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勞動心得體會(通用3篇)
一年級勞動心得體會 篇1
今天下午,我們這一組留下值日了。 我掃的地方是第三小組和第四小組。
我先把椅子一把一把地放到桌子上,然后拿了一把掃把,開始掃地。我從后排掃到前排,等我掃完了,別人還沒掃完呢!于是,我又檢查了一遍。檢查完了,我可以回家了,拿上水杯,打開姥姥送給我的傘,高興地回家了。
值日時我干得最快,還很干凈,我還專門檢查了一遍,發現有一塊非常非常小的紙片,還有一點小毛毛,我把它們給掃了個一干二凈。
我很開心,因為明天大家可以坐在干凈的教室里學習,里面有我的功勞。
一年級勞動心得體會 篇2
媽媽叫我幫忙去倒垃圾,我有點不情愿,甚至不想倒。因為有時垃圾重,有時還有難聞的味道。
前一段時間,媽媽認真地跟我談了話,希望我多做家務,多鍛煉自己的自理能力,我也想試一試。
從那以后,我承包了家里大部分倒垃圾的工作。垃圾有時還是會比較重,但我堅持自己送下去;甚至有時要上下兩次倒垃圾,我也沒抱怨。
現在媽媽一叫我幫忙做家務,我會馬上停下正在做的事情,去干活:掃地、包餃子,給魚池換水、收拾玩具……我開始習慣做家務,這些事情對我來說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啦!
我會努力,繼續鍛煉自己,把勞動當成快樂的事!
一年級勞動心得體會 篇3
在本次培訓中,專家教師主要從識字教學、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口語交際等方面進行培訓指導,剛開始我對教材的認識沒有那么的精深,不過聽了專家老師的詳細分析,從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整合的方式組織教材內容編排特點。并且要注意把握本組教材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這一點,讓我在潛意識中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拉近課本與學生的關系,首先要吃透教材,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使用教材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教學內容提示及一些教學中所要注意的問題。如:識字課。我們要了解它的編寫形式、特點。
1)、內容與專題緊密聯系。
2)形式多樣,體現出要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3)采取韻文的形式編寫,易于朗讀。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我們要充分地發揮課文中的插圖作用,借助圖畫猜識生字,讀通句子。必要時,我們可以采取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文讀通順。老師絕對不能包辦代替學生,而是加強引導學生注意發現的層次性,將發現的識字方法遷移到學習中,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和鼓勵他們獨立完成。不過要時時對生字進行復習和鞏固。
2.結合拼音認識漢字、學習詞語和兒歌,提倡學以致用,強調拼音的實用價值。教材倡導學用結合,在運用中學習。教材中安排了詞語和兒歌,并且結合詞語和兒歌的學習認識幾個漢字。這些詞語,都是由學生學過的音節組成的常用詞語,每課的幾個詞語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系,可以使學生初步感知語言特點。所選的兒歌也都包含本課新學的音節。這些詞語和兒歌,為學生鞏固拼音、復習本課和前面學過的字母和音節提供了語境,體現了拼音學習的工具價值,同時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形成初步的語感。
3.牢固樹立生活語文的理念,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余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如果我們用大量的作業把學生課余的時間塞得滿滿的,學生便喪失了自我發展的空間,窒息了學生的靈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生活即課堂。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復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累積起來,才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4.重視交際習慣和交際意識的培養。教材重視培養學生的交際習慣和交際意識,考慮學生起點,著力改進學生日常交際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如缺少交際意識、不考慮對象場合等不良交際習慣。教材中的幾次口語交際活動,讓學生在不同的交際情境中實踐最基本的人際交往原則:相互尊重。這是開展口語交際活動的基點,是需要從一開始就著力培養的交際習慣。
總體感覺,本套新一年級教材,編得很不錯,尤其是對傳統文化精髓更注重了。譬如:《姓氏歌》、《三字經》之選編。建議:
1.教材的編寫、改革可更廣泛征詢并適當尊重一線教師的意見。
2、城鄉差距較大,生生差距也大,教材的編寫可否盡量考慮并平衡此方面,或者分為甲乙兩種版本。
3、考試的改革也很重要。毋庸諱言,期中期末等考試,仍是懸在學生、一線教師頭上的三尺劍,仍是一線教師教學的第一指揮棒。因此,本人認為,應充分發揮考試的教學激勵作用,抑制考試的甄別選拔功能,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