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包法利夫人閱讀感悟(通用3篇)
2024包法利夫人閱讀感悟 篇1
年幼時候,是很難喜歡《包法利夫人》的,它不太合乎浪漫的情懷。雖然它具備一切浪漫劇的條件:年輕美麗的女主角,不幸的婚姻,負心情人,毀滅的結局。可事實上,卻沒有期料中的那種傷情。尤其是在大量閱讀各種西方小說的青春時代,《安娜·卡列尼娜》,《被污辱與被損害的》,《簡愛》,《呼嘯山莊》,《約翰·克利斯朵夫》,特別是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說:《初戀》,《貴族之家》,《前夜》等,從中攫取的多是美麗的委婉的憂傷。青春時代,大都是崇尚感傷主義的。不幸和犧牲罩了幻想的光環,格外照耀著經驗和認識都處于空虛的年輕時光。而《包法利夫人》卻熄滅了光環,令人看見底下黯然的真相。愛瑪的美貌、愛情、憂郁、希望和絕望,甚至于她的死,都是在缺乏同情和贊美的描寫中,呈現眼前,更不要說別的了。這一切都不夠熱情和甜蜜,無法滿足自戀的情結。即便是成年,再一次讀《包法利夫人》,覺出了它的好,也不是為它醉心。相反,因你比年幼時清醒,于是便冷靜了,它原是沒有一點讓人做夢的企圖,你領受到的是更為真實的現實。所以,你是,折服,折服寫實的殘酷。
重讀的新近周克希先生的復譯本《包法利夫人》,他在序言中,提到儒勒·德·戈吉耶由小說而發明“包法利主義”這個名詞,定義為“人所具的的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其實,這已經囊括了包法利夫人命運的所有性質。多情和善感,追究起來,竟只是“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終因“設想”和真實力量懸殊,跟循既定的邏輯,形成整個事件的因果的骨骼。可事情卻又遠不是一個定義那么簡單,如同現實一樣,“設想成為另一個樣子的能力”是一個漫長的復雜的日常過程,這個過程是因果的骨骼上的血脈、肌肉、豐富敏感的神經,也是決定它不是定義而是小說的全部理由。 還是要引用權威的語錄,序言中提到的左拉的話。如左拉這樣同是所謂自然主義者,他是能夠了解寫實的工作性質:“以《包法利夫人》為典型的自然主義小說的首要特征,便是準確地復制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作品的結構僅在于選擇場景以及某種和諧的展開秩序……”“場景”、“和諧的展開秩序”,便是寫實的美學要素。那么,“設想成為另一個樣子的能力”,及遭致滅亡,是經由如何的“場景”與“展開秩序”而實現的呢? 設想成為另一個樣子的能力,是從愛瑪十三歲的時候,開始孕育培養的。那一年,她被父親送去修道院讀書。愛瑪在修道院里并沒有如通常那樣感到壓抑,相反,她以她的所好攫取了多愁善感的養料。宗教、教義、宗教儀式,還有修女,為她組織了一個不真實的夢幻世界,她在此沉醉不醒。這是她浪漫的天性所致,也多少因為外省修道院的人性的氣質。修女們對待愛瑪非常友愛,懺悔時,神父纏綿的絮語,講道中引用情人、婚姻的比喻,同學們偷帶進來互相傳看的精美畫冊,還有那個每月來修道院一星期做針線的老姑娘,唱古老的情歌,講故事,說新聞,甚至散播小說這種世俗讀物。在這里,終因為遠離中心而綱紀松懈。于是,修道院便“充滿溫情”。愛瑪的感傷性格在此得到豐厚褊狹的營養,她對生活的想象,即“歡愉,激情,陶醉”的概念,也在此完成。在這些概念化的想象之下,蘊含較深又細水長流的日常生活,就顯得太平淡了,平淡到她認為是個錯誤。
她是在與包法利醫生結婚之后,尖銳地意識到這個錯誤。此前,閨閣的生活再是沉悶,到底還說是有出路的,出路就是結婚。居住分散的外省鄉間,又不是世家出身,婚姻的機會其實很有限。于是,當包法利這個鄉間醫生一旦出現,她便將幸福的指望交給了他,而緊接著就感到了失望。包法利這個笨人,實在是有著感人的愛,即便是對他從未愛過的前妻,也含著溫情,何況是他深愛的愛瑪。“他情不自禁地經常要去撫摸她的梳子、戒指和披巾”;他對她言聽計從;為了換個她樂意的環境,不惜放棄他好不容易立足行醫的托斯特,遷去永鎮;在愛瑪死后,還按著她的喜好行事;他終于發現愛瑪不忠實的證據,被嫉妒打擊得一蹶不振的時候,當他久久望著妻子的情人羅多爾夫,“他仿佛又見著了跟她有關的一樣東西”,竟也嫌隙盡釋。這樣的愛是愛瑪沒有從書上讀過的,因此便是在她想象之外。“而她又沒法理解自己不曾身經的事情”,這其實是致命的缺陷,她的世界就是那么狹小,她沒有體驗的情感于她都是不存在的。由于她對客觀的外界缺乏理解,或者說理解的愿望,她才可能一任發展“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走入幻覺的深淵。
如同《包法利夫人》的副題“外省風俗”,包法利醫生就是“外省風俗”的最好體現。他比愛瑪更早登場,也更晚退場,是為愛瑪的劇情演出序幕和尾聲。這大約就是左拉所說的,“和諧的展開秩序”,命運的因素依著自然的規律漸次進入,逐步形成事端,又在事畢會留下影響。小說的開頭便是幼年的包法利入學讀書。這是一個老實、呆笨、心底淳厚、少見識但盡職守責的孩子,有多少鄉村醫生是用這樣的坯子做成。他們巡游鄉間,會的就那么幾手,可卻包治百病。有治不好的,也不見怪,因為有上帝召喚做后盾呢!而醫生的品格就是見證。像愛瑪這樣一個鄉下地主的女兒,與好名聲的包法利醫生結婚,已是她的福分。再不會有更加出奇制勝的機遇了,除非出現神話,比如辛德瑞拉的故事。而性格嚴謹的自然主義向來不制造神話,他們從不企圖扭轉“普通生活的平常進程”,于是他們便也無法扼止愛瑪,這一個沉溺于自我幻覺的女人,一廂情愿地制造神話。當然,他們同樣無法扼止生活的進程不斷地擊破她的臆造的神話。
2024包法利夫人閱讀感悟 篇2
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他--現實主義作家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艾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法國的社會生活。《包法利夫人》的形成使它成為近代小說的一個新的轉折。從《包法利夫人》出世以來,小說家知道即使是小說,也要仔細推敲。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為作者帶來了一些影響。許多人議論紛紛,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法院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為他辯護。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書中的女主人公艾瑪出生在外省的一個還算富裕的農家 .她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艾瑪迷上了看小說,其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著迷了.小說中的情節使她對愛情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以為結婚就可以實現她的愿望.在機緣巧合下,艾瑪嫁給了醫生夏爾.可是在婚后才發現一切遠沒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體驗不到快樂,在此后的相處中,她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個膽小懦弱,遲鈍無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在哪兒? 生活在她看來變得不再絢麗多姿,只不過是日復一日的活著罷了.自從艾瑪參加了安德威烈侯爵的那場舞會后,她的心也一樣,一經富貴熏染,便不肯褪色。
她渴望刺激的愛情,萊昂、羅多夫給予了她,但只不過“逢場作戲”罷了。一個個拋棄了她。
最終她積債如山 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艾瑪求助于她的情夫,但他們在這時卻像個縮頭烏龜似的避之不及,沒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丑態在艾瑪眼前展露無遺.她走投無路了,最后選擇了死亡……
艾瑪,也就是包法利夫人,她,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注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 。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最終導致了艾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包法利夫人》反映出當代社會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于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在繁華和虛榮里,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要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命運是虛無的,愛情也是虛無的,人們總是茫然的,對一些不屬于自己的,總是去狂熱的追求,而不知那些與自己的現實的距離。
2024包法利夫人閱讀感悟 篇3
《包法利夫人》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莫泊桑的老師福樓拜所著。這部作品一經發表,便引起了軒然大波。怒不可遏的司法當局對福樓拜提起公訴,指控小說:“傷風敗俗,褻讀宗教”,并傳喚福樓拜到法庭受審。審判的鬧劇最后以“宣判無罪”結束,而隱居鄉野,藉藉無名的福樓拜卻從此奠定了自己的文學聲譽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發表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最有世界影響的代表作,不過這卻是他寫的第三部小說。
這部題材為“外省風俗”的作品從一八五一年開始寫作,一八五六年問世,其背景放在七月王朝,展示的卻是第二共和國時期的法國社會風貌。也許不能說小說從宏觀上反映了整個時代,卻無疑抓住了當代社會的主要特征上:法國資產階級引以為榮的英雄年代過去了,一八四八年的革命風暴也已平息,隨之而來的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平庸時代。目光深邃的思想家,叱咤風云的領袖人物,在生活中奮力拼搏的斗士,仿佛都一起銷聲匿跡,而今活動在生活舞臺上的,只剩下一群群資產階級庸夫俗子,浪漫主義激情已成過去,現在的只是鄙陋可厭的實際生活。“路易――菲力浦一去,有些東西跟著一去不復返,如今該唱唱別的歌了。”
平庸的作家可能認為,從資產者日常生活中擷出題材是件十分困難的事,他們的作品不能不求助于杜撰的故事和離奇的情節。福樓拜卻認為文學的力量不在,而在于作者怎樣敘述、描寫和處理,因此文學上不存在高尚的或低下的主題。對作家而言,“伊弗托和和伊斯坦布爾具有價值,他們想寫什么就寫什么,什么都可以寫得很精彩。我們可以從任何東西里挖掘詩意,因為任何東西里都存在詩;我們應當習慣于把世界看成一個藝術品,必須把這個藝術品的各種行為再現在我們的作品里。于是他以市民階層的庸俗于作為藝術描寫的對象,以對資產者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暴露作為小說的基本命題。《包法利夫人》的揭示的矛盾,是浪漫主義的追求和庸俗鄙陋的現實生活的矛盾。
一個農家的女兒,在修道院受過貴族化的教育,讀過許多浪漫主義小說,他瞧不起當鄉鎮醫生的丈夫,夢想傳奇式的愛情。可是她的第一個情人是個道德幾十的鄉紳,第二個情人是個怎么怯懦的文書。她的偷情沒給她帶來幸福,倒給投機商人帶來了可乘之機,使她成為高利貸者盤剝的對象。最后積債如山,無法償還,丈夫的薄產早已被她揮霍殆盡,情人又不肯伸出求援之手,她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服毒自殺。
一個女人因負債和愛情絕望而自殺,類似的故事在許多時代都發生過,也不知有多少小說家描寫過,向以到了福樓舞,筆下便引起了軒然大波,總是顯然不在故事本身,而在于作者以貌似冷靜的態度,非常“客觀”地揭示了這一悲劇的前因后果。他非但沒有對女主人公作道德上的蛘,反面以無比的說服力陳述了社會所不能推卸的責任。
愛瑪是一個失足的女人,但作者并不簡單化地把她描寫成一壞女人。她并沒有什么與生俱來的壞稟性,而生活卻均可挽回地把她推向深淵。包法利夫人的悲劇,是這浪漫主義幻想和現實生活發生沖突的必然后果。很難說作者是更多地批判了一個浪漫主義,不是更嚴厲地鞭撻了現實生活,他對前者的批判,正是對后者的控訴。愛瑪是個為人所不齒的女人,但她主觀上比周圍的人向往高。這是我的觀點,我想,福樓拜將自了對浪漫主義的批判熔鑄在包法利夫人的形象之中,是要讓讀者從包法利夫人的故事中領悟到,脫離現實的浪漫主義追求會把人引向怎樣的誤區。怪不得他意味深長地對朋友說:“愛瑪,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