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觀看天府好家規心得體會(精選3篇)
2024觀看天府好家規心得體會 篇1
【我們需要重新拾起家訓的傳統】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家庭需要民主,不可家長制、一言堂,但必要的家規是不可缺少的。家長可與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孝敬父母”行為規范。
曾國藩不僅帶頭事親至孝、以身垂范,而且反復告誡家人說:今人都將“學”字看錯了,若細讀“賢賢易也”一章,則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于“孝悌”兩字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何不日日在“孝悌”兩字上用功…務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無一時不安樂,無一日不順適;下而兄弟妻子皆藹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學問也。
顏氏家訓寫到:生子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就是應在嬰兒識人臉色、懂得喜怒時,就加以教導訓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規范他們的行為。
【吸收古代家訓的精華】
“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一個擁有優秀家訓傳統并貫徹良好的家族,可以令其子孫后代人皆君子淑女,人才輩出,香火永續。……
從小抓起、從小事做起——
【讓孩子在親身實踐體會到父母的辛苦】
讓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著手塑造和培養。如:平時教育孩子要關心父母的健康,要幫父母分擔憂愁,要幫助父母做家務。當孩子不會時,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錯事時,不要橫加指責;孩子做得好時,要多表揚鼓勵。孩子只有在親身實踐和體驗中才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嘗到為別人付出的快樂。 當孩子“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當為他們多做事”的觀念逐漸形成時,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義務感和責任感。這也是當代孩子最缺乏的。因為他們平時只知道接受愛,而不知道付出愛,沒有學會關心和感激。家長千萬不要這樣想:孩子還年幼,主要任務是學習,只要學習好了,什么也不用干。而是要轉變觀念:不要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好孩子的標準是多方面的,孝敬父母就是一個重要的標準。
【寵溺只會助長孩子的自私】
計劃生育的今天,往往是一個孩子有6個老人來寵愛,過分的溺愛導致了孩子自私霸道的性格,不會為別人考慮,做事不顧后果,認為不管犯了什么錯,別人都會像家長一樣原諒他們,以致釀成大錯……
結語:子欲孝而親不待 別在孝上欠賬當某天,
父母吃飯漏嘴的時候,把飯菜留在衣服上時,千萬不要責怪他們,想一想,當初父母是如何把著手給我們喂飯的。當某天,父母大小便失禁的時候,弄臟了衣服,不要埋怨他們遲鈍,想一想,我們小時候,父母是如何為我們擦屎擦尿的。當某天,父母說話忘了主題,給他們一點回想時間,讓他們想一想再說,其實談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有我們在旁邊,聽他們說下去,他們就心滿意足了…… 當記者問比爾蓋茲,世上最不能等的是什么。比爾蓋茲沒有說是機會,沒有說是金錢,他說的是盡孝……當給父親捶捶背的時候,忽然發現從小爬在地上,讓我當駿馬騎的那個挺直脊梁早已彎曲,再也挺直不起來了;當我忽然發現父母的白頭發的時候,還能數的過來嗎?父母老了,行孝不能等啊。扔兩個錢不能叫孝順,要用心做事,用情做人。和父母說話,放低點聲調,多一點包容……
2024觀看天府好家規心得體會 篇2
這么多年來,我在羅江這個地方工作接觸了很多范氏的族人,不管他們是什么職業、什么崗位,他們都繼承了這個家風,做出了很好的成績。
千百年來,以“廉儉”為核心的范氏家風一脈相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耀眼明珠。范家大院石柱上鐫刻的“自喜奐輪光世澤,還崇廉儉紹家風”楹聯,映射的正是范氏家風中“以儉養廉,以儉助廉”的思想精髓。
在羅江縣,范氏家風不僅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傳承,而且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范氏后人還不斷完善,先后制定了《范氏家規》十三條,《新定家規》十條。讓一代一代身體力行。
如今的范家大院,已經成為范氏后人的精神家園,他們遵從祖訓,默默地將“廉儉”的操守融入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感到有一種力量在召喚他們,讓他們常回來看一看,回來喝一口老井里甘甜的家鄉水,記住范氏血脈的源遠流長。
【孩童誦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后世仁人志士理想人格的精神典范,今天的范家大院,也早已超越了范家的院落,成為無數有識之士的精神家園。
2024觀看天府好家規心得體會 篇3
翻開歷史的篇章,漫漫歲月,記載了多少圣賢大德的精彩和智慧;蒼茫大地,書寫了多少能人志士的雄韜武略。穿越千年時空,我們仿佛聽見了“先憂后樂”的吶喊;掀開歲月的霧幔,我們仿佛看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容而優美的身影。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教育家。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的評價是:“本朝唯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為多。”
毛澤東同志也曾這樣評價范仲淹:“中國歷史上有些知識分子是文武雙全,不但能夠下筆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戰。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是的,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范仲淹的文韜武略呢?是什么哺育了范仲淹高尚的精神品格呢?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因貧無依,改嫁進士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因繼父為人耿直,不趨炎附勢,一生不但沒做多大的官,而且還被調來調去,范仲淹母子也就相隨游居,顛沛流離。
后來,范仲淹來到山東章丘的醴泉寺求學。“斷齏畫粥”的典故就記錄了當時的情形:范仲淹讀書心切,他把醴泉寺豐富的藏書借了出來,然后把自己關在山洞里,足不出戶,潛心閱讀,常常看書通宵達旦。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飯,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凍后,劃成四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吃兩塊,沒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飯。就這樣堅持三年,終于讀完了寺院所有的書。范仲淹曾在《齏賦》中如此描述當時的艱苦生活:“陶家甕內,腌成碧綠青黃;措大口中,嚼出宮商角徵。”
《宋史》中有這樣的記錄:“自古一代帝王之興,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諸賢,無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遺宰相書,極論天下事,他日為政,盡行其言。豪杰自知之審,類如是乎!考其當朝,雖不能久,然先憂后樂之志,海內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責,使究其所欲為,豈讓古人哉!”
應天府書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因規模宏大、藏書千卷,并有真宗皇帝親賜“應天書院”匾額而名滿天下,與岳麓書院、嵩陽書院和白鹿書院并稱“北宋四大書院”。應天府書院南北不到100公里的范圍內,道、墨、儒三家文化故里不約而同聚合于此。
豐厚的文化積淀自然吸引范仲淹到此求學。五年書窗生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憂后樂”的“擔當”精神在這里萌芽。這里是范仲淹思想起源的根本,也是他思想走向成熟的階段。他正是從這里開始踏上了實現人生抱負的道路。
范仲淹青年時期即已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志向,他在應天府書院勤學苦讀時,甘于清苦,有著一種從容的平常心境,對于未來充滿自信與向往。
大中祥符八年(1020xx年)春,范仲淹通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不久,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現安徽廣德縣一帶)的司理參軍,官從九品。接著,又調任為集慶軍(現安徽亳州一帶)節度推官,官從八品。隨后,他把母親接來贍養,并正式恢復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范仲淹滿懷文韜武略和治國為民的萬丈豪情進入北宋朝廷,直諫朝廷的腐敗和弊端,并積極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這和當時的權貴集團就發生了直接的沖突。盡管他屢屢受挫但不改初衷。這些正是體現范仲淹作為政治家敢于擔當、敢于直言的為官之責。
北宋時期的開封是一個繁榮而復雜的地方,以宰相呂夷簡為首的權貴集團把范仲淹排擠到開封府任職,目的是讓范仲淹諸事纏身,無法顧及朝中之事。然而,范仲淹不僅把開封治理得井井有條,而且還向皇帝遞交百官圖,揭發呂夷簡等人把控官場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