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孝經后的感想與心得(通用3篇)
讀完孝經后的感想與心得 篇1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等等,是傳統社會的基本道德。從動物學上說,實質上是一種"反哺"的行為。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這也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統地論述孝道的人,《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很多言論。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當身體力行的。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父為子綱"(指父親對子女有絕對權威),于今已絕對不適合我們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我們在信息便捷的今日,已能夠不必理會這句話,這是因為當時聯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說法。
再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還有關于"三年之喪"這個問題,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與孔子討論過,這位因為白天睡覺而被夫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的學生認為,為父母服喪三年時間過長了,一年就能夠了。
無論三年,還是一年,這顯然是一種弊端較多的行孝方式,我們就無須效仿了。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日,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做為華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又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歷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中國,最終也不得不把"無夫無君"的教義改變為"忠孝"的說教;___傳入中國之初,也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
儒家講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經過行為表現出的人倫道德,并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著社會職責,孔孟儒學提倡這種孝道,毫無疑問是完全能夠以肯定的。對于今日來說,也適合我們現代社會。
讀完孝經后的感想與心得 篇2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古人說的“孝、悌、忠、義、禮、義、廉、恥”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見“孝”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十分重要的東西,所以,“孝”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必須做到的。
《孝經》,經過孔子和弟子曾參之間的對話,精要地闡述了儒家對孝道的見解,認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關鍵。
《孝經》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讓我明白一個人的軀體、四肢、毛發,皮膚,都繼承父母,要好好愛惜,不要隨意毀傷,這是孝行的起點。這句話令我感動。還記得在我我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種搖搖車),一不細心從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來,我一向哭,媽媽問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說:“媽媽,胳膊刷壞了,讓您擔心,我才哭的呢。”媽媽摟著我直說我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對啊!爸爸媽媽把我養大,費了多少心血啊,我們要是不孝順父母的話,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飯的時候,總是給媽媽碗里夾肉,媽媽直說我長大了;平時,我也做家務,去買早餐讓大人吃,晚上放學去買饅頭。讓爸爸媽媽多休息;我還早起晚睡,好好學習,不要因為貪玩耽誤功課讓父母擔心。
《孝經》是孔老夫子留給我們的瑰寶,從《開宗名義章》起,共18章,講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質、孝的資料,講了從天子到庶人盡孝的標準,講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我喜歡孔子,孔子的覺悟很高,我也想穿越到孔子時代,過一把當孔子弟子的癮。我的好朋友AI博士有一臺時空機,我請求他讓我穿越到孔子時代,AI博士二話不說就同意啦!
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杰出的弟子,我拜孔子為師后,老夫子把我收為他的第521位弟子。之后,我刻苦鉆研《孝經》,成了他得意弟子的第73名,叫小白。在當時,我是世界第二孝。(因為閔子騫比我還孝順)。可是,好景不常。AI博士的時空機只能在時空隧道里呆一天(相當于24年)。所以,我又穿越回來了。可是孝道已經在我的心中生根發芽了,直到今日,我在生活中還是很孝順父母。
總之,孝是德行根本,我們必須要孝順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讀完孝經后的感想與心得 篇3
學校給我們發了一套《國學經典書法教材》,它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為主要內容的書。老師讓我們看《孝經》,其實我一點都不懂它的意思。然后聽了老師講解,我知道了這本書的意思。
孔子有一個學生他叫曾子,有一天,孔子在家里閑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么嗎?”
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里會知道呢?”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于后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后效力于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古詩文_·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讀了這一章,我知道了什么是孝。孝就是尊老愛幼,我們不能目無尊長走在老人前面,我們要孝順父母,這就是孝的開始。通過學習國學經典讓我認識了更多的字和知識,它也能提升我的文化素養,讓我能夠傳承中華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