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天府好家規心得體會(精選9篇)
2024天府好家規心得體會 篇1
【我們需要重新拾起家訓的傳統】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家庭需要民主,不可家長制、一言堂,但必要的家規是不可缺少的。家長可與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孝敬父母”行為規范。
曾國藩不僅帶頭事親至孝、以身垂范,而且反復告誡家人說:今人都將“學”字看錯了,若細讀“賢賢易也”一章,則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于“孝悌”兩字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何不日日在“孝悌”兩字上用功…務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無一時不安樂,無一日不順適;下而兄弟妻子皆藹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學問也。
顏氏家訓寫到:生子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就是應在嬰兒識人臉色、懂得喜怒時,就加以教導訓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規范他們的行為。
【吸收古代家訓的精華】
“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一個擁有優秀家訓傳統并貫徹良好的家族,可以令其子孫后代人皆君子淑女,人才輩出,香火永續。……
從小抓起、從小事做起——
【讓孩子在親身實踐體會到父母的辛苦】
讓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著手塑造和培養。如:平時教育孩子要關心父母的健康,要幫父母分擔憂愁,要幫助父母做家務。當孩子不會時,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錯事時,不要橫加指責;孩子做得好時,要多表揚鼓勵。孩子只有在親身實踐和體驗中才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嘗到為別人付出的快樂。 當孩子“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當為他們多做事”的觀念逐漸形成時,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義務感和責任感。這也是當代孩子最缺乏的。因為他們平時只知道接受愛,而不知道付出愛,沒有學會關心和感激。家長千萬不要這樣想:孩子還年幼,主要任務是學習,只要學習好了,什么也不用干。而是要轉變觀念:不要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好孩子的標準是多方面的,孝敬父母就是一個重要的標準。
【寵溺只會助長孩子的自私】
計劃生育的今天,往往是一個孩子有6個老人來寵愛,過分的溺愛導致了孩子自私霸道的性格,不會為別人考慮,做事不顧后果,認為不管犯了什么錯,別人都會像家長一樣原諒他們,以致釀成大錯……
結語:子欲孝而親不待 別在孝上欠賬當某天,
父母吃飯漏嘴的時候,把飯菜留在衣服上時,千萬不要責怪他們,想一想,當初父母是如何把著手給我們喂飯的。當某天,父母大小便失禁的時候,弄臟了衣服,不要埋怨他們遲鈍,想一想,我們小時候,父母是如何為我們擦屎擦尿的。當某天,父母說話忘了主題,給他們一點回想時間,讓他們想一想再說,其實談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有我們在旁邊,聽他們說下去,他們就心滿意足了…… 當記者問比爾蓋茲,世上最不能等的是什么。比爾蓋茲沒有說是機會,沒有說是金錢,他說的是盡孝……當給父親捶捶背的時候,忽然發現從小爬在地上,讓我當駿馬騎的那個挺直脊梁早已彎曲,再也挺直不起來了;當我忽然發現父母的白頭發的時候,還能數的過來嗎?父母老了,行孝不能等啊。扔兩個錢不能叫孝順,要用心做事,用情做人。和父母說話,放低點聲調,多一點包容……
2024天府好家規心得體會 篇2
一句家規家訓,幾代世風余韻。即日起,由市紀委機關、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舉辦的“我愛成都·天府好家規”征集評選活動正式啟動,面向全市評選經典家訓家規,征集優秀家風故事。一個家庭凝聚一座城市的厚德,一句家訓貫穿幾代人修身齊家的信念。
家風是什么?楊樹桐先生在他的《家風漫談》一書中這樣解釋:“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長期以來形成的能影響家庭成員精神、品德及行為的一種傳統風尚和品德。”一個家庭或家族,可以沒有顯赫的家世,殷厚的財富,但不能沒有良好的家風。良好的家風也不是一人一時一事就能建立,必須依靠家庭家族全體成員共同努力,人人建設,世代弘揚。其中,起舉足輕重作用的,是家庭中的父母,家族中的長輩。
良好家風的形成,無關家庭貧富,亦無關父母文化程度,所關涉的乃是家庭的德行素養。在今天很多人都忙于工作、事業而無暇顧及孩子,這樣的教育方式理當值得我們深思,這不是因為時間與距離的阻隔,更多的乃是我們忽視了家風的力量。良好的家風,能成就孩子一生;而這種熏陶,最好從孩提時代就應開始,你從小給他灌輸“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觀念,他就可能養成“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思維,良好的家風伴隨孩子一生成長。
從我自己的成長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良好的家風對下一代成長的重要性,而從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我更加感到,在一個充滿親情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會更加陽光。
2024天府好家規心得體會 篇3
為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家規家風中的精華,多渠道、廣角度、全方位挖掘四川好家風、好家訓、好家規,并對典型家庭、典型人物進行全方位宣傳,展示四川人的家國情懷,省紀委機關、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決定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天府好家規”征集評選活動,將評選表彰四川省十佳“天府好家規”。
下面談談我對該活動的感想:
沒規矩不成方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但一般家庭明列條文的家規,并不多見,多是約定俗成的家規。
在xx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強調指出,抓好作風建設,在加強黨性修養的同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領導干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
關于家風,不同家庭有不同的家風。一般農家,勤儉為本,孝敬老人,對親友禮尚往來,對鄰里和睦相處,對社會惜老憐貧,這便是好家風。
家風建設修身為先。打鐵還需自身硬,完善個人修養,是社會道德規范的延續,也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傳承。修身一方面是提高個人道德素質,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另一方面,作為領導干部要懂得知足,提高自身政治警覺性和政治鑒別力。魏征說:“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領導干部應將廉潔自律克己奉公的思想深深烙入腦海,淡化個人得失,在為民務實中實現個人的價值。 家風建設重在傳承。中國傳統教育講究言傳身教,教育不僅是文化知識的傳播,還是道德修養的映射。在家風建設上,古語說,母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優秀的個人修養是可以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和為人處世感染下一代的。家風
正,影響給孩子骨子里的正氣和正義是必然的,這樣的孩子進入社會,釋放出來的自然是正氣,面對歪風邪氣乃至破壞黨風政紀的貪腐投機行為,便有一種本能的拒斥。
家風的形成,靠家庭世代沿襲,靠一代代人的言傳身教才能形成。家風好,受世人稱贊,家庭成員也感到自豪,家庭的社會地位自然也高。
通過對“傳家風,立家規,樹新風”的學習,我會不斷加強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和黨性修養,求真務實地把各項工作做到實處,用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以實際行動樹立共產黨員的良好形象,做到平常時間能看得出來,關鍵時刻能沖得出來,危難時刻能站得出來,把領導交給我的各項工作做實,做細。
2024天府好家規心得體會 篇4
“說起家規,現代社會的大多數家庭恐怕都有些陌生了,白紙黑字寫下來傳承的更是寥寥無幾。但家風卻必然存在于每個家庭中,或明顯、或淡然,或嚴厲、或開放。”
“家風一般受家族遺傳、家庭長輩性格的影響較大,對于樹立下一代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無論哪種家風,只要是積極向上的,都會給一個家庭帶來不可估量的精神財富。”
近日,記者從前期報到省紀委的素材中發現,類似講述故事后的經典感悟,比比皆是。
四川省委辦公廳發來的是發生在辦公廳工作人員身邊的家規故事,貼近性、可讀性強,還有頗具感染力的家書。省國安廳則選擇了三篇優秀家規家風故事上報。革命老區巴中、達州、廣安等地,報上的是先輩先烈、當代楷模等十余個家規故事。綿陽、德陽、成都的特色,是帶有地震精神的家規故事。攀枝花、眉山、瀘州、宜賓、自貢等等,則不僅有古代先賢,還有現代的傳承。
阿壩州紀委上報了16個家規家風小故事、20個與紅軍精神有關的家規家風故事,以及有家規家風內容的彈唱、南坪曲子等。阿壩、甘孜、涼山三州,紅軍故事、紅軍精神的傳承故事,多如繁星。例如,黑水縣蘆花鎮中蘆花,有一座四層高的藏式碉樓,這里是長征中著名的“蘆花會議”發生地。這座見證了長征歷史的建筑被這家藏民精心守護著,現在的主人蘇朗彭初已經是第四代守護人了。
家規,顧名思義,就是指家庭成員必須遵守的一種行為規范和行為準則,它規定了家庭成員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從而有利于塑造其良好品行。古人云:“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國有國法,才能長治久安;家有家規,才能教子成才。因此,從古至今,許多賢德之士都非常重視立家規來教育子孫。作為黨員領導干部,手中或多或少掌握著一定的權力,要避免權力濫用,既要管好自己,以良好的作風言傳身教,更要對親屬們嚴格要求,嚴格監督,過好“親屬關”,這樣才能真正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少數領導干部卻忽視了家規的作用,自認為訂立家規是多此一舉,毫無必要。因此,在對待自己親屬的問題上,就肆意放縱他們,不僅對他們的不當行為和錯誤做法不教育制止,反而包庇袒護,甚至放任自流,結果讓感情代替原則,讓公心讓路于私情,把人情凌駕于人民利益和黨紀國法之上,不惜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濫用手中的權力,以身試法,為親友謀取非法利益提供庇護。這樣一來,既害了自己的親屬,也讓自己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縱觀近年來那些被查處的貪污腐敗分子,因為受家風不正、親屬拖累之害而腐敗墮落的官員不乏其人,教訓可謂深刻。
2024天府好家規心得體會 篇5
根據上級法院部署,我院于近期組織開展了廉潔司法警示教育。通過學習文件、通報,觀看道德宣傳片《中國傳統中的家規——范仲淹》讓我獲益匪淺。直面陰暗固然令人痛心,但以史為鑒乃強基所必需。在當前推進政法干警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活動中,乃至今后長期的司法活動和社會生活中,作為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作為一名正義化身的人民法官,我應當“后師不忘前車之鑒”,善于從反面典型中吸取教訓,時時刻刻警醒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養。
一要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倡導終身學習的當今社會,學習幾乎成為全民的自覺行動,故對于一名黨員干部來說,尤應把學習作為必修課,只有不斷加強學習才能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不學習,思想就無法進步,能力就無法提高,方法就無法改進,做出的決策可能失之偏頗。說實話,我們也常常看到一些黨員干部在學習上靜不下心來,總以工作忙為借口推三阻四,走形式主義,結果是“只聞學習口號響,不見學習水平漲”。好多東西,只有靜下心來細細研讀,細細體味,才能有所思,有所獲。大量反面的案例告訴我們,不學習,思想就得不到改造,心就容易浮躁,靜不下來;而心不靜,欲望就容易膨脹,就會拒絕不了誘惑,亂方寸,最終被誘惑的繩索絆倒。綜觀好多“倒下”的干部,在反省時都痛心疾首地提到把精力過多地用在“應酬”和“社交”上,而沒有潛心攻讀政治和業務書籍,以致最終迷失自我,迷失方向。因此,作為法院干警,必須要堅持認真學習,從書本上學,從實踐中學,既要努力鉆研法律、鉆研業務理論,更要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學政治、學做人,這樣才能求得真實學,增長真才干,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汪洋大海中常葆一帆風順。
二要始終堅守廉潔自律的行為規范。一心為民、兩袖清風,公正審判、清正廉明,這是一名法院干警最基本的行為準繩。組織上一直教育我們要廉潔奉公、嚴格自律,也時常為大家敲警鐘,我們一定要銘記在心。黨員干部不廉潔,不僅會破壞黨群關系,敗壞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更會嚴重損害黨和國家的利益。有些黨員干部并非學識不高,能力不強,就是因為未能廉潔自律,最后跌入犯罪深淵,給自己,給家庭,給社會,給黨和國家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因此,作為法院干警,特別是黨員干警,一方面我們要積極投身實踐,在實際工作中加強黨性修養、增強群眾觀念、改造精神世界,勇于到艱苦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中打拼磨練,到最基層、最困難、群眾最需要的地方錘煉自己,干出一番業績,增長自己才干。另一方面,要時時記得警鐘長鳴,慎獨慎微。“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上不拘小節,在思想上放松警惕,就會不自覺放縱自己,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最終一失足成千古恨。“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應始終堅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覺用黨章黨紀嚴格約束自己,用先進的思想道德對照檢查自己,正確對待組織、正確對待群眾、正確對待自己,排除非份之想,常懷律己之心,常修為官之德,筑牢思想道德防線,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
三要正確行使手中的審判權,努力為人民把好秤,掌好舵。從歷史淵源來看,我國是一個“官本位”社會,“學而優則仕”、“升官發財”等傳統觀念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有鑒于此,作為一名新時期法院干警,我們非常有必要從內心深處來抵御和摒棄腐朽思想的侵擾,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首先是要從根本上清楚手中的權力究竟從何而來。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任何一名干部,不管是由選舉產生,還是由上級委任,都是受人民的委托或授權。因此行使審判權時要主動接受組織監督和群眾、社會監督,真正做到公開、公正、公平。其次要懂得如何正確行使手中的權力。人都說,不受羈束的權力會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容易產生絕對的腐敗。正因為如此,所以近年來我們黨特別強調以法治國,強調在黨的領導下依法審判,以及對審判權運行的監督。對于領導和權力的問題,鄧小平同志曾精辟指出,“領導就是服務”,形象地表明權力只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掌權只是為人民服務的機會,用權是為國家為人民造福祉謀利益。因此,我們要始終把“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廉潔司法,艱苦奮斗,盡職盡責,鞠躬盡瘁,真心誠意為黨、為人民審好每一個案件。
2024天府好家規心得體會 篇6
這一周學習了>以后,受到很大的啟發,特別是他寫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 不但 讓我理解了內容 ,而且讓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 給了我極大的教育。
范仲淹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通過艱苦奮斗、刻苦努力做了大官,處處為群眾著想,為國家做了很多貢獻.讓人最感動的是能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充分表明了他的胸懷是多么寬宏,表現出對廣大人民深厚感情的崇高品質!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比較計較個人的利益,凡事都先要自己先得到滿足,沒有達到目的往往就會不高興,有時候 還會鬧情緒 。在家里常因為吃東西與小妹妹計較,甚至為了一個荷包蛋的大與小都要發牌氣;在學校也常常因為一些小事與同學爭吵,弄得面紅耳赤;有時還會把自己的快樂建筑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顧同學的感受。
通過學習范仲淹的故事讓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以后我要向范仲淹學習,樹立為人民服務的遠大理想,多做對人們有益的.事,在家要對妹妹多謙讓,有什么時候好吃的東西盡量先讓給她,有什么家務要爭取多做;在學校更要有謙讓精神,對同學要團結友愛,思想上要為班集體多做有益的事情,不能做損害班集體的事。要真正做到憂愁在別人前面,享受在人家后面。 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好的品質,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守紀律的好孩子!
2024天府好家規心得體會 篇7
暑假里我讀了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勤學自律的范仲淹》。
大概內容是這樣的:范仲淹出生在江蘇一個貧困人家,兩歲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帶著他改嫁到一戶姓朱的人家。到了上學的年齡,由于繼父實在也不富裕,范仲淹只有通過自學來識字。白天,他去別人家幫工,晚上就點上小油燈來讀書。
有一天,他看到一個免費招學徒的布告。就趕緊跑進去請求老師收他為徒,老師說我的學生必須很刻苦才行,你能做到我就收你為徒。范仲淹說老師我什么苦都能吃。就這樣老師收他為徒了。
有一天晚上,范仲淹仍在挑燈夜讀,老師見他很用功,晚上又沒吃東西,就從廚房里拿了一張大餅給他。看到他專心致志的樣子不想打擾他,悄悄地放到他面前石桌上就走開了。范仲淹一點也沒有覺察到。 當他起來踱步思考問題時候隨手拿起了面餅,但又放下了。雖然肚子餓得咕咕叫但由于也不知是誰放在這兒的,他看了兩眼又專心致志地讀書了。
2024天府好家規心得體會 篇8
學他家之規,正自身之風
最近,我們學校組織教師學習嵐皋縣杜氏家規,通過觀看視頻,學習文字資料,讓我感觸很深,這樣一個家族家規,是支撐整個家族興旺,子孫幸福的宏偉藍圖,有了它,就像有了導向標,就像有了定心丸。學習他人的家規,反觀自身的問題,我想也可以用它來端正自己的品行,用它來作自己的座右銘。
杜氏家族遷來嵐皋后,家族人口不斷繁衍增多,家族不斷發展壯大。為治家教子,約束子孫行為,嵐皋杜氏后人杜官廉于清同治七年召集家族德高望重者共同商議形成家規《闔族公議齊家條規十則》,包括“完糧土以省催科”“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重農桑以足衣食”“隆學校以端士習”“和鄉黨以息爭訟”“戒邪淫以正風化”“禁煙賭以保身家”等十個方面的內容。
家規全文僅一千余字,但文樸義豐、情理交融,蘊涵著深刻的修身立德、為人處世思想和防患未萌、抓早抓小的家族管理智慧。嵐皋杜氏家規最突出的亮點在于它既囊括了族人必須遵循的準則,又指明了對違犯者教育懲處的方式方法。
杜氏家規第一條這是訓導每一個族人自覺擔當起心系國家、報效國家的責任和義務。我想這一點在我身上也要有對國家的責任感,履行好義務,對于我們老師而言,就是干好教育工作,熱愛祖國,愛崗敬業,履行好教書育人的義務。
家規第三條、第六條還分別要求“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告誡杜氏族人要存仁厚慈愛之心、守寬容待人之道,和睦鄉親以避免爭斗訴訟,建立同鄉間互相幫助、互相扶持的社會關系。我們作為教育行業者,更是要做到寬厚待人,寬容待人,同事之間和諧共處,與家長之間友好溝通交流,建立一個好的校園環境。
第十條中的禁煙賭保身家,是強調要務正業,禁賭是教師道德規范中重要的一項,在學校不參與賭博,更不能沾染毒品。也不能在社會上聚眾賭博。
嵐皋杜氏家規提倡四維“禮、義、廉、恥”,提倡五常“仁、義、禮、智、信”,它還規定了家族成員一些行為的規范和邊界。這同樣也適應我們每一個社會人,杜氏家規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社會性,我們在踐行過程中同樣可以鑒他家之規,正自身之風。
2024天府好家規心得體會 篇9
在儒家經典《禮記·大學》中載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說,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養完善;自我修養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整頓好了,然后國家安定繁榮,國家安定繁榮了,然后天下平定。“齊者,整治也。”古人認為,家與國緊密相連,密不可分,只有善治其家者,才會善于從政,善治其國。“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在治家之道上,有很多著名的家訓,而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的《家訓百字銘》則是家訓中的突出代表。《家訓百字銘》全文為:
“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勤讀圣賢書,尊師如重親;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敬長輿懷幼,憐恤孤寡貧;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字紙莫亂廢,須報五轂恩;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處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兒孫堅心守,成家種義根。”
末學最近研習佛學知識,結合自己的持家經歷,再來看這段百字家訓,不禁感慨萬千,受益匪淺。現與眾同修共同分享心得體悟。
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順是中華民族歷來的傳統美德。在佛教里,更是將孝道作為衡量學佛人修行深淺的度量,在經典中一再強調,如《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佛說盂蘭盆經》、《孝子經》、《大方便報恩經》等。人之孝心,亦如法之正軌,孝道一行,家道全也。一個懂得孝順父母的人,必能惠及自身、周遭,乃至天下。古語說“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還需父子兵”,兄弟間理應相互幫助,相互關心。我們持家立業,必須得注重孝道,維系好家庭成員之間的良好關系,不遺余力。無論是孝道也好,丹誠也罷。都是慈悲的體現,慈悲是沒有度量,沒有盡頭的。這二十個字,是告誡后代們要注重孝道和慈悲,才能團結齊心,創建和美家庭。
勤讀圣賢書,尊師如重親;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書到用時方恨少”,如果我們平時能夠勤學苦練,一旦真正用到知識的時候,也不會驚慌失措。范仲淹在年輕時一度連夜苦讀,凌晨舞一通劍,夜半和衣而眠。別人看花賞月,他只在四書五經中尋樂,數年之后,他深諳儒家經典,吟詩作對,順手拈來,成為一代文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讀書很重要,尊敬師長更重要,我們應該向敬重父母一樣尊敬師長。遵守禮儀,謙遜忍讓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如果一味疏忽,用狂妄的心態去為人處事,必將事倍功半,得不到理想的結果。“遜讓敦睦鄰”,即是說,唯有謙遜忍讓,用寬厚和善的態度,才能促進鄰里和睦。這二十個字,是告誡后代們要知道謙卑寬厚,能夠彬彬有禮、友好待人,才能廣結善緣,贏得福報。
敬長輿懷幼,憐恤孤寡貧;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尊老愛幼歷來是我們的傳統美德,體恤鰥寡孤獨與弱勢群體同樣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品德。像現在在公交車上設有老弱病殘席,在乘車時設有老弱病殘孕專用通道,為百姓辦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等,就是“敬長懷幼”、“體恤孤貧”的直接體現。大至一個國家,中至一個團體,小至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這種情愫,能夠發揚“敬長輿懷幼,憐恤孤寡貧”的精神。“滿招損,謙受益”、“公生明,廉生威”,我們為人處事,要具備謙虛與廉明的品質,千萬不要驕傲自滿、恃權傲物。這二十個字,是告誡后代們要知道尊老愛幼、富有同情心,能夠戒驕戒躁、謙恭廉明,才能樹立威信,為人信服。
字紙莫亂廢,須報五轂恩;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敬惜字紙是中國文化傳統理念之一,在科舉制度的影響下,出于對文化與文字的崇敬,古人認為應當對字紙,即寫有文字的紙張表示尊敬和愛惜。中國佛教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在《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中云:“字之恩德,說不能盡。敬惜書字,福報甚大。”即便是現在,珍惜字紙也是環保和節約資源的重要方式。“五轂”即“五谷”,指稻、黍、稷、麥、豆,泛指糧食作物,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是最樸素、最自然,也是營養價值極高的傳統食品。沒有“五谷”,我們的色身就無法得到供養,我們的生命也就無法繼續,所以我們應該報“五轂恩”。“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我們做事要順應天理,做人要博愛一切眾生,不能干出傷天害理、荼毒生靈的勾當,否則就會有惡報。這二十個字,是告誡后代們要知道勤儉節約、懷著感恩的心,能夠順應天理、慈悲為懷,才能廣種資糧,普利群蔭。
處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兒孫堅心守,成家種義根。何謂“八德”?即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古人處世的基本操守。宋代以“八德”為標志,形成了“以家為本”的倫理道德觀。實際上,“八德”發展到現在,就成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二十字的公民道德規范。“兒孫堅心守,成家種義根”,這兩句是對前面家訓的總結。“創業容易守業難”,這同樣適用于持家,一個家業的操持與發展,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后世如能謹遵前人教誨,以家訓為戒,才能將家業繼承得更好,將家庭操持得更好。這二十個字,是告誡后代們要切記前輩訓誡,精進勤勉,遍施善行,才能發揚祖業,有所作為。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一生坎坷,在仕途上也是幾起幾落,但其虛懷若谷、謙恭寬厚的品格一直為后世敬崇與效仿。這首《家訓百字銘》以樸實無華、言簡意賅的文字,總結出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要點,讀來朗朗上口,鏗鏘有力,不愧是家訓中的精華之作。
《三國志·魏志·王昶傳》載曰:“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厭,而能保身持家,永全福祿者也。”家庭是一個小社會,能夠操持好家務,繼承好家業,打理好家事,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從這個角度來看,《家訓百字銘》不失為一套助力于我們為人處世、操持家業的成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