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央視春晚觀后感素材匯總(精選9篇)
2024年央視春晚觀后感素材匯總 篇1
隨著20xx年的離去,我們又迎來新的一年,度過今天的除夕,我又長大了一歲,向著成人一步步不斷的邁進,可以說是我期待期待已久的事情!
要說到每年春節最讓我難以忘懷的事情是什么,那絕對是每年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了,我每年都會與爸爸媽媽一起守在電視機面前觀看,比如20xx年春晚劉謙所表演的魔壺表演,就深深的震撼到了我的心靈,實在是太好看了,小小的水壺,可以隨意的倒出各種各樣的水來,實在是太神奇了。
不過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也是做出很多的創新突破,因為5G技術的研發成功,春晚節目也更加豐富好看,我上網查閱之后才知道,原來這是因為這次的春晚是使用4k拍攝手段,還結合了*眼3D這類先進的視覺技術,才使今年的春晚具有如此好看的效果!
春晚舞臺不僅看齊來波瀾壯闊,各個節目的演員們也體現出了深厚的基本功,不僅整齊劃一,看起來就具有非常不錯的視覺觀感。還有很多少數民族表演節目,他們穿著靚麗的民俗服裝,表演者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看齊就非常的傷心悅目,更別說氣勢磅礴的中國武術表演了,舞臺上的小哥每個動作都非常的趕緊利落,配合著氣勢恢宏的音樂,直讓人感到熱血沸騰。
今年的春晚不僅讓我感到賞心悅目,也為祖國發展感到驕傲不已,5G技術的研發成功,不僅使國家更加的強盛,也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這份祖國贈予人們的“年夜飯”不管是我還是家人,都感到滿意不易,希望祖國可以越來越強大,人民生活可以越來越好!
2024年央視春晚觀后感素材匯總 篇2
伴隨著經久不息的掌聲,萬人期待的“2x年春節聯歡晚會”緩緩拉開了序幕。此次節目花樣繁多,五彩繽紛。既緊跟時代潮流的腳步,又不失古典詩詞的風韻。但“真假老師”節目中所描述的故事使我記憶猶新。
“真假老師”節目主要描述了留守學生小明因在學校犯了點錯誤,老師要來家訪,而家長未在而發生的窘事。其實,現實生活中留守兒童的困難遠不止此。留守兒童被虐待,綁架,失蹤的事例新聞上時常會出現。但,是什么原因導致留守兒童的生活如此悲慘呢?那便是因為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和保護!作為留守兒童家族的一員的我,也能深刻感悟到我們與他人的差異。每當我被同學嘲笑是沒爸媽管的野孩子時,我多想能鉆在媽媽懷抱里痛痛快快哭一場!陪伴就是放學走夜路時大手牽小手;陪伴就是生病時一人陪我去掛吊瓶;陪伴就是受委屈的一聲安慰。我可以不要多炫酷的玩具;我可以不要爽口的食物;我可以不要多華麗的衣裳。但是,我需要陪伴!雖然我知道爸爸媽媽外出打工完全是為了供我上學,是為了家庭的生計!但是,我仍希望父母能在工作之余抽出一點時間來陪伴我……
通過觀看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我收獲很多。我希望大家能關注春晚,更關注我們留守兒童的生活。
2024年央視春晚觀后感素材匯總 篇3
作為一道精心烹制的年夜大餐,20__年央視春晚節目單已經披露。忙碌了一年,準備歡歡喜喜過大年的華夏兒女,也整理好心情,靜待春晚華麗麗的大幕拉開了。
《春節序曲》開場,《難忘今宵》結尾。央視春晚的文化品牌,經過幾十年的打磨和沉淀,早就深入人心,融入了生活,成為春節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春晚早就成為春節的標配,成為一種新的傳統文化。鮮明的主題,快樂的基調,對民族團結的謳歌,對家國情懷的強調,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對真善美的弘揚,讓春晚成為一年中中國最重要的一個文化場景。歲月不斷更替,春晚永遠不老。在喧天的鑼鼓和滿天的禮花中,春晚穿越時空而來,共同陪伴一代代人和祖國一起成長、進步,而從春晚的形式和內容的變與不變中,感受生生不息的時代脈動,建構與之偕行的共同記憶。
數億人同時收看春晚,喜愛春晚,早成為一種文化習慣,春晚的意義在于那個特殊的時段里特殊的角色,其功能已經不僅僅于娛樂和歡慶,而在于一種不可忽視更不可缺少的存在,這就是春晚幾十年積淀的文化力量,這就夠了。
今天,隨著傳播技術的發達,娛樂文化的繁榮,人們有著各種各樣的文化消費途徑和方式。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文化自信的進一步確立,全社會審美水平的提高,能做出讓人滿懷期待、讓人歡樂不斷的節目已實屬不易。一臺春晚,要容納太多的內涵,關照社會的方方面面,滿足層次不同的各類人群的審美愉悅,越來越像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正是如此,對春晚本身、春晚節目的大討論仿佛是一種補充,將幾個小時的春晚延伸出更多的附加享受。
這些年,無論是從形式和內容,春晚都在不斷創新。創新是為滿足人民群體日益增長的文化審美需要。但別忘了,春晚也是一檔要調眾口的大眾文化節目,其本身就承載著諸多難以承受之重。仁者要仁,智者要智,樂者要樂,志者要義,南甜北咸東酸西辣,要把這一桌年夜大餐做得人人滿意,還真是挺難。
就像今天的中國人,對年夜飯的期待,已經不僅僅是舌尖上的享受。那種過年才能吃上的菜,早就成為日常消費,但年夜飯的意義不是味蕾的滿足,而是親情的溝通,家的共鳴,團圓的味道,鄉愁的消解。所以,大家對春晚的期待,就如同在大年夜盼望一位老朋友的來臨,烘托氣氛,找點話題,一起樂呵樂呵。
而春晚也一直尋求在公約數上滿足著廣大觀眾。中國范兒,民族團結,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共同記憶,民心匯聚,這是中國人的共鳴,也是春晚想表達和給予的。
五洲同步,普天歡慶,春晚永遠不老。歷史感和時代感并相輝映,融匯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和記憶,紅紅火火的春晚即將來臨,讓我們共同期待吧!
2024年央視春晚觀后感素材匯總 篇4
春晚好比年夜飯,伴隨著中國的觀眾走過了50多個春節,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經典節目和美好回憶。歷屆的春晚雖然不斷推陳出新,不斷發展,獲得了許多好評,總還是有部分觀眾頻頻“吐槽”。其實,一桌十幾人的飯菜尚且眾口難調,何況十三億人的“年夜飯”。所以,不論結果怎樣,期待春晚的心情卻是一樣的,所以我也仍然在期待中看了春晚,細細品味了今年的這桌“年夜飯”。
今年的春晚號稱是年味最濃,最接“地氣”,最貼近老百姓生活的一次。新導演馮小剛首先在主持人和大腕演員的選擇上就讓人跌破眼鏡。他不僅選擇了大叔級的演員張國立做主持,成龍、梁家輝、黃渤、趙忠祥、倪萍、張明敏、李谷一等眾多老明星也紛紛閃亮登場,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雖然布滿了歲月的滄桑,卻也增添了許多的親切和溫馨的感覺,尤其是最后一曲《難忘今宵》真是太讓人懷念了,中國老百姓的特色不就是念舊么。
正因為念舊,當劇組用一雙筷子拍出短片,把傳統文化的繼承、華夏血脈的認同、睦鄰友善的幫助融入其中,在帶出中國數千年的特色、味道時,更多的是帶出了觀眾的熱淚和情感。
晚會創意的節目還是《中國符號》,匈牙利Attraction舞團用配合默契而巧妙的人體組合擺出的背景圖案,既體現了中國特色,又讓人大開眼界。
晚會的亮點莫過于楊麗萍外甥女的旋轉“串場”,15歲“小彩旗”四個小時的旋轉表演,讓觀眾的心從開場揪到了結尾,且不說那美輪美奐的四季變裝,就一個小女孩這樣持續做一個動作四小時就已讓人嘆為觀止了。
相對這些創新,小品、相聲類節目沒有了本山大叔的表演,總還讓人留了些遺憾,多了些讓人吐槽的借口。無論怎樣,春晚依舊是我們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它依舊在我們的期待與糾結中成長、發展。
2024年央視春晚觀后感素材匯總 篇5
我發現今年春晚的節目可謂是一個比一個精彩,舞臺炫麗多彩,變幻莫測的場景是那么的隆重且喜慶。有悅耳的歌聲、有陣容宏觀的集體舞、有幽默搞笑的小品與相聲、更有令人目不暇接的魔術表演等等,真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呀!據說今年春晚不僅使用4k拍攝手段,還引入了更多先進的視覺呈現技術,在確保內容精彩的前提下,還引入了最新的視覺科技手段,讓整臺晚會的色彩更豐富,讓觀眾“看得懂,記得住”,實現觀眾與春晚“零距離”。
不得不感嘆科技的發展速度呀,今年春晚都啟用5G技術了,增強與現場觀眾的互動感,將全民聯歡的喜慶氛圍烘托出來。不過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等到凌晨的鐘聲響起,除夕就這樣不緊不慢的劃過去,我們迎來了新年……在《難忘今宵》的歌聲中,20xx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落幕,4個多小時的演出,讓人感到多了幾分溫情與暖意。
無論是“吐槽”也好,還是“點贊”也罷,觀看春晚是國人的一種習慣,已經成為民眾春節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沒有“春晚”這道調味品,會讓人產生一種空落落的惆悵感。對于很多家庭來說,一年四季只能聚在家里幾天,除夕夜家人圍在一起看春晚,不是為了看一臺多么精彩的“節目秀”,而是希望全家人找到情感共鳴,在歌聲中溫暖,在笑聲中團圓。
春晚,彌補了逐漸消失的“年味”,讓國人找到過大年的感覺,在這甜蜜溫馨中展望新的希望。今年是20xx年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在眼前,我似乎聽到了中國夢的鏗鏘腳步,在樸素真誠的春晚體味到了變革的偉大氛圍。
2024年央視春晚觀后感素材匯總 篇6
隨著歲月的推移,不知不覺地,春晚已深深扎根中國百姓,變為新民俗,成為春節這個傳統民俗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人每年看了春晚、跟著春晚主持人數完除夕倒計時,才安排放鞭炮、才自然過渡到吃餃子,春節這個老百姓生活中最看重的節日到這個時候,才算逐漸進入頭一個高潮。同樣,每年聽罷《難忘今宵》,一種歲月“逝者如斯”之感便會在人們心中油然而起。是啊,有多少個春晚就有多少個難忘的年華,有多少個春晚就有多少個美好的精神生活記憶,年年花開花落,春晚歲歲不同。春晚不僅讓全球華人欣賞了藝術,同時使人們更好地回味和記取自己與國家、與民族、與傳統的聯系。
央視春晚所突出的鮮明主題是“共筑中國夢,家和萬事興”。編導和演出團隊善于從生活中尋找素材、題材,利用各種藝術形式進行呈現和深化,同時注重節目思想性與觀賞性的統一,調動氣氛、增強互動、潤物至深。演出開篇一曲由張凱麗、韓童生、佟大為、李光曦等聯唱的《四世同堂合家歡》,四輩人男女老少齊登臺,共同詠唱家和萬事興,抒發普通人對未來的美好暢想,節奏喜慶明快,時代氣息濃郁。“星光大道”選手聯合演繹的《高手在民間》,則很好地呈現了“開門辦春晚”“拆門辦春晚”的思路和成果,看著那些來自各行各業業余演員的出色表現,你不得不相信“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之真理顛撲不破。
春節是舉國百姓、舉世華人祝福歡樂的日子。20xx年春晚限度地突出大眾性、全民性、聯歡性,強調全國老百姓共同歡樂,強調減舞美不減創意,強調原創制勝、創意為王,比如堅持理念創新,首次分設歌舞與語言類兩個演出區,現場觀眾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到演員的每一個藝術表現細節,雙方區域演員通過相互打擂臺式演繹“比武”,不斷引發兩個演出區域之間、場內場外的互動歡樂,能夠使演員更加有效地貼近觀眾,更好地實現與觀眾的互動交流。春晚設置吉祥物陽陽也是個創舉,并且首次引進新媒體、云計算加強與觀眾互動等等,這些都能夠有效地讓每一個人都成為春晚中的一分子,不僅樂享視聽盛宴,更在互動中獲得快樂。吉祥物陽陽在串場的同時,調動場內外觀眾聯動狂歡的情緒,將歡快喜慶與寓教于樂和寓教于美有機地統一起來,在強化共同歡樂、一起歡樂總體效果的同時,很好地實現了寓教于聯歡。
作為民俗的春節凝聚的是中國人對美好家園的想象,對悠久傳統的堅守,對家鄉故土的依戀。正如費翔的《故鄉的云》,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喚起的是炎黃子孫對家國的深沉依戀之情,京劇、雜技、曲藝等各種傳統藝術形式,以及歌詠故土之思作品的交相輝映,激起的則是人們對祖國文化傳統的歸依與熱愛。今年春晚的表現形式格外突出中國特色與中國氣派,從而使這個一年一度的全民大聯歡、順乎年俗與民意的文化成果展示,更成為弘揚傳統、記取鄉愁、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的寬闊舞臺。雷佳的一曲《鄉愁》,真切而藝術地傾訴游子對家鄉的眷戀、女兒對母親的思念,也傳達出中國人對故土、對祖先和對傳統文化的回歸與尋根情愫,激發起人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張豐毅、朱亞文、段奕宏合作的歌曲《中華好兒孫》,劉德華的《回家的路》,莫文蔚的《當你老了》,以及舞蹈《絲路霓裳》,雜技《青花瓷》,總是能夠抓住民族記憶、傳統文化當中那些最富于鮮明色彩的方面進行濃墨重彩的表現,另外,無論是傳統技藝、武術,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的舞臺呈現,表現手法勇于創新,讓年輕觀眾喜聞樂見,很好地實現了藝術熏陶與思想引領的有機融合。
春節是中國人心中一個真正新的開始,是一個除舊布新、告別過去、開辟未來的節日。正如灑掃庭除、鏟去雜草,才能開始新的一天一樣,中國人更愿意在笑聲中與自己的過去揮別,這是真正有勇氣面向未來、開創未來的表現。春晚語言類節目向來具有尖銳、鮮明、入心的特色,而諷刺武器的運用,在20xx年春晚中成為突出的亮點。比如,岳云鵬、孫越合說的相聲《我忍不了》,對現實當中那些缺少公德、行為不文明的人毫不留情地痛下針砭,以笑聲糾偏不良行為。苗阜、王聲的相聲《這不是我的》劍指腐敗現象,發人深省。馬麗、沈騰、杜曉宇的小品《投其所好》,抓住現實中存在的“溜須拍馬”現象痛下“猛藥”,引起人們的反思與警醒。
春節是歡樂的節日,是精神洗禮的節日,也是審美養成節日。一個民族精神文化傳統的重要意義就在于凝聚公約數,讓藝術真正有助于增進國民的價值信心,增進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強化對核心價值、對共有意識的堅守,20xx年春晚善于抓住老百姓日常點點滴滴,進行入腦入心的藝術表現,如沙溢、賈玲、李菁、瞿穎等的小品《喜樂街》,孫楠的歌曲《搭把手》,孫濤、邵峰等的小品《社區民警于三快》,以及劉和剛的歌曲《拉著媽媽的手》,均通過對凡人小事的藝術展示,強化美德、善意與信仰的力量,堪稱潤物入心的質樸精美之作。
2024年央視春晚觀后感素材匯總 篇7
最近一周,年味日漸濃烈,央視春晚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大眾討論的話題。從春晚主持陣容發布,以往熟悉的老面孔不再出現;到連續幾次聯排不斷爆出的新聞和小品關注的當下熱點;這些春晚籌備的動態似乎也成為人們進入臘月之后的一項信息“剛需”。
如今瞬息萬變的新媒體社會里,信息爆炸和信息過載已成為讓人困擾之事。人們時刻都有太多的內容可以去選擇,太多的視頻需要去欣賞。譬如最近兩年春節期間,單單刷朋友圈和搶紅包就夠大家忙活一陣的,誰還有工夫真正去看春晚?更不消說像十幾二十年前看春晚時那樣,不少人都是很投入地從頭看到尾,甚至連結束時的片尾字幕都一字不落。如今,這樣的場景再難看到。
是的,在當下這樣一個崇尚效率和競爭的時代,物質日漸富足,信息極大豐盈,工作壓力前所未有,家庭負擔與日俱增,人們普遍感覺生活節奏是如此之快,一年的時光仿佛轉瞬即逝。似乎還來不及從上一個春節假期中抽離,新的一年又將來臨。無怪乎一些人感嘆年味一年比一年淡,春晚一年比一年難看。更有甚者大聲疾呼干脆取消春晚算了。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每年浪費那么多人力物力財力,卻沒幾個人真正在意和欣賞,何必還勞師動眾提早好幾個月準備,還連續多次彩排,甚至還要備播,這不是耽誤工夫嗎?
看似有理,竊以為其實不然。試想一下,每到春節,我們很多國人不遠千山萬里,無論乘坐飛機火車還是搭乘長途客車,抑或自駕摩托車,春節一定要趕回家。哪怕只待一天,也一定要與父母和家人團聚。君不見,每到春節前夕,人類歷規模的短時遷徙運動都會重復上演。這是為什么呢?按照前述邏輯,不就是為了見一面嗎,何必非要都擠在春節這么一個時間段,平常不也可以回去團聚嗎?實在不行,現在網絡如此發達,打開微信視頻交流一下不就可以了嗎?顯然,其中內涵并非如此簡單。
因為這不是一般的節日,這可是“過年”。在中國人眼中,這是一年之中的節日,也是最值得全家守候與呵護的時刻。過年究竟是過什么呢?過的是一種感覺,過的是一種年味,過的更是一種親情和文化。想想大年三十晚上,一大家人圍在桌旁,包餃子吃年夜飯,順帶談談一年的見聞、親歷和感受,也順便看看春晚,這種闔家團圓的感覺是不是我們心中最幸福的感覺?這種感覺是不是早已在你我心中根深蒂固?
這樣一看,你可能突然發現,原來春晚就像大年三十晚上的團圓餃子和年夜飯一樣,不經意間已演變為過年的一部分,幻化為一種繞不過去的鄉愁,更成為一種深埋在心底的儀式。因此,我們對于春晚的寄托,或者說是一種希冀,可能并沒有太高的期望值。就是能有這樣一檔節目,讓全家人都有理由有機會在過年的時候坐在一起,去圍觀品評,評頭論足,借此互相交流。達成這樣的價值足矣,并非一定要擁有怎樣的藝術高度或者審美境界。
換言之,總有一些文化會隨時間的流逝逐漸成形并且沉淀。尤其在快速變動的新媒體傳播環境和急劇轉型的社會中,春晚這種儀式感可能更重于內容。就像臘八節要喝臘八粥,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夜一樣。從1983年開始播出到現在,春晚走過了35年的歷程;可以說已成為改革開放之后,中國人的成長記憶當中一道不可缺失的印痕。這道印痕早就牢牢刻上了春節和年味的標簽。就像電影界的奧斯卡,抑或音樂界的格萊美。很難想象在全球華人心中的春節儀式中,如果缺了春晚會是什么樣子。
很明顯,若沒有了春晚,我們過年不僅會少了一些聊天交流的談資,評論的佐料和批判的靶子,也少了一道文化娛樂的“年夜飯”。從內心深處來看,或許真正缺失的是一種過年的味道,一種早已內化為春節文化的儀式。
2024年央視春晚觀后感素材匯總 篇8
過年啦!過年啦!喇叭里歡樂的歌曲放起來了。
今天的天氣確實不錯,村上舉行春節聯歡晚會。上午那些叔叔阿姨,外公外婆們就把廣場布置得喜慶洋洋。下午2點,全村人都聚集在廣場上了,好多的小朋友歡天喜地地跑著,你追逐著我,我追逐著你?砷_心了!
活動的節目真是豐富多彩,有拔河、跳繩、打地雷公、踩高腳、滾鐵環、打子等等,還有搬來了桌子擺起了水果和瓜子。人們臉上個個都露出了花朵一般的笑臉。人們現在的日子啊真是好!
好多的節目我們都沒見過,感覺好新鮮。我和表妹報名參加了拔河比賽,聽說這個活動還設了獎勵。拔河有兩場,一場是大人,一次是小朋友的。
大人們在比賽的時候,我們就在旁邊做拉拉隊,我使勁的喊著加油,加油。一會兒輪到了我們小朋友比賽,主持人說:“如果哪一隊贏了比賽就有5塊錢獎金哦!”裁判員一喊開始,每一個參加比賽的小朋友都可使勁了,都相互往后拉,開始,眼看對方快要贏了,之后我們隊在大家的呼喊下,我們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一拉,我們這邊贏了!
我們好開心啊,我們隊每一個小朋友贏得了5塊錢獎勵。雖然出汗了,手也痛了,但我們玩得真是開心。
大人們也玩得很開心,他們好像都回到了童年一般。我們期待著每一年都更好,每一年都有這樣的活動。
2024年央視春晚觀后感素材匯總 篇9
除夕晚上,吃過了香噴噴的餃子,我們一家人便準時坐在電視機旁,津津有味地欣賞起了春節聯歡晚會。
晚會開始了,節目的類型可真多,有歌舞、戲曲、武術,還有小品等等。那些帥氣的明星叔叔,漂亮的明星阿姨和充滿青春活力的大哥哥大姐姐們用自己的精彩表演,贏得了觀眾陣陣掌聲。
我認為最有趣的是小品《占位子》。這個小品大概講的是,叔叔阿姨們都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在班級占一個的位置而打鬧了起來。他們同時坐在最中心的位置上,相互揪著頭發,拽著衣服,這場面真令我哭笑不得。可是我認為,孩子有一個的位置,不一定他的學習成績就會提高,就會進步。我們每個同學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好好學習,認真聽講,才能取得好成績呀!
“哈哈哈……”“呵呵……”節目還在進行,精彩仍在繼續。我們全家人一起看晚會,一起聊天,多幸福,多溫馨的畫面呀!我希望以后的每一天,我們都能開開心心的度過。我相信,生活在這樣一個越來越強大的國家,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