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訪萬家”心得體會(通用7篇)
“課外訪萬家”心得體會 篇1
家訪,對于我們來講,并不是一個陌生的字眼。何為家訪?顧名思義,家訪就是教師主動到學生家里去,就學生的學習、思想、心理等方面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教育行為。在我們的教育行為中,家訪是一種很重要的方式。
在這次課外訪萬家的活動中,我對本班的部分學生進行了家訪。家長對教師的家訪表示了極大的熱情。他們說這樣的家訪活動太需要了,他們也想與教師見面,但由于平時工作繁忙等原因,很少有時間來學校,也不太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情況。現在教師能上門家訪,可以與老師面對面交談,了解到自己子女的學習情況,覺得非常高興。由于時間有限,我重點走訪了幾個學生家庭,一路下來,我再次體會到了這次家訪的必要和及時,同時也看到了教師和家長在學生個體成長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感慨也隨之而來。
在家訪中,家長反映的最多的就是與孩子的溝通很難,家長們反映孩子的語言辯解能力超過了他們,經常讓他們無所適從。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其一,現在的孩子獨立性很強,意識形態正在發生變化,又不愿意跟父母多交流,父母與孩子之間有隔膜;其二,因為家長總是把分數作為話題的主題,家長有心要幫助孩子學習,但是苦于自己知識能力有限,并不能為孩子作出直接的指導,只能一次次重復相同的幾句話,久而久之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而對于孩子的惰性表現,他們也顯得有點無奈。在走訪的幾位學生家長當中這個問題凸顯嚴重。
家訪過程中還了解到學生在家中學習效率有限。在學校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的學習,讓他們掌握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鞏固提高的要求一下子難以做到,需要學生在課后完成,而學生在家里的學習情況就顯得很重要。家訪過程中家長說的最多的就是學生一回到家就是看電視,學生對家長一次又一次提醒的回應就是:“噢,知道了……煩人!”家訪中學生也毫不遮掩的承認這一點。于是在家訪過程中我們與學生也進行了溝通,輔導他們好的學習方法,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在上課時和老師積極配合,提高學習效率。這不但感染了學生,而且更端正了他們的學習態度,讓學生的思想得到了啟迪,對以后的教學工作也有很大幫助。
當然,在家訪過程中,也發現一些懂教育,善于和孩子溝通的家長,其中,有個家長在交流中顯示出很高的素養,她提倡孩子的學習應在于自主和體驗,學和玩都要有的放矢,要學會感恩,不要讓父母過多牽掛和擔心,讓老師過多的辛勞。分數并不是最為重要的,但也可以反映出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策略。家長的一番話讓我感到折服,怪不得這個孩子在平時表現出那么的健康和開朗。
家訪是一門學問,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通過這一次“課外訪萬家”活動,我得到了許多收獲,并決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家訪工作,為學校的跨越式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課外訪萬家”心得體會 篇2
為了積極響應省教育廳關于“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活動的號召,下午放學后,深入到學生家庭,與學生家長面對面溝通,耐心傾聽家長的心聲。通過這次“課外訪萬家”活動,我感觸很深。覺得學生的學習、品行與學生家長的受教育程度,學生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
1、進一步明確了教師家訪的目的,是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同時,教師也通過與家長的交談,更進一步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生活情況,使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通過走訪可以更深地從多個角度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通過走訪,可以讓學生感到老師的關心和感到老師更加親近。通過走訪,可以讓學生增強自信心,老師走訪的感動會比單獨說教學生收到的效果大得多。
2、良好的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文化程度高的家長對自己的子女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知道如何對孩子進行學習生活上的指導。這些家長的孩子往往從小就已經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較強的自覺性。文化程度不高但為處世有原則的家長,他們對孩子學習上的指導雖有欠缺,但會以言傳身教教給孩子做人的道理。這類孩子通常為人不錯,心地善良,只要在學習方法上多加以指導,一般會有較大的進步。還有少數家長,本身文化程度低,對自己的子女又過于溺愛。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脾氣也越來越大,這些家庭往往已出現“不會管,管不了”的局面。其父母根本管不了,只是希望通過學校教育來改變孩子。
3、有些學生在校表現與在家的表現通常都有較大的差異。有些留守學生缺乏家庭的關愛、家庭的溫暖。隔代教育扭曲了學生的成長。
4、家長對學校和老師普遍抱著較高的期望和要求。
總之,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家訪則是這一系統工程中的重要一環,是做好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通過這次“課外訪萬家”活動,我們得到了許多收獲,并決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家訪工作,為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課外訪萬家”心得體會 篇3
家訪是教師走進學生家庭,對學生進行的一種訪問,也是對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補充。它是教師關愛學生的一種表現,也是教師與家長交換意見的途徑,達到共同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一種方式。它作為維系教師、父母、學生的紐帶,是溝通學校、家庭、社會的橋梁,通過家訪,可以促使學生健康發展。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育過程中要充滿期待,如果把一份愛心放在家訪中,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家訪就是一次讓孩子進步的機會,會讓一個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發生很大的改變。對于一些所謂“調皮” “問題”學生的家訪,教師要捧著一顆愛心,了解孩子的心靈需要,不僅幫助孩子糾正錯誤,更要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家訪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現代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不乏少數,從而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有些交由爺爺奶奶管教,他們卻更加寵愛,使得學生的心理放縱,讓學校教育工作難上加難。
第二,正因為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對子女有求必應,以至于溺愛和放縱,養成了驕縱的心理,他們在言論、態度、行為等方面表現出挑吃挑穿,愛耍脾氣等不良行為,這給學校教育帶來諸多的難處。家長望子成龍,只看重自己子女的學業成績而忽視或放松了對子女的思想品德、紀律教育。
第三,父母雙方教育觀念和方法不一致,導致孩子有空子可鉆,言行不一。
家訪后的思考:
第一,全面的家訪,深入到每一個家庭細致了解,與家長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加強了社會,家庭,學生的聯系,了解了家長的期望與要求。了解了學生的個性與想法,加強了師生感情,家訪對以后的工作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二,全面的家訪,了解了家長對子女的關切與期望,也了解了一些學生家庭的困境,增強了我們的責任感,也讓我們更加熱愛學生,熱愛工作。
第三,家訪也給教師本人上了一課。因為一個學生在班上不過是六十分之一,很不起眼;而在家里,卻是家長的百分之百,寄托了厚厚的期望。在家訪時的交談中,老師們深深體會到家長的期盼,深感責任重大,對今后的工作絲毫不敢有懈怠之心。家訪走出服務第一步。
第四,家訪的目的是教育孩子更好地成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對孩子身體的發育,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建議家長要嚴格要求和愛的鼓勵相結合;對子女的學習輔導和思想品德教育、勞動教育并重,提供他們力所能及的勞動機會;協調好家庭成員內部的教育力量;要多與班主任和任課老師聯系,及時了解子女的學習和思想動向,并對癥下藥;及時加強對孩子的心理開導,使其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質;注重孩子的養成教育,注重發展長遠利益,為自己和孩子的將來著想。
總之,經常家訪,老師和學生、家長的心會靠得越來越近。家訪是一門學問,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我愿虛心請教,傾心奉獻,把課外訪萬家工作堅持下去。
“課外訪萬家”心得體會 篇4
家訪是聯系學校和家庭的一座橋梁,今年暑假期間,我們學校積極響應省教育廳的“課內比較學,課外訪萬家”活動的號召,深入到學生家,與學生家長面對面溝通,耐心傾聽家長的心聲。我擔任高二年級的英語課,在暑假對四位學生家庭進行走訪。以下就是本人的一點家訪工作的心得體會:
一、了解學生家庭人際關系
需要了解清楚的是學生在家庭中所處的位置,家庭中整個人際關系是否融洽,以及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態度等。多子女家庭和獨子女家庭對學生的教養態度明顯不同,家庭的人際氛圍的情況也直接影響學生對人生的態度和學習的積極性。大多家庭父母的教育態度可分為:粗暴型、封閉型、溺愛型、教養型。老師要善于通過察顏觀色來分辨這些類型,以采取不同的教育對策。
二、靈活應用溝通技巧,努力提高家訪質量
家訪是人際溝通的一個方面既是溝通那么它必有方法和技巧家庭訪問也有它的規范,技巧和藝術例如老師與家長談話時要集中精神,學會聆聽,說話把握分寸,留有余地,對于表現較差學生,應該先揚后抑,正確評價等老師在訪問前要認真"備課",做好充分準備,熟練地掌握家訪技巧,訪問后能使家長對孩子充滿信心,對老師增進信任,這樣的家訪是有成效的家庭訪問一定要注重質量,不求數量,不趕時間。
三、家訪時機恰當做到禮儀文明規范
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受到人們的尊重,它不僅擔負著教育下一代的責任,而且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為人師表孩子在幼年時的成長主要是以模仿為途徑教師應該成為孩子成長的榜樣力量。老師們應該以精神文明使者的形象出現在社會,出現在家長的面前家庭訪問必須嚴格規范,在家訪中應該嚴格執行:"事先預約,必須準時;面帶笑容可敬可親;不便時間,不宜上門;尊重家長樹立威信"等家訪的.規范。
四、耐心傾聽,真誠溝通
在家訪中發現了在學校不能發現的問題,并著力解決這些問題。我充分認識到到:教育過程中要充滿期待,如果把份愛心放在家訪中,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家訪活動切實加強了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的聯系,使家長了解學生在校表現,教師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和成長環境,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這次的家訪活動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增進了老師與學生、與家長心靈上的溝通;充分體現人文關懷,讓學校、家庭、社會都來關注孩子的未來與成長。
“課外訪萬家”心得體會 篇5
七月,正是酷暑,在這烈日炎炎的盛夏時節,我們的萬師訪萬家活動如期而至。為了進一步落實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為了近距離了解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狀態,我和我的同事們開始奔向各個孩子的家庭。
他們在家里時是什么樣子的?是否合理地安排了自己在暑期的學習和娛樂時間?他們的家庭情況如何,有沒有困難?他們的家庭氛圍如何?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交流又如何?我想要知道的關于孩子的事情太多了,原本打算小坐一會兒就走,結果聊著聊著,不知不覺地,就聊了很久。深入到孩子的家中,聆聽著家長的話語,感受著一個家庭對孩子的期望,作為老師,明顯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我們的工作,也寄托著無數家庭的期望,更影響著孩子一生的成長。
家訪,既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學生,也可以讓父母更了解自己孩子。家訪,是家校間交流的重要渠道,無論對于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它都助益良多。因而,我無比珍惜每一次家訪。盡管有的孩子住在四五十公里外的鄉村,我都會盡可能地走進每一個家庭,去聆聽家長和孩子的心聲。
他們選擇了我,所以我不想辜負他們。只愿他們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課外訪萬家”心得體會 篇6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聯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在詩人的筆下夏天是明媚、熱情的、生命最燦爛的季節,他們的眼中滿是夏天的美景。但作為一名教育人,我們的眼中和心里更多的是學生的安全。
每年進入5月,學校都會加強對學生“防溺水”的教育,定期開展“防溺水”的主題班會。盡管平時在學校對學生的宣傳教育頻率很高,但是進入6月以后多媒體上還是傳來了多起中小學生溺水的新聞,筑牢學生防護網的任務還是很艱巨。為了全面加強家校溝通,讓家長更進一步加強對孩子暑假期間對孩子的安全監管意識與責任擔當,學校在6月底啟動了防溺水專題的家訪活動。要求在7月10日前對班上的每一個學生進行一次防溺水家訪。
實話說,接到這個任務時我心里想到的是“怎么辦?一個班64個學生,現在是期末復習階段,我們的教學任務還很多,每天要批改的作業很多,這么多學生該怎樣做才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完成家訪工作呢?但我是一名黨員,怎么能被困難嚇到?任務再重,時間再緊,我也得發揮好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我快速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利用休息時間把班上的學生進行規劃,按緊迫性把10名留守兒童的家訪定為第一批,其他同學按小區和與學校距離的遠近進行家訪。中午午休的時間就去學校附近的小區家訪,晚上吃完晚飯后就去離學校遠的小區進行家訪。
在實施家訪計劃之初,我心里很忐忑,害怕家長不愿意接受家訪,也害怕萬一自己與家長溝通不好發生分歧,不能很好的解決,事實證明我所有的擔心都是多慮了。記得我7月1日去唐晨灝家家訪,為了多走幾家,下午放學后我送完路隊拿著家訪資料就開始家訪了,他家是在比較舊的小區樓牌號已經掉落了,因為是晚飯時間小區里沒什么人,我給晨灝的爺爺打電話說明自己的來意,知道我沒找到他家的地址就來到樓下接我,后來我和他上樓才知道他家是住在7樓。去了他家他又是拿干果又是洗水果,還問我是不是還沒有吃飯,要我在他家吃晚飯,我騙他說已經在學校食堂吃過吧,他才沒再張羅。我在他家給他認真地宣講了預防孩子溺水的對孩子的要求及對家長的要求,他非常認真地傾聽并表示一定會按照要求對孩子進行監管并戴上老花鏡認真地在《防溺水家訪記載表》上寫下“一定在假期對孩子做好安全監管”的意見。
我要離開他家時,他與我握手并笑著對我說:“謝謝何老師對孩子這么關心,謝謝你們對孩子的安全這么關注。你們辛苦了!”雖然只是簡單的感謝卻讓體會到了家長對老師為學生安全做實事的認可。
后面的時間我又按計劃去了留守兒童唐振翔、胡揚杰、曹駿騏等學生的家里,雖然他們都是和老人一起生活,但不管到誰家去家訪家長對我的.到來都非常的熱情,他們也和唐晨灝的爺爺一樣對我的家訪充滿了感謝,我想在他們心里老師能去為孩子的安全去家訪,那就是非常關心孩子非常重視孩子的表現。
7月8日學校又開展了“防溺水大家訪”的家訪活動,這一次我們在村委會的大力支持下在學校周邊的村委進行了“防溺水”知識大宣講。這一次的活動建立了村民對未成年人防溺水全民參與的意識,對村里的未成年人形成了一個范圍更大的安全屏障。
“課外訪萬家”心得體會 篇7
家訪,這個名詞對于每一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來說,當然不會陌生,但自從大家擁有了手機后,家訪的次數卻屈指可數。教育是一個良心活,我自認為對待工作是非常認真負責的,非常重視和家長的溝通。為了構建家校聯系,電話,短信,QQ聊天,班級群,網上家長學校平臺,都是我經常使用的家校聯系方式。但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圖方便,要么給家長打電話,要么發短信。對于上級部門的家訪要求開始一直不太理解,也不太愿意去學生家里,暑假的家訪讓我收獲很多,家訪讓我對學生了解了更多,對家長了解了更多,讓我發現了不同的學生有不同家庭,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環境。可以說每個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好,能成材。總之,家訪讓我走近了學生,走近了家長,彼此縮短了距離。家訪工作是班主任協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班主任常規性的工作。
有人認為家訪不應該是向家長告狀,也不是讓學生難堪,而是要與家長、學生在家庭這個特殊的環境中真心交流和溝通。這一點我很贊同,因為這樣的話,更有利于對后進生的轉化。可我又有一點想法,那就是:我們從來都沒有想要存心地去告狀,而是想通過孩子在校情況的真實反映,讓家長能更好地配合老師教育孩子而已。所以我說,我們對家長說真話不能說是“告狀”。美國心理學家查絲雷爾說:“稱贊對鼓勵人類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就無法成長開花。”家訪的目的是關心、愛護、轉化、教育學生,而不是因教師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長“告狀”,因為這無異于給家長送去一根“棍子”,學生回家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這樣做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而且學生還會遷怒于教師,不忘這一“棍”之仇,給下一步的工作帶來了障礙。所以,我家訪的原則是:一定舍得給學生機會。
我家訪的對象主要是后進生、學困生。對于他們是“雪中送炭”給以“溫暖”,多給差生家長“報喜”。有一個學生學習很差,可是性格卻較粗野,不服老師,愿意和學生動拳頭。我多次和家長反映這一情況,但“棍棒教育”不但無效,還產生了抗拒心理。針對這種情況,我改變了方法,利用時間去尋找這個“雙差生”的閃光點。他喜歡打球,在場上組織能力很強,隊員也佩服他。我從他身上找到了積極的有利于轉化的方面和因素,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我進行了家訪。剛跨進他家門,他父親預料孩子又出事了,臉陰沉沉的,讓孩子出來。我趕忙解釋:“請不要誤會,我路過順便看看。”氣氛緩和了。我當著家長的面表揚了學生,家長很吃驚,他說從來沒聽過孩子的好話。學生也非常感激,臉上有了笑容。時機成熟,和家長一起談了督促孩子復習功課的方法,并鼓勵學生認真迎接近期期末考試。十多年來,我接觸的“雙差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吃軟不吃硬”。我通過一次次家訪,反復抓,抓反復。積極去找他們的“閃光點”,先感化家長,再去溝通教育學生,給學生自信,希望和熱情。只有這樣,他們那柔弱的心靈之花才能在一個時時刻刻充滿陽光溫暖的環境中盛開,并結出豐碩的果實。
通過這段時間的走訪,我收獲頗豐,至少孩子們知道了,老師和家長對他們都是有期望的,都會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去努力,去發揮。
總之,家訪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教育方式。十年多來,我盡管在這一方面一直都在努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我深知:家訪是一門學問,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我愿虛心請教,在“三尺門外”,傾心奉獻,讓更多的孩子在我給的機會的天空下不斷進步,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