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式研修活動的心得體會(通用3篇)
復盤式研修活動的心得體會 篇1
20xx年7月16日,由中國新課程研究院主辦的暑期數學教師高級研修班在北京師范大學順利開班。本次研修班邀請了中國臺灣數學名師吳如皓老師全程授課,吸引了全國各地近500名數學老師參與。
吳如皓老師,中國臺灣知名數學老師,多次榮獲中國臺灣及臺北教學創新特等獎和一等獎,擔任著中國臺灣各縣市國中數學教師研習之講師。他開創的“數學魔術”,將魔術的魅力引進數學課堂,在常規的“講解、做題,再講解、再做題”的教學模式之外開辟了一條新路。本次研修課程由吳如皓老師親自設計,為期五天,用三十多個精彩的數學魔術做示范,圍繞著魔術與教學手段、魔術與數學概念的應用、魔術與生活數學、魔術與數學拓展等六個主題作精彩的講解。
五天的培訓已經結束,但我知道我們僅僅看到吳老師智慧的“一角”。他在臺上站了五天,我在臺下聽了五天。他在臺上用他的智慧和指尖傳遞他對魔術的理解,我在臺下用我的思考和操作解讀他對魔術的情懷。無疑,在眾多的培訓中,吳老師的培訓挺讓我佩服的,因為他面對同一群人講了五天,沒有一張ppt,卻讓我們在一個又一個的魔術中去思考數學。
本次研修活動從一開始就與眾不同。上課之前,我們每人拿到了一套教學道具:一副撲克牌、一把剪刀、一個膠棒、一個雙面膠。一上課,撲克牌就派上了用場,并且貫穿整個培訓活動的始終。
吳如皓老師用一個簡單的猜數字魔術開啟了充滿神秘感的魔術教學之旅。臺下我們的熱情被迅速調動起來,從中可以看出數學魔術的吸引力。吳如皓老師在講臺上既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魔術師,又是一位非常善于啟發的老師。在示范魔術的過程中,啟發我們開動腦筋,思考如何破解魔術。而在一步步分解魔術的過程中,又用自己積累的教學經驗,啟發我們思索如何將數學概念與魔術結合起來,如何引導學生提問,如何解決學生的困惑,如何讓學生在混亂中發現規律,如何利用規律舉一反三,來創造新的規律,從而創造出新的魔術。
這是我和吳劍老師投入最多的一次培訓,包括時間和精力。每天早晨坐一個小時的公交車去北師大,下午再坐一個小時的公交車回賓館。不用打瞌睡,不去想著翻手機,一改其他培訓的糟糕局面。我想,這絕對是因為我被數學魔術吸引了,吳如皓老師對魔術的投入,時間和精力更是多了N次方。所以,也可以思考:為什么有些培訓不能抓住學習者的心?為什么我們的課堂總有孩子會游離?
現在,依然清晰的記得這個場面:每次吳如皓老師表演完一個魔術,他攤開雙手,略帶磁性的聲音說:“謝謝大家!”。通過數學魔術,學生能動手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參與到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來,數學課不再只是解題答題的數字練習,而是有趣有用的游戲過程。
復盤式研修活動的心得體會 篇2
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吸收養料,才能源源不斷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而在職研修工作在推動新課改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可謂功不可沒。在研修學習中,始終讓教研與教育教學緊密結合,既可以使教研與教育教學相互促進,又可以減輕自己的工作負擔。
首先,教師要勤于動筆,特別是語文教師。語文教師口口聲聲要求學生認真寫作文,寫出好作文,然而教師都不以身作則,帶頭寫出優美的文字,那又怎么能讓學生信服呢?不管是生活隨筆或是教學淺見,我都在盡力地書寫,書寫的不僅是自己的人生,還有自己學生的喜怒哀樂。
其次,樹立教學即教研的觀念。我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操作,而是運用藝術,充滿智慧的過程。而課堂教學的藝術和智慧要靠教師即時的觀察、分析、判斷、思考。換句話說,也就是要靠教研來獲得。所以,教學過程本身也是教研過程。我就是在課堂上采取邊教邊研的形式,這樣更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教研更具實效。我體會到:學會教學即教研,其最大的優點在于,在不增加自己額外負擔的前提下,增加了教研的機會和時間,讓課堂教學更具實效。
第三,在生活中進行教研。事實上,教研的資源在教師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只要我們做有心人,善于發現,勤于思考,教研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比如,當我們在路上看到一個小孩不小心摔跤始終不肯起來,非得要母親或父親去扶她起來時,我們就該想到:現實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總是過多表揚,一味賞識學生,這樣導致學生經常處在一片“好好好”的贊揚聲中,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特別是留守學生,助長了他們驕傲自滿的情緒。
第四,多參加聽、評課活動。每周堅持至少聽1—2節課,同時作好聽評課記錄,課后及時與授課老師進行反饋。每聽到一節課都能令自己收獲非淺,吸取別人課堂的精彩,彌補自己的不足。看到別人精彩或不足,總是假設著自己如果在上這堂課的時候遇到這樣的問題會怎么處理,自己總是設身處地的想著,學習著有經驗老師在上課堂的把握,而當自己站在講臺上的時候就會思考自己應該在什么地方注意些什么細節。
復盤式研修活動的心得體會 篇3
一、扎實學字詞,打好閱讀基礎。
在準確把握教材,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重點出示兩組詞語進行教學。第一組詞語“窺伺、大模大樣、供養不周”中有兩個多音字“模”和“供”,側重讀音糾正。第二組詞語“凈角、脾氣”則側重于意思和字形的指導。通過多媒體畫面、學生的說、演,充分做到了讀、寫結合,學生在老師不露痕跡的指導下透徹的理解了課文中的詞語,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抓住關鍵點,潛心會文本
要讓學生真正與文本進行交流、對話,教師恰當的引導至關重要。抓住關鍵詞語“三板一眼”引導學生理解白鵝吃飯的方法時,陳老師先引導學生讀書找出“三板一眼”所指的內容,接著講解“三板一眼”本來所指的意思,師生打節拍體會,然后再讀文本,體會白鵝吃飯方法的有趣。這樣深入淺出的處理學習詞語,學生興致高,記得牢。
三、朗讀形式多,盡享語文味
沒有讀書聲的課堂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陳老師的課堂始終回蕩著朗朗的讀書聲。有時創設情境讀,有時帶上動作讀,還有很多是老師精彩的范讀。陳老師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層層遞進,學生盡情享受朗讀。在反復對比的讀書過程中,學生們有所悟,有所得,語感不斷增強。
陳老師的課堂真正充滿了語文味,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天地里,感受到了語文的無窮魅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也給我們帶來了深深地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