外,還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也可稱為“沉重的輕”。所謂“沉重的輕”,是指人在無所事事的情景下,感到無聊、空虛、寂寞、孤獨等難以承受的感緒和糾纏在精神之中解不開的死結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提到托馬斯在開始離開他的妻子特麗莎的幾天里,托馬斯確實獲得了自由。他又回歸到了單身漢的生活,整天能夠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氣息。可是不久,失去職責的“輕”就讓托馬斯難以承受,他發現自我原先更需要承擔家庭職責的這份“重”。
小說中,最讓人費解的難題是,“輕”到底指的是什么?到了昆德拉那里,我們忽然聽到“輕”讓人無法承受,這如何不引起人們的懷疑和費解呢?“輕”之所以讓人不能承受,完全來源于對常識的漠視,以及對“輕”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見。有時,輕,真的讓人無法承受。像一只雞毛,你很難憑借力氣將它扔過高墻。“沉重的輕”是人生的一個困惑,對于活在自我身邊活生生的人,漠視、排擠他、打壓者不乏其人,多一份同情之淚,多一次舉手之勞的掌聲,多一句鼓勵話語。那樣,會有什么變化呢多關心自我身邊的人。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只要給自我身邊的人獻出一點點,自我的心境會改變,生活也會是另一個樣貌。
我還在讀這本書……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 篇2
看著我書桌上那本厚厚的外國作家的名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是我在8月中旬買的。所以讀的時間比較緊湊…況且這本書本身就有點深度。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當時在網上查過,這本書的推薦率還是很高的!所以決定就買它了!
一本挺厚的書…此刻最終看完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復的書。這本書比較趨向于成人化,但我覺得高中生也值得一讀!可是要做好重讀的準備…
有人對我說:這樣一本小說,不僅僅難懂,并且讀來讓人飽受思想上的折磨。如果沒有準備好受難,就不要打開它。打開也毫無意義。不如省下時間去讀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說,或許還能夠從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一開始我還不相信,但當我讀了之后,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思想的折磨…文章的資料并不難懂,難以理解的是作者無處不在的議論!很痛苦…真的好難讀懂。
文章涉及到很多歷史性的人物、劇作…比如作者從“永劫回歸”的話題談到十四世紀非洲部落之間的戰爭,談到法國大革命,談到人們對希特勒的仇恨的消解,談到斷頭臺。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話是:“以往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像影子一樣沒有分量,也就永遠消失不復回歸了。無論它是否恐怖,是否美麗,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麗都預先已經死去,沒有任何意義。”“輕”這一字無疑是文章的文眼。說到“輕”,讓我想到一個故事。就是有位國王要他的手下比賽,看誰是大力士。比賽的資料就是誰能將一根雞毛扔過墻。很多人都是以失敗告終的。然而有一位大臣十分地聰明,他將整只雞扔過了墻,然后對國王說,我能將整只雞扔過墻,何況是雞身上的雞毛呢!沒錯,最終是他贏了。靠的是他的智慧!“輕”之讓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簡單。看來,我們以前的迷惑完全來源于對常識的漠視,以及對“輕”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見。有時,輕,真的讓人無法承受。像一只雞毛,你很難憑借力氣將它扔過高墻。
習慣上,經驗上,想象中,我們都會認為“重”讓人無法承受,壓得人喘可是氣來。到了昆德拉那里,我們忽然聽到“輕”讓人無法承受。昆德拉真是不走尋常路噢~
一開始,還沒讀這本書的是時候,看書名…好深奧…難以理解。
讀完這本書,雖然有的還是不明白,可是大致有個輪廓。昆德拉揭示了人類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但他和我們一樣,無力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永劫回歸”是不可能的。民族歷史、個人生命都僅有一次性,沒有初排,沒有草稿,選擇也就變得毫無意義。我們不選擇媚俗,又能選擇什么呢安知抗擊媚俗的決心和勇氣不是另一種更大的媚俗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樣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艱難的決心”不都是輕若鴻毛嗎
這又是一種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昆德拉由此對生命的終極意義表示了懷疑,而那是我們的前人認為理所當然而又堅信不疑的。我們無可選擇又必須選擇,我們反對媚俗又時時刻刻都在媚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 篇3
這段日子,一向在讀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雖已經是第三次閱讀了,可是依然,會迷失在這未知的孤獨的空靈世界中。
文字是何等的神奇,米蘭昆德拉所描繪的那種奇異的,炫目的,卻又是徹底失落的,茫然的世界,讓我的靈魂確實體會到了什么,可是,那僅僅是一種心靈上的感應。不足以化作語言上的充分理解。很多文字,被他豐富的,又自然的填充到這個書中的世界中來,探索人性,探尋生活,似乎,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最深處,都被這樣的詰問了;我們的生活,也被這樣的揭露了;這一切充滿了嘲諷的意味,也充滿了徹底的叛逆。
經過特蕾莎的描述,米蘭昆德拉用童年的創傷所帶來的思想的沉重,賦予了她脆弱卻又執拗的性格。對于特蕾莎來說,表面看來托馬斯的背叛是沉重,而事實上,她的沉重感來源于她的思想。她一向在這個思想的重壓下,不堪重荷。而對薩比娜來說,背棄是輕的,其實并不是輕,而是無法承受的一種逃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托馬斯也許和薩比娜才是真正的靈魂伴侶吧。又或者,他們才是一類人,都是背棄了自我的人。書中有這樣一句:“從此,薩比娜明白了,美就是被背棄的世界。”給我的印象很深刻。薩比娜是一名捷克畫家。而書中的薩比娜就是背叛原有生活的,逃避原有模式的,充滿著矛盾的集合體。米蘭昆德拉居然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冷漠的,又流暢的敘述這個故事,這些冰冷的,又閃著誘人光芒的文字,讓人心清冽也讓人心蠱惑。
米蘭昆德拉的文字,潛入到了我們的靈魂深處,以彼世的目光投向一切價值標準。所以,他所寫的這個世界,是陌生的卻又是讓人覺得心底熟悉的世界。一切的價值標準被擊破,一切的謊言被揭穿,并不是那么直接的批判主義,卻比起直接的形式,更加徹底,更加深入人心。
在思維幻滅的夾縫中正是米蘭昆德拉所描述的生存。而這種生存,卻又是在他的筆下被抨擊得粉碎。輕飄飄的語言,淡漠的,客觀的,把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生命與思想生存的最基本的謊言,輕輕的摔得粉碎。在思想的領域中,恐怕,米蘭昆德拉是我所見的走得最遠,探索得最深的一位作家。
我總覺得,人的思想,是不能細細的去推敲的。每一縷思緒鋪開,攤平,就不如一閃而過時候那么美麗了。太多的思緒這么鋪開來,置身于陽光下,那么,它們也許就是平凡甚至丑陋的灰塵罷了。很多時候,我們生活在自我為自我創造的謊言中。每一片思緒都能純凈到不包含任何雜質,恐怕縱使是佛祖也難以做到,所以,佛要說的是,看透,勘破,悟道了。而我又認為,在人復雜而又深刻的思維中,是離不開謊言的。
在人的大腦飛速的運轉中,思維不可能被苛求成純潔無暇的。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世界任何一種思維都不可能存在完美,如果人覺得幸福,就要忽視不愉快的或者欺騙自我說一切都很歡樂,從而獲取幸福感。這其中的取與舍,輕與重,是人有本事駕馭的選擇。也是人類成為發達的被大腦所支配的聰明的動物的基本標志。
其實,我一向很逃避反復的來看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也許這是人的本性。誰都不期望對生活看得太清楚,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看得太透,對生命和思想看得太過真實。這也許就是我們常說得難得糊涂吧,可是,米蘭昆德拉的文字,有著無窮的吸引力。那種近于旁觀者的態度,又會讓你在不經意間打開心扉,渴望去閱讀。
每次看完這本書后,都有些地方讓人很困惑。作者看似散落,自在的文字,蘊含著很多思維。看似混亂的故事,也包含著人對自我以及伴侶,還有這個世界的一種奇異的情感和批判。
在輕與重之間,也讓我產生了很多不解,很多疑問。而這些壓抑在心中的疑問,似乎,在閱讀的時候,已經讓我心領神會。卻不敢去詰問自我,不敢去追根溯源。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這些不能承受的輕打敗的。它就像是某種空氣中微弱的粉塵,卻讓我們不經意的吸入到靈魂深處,從而讓我們一生都受到它的影響。
雖然,在米蘭昆德拉的筆下,難以看到完美的人,完美的情節,可是,這書的結局,卡列寧的微笑這一章,文筆是多么美,多么讓人心震撼。那種近于完美的平靜,并不是真正平靜,而是一種無邊無盡的孤獨,可是孤獨又是每個生命存在的形式,不是嗎?全書中僅有卡列寧是在溫柔而平靜的微笑中死去的,讓人心多少也在這書的最終一節獲得安寧。
讀完全書后,我突然理解了,弗朗索瓦.里卡爾對米蘭昆德拉的評價,說他的文字思想是某種哲學意義上的撒旦主義形式。的確是這樣的,米蘭昆德拉是在以一個撒旦的視角,來洞悉這個世界,洞察所有人的內心深處。他嚴厲,不留情面的控訴。在建立牧歌然后又摧毀這個牧歌。讓我們的靈魂在一次次的倒下后陷入近于絕望的掙扎。
三次閱讀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了,還是久久不能平靜。書的背景是戰爭與流離失所。而書中的人的思想,也是在戰爭著,也是處于流離失所的狀態。也許,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中本身也是一個完美的質疑與幻滅主義的結合,而到達的效果,就是把人放在了無可放置的地方,把人的思想解剖到無以解剖的地步。說他的作品是撒旦主義形式一點也不為過。而米蘭昆德拉那穿透一切的思想,本身,也是那么含混,那么充滿了疑問。正是這些分散的思想打開我們閱讀的興趣,也正是這對一切都持著懷疑的態度,讓我們一向在書中尋找最終的牧歌。
合上書頁,已經夜里十點鐘了。混亂寫下了這些文字,我實在無法有條理的梳理自我的思緒。也許此刻的心境,與大部分看過這本書的人的心境相近吧!總之,此刻想好好的睡一覺,然后,珍惜完美而寧靜的生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 篇4
此刻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都無限重復,一切都將以我們經歷過的方式再現,且這種反復,還將無限重復下去,那么我們的生活會怎樣樣呢?也許,我這樣描述,過于抽象,那么把這種“永恒輪回”放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中呢?如果14世紀兩個非洲部落之間的戰爭一向被重復?如果法國大革命一向被重復?如果法西斯戰爭被一向重復?那么此刻我們所學的歷史給予我們的感受會不會不一樣呢?又或者說我們可能不會有歷史,我們一向都是“重復的此刻”。永恒輪回中的歷史,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職責重負,這就是尼采說永恒輪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負擔。而我們此刻所了解的那些歷史,少了那些血腥的沉重,歷史變成了文字、研討。在輪回不存在的世界中,一切都被卑鄙的許可與諒解了!
人生恰恰是不存在輪回的!每個人都走在偶然的道路上,沒有彩排,沒有比對。昆德拉將人生比作一張成不了畫的草圖。如同書中提到的那句德國諺語:一次不算數。一次就是從來沒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沒有活過一樣。人們肆意的生活,變得比空氣還輕,隨意的漂浮在空中,脫離了土地與人群。那么問題來了,重就真的殘酷,輕就真的美麗嗎?
托馬斯顯然就是這個問題的詢問者。托馬斯是一個外科醫生,他有過一次失敗的婚姻,內心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所以他為自我制定了一套外遇法則,與不一樣的情婦做愛卻不一樣床共枕,他是一個靈與肉的分離者。昆德拉親切的稱呼他對女性的迷戀為“放蕩型的迷戀”,事實確實如此,托馬斯只是一個獵奇者,在不一樣的女人之間游離,他幻想經過性能夠揭示每個女性身上真正到的自我,或者能夠說他想用自我的手術刀剖開身體的外衣,追求女性身上難以想象的部分。他認為每個女性身上都有一個有別于其他女人的百萬之一的“我”。僅有在性上,才能征服女性身上那百萬分之一的不一樣。能夠說促使托馬斯追逐女性的不是感官享樂,而是征服世界的這一欲念。
但凡事總有例外,歌德曾說:“世界就是一個隱喻”,那么愛恰由隱喻開始。一個叫特蕾莎的年輕女侍者以一個“隱喻”出此刻他的世界里,隨即占據了他的“詩化記憶”。他選擇了讓這個“順流而下飄至他床榻之岸的涂了樹脂的孩子”占據他床榻的另一側。但他追求生命之輕的靈肉分離觀,讓特蕾莎經常活在嫉妒之中。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 篇5
讀它時心境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們卻不得不承認,這些欲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說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
書里的一個情節:特雷莎的媽媽年輕時很漂亮,她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游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和他不細心有了特雷莎。她不愛特雷莎,她一向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于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有兩次離婚時的男人。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
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蘭把九種特質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只能從中選一個。她誰都想要,因為她不明白自我最需要什么。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失去靈魂。當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自我最基本權利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識到一切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終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她女兒留下。可這些都是徒勞的,因為她從沒有承擔過生命中的職責,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靈魂。
另一方面,我在研究米蘭要傳達的感情觀。“感情”總是玄而又玄。我以往以為,感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維去思維它,那么感情將不純正。此刻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感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我最需要的是什么,找個能夠滿足自我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點,履行自我對對方的職責,這才是感情。米蘭說“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大概伴職責走過的感情才是真實存在的感情。寫到那里,我才發現執著地追尋一個自我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感情是在異常的時段遇到異常的人。
不知不覺寫了這么多,但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很難讀,每一句話都意味深長,讀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幾年工夫,可它已經使我開始受益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 篇6
上帝死后,尼采告訴人們,萬物都處在循環中。宇宙也罷,人類史也罷,其運行軌道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圈。以往發生過的事情會重復發生。被法國人譽為英雄羅伯斯庇爾,會一次次登上歷史舞臺,將法國一次次置于白色恐怖之下。
可是這個羅伯斯庇爾不是我們所了解的那個英雄羅伯斯庇爾。后者在歷史上僅有一次,前者則反復出現。所以此處的羅伯斯庇爾是一個獨裁、白色恐怖的概念。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羅伯斯庇爾,不管他以往殺過多少人,因為歷史終將過去,他的惡行會被遺忘。可如果我們只能看到這個獨一無二的羅伯斯庇爾,而忽略了概念上的永劫復歸的羅伯斯庇爾,那么他永遠會在殘殺無數民眾之后被原諒。就像拿破侖、希特勒、斯大林都僅有一個。
歷史是直線運動和圓周運動的奇怪的統一。人類史和人的一生都是沿線性軌道向前的,發生過的所有的事件,無論其好壞,都僅有一次,所以沒有什么好怕的。歷史和人生都輕如鴻毛。一次就是沒有,僅有一次的生命就是從來沒有存在過。于是很多人就在這條不能回頭的軌道上選擇輕的生活,融入主流,加入媚俗的大軍。還有人卻總是要在其中找尋更多的價值和意義,他們思考、掙扎、反抗,他們渴望自我能做的更好,擔負起自我的職責,即使為此他們要選擇重,選擇一次次痛苦的輪回,選擇永劫復歸。那么永劫復歸的存在不在于它是否存在,而在于我們是否看得到,是否做出復歸的選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昆德拉對于“永劫復歸”這一命題的思考。集中營中的親人死了,它帶給生者的傷痛還在;羅伯斯庇爾、希特勒死了,新的獨裁者、殺人狂還在誕生。戰爭和獨裁,是永劫復歸的人類史上無法抹平的傷疤。若你對它視而不見,任憑歷史原諒并淡忘希特勒、斯大林,戰爭和獨裁會一次次重復下去。人生同樣如此。一生中只出現過一次的事情沒有任何意義。若你糾結于周圍環境的好壞和別人的評價,若你害怕承擔職責和重復的生活而不停的掙脫最終越飛越高,那你就會遠離大地而無法體會生命的真實。
動物是天生的哲學家。狗很幸福,因為它們享受于日常重復的生活。幸福就是對重復生活的渴望。狗的生命軌跡是一個圈,不像人的生命越走越遠。當所有人,所有事,所有物都被直線向前的人拋棄乃至遺忘,當人掙脫了所有的負擔而飛上天空,這樣的人生最終走向虛空。人類思考了千百年,才發現幸福,居然就是能像貓狗一樣生活,認真、重復的生活。難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 篇7
寒假期間讀了讀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它時心境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們卻不得不承認,這些欲望的真實和無德。
書中主要對人公托馬斯,特蕾莎,薩比娜,弗蘭茨這四個人物的生活進行描述,有感情,有性,有對時局政治的看法,還有就是那些我尚未理解的存在,輕與重,媚俗等等。人物的心理描述一向體現著這些方面的沖突性,托馬斯和特蕾莎在靈與肉之間的糾結,而薩比娜和弗蘭茨則是在媚俗中選擇,作者在不一樣的篇章中表現了不一樣的主題,甚至切換了主人公,切換了時空,但每一次切換都是在不斷加深對這些方面的理解,反復迭代,直到終了。
想起昆德拉對生命的宣言“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都得以無限的重復,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恒上”。永恒的輪回是一種神秘的想法,生活中總有太多的唏噓感嘆,說不上為哪般?不僅僅榮耀,事業感情,加之雞零狗碎,時間一過揚起的塵土便塵封滿處,托馬斯和特雷莎始終走不出死亡的輪回,薩賓娜始終選擇漂泊地把一個個城市甩在背后,弗蘭茨或許是毫無意義的死都承擔著對生命本意的解釋。盡管荒誕離奇,在輪回的高度上來說,卻是如此的合情合理,如果說他們,甚至我們,此生的每一件事都在前生有個經歷,來生有個重復,托馬斯還會選擇那個像是從上流漂過來給他的特雷莎嗎?還會再駕著那輛汽車走向黃泉嗎?弗蘭茨也許會安分守己的當好教師,我們呢?不會再有錯誤的選擇,不會再忽視周遭遺失過的完美,生命在設想中一步步的前進,平淡的像一張白紙,這也許就是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獲得了永恒,卻像耶穌一樣,背負著十字架,無法承受。
如果生命的初次安排就已經是生命的本質,那么生命還有什么價值?昆德拉說的好,正是因為這樣,生命才總是像一張草圖,沒有前生也沒有來世,生命僅此一次。
托馬斯在靈與性中掙扎,最終選擇了靈魂。托馬斯是一個很花心的人,他渴望女人,并且總把性與愛分開,不和每一個他的情人睡在一張床上,他享受這種充滿活力而不用負職責的生活。直到他遇到特蕾莎,這個讓他有除了肉體上需求外的需求的女人,他享受與她一同牽手睡覺的時候,喜歡看她睡著的樣貌,沉迷于她工作認真的時候,他似乎有一種強烈的渴望,想要永遠保護她。他對她的愛違背了他制定的原則,是的,他的靈魂歸屬了她。可是,他卻總是堅持與別的女人在肉體上的接觸,導致了特蕾莎的離開與背叛。
特蕾莎是一個專一的人,她墜入情網,愛上了托馬斯。可是,托馬斯的不斷背叛卻讓她心生恐懼,難以承受。她常作噩夢,在夢幻中總是夢到死亡,并且置她于死地的竟是她最愛的托馬斯,她因為明白托馬斯有許多的女人而痛苦不堪,總是害怕離開她。可是當她真正離開的時候,卻發現自我是這么深愛著他。
托馬斯無疑是受到沉重感的誘惑,為他的選擇一再付出代價,最終這個布拉格的知名外科醫生,不得不在一個偏遠的小鎮落腳。薩賓娜一再地逃避媚俗的世態,為的只是那份“輕盈”,可這樣一種“輕”注定是一生的漂泊不定,這無非是另一種痛苦。正如昆德拉說的是一種不能承受之輕。無論是托馬斯的沉重,還是薩賓娜的輕盈都能夠說是基于某種形而上價值觀的選擇。當人們回首往事,重新回味人生十字路口的一次次選擇,你以往做出的決定是茫然隨意的嗎?那中間是不是也有一種東西被你堅持著,難道這些說不清的執著,便是我們今日種種痛苦的根源嗎?
生命屬于我們僅有一次,時間不會為我們的歡笑或淚水停留。在這樣一個瞬時性組構的世界里,一切選擇都失去了充足的理由,一切結果都變得十分的合理。幸福何堪?苦難何重?或許生活早已注定了無所謂幸與不幸。我們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著,茫然地生活,苦樂自知。就像一個繁花似錦的地方,總會有一些傷感的蝴蝶從那里飛過。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就像米蘭昆德拉說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孰輕孰重?我們應當承擔起那份職責,家庭職責,社會職責……那樣生命才會真切實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 篇8
我讀過《生命生命》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這篇課文是中國臺灣林杏子寫的,當林杏子12歲時,就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關節大部分壞死,致使她雙腿不能行動,肩不能舉,手不能抬,要不能轉,頭不能動。
林杏子寫的《生命生命》很讓我感動。第一個小故事是說,一只小飛蛾快要死了,卻還在手中躍動,是那么強烈!是那么鮮明!你忍不住的放了他。第二個小故事是一截小瓜苗它破殼而生,雖然沒有陽光照射,在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向上,茁壯成長,也沒人照料。第三個小故事是說,我用醫生的聽診器,靜聽自己的心跳,沉重而有規律的跳動,你的話給我們很大的震撼,好好使用,白白糟蹋,一切由自己決定。你自己必須負責。
我媽媽在家養了3盆花,每次都讓我幫她澆水,真麻煩。一次,我忘了給花澆水,再次發現時,土地已干裂,但花卻仍然茂盛,絲毫沒有敗謝,我也從中發現了生命的頑強不屈。
確實,生命是強大的,我們以后也養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 篇9
那天坐車走過鐘樓,車如往常一樣,堵得有些厲害,只能一步步往前挪。
從斑駁的車窗望去,地下通道口幾個稍上年紀的婦人,兩個坐在小凳子上,襙著手,半抬著頭,表情木然,用空洞的眼神看著來來往往、匆匆而過的行人,腳邊放置的幾疊報紙在風里搖曳不止;一個矮胖、頭發蓬亂的婦人站著,手里拿著報紙地圖類的東西不停地扭轉著身體,用微乎其微的期望與失望不停交替的眼神看著路人。
站臺上約十多個四十歲左右的婦女穿著不合體的工作服拿著鐵鍬張望著車的方向。
八九十年代常見的飛鴿還是鳳凰牌的加重自行車旁站著各自的主人,車頭上用木板或硬紙板笨拙的寫著:木工、土工、水工等。這些中年男人相互攀談著,不時用余光注意著來往的路人,透著他們的期望。
我聽不到聲音,就像看一場二十世紀初的默劇,雖然嘈雜喧鬧,卻沒有故事情節、主角配角。不明白為什么,那畫面不時回繞于腦中,心就一下子沉靜下來。
世間的劇無時無刻不在上演,任誰也無力改變。可心的救贖之路在哪兒呢?
純粹世界里的詰問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倒在地上。但在歷代的感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
米蘭·昆德拉在他充滿哲理的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開篇第二小節中就拋給讀者一個同樣沉重的問題,這樣赤裸裸的詰問頓時讓我無處可逃。在我看來,米蘭·昆德拉所寫的世界不是構建于生活之上,而是來自生命本身的詰問。
而此刻,在這個由作者構建的純粹的世界,我能夠任由我的靈魂從這繁密物質世界里抽離,剝開塵世的一件件外衣,去感受體驗那里純粹的愛與痛,苦于淚,輕與重。
“人生的杯具總能夠用沉重來比喻。人常說重擔落在我們的肩上。我們肩負著這個重擔,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們與之反抗,不是輸就是贏。可說到底薩比娜身上發生過什么事?什么也沒發生。她離開了一個男人,因為她想離開他。在那之后,他有沒有再追她?有沒有試圖報復?沒有。她的杯具不是因為重,而是在于輕。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句話深深地刺痛著我的趨于麻木的心。我清楚地看到,以往的那么多日日夜夜的迷茫與麻木,痛苦和孤獨,絕望和無助,不是因為生命中的負擔,而是因為靈魂缺少生命中本應承受的重,使得靈魂太輕,身體太重,身體與靈魂無法完美的融合,無法真正的全身心的去感知生命,享受生命。
靈魂的缺憾,在這個純粹的世界里,在那些純粹的體驗中,經過反復的參照與提醒,回顧與反思,遺忘或回憶,得到了修復與補充。
我想說的是:這兒天很藍,陽光燦爛,都睜不大眼睛,坐在地上聞到濃郁的青草味道,有只小小蜘蛛正沿著我的手指往上爬,旁邊樹上有清晰脆耳的鳥叫聲,風徐徐走過,幾多未謝的無名紫色花兒。那里完美一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 篇10
讀完《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感受很多,故事中的四個男女從自我過去的生活中逃離出來,帶著生命里的傷痕,追求所謂的“真實的生活”,但“真實的生活”在哪里?我想“真實的生活”就是他們經歷著的。以前的我們都會認為生命是沉重的,但作者卻提出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這么一個反命題。那么在我們生命中,何為輕?何為重?
特蕾莎、薩賓娜于托馬斯,就像白玫瑰與紅玫瑰。一個是純潔,沉重,令人窒息的感情,一個是輕盈,放縱自由的叛逆。她們代表著托馬斯生活的兩極,相隔遙遠,不可調和,但兩極同樣美妙。
特蕾莎對托馬斯很依靠,她的愛很沉重,是令人窒息的。托馬斯也愛她,他們之間的感情無疑是完美的,但也很累人。特蕾莎的童年沒有得到過多少母愛,她身處底層,自尊敏感,讀書是讓她與這個粗俗,灰暗的生活區分開來的東西。在她內心深處,憧憬著一種有教養,溫情的生活。冥冥中她在等待,等待一個她渴望中的那種男人來拯救她。這個男人不期而至,就是托馬斯。托馬斯對特蕾莎的愛是無法解釋的,第一次見面時,他就對她產生了一種深深的憐愛,那是對一個孤獨無助的女孩的憐愛,或許應對這么一個林黛玉式的楚楚可憐的女孩是所有的男人都無法抗拒的吧。但他對感情還沒有那種準備,還沒準備負起職責。對職責,他一向是害怕的。他不明白自我是因為瘋狂,還是感情,對她,他產生了像父親,兄長般的愛,保護她的柔情。更多的時候,他感到的是自我有罪,要隱瞞,要假裝,還得講和,讓她振作,給她安慰,翻來覆去地證明他愛她,還要忍受特蕾莎的嫉妒,怨艾。但不可否認,托馬斯之后對特蕾莎的愛已經到了無法自拔的程度了,分離之后,他停止和別的女人的性愛游戲,不顧一切地回到特蕾莎的身邊,隨之而來的卻是他命運的徹底改變,因為政治迫害,托馬斯被辭去公職,不能再當醫生,他以往引以為傲的醫生的職責和使命都
一去不復返了,失去了一切工作和社會地位,一無有,他的生命開始變得無足輕重。表面上,特蕾莎是弱者,但她的軟弱是咄咄逼人的,她“耗費自我一生的精力,濫用女人的軟弱來對付托馬斯。總是使他就范,直到他不再強大,變成她懷里的一只野兔。”“仿佛她在他腳踝上套上了鐵球”。他被特蕾莎的愛捆住了,直到生命結束。對托馬斯來說,特蕾莎的愛是他生命中難以承受的重。
薩賓娜和托馬斯,本質上是同一種人,他們都渴望自由,逃避束縛,在一齊調情,歡娛,他們在思想上是同等成熟的,相互理解的。七十年代的捷克,處于社會的壓制氛圍下,托馬斯對一切所謂道德和職責的東西,都感到恐懼。他追逐的是自由。和不一樣女人的交往成了他自由的一部分,所以他不斷地能夠與女人交往,卻不研究要負責。在他的女友中,僅有薩賓娜最理解他。她常說,“我很喜歡你,因為你是媚俗的對立面。在媚俗的王國里,你會是個惡魔。”薩賓娜的反叛個性和苦難經歷決定了她能夠理解托馬斯的逃避,薩賓娜就仿佛是另一個托馬斯,她的一生都在背叛,背叛她嚴厲的父親,背叛家庭,背叛令她感覺壓抑恐懼的環境。她和托馬斯一樣,內心向往自由,逃避一切束縛,尋找著真實的自我。不一樣的是托馬斯找到了特蕾莎,而薩賓娜卻選擇繼續背叛。沒有真正經歷過苦難的人永遠不能體會經受過苦難的人的內心,成熟叛逆的薩賓娜認為她和弗蘭茨之間有著一種永遠無法逾越的鴻溝,所以薩賓娜選擇再次背叛,飄然離去。而薩賓娜在繼續漂泊多年之后,才意識到弗蘭茨的愛其實才是她幸福的歸宿。每當看到暮色蒼茫中幸福人家的閃亮的窗戶時,她不止一次地感到雙眼被淚水打濕。在薩賓娜背叛的人生中,所向往的,其實可是是“兩扇
閃亮的窗戶后,生活著一個幸福的人家。”然而,一切都已為時太晚。她最終的愛也被自我丟棄。之后,托馬斯和特蕾莎在車禍死去,薩賓娜與過去的唯一聯系也斷了。在生的世界里,值得回憶,證明過自我存在的人和物都漸漸消逝了。她就變得無可比擬的輕了。薩賓娜的杯具不是因為重,而是在于輕,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的輕。當親人、丈夫、感情和祖國一樣都沒有的時候,沒什么可再背叛。又有什么值得留戀呢?此時的她,生命只剩一片虛空。
正如托馬斯在失去一切之后對特蕾莎說的那樣:任何人都沒有使命。當你發現自我是自由的、沒有任何使命的時候,便是一種極大的解脫。
生命,何為輕,何為重?人們都說時間是一把無情的殺豬刀,確實,在無情的時光消逝中,生命如一縷輕煙!縹緲虛無,無所寄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 篇11
無論是習慣、經驗,還是想象中,我們都會認為“重”讓人無法承受,壓得人喘可是氣來,可是當你來到了米蘭昆德拉那里,我們忽然聽到“輕”讓人無法承受,這如何不引起人們的懷疑和費解呢?最讓人費解的難題是,“輕”到底指的是什么?據說珍珠對于人的身體有很多功效,但吞珠的一個前提是:把它研成粉末。對這本著作的解讀,我想也必須如此。帶著這種疑惑和欲望,在這個漫漫長假,我呼吸著炎熱的氣息,靜心拜讀了米蘭昆德拉著寫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書。
這本著作曾一度被《紐約時報》評論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之作。它主要描述了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時期,民主改革的氣息演變成專橫壓榨之風潮,普通知識分子命運多舛的復雜故事。它剖示隱密的無情,在任何欲望之下,每個人對于各種類型的愛,皆有自由抉擇的權利。作者在書中深刻地揭露了生命的重與輕,主人公托馬斯一向在固執地拒絕著“媚俗”,對感情的追求亦是如此。
托馬斯,是布拉格的一位外科醫生,因為出診到一個小鎮,邂逅了一位旅館的服務生特蕾莎。他不可遏制地愛上了特蕾莎,繼而兩人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結婚,并不意味著結束。在托馬斯的內心深處,他不愿成為家庭職責的附庸,更不愿像別人一樣平淡地去生活、去愛。婚后,特蕾莎對托馬斯又愛又恨,她深深地愛著他,但又忍受著他喜好其他女人的癖好;托馬斯對她雖然是一向的愛著的,但又抑制不住自我去幽會其他女人。他用很不負職責且不得已的方式向他的情人們證明:我愛你,但我不屬于你!他不斷地與別的女人偷情,迫使所愛的人不固守自我,給自我自由。可是,當他感受到所謂的自由時,卻體會到了失去職責的“輕”,很快變得空虛難耐,他發現:承擔一份家庭職責的“重”,對生活本身是何等重要!
當蘇聯入侵布拉格,為了特蕾莎,托馬斯和她離開布拉格去了瑞士;而后又為了特蕾莎,他追隨她回到了布拉格;還是為了特蕾莎,他們才去了鄉下。感情不是占有,愛不是我行我素,而是包容和呵護。特蕾莎最終明白了托馬斯對自我的愛,盡管顯得有些遲,但這并不妨礙他們追求屬于自我的幸福。
或許越沉重的負擔越是生活充實的象征,伴隨著負擔的沉重,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反之,完全沒有負擔,人變得比大氣還輕,高高地飛起,遠離大地,也就離別了真實的生活。這樣,人們就將變得似真非真,看似運動自由卻毫無意義。人如果沒有了職責,亦就沒有了動力,即使活著也就像一具行尸走肉,生命也就沒有了任何意義。活著,就要承受!生命之重能讓人腳踏實地,活著踏實。有重物壓住,才能有存在感。
在追問關于“輕”讓人不能承受的問題時,我想起以往看過的一個故事。故事大意如此:國王讓手下的大臣們比賽,看看誰是大力士。比賽的辦法是讓大臣們把一根雞毛扔過高墻。正如我們所能設想出的,幾乎所有的大臣們都失敗了。然而,僅有一位大臣,他抓住身邊的一只雞,一把將它扔過了高墻,之后他對國王說:“我能把整只雞都扔過高墻,何況一根雞毛?”是的,他贏了,依靠的是他的智慧。
輕盈、輕便、輕巧、輕捷、輕快、輕柔等詞語,會讓人感覺到身心愉快,但如果是輕浮、輕率、輕狂、輕薄、輕蔑、輕佻等詞語,又當如何呢?科學揭示:堅持宇宙平衡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萬有引力,所以,我們所能夠感受到的最直接的經驗,就是地球帶給我們的重力,它使我們不至于脫離地球而進入游離狀態。“輕”之所以讓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簡單。看來,對任何一個事物,都不能以固有的觀念去衡量它。以往的迷惑完全來源于對常識的漠視,以及對“輕”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見。有時,輕,真的讓人無法承受!就像一只雞毛,你很難簡單的憑借力氣將它扔過高墻。
個體的游離,游離于它所依附的整體之外。這種游離導致歸屬感的缺失,讓人無法承受。書中有一段關于特麗莎的心理描述:“在一個陌生的國家里生活,就意味著在離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鋼絲,沒有他自我國土之網來支撐他:家庭、朋友、同事,還有從小就熟悉的語言可幫忙他輕易地說他想說的話。”正是這種游離于母體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雞毛那樣的輕),使得特麗莎堅決地離開瑞士,與她深愛的托馬斯不辭而別,回到她正處于災難中的祖國。
著作中,“追求”與“反追求”的矛盾,也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謬與悖論:每個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個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虛,追求感情時怨恨多于歡樂,追求名譽像水中月鏡中花一樣遙不可及,追求錢財到頭來一場空。透過種種幻覺,米蘭昆德拉感到,也許這種“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米蘭不僅僅是在探討性的問題,他還在更深的一個層次上挖掘人的本性,以及更不能言傳的復雜內心世界。經過這本著作,他會讓我們學會思考,學會釋放,學會自信;讓我們以更加嚴謹的態度來審視我們自我的生命,輕浮絕不可取,可是對一件事情過于看重,也只是增加了生命的負擔。
人活著一向都在反抗,反抗過去,成就未來。米蘭昆德拉,作品中一向在透露兩個字,那就是――顛覆。顛覆生活,顛覆感情,打破一切偽原裝存在的完美,然后以最自我的方式進行重組,從而炫耀那些變態的美麗。在那里,他要為我們撬開一個解讀該小說的縫隙,透過一絲微光,讓我們看到他受難的靈魂。
托馬斯在面臨“輕與重”的選擇時,顯得有點茫然無措:“因為人的生命僅有一次,我們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相比較,也無法使其完美之后再來度過。”米蘭昆德拉讓人們和他一齊去回想,并記住托馬斯這個形象,讓之后的人們在面臨“輕與重”、“靈與肉”的選擇時,不再像猶豫不決的托馬斯那樣。作者經過深邃的語言,向人們展示了生命的經驗!
米蘭昆德拉的這本書,展示最多的篇幅應當是人生的意義所在。人生需要有一種信念,不能隨意地交給機遇和偶然,甚至是那種所謂的媚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于過程,在追求的過程中,人們才能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也許,這已經足夠了,何必在乎其終極意義上的得與失呢?
雖然我在生命的桎梏里掙扎,但我依然會腳踏實地地學習、工作和生活,承受這份純天然的生命之重,即使這樣的狀態極有可能會讓我感到辛苦。可是,在人生這個旅程中,我將學會勇敢地應對所有的困難,從容應對自我肩上的職責。我相信:在一個之后一個的困難和窘境面前,將逐漸成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 篇12
今天,我們學習了《生命生命》這篇課文,我每當讀到生命雖然短暫,但是我們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這句話時,很受感動,反反復復讀了好多次。
那一天,我正在讀的時候,想起了前幾天電視上正在播出吸毒的危害,有不少人因吸毒而喪生。我想不通,這些人什么要吸毒呢?他們本該由花樣的人生,但是因為吸毒走上了不歸路。
再想想作者杏林子,她得了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沒有辦法動,有人說她活不過30年,但是她竟然活到了61歲。在這些時間了,她一直都和病魔做抗爭,每當她想動一下時,就會萬分痛苦。但她沒有放棄,她用她那雙會動的手寫出了一篇篇精彩文章。
一位全身都不能動的殘疾人都這么熱愛生命,作為一位身體健全的小學生我應該更加熱愛生命才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心得范文 篇13
生,所以重,所以輕,所以有了輕重的抉擇。當你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可是氣的時候,也許你想擁有的只可是是片刻的安寧,一份能讓生命重拾簡便自在的安寧,而當你能夠沒有任何牽掛任何束縛地活著的時候,此時的你大概最想擁有的是那份被人需要被人依靠著的存在感和負重感了吧!
所以,生命,孰重孰輕,實難掂量。然而,這就意味著我們只能被迫地理解命運給我們的一切嗎?誠然,答案是否定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命運始終是掌握在自我手里的。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作者米蘭·昆德拉主要從男女性愛這一另類新奇的角度對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進行“淺入深出”的哲學性思考。雖然作者在這本書里始終是圍繞著生命的輕重抉擇去敘述,去牽引情節的發展,但直至書的最終,作者都沒有明確地告訴讀者,該擇輕或擇重,相反地,作者極力經過書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引領讀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尋找屬于每一個讀者自我心中的答案。這也正是這本書的可貴之處。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它們壓到地上。但在歷史的感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這幾句話,是被人們奉為經典看待的,同時,它也是整本書唯一一處對“輕與重”這一對立面進行的直觀的兩者關聯性的闡述。生命,往往輕重相伴,然而,很多時候,人往往是在生命的負擔下更真切而有意義的活著。相反地。生命之輕,因為太輕,輕得不能承受,而總讓我們感覺到無處不在的缺失感和空虛感,這反而讓我們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毀滅。讀完這本書是在一個陽光慵懶的午后,合上書,看著透過潔凈的玻璃窗飛躍在書本封面的光斑,我似乎聽到里特蕾莎懶懶的笑聲和步入老年的托馬斯對特蕾莎說話時的溫柔語氣,書的最終一章《卡列寧的微笑》在我腦海一向盤旋,久久未去。
我想,我已經找到里屬于自我心中的答案。是“重”,是生命之重,給了我們每一個生命存在的理由,它讓我們在承受的同時,也讓我們學會了什么是愛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奉獻,讓我們得以享受生命所帶來的精彩和動容。
想起了,很多年前,趙薇唱的一首歌,叫《撥浪鼓》。里面有這么一句歌詞“這就是爸爸所說的甜蜜的負擔”。是的,有些負擔,雖重,有時甚至會重得讓你難以承受,但正是這“重”,讓我們有了活著的理由。
是對子女的職責之重,才讓父母不辭辛苦努力工作掙錢養家;是對父母的感恩之重,才使我們的奮斗有了更明確的目標和更大的動力;是對愛人的疼惜之重,才使我們不自覺地去關心彼此照顧彼此;是對朋友的信任之重,才讓我們交付彼此真心坦誠相照……是的,生命需要重,需要一種叫“甜蜜的負擔”讓我們更真實地體會生命本身的意義,更堅定地去應對生命里所以可能出現的破碎和殘缺,更真心地對待每一個因為來之不易的緣分而出此刻我們生命中的人。
選擇生命之重,讓我們走得更堅定,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