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感想怎么寫(精選12篇)
端午節的感想怎么寫 篇1
又是一年粽子飄香,又是一年端午佳節。
端午節是中華傳統節日中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節日。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過端午節的形式多種多樣,甚至各地風俗也有差異,有賽龍舟、吃粽子的、有插艾蒿、喝雄黃酒的,有沐浴蘭湯的,也有踏百草的,至于目的嗎,或者紀念屈原以表達愛國情懷,或者驅毒避邪,尋求平安,亦或祈龍求雨,總之,雖是端午,卻是形式不一,各有各的過法。
盡管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但差異的背后,總有相似或者相同的民族心理,比如人們避兇求吉的需求,比如人們追念先賢的心理,而這些就是民族的文化心理。不管你出生在黃土高原,還是煙雨江南,亦或南越五嶺,有差異更有相同。相同的膚色,相同的節日,相同的情懷。即使你在遙遠的國外,你的味蕾,你的感覺,會告訴你,端午節來了!
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近幾年來,中國人文化自信更加張揚。曾經離我們漸行漸遠的傳統節日,再次來到我們身邊。這當中,有商業炒作的力量,有內心深處對傳統節日的呼喚,有民族文化的深切認同……不管如何,這總歸是一件好事。當然,今人的端午節或許和古人的端午節已經有所不同,除卻龍舟競渡等形式相同之外,今人有更多的選擇,吃和玩自是不必提,網絡的發達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也為過端午提供了各種可能。因此,不必產生“今不如昔”的感嘆,畢竟,任何傳統節日在時代的行進中總是被時人賦予時代的特色。
而我們自己也在小心呵護著傳統節日。每逢端午,校園就會掀起包粽子活動熱潮,宣傳欄上貼著屈原的畫像,一個個有關端午節的故事校園中流傳著。就在潛移默化之中,習慣和文化就已經植入學生們的內心深處。而社會上,粽子促銷,網絡上滿屏都是購物廣告,景區的各種節日活動,雖然包含著濃濃的商業信息,可依然會激蕩人們過端午的萬千情緒來。
看似是一個節日,其實是一種文化。端午喚起的是人們的家國情懷,喚起的是對民族文化的深切認同。憑任時光流逝,時代變遷,只要高揚出自信的頭顱,與時俱進,傳統節日的文化圣火將生生不息!
端午節的感想怎么寫 篇2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吟誦起李隆基這首膾炙人口的《端午》,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又要到了。這個具有20__多年歷史的中國傳統節日,是為了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而設,之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我們為什么要過端午節?如何過一個有意義的端午節?若問不同的人,或許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深究不難發現,端午節背后,是國家和民族長期積淀的歷史和文化,是一以貫之的精神內核文化內涵,是深刻蘊含著的民族情感和精神智慧。文化傳承,正是端午節之魂。
怎樣讓端午節傳承好悠久、厚重的傳統文化,擺脫只見“粽子”、不見“屈原”的尷尬?筆者認為,節日的儀式感非常重要。我們之所以需要節日,是因為它是形塑認同的一種文化符號。過去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氛圍濃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相關的儀式活動。比如說,以前中國人重大節日一定要祭拜祖先,宏大的場面、莊重的氛圍,能夠增加一個家庭、一個家族成員的凝聚力。因此,比把傳統節日設定為“假日”更重要的,是如何恢復、設置一些與傳統節日相關的儀式。今天,我們過有意義的端午節,不妨舉辦各種以愛國為主題的集體活動,比如組織詩歌朗誦、故事比賽等,讓傳統節日多一點時代的積極元素。
另一方面,重塑“家”的概念非常要緊。如今,我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現代生活的節奏不知比古代快了多少倍,但家的觀念也在消解、弱化。然而,家始終是我們幸福溫暖的港灣,始終是牽著風箏飛的那根線。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有,我們每天都會碰上這樣那樣的煩心事,學習工作生活中也總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個時候,在靈魂深處最渴望的就是家的溫暖。端午節,一個激蕩著家國情懷的節日,不正是讓無處安放靈魂的游子,重新尋回歸家之路的載體嗎?當節俗被時代改變,節日的內涵就需要我們用新的形式來不斷激活。端午節,游子們不妨回家看看父母,和長輩們一起祭奠先人,帶著晚輩一起包粽子,參觀歷史景點,給他們講講屈原投江的故事。或許,在快速擴張的城市和飛速發展的科技映襯下,這些“家庭瑣事”顯得很平凡,但傳統節日本身的價值內核不正在于此嗎?
端午節如此,其他傳統節日亦如此。“路漫漫其修遠兮”,真心希望包括端午節在內的每一個傳統節日,都不只是作為一個標本,塵封在檔案館、博物館的櫥窗里,都不只是一個“浮在空中”的圖騰,而是成為我們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契機,重新綻放曾經的生機與活力。
端午節的感想怎么寫 篇3
我最喜愛吃粽子了,連看到家門前的竹葉都會想到粽子。
粽子的做法很簡單,先將竹葉洗干凈然后曬干,將竹葉折成漏斗的形狀,包上糯米、內餡,最后綁線的步驟最難,因為只要一個不小心,粽子就會變成奇形怪狀。香菇口味是我最喜歡的,那種咬下去鮮嫩多汁熱呼呼軟又Q的口感和著油飯粽葉香還有媽媽的愛心,真的是世界第一美味!
端午節時爸爸常帶著我們全家去看龍舟比賽,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的競逐:選手們動作整齊劃一,鼓手奮力擊鼓,奪旗手則伸長了手臂賣力的準備搶奪旗子。現場鑼鼓喧天,群眾的加油聲如雷鳴般,轟隆轟隆的傳進我的耳里;各種不同特色的攤位飄來令人的香味,我的脖子上還掛著剛剛買回來的香包,用手摸著它,滿足的呼吸空氣中濃濃的端午氣息。
“端午節”在每年農歷的五月五日,正是炎熱的夏天,各種病媒蟲蚊滋生,百病也開始流行,因此上古人民為了驅邪躲避瘟疫,而有了端午節的劃龍舟、喝雄黃酒、門口掛菖蒲及艾草、身配香包等風俗儀式,以祈求身心的健康平安。后來楚國詩人屈原于端午節投江自盡,演變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想了想突然覺得有一點感傷及矛盾,因為在這同時我們卻開開心心的吃著粽子,不過屈原在天之靈,應該也會為我們快樂的過節感到高興吧!
端午節的感想怎么寫 篇4
端午,比形式更重要的是文化,是文化傳承,是文化自信。
端午,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不僅有粽香,還有“詩和遠方”。從農耕社會到現代社會,各個方面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端午的民俗表現形式或可改變,端午的文化價值卻不能忘卻,我們對歷史和文化的尊崇不能拋棄。創新是為了傳承而不是拋棄。多種多樣的端午活動,是為了讓傳統文化有機融入現代生活;日新月異的端午文創,不僅為了賺錢,更要不斷激活蘊藏在節日中的文化基因,助推傳統文化“活起來”“火下去”。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展現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凝聚優秀傳統文化共識的重要載體。人們對傳統節日的推崇,正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身體力行。今年端午節,讓我們在粽葉飄香里,汲取傳統養分,喚醒文化記憶,抒發家國情懷,積聚起最深沉的文化自信。
端午節的感想怎么寫 篇5
傳承端午舞出時代精彩,創新粽香向光昂首闊步。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端午文化是寶藏中的一個瑰寶。從端午文化中,我們能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深刻把握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傳承好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在延續民族文化的血脈中開拓前進,推動中華文明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我們奮斗新征程注入強大力量。
端午節的感想怎么寫 篇6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又是一年端午到,人們吃粽子、飲雄黃酒,插艾草、戴香囊,賽龍舟、誦詩詞,人們體悟傳統民俗,品味厚重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傳統節日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人們的生活愿景和價值追求。端午節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也是連接古代與當下的一條重要紐帶。要發掘端午文化的時代意蘊,讓端午文化與新時代共鳴,在古今對接中增強文化自信。
端午節的感想怎么寫 篇7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但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有唐代文秀《端午》詩這樣寫道:“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吃粽子,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流傳著一首《粽子歌》,歌中唱道:“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潔白,半世熬煎。”雪白的糯米和青青的粽葉,象征著屈原清清白白、坦坦蕩蕩地度過清貧廉潔的一生;紅豆和紅棗,象征屈原對楚國的一顆赤子之心;粽子的棱角,象征著屈原剛直不阿的性格。一顆小小的粽子,充滿了人們對屈原深深的敬意。
端午節的感想怎么寫 篇8
粽香從天人合一飄來,溫潤生活,美麗征程,芬芳時代奮斗精神。美麗的節日,總是伴隨著美麗的食物,這食物無不是天人合一烹調出的美麗結晶。過年的餃子,人工包住的“自然的餡料”;中秋的月餅,人們對月亮的模仿,寄托團圓的美麗情懷;端午節的粽子,更是如此。自然的粽葉,包起人工種植出來的米糧。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更是為了傳承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的奮斗精神,這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今天更加熠熠生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需要用奮斗精神攻堅克難,戰勝疫情,戰勝各種艱難險阻;我們需要用奮斗精神去創新創造,打破“卡脖子”技術,自立自強,打造更多原創,筑造世界高地。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一只粽子香飄悠悠歷史,一片奮斗精神情懷激蕩時代,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奮斗的民族。我們的奮斗精神揮毫出中華文明的燦爛歷史,潑墨出今天舉世矚目的世界奇跡。
端午節的感想怎么寫 篇9
每一個端午節文化符號,都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完美體現。如端午香囊,不僅代表男耕女織的傳統文化,還蘊含祛邪防病的美好愿望;吃粽子不僅是紀念屈原,還表達對健康平安的美好希冀和向往等。從節俗起源看,消災避疫是端午節的原始主題。端午傳統節俗中的戴五色線,門口掛艾、菖蒲或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裝有藥草的香包等等,這些蘊含避瘟保健的節俗,至今仍有著實際的生活輔助意義。因此,我們只有在端午這個特定的節日中回歸傳統,在與祖先的對話中,接受每一個傳統文化符號的洗禮,感受中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讓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在現代生活中延續更新,才能不斷升華對優秀傳統文化情感,不斷從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增強民族意識與文化的使命感。
端午節的感想怎么寫 篇10
端午節就要到了,又是艾葉飄香時。端午,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2300年以來形成的傳統節日,綿延著東方文化所特有的魅力,仿佛一架古色古香的古箏,彈撥撫滑間流淌著一曲悠長的韻律。此時此刻舉辦楚風廟會開街儀式,是文化,是精神,是紀念,是傳承,也是拉動消費的契機。
端午,是一支古老激昂的歌,是一首熱情奔放的詩。這次楚風廟會內容豐富,以端午民俗一條街、國潮美食、文創集市、焰火晚會、楚風民俗巡游、民俗表演、沉浸式劇本互動游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端午體驗。街頭聞到了久違的煙火味,琳瑯滿目的商品填滿街市,吸人眼球,吃喝玩樂“廟”不可言。
端午,不僅需要粽子,更需要精神充盈。開街儀式上,火鳳凰展翼而來,帶著盛焰點亮夜空,河泊潭屈子紀念園楚風廟會盛大開啟。開場舞蹈《盛世楚韻》帶觀眾穿梭時空。集體雜技表演展現了歷史悠久的傳統雜技。充滿書香氣息的古典舞《書簡舞》,婀娜搖曳的舞姿盡顯東方典雅美。歌舞表演《橘頌》中,選取古楚音音韻,曲調古樸幽雅、委婉深情。開街儀式之后,廟會三個小舞臺也陸續上演精彩節目。
楚風廟會盛大開啟,又讓我們追尋到一個不朽的詩魂,一條奔騰不息的汨江,詩魂和汨江緊緊連在一起,對華夏乃至全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端午節的感想怎么寫 篇11
端午從遠古走來,一路走來,傳承創新,釋放文明奔騰力量。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祭龍禮俗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歷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午”為“中”。“端午”,“中正”也,這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仲夏午月午日飛龍在天,此時龍星處在正南中天,為全年周天運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歷來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個午日,亦謂端午。美好的源頭一旦形成,就必然流淌出文明長河,奔流向前。在這條文明長河中,聰明的中華民族不斷豐富、孕育著節日文化的精彩。人物的傳說,讓端午節有了厚重的精神情懷;美麗的習俗,讓端午節有了鮮活的思想內容。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路高唱文明之歌,一路傳承創新不停,從簡單的祭祀圖騰到紀念人物、到各種習俗的形成,到今天成為家國情懷的美麗載體,端午文化史成為中華民族文明奔騰的一張美麗名片。
端午節的感想怎么寫 篇12
每年端午節,賽龍舟是必選項目,你追我趕,齊心協力,飛槳逐浪,千帆競發。這既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精神。奮發圖強、力爭上游的拼搏精神,此種自強不息、剛毅堅卓的民族氣質,深深地融入于中華民族血脈,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畏艱險,頑強拼搏、上下求索。站在歷史的新起點,我們要將民族精神發揚光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科技工作者追求卓絕奮力拼搏,創造更多從“0”到“1”的突破;工人們發揚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做好每一項細活;新一代的農民,在希望的田野上精細耕耘……每個勞動者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更足的干勁拼勁韌勁,持續奮斗,攻堅克難,創一流的業績,爭一路,為國家興旺、人民更加幸福不懈奮斗,讓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