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重陽節心得體會怎么寫(精選10篇)
2024重陽節心得體會怎么寫 篇1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農歷九月九,秋高氣爽,這個季節到郊外遠足、登高望遠,可達到強身健體、祛除病痛的效果。
在這個充滿溫情和關愛的節日里,全國各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作為老年人,要把自己“老”成一本經典舊書,翻看許多遍,可還是想再翻翻看看;把自己“老”成一首精彩老歌,哪怕只有自己和老伴兒愛聽,也將平凡日子演繹成浪漫的“秋日的私語”;把自己“老”成一杯陳年老酒,讓歲月沖掉火氣,沉淀下歷久彌香的“老酒館”味道。琴棋書畫,唱歌跳舞,旅游觀光,閱讀寫作,剪報收藏,養花育草,交友同樂;當志愿者,發揮余熱,奉獻社會……各取所好,自得其樂。
作為晚輩,一方面,我們要從敬養父母做起,除了給予他們物質上的慰藉外,還應尊重老人的愛好和精神需求,和老人一起參加一些諸如旅游之類的利于老人身心健康的活動,給老人帶來健康快樂。另一方面,要擴大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范圍,把目光投向那些特別需要我們關心關愛的老年人身上,為他們做一些實實在在有益的事,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時時處處發揚尊老敬老美德,把愛老助老化為日常行動。九九重陽日,人間重晚晴。
過重陽節,是在用一種儀式感提示著人們,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只有人人尊老敬老,家庭才能幸福,社會才能和諧。當然,今天我們強調敬老愛老不意味著重陽節只是老人的節日,敬老愛老也并非僅局限于重陽節這一天。九九重陽,人們應該回歸歷豐富的節日形態,挖掘更為豐富的節日內涵,尤其是其中高雅優秀的文化傳統底蘊。讓重陽節蘊含的懷戀故土、思念親友、孝思濃郁、愛意紛揚等德澤仁愛深入人心,滋潤我們的道德根脈,讓傳統美德涵養我們的精神家園。
2024重陽節心得體會怎么寫 篇2
重陽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擁有悠久歷史。“重陽”也叫“重九”,因為《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的習俗,一般包括登高、曬秋、賞菊等活動,流傳至今。農歷九月九日,又是傳統的敬老節。
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九九重陽凝聚了中華民族千秋萬代“老吾老”的濃濃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風范。敬老、尊老已蔚然成風,國家將九月九日定為重陽節,積極開展尊老敬老活動,為老年人辦實事、辦好事,道上一聲祝福,送上一份安康,吉祥而溫馨。
讓孝愛精神代代傳承。百善孝為先,孝道作為中華傳統美德的根本之一,一度貫穿于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構成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根基,浸染于華夏兒女的心靈深處。從古至今,人們對它的歌頌就從未停止過。
讓傳統文化煥發生機。中華文明之所以源遠流長,歷經5000多年而不衰,在于我們沒有拋棄傳統,沒有割斷精神命脈。重陽節就包含著文明、和諧、友善等文化內涵。其植根在人們內心深處,涵養著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慶祝重陽節,就應通過多種形式讓人民群眾重新感受到流淌在民族血脈中的傳統文化,涵養文化自信。
2024重陽節心得體會怎么寫 篇3
值此節日來臨之際,全國各地、很多單位部門都廣泛開展了關愛老人的慰問演出、愛老敬老志愿服務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可謂轟轟烈烈,讓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氛圍空前濃厚。敬老院、孤寡老人、留守家庭等成為社會助老組織熱衷的場所。家中父母,成為子女們、游子們的牽掛。
只是,一年一度,重陽來得慢、走得快,今天熱熱鬧鬧、紅紅火火的敬老日,轉眼就會變成明天的秋風落葉黃。“今又重陽”,又成為老人們一個365天的漫長等待。但我們必須說,節日一年一度,尊老敬老的熱情卻不能僅僅在節日。重陽節是敬老的日子,更應該成為每一年敬老的新開始,通過紅紅火火的節日宣傳教育和敬老活動,要讓全社會更懂得對老年人的尊敬,更理解尊老敬老的意義,從這一天開始,讓尊老敬老成為全社會和每一個家庭的常態。
2024重陽節心得體會怎么寫 篇4
重陽節的一大主題是“尊老敬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既是傳統,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標志。“萬善德為本,百行孝為先。”一個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父母是生養我們的人。“子欲養而親不待”,尊老敬老,其實較為重要的,在于“陪伴”。重陽節之際不妨多陪陪父母,而且要以重陽節為契機,把尊老、敬老變成日常行動,讓重陽節蘊含的孝思紛揚、愛意濃厚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滋潤我們的道德精神之根,涵養我們的精神家園。
尊老敬老,重要的是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已然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推進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相結合,使老年生活毫無后顧之憂只是起碼的保障。同時,還要看到,現在老人不愁吃不愁穿,追求的是健康的“夕陽紅”。要滿足老年人對晚年美好生活特別是精神文化的追求,從政府、社會到家庭,都要與時俱進地結合當下的時代條件和內容增強老人的晚年幸福感,讓老年人充分感受到全社會對他們的尊重和關愛。要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尊重老同志、愛護老同志、學習老同志的良好社會氛圍,讓所有的老人都能夠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沒有家國的情懷,重陽節就無處落腳。人有志,家有譜,國有史。可以說,對于子女而言,重陽是感恩機遇的一次總結;對于家庭來說,重陽是尊老敬老的一個契機;就國家而言,重陽是“家國兩相依”的一種濃縮。既寓意吉祥如意,又彪炳生生不息,既彰顯韶光易逝,又銘刻歲月不老,這正是重陽至今仍廣為流傳的文化傳統、民族基因。
慶祝重陽節,我們不僅僅要延續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根基,更應讓敬老之風、家國情懷在神州大地盡情流淌,把個體價值、家庭夢想的實現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將個人理想與人民追求緊緊相連、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緊緊相連,以奮斗點亮人生舞臺,不負新時代,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擔當情懷,以實干譜寫時代芳華,為國強家富“擼起袖子加油干”。
2024重陽節心得體會怎么寫 篇5
九日重陽數,三秋萬實成。這個具有濃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節日,重要意義之一就是喚起整個社會尊老敬老、踐行孝道。從某種意義上講,重陽節也恰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照見每一個人敬老孝老的真心、誠言與篤行。
重陽節也是老年節,但節日敬老更多的是過程,真正的意義在于通過節日宣傳紀念,弘揚民族孝老傳統,引領社會敬老風尚,激發人們的自覺性,讓人們真正把尊老敬老作為一種責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無論是祭奠祖先,還是長情陪伴,中華民族尊老和敬老的良好風氣,有了與時代同頻共振的發展與傳承。這就是我們如此重視重陽節的原因所在。
敬老,不為一時探訪,而為常態擔當。今天的我們,應減少“指尖”上的問候,多一點面對面的關心;少一些不必要的應酬,多一些陪父母吃飯的時光。重陽節團圓,不妨幫家里的老人多裝備幾個“上網技能包”,預約出行、掌上閱讀、網上訂餐、網絡購物……陪伴老人跨越數字鴻溝,便能讓他們在參與中豐富生活、感受快樂,真正分享現代社會帶來的便捷和幸福。
滿足老年人對晚年美好生活的追求,從政府、社會到家庭,都應與時俱進地結合當下的時代條件,增強老人晚年的幸福感。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改革部署和發展措施:出臺了加快發展養老服務的指導意見,組織開展各類養老服務試點,全面開放養老服務市場,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的發展……不斷推動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
2024重陽節心得體會怎么寫 篇6
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之一。重陽節又稱為“登高節”、“踏秋節”。據傳,重陽節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封建時期,始于漢代,興盛于唐宋時期。在古代,人們把重陽節視為避邪、祈福、祭祖和慶賀豐收的重要時刻,傳承至今,重陽節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于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在這一天,人們喜歡登高遠眺,感受秋風拂面、欣賞秋色斑斕的美景,可以遠離塵囂,共同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感受一份寧靜與喜悅;在這一天,人們常常前往花壇或花展,賞菊觀花,欣賞各色各樣的菊花艷麗綻放,飲一杯使人名目醒腦的“吉祥酒”,求歲歲安康,年年相見,久久相伴;在這一天,人們前往祖墳或祠堂,燒紙、上香、祭拜祖先,感念祖德和先輩們的付出,感受先人的諄諄教導,表達對逝去的親人的思念和敬意。
要知道,1988年我國將農歷的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年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節日。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歷來把“尊老”奉為立身處世的大德。“老年節”的設立喚起整個社會尊老敬老、踐行孝道,激發人們的自覺性,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優秀傳統進行大力弘揚和傳承,引領社會敬老風尚。
2024重陽節心得體會怎么寫 篇7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就已經提到。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但專家認為,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由于年代久遠,重陽節的形成已不可考,對其起源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認為重陽節起源于先秦之前的豐收祭天,另一種說法認為重陽節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大火儀式。
西漢時期長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觀景的風俗。西漢《西京雜記》中賈佩蘭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相傳自古,莫知其由。”相傳自此時起,重陽節有了求壽之俗。到三國,魏文帝曹丕給鐘繇的信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過重陽節的習俗在文人雅士中已頗為盛行。
魏晉南北朝時,重陽節已為民間普遍重視。西晉周處所編的《風土記》曰:“九月九日……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頭,云辟除惡氣,而御初寒。”《四民月令》中說:“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還。”晉代詩人謝靈運為了重陽節登高,制作了一種“謝公履”,前后有活動屐齒,上下山時可分別取去前后齒,使登高更為方便。而賞菊、飲酒的習俗,也因為當時詩人陶淵明的作品而為后世所熟知。
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沿襲至今。重陽節是唐代法定的“三令節”之一,朝廷還加以賞賜,成為名副其實的帶薪“官休”之日,足見其地位之重要。到了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到了清代,這種風俗依舊盛行。
至此,在節俗的發展過程中,重陽節融合了多種神秘觀念及民俗因素,逐漸確定了其主題,那就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游戲等。
雖然重陽節在古代便有祈壽的主題,但是與老人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因為民俗觀念中,“九九”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所以后世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節日內涵。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敬老愛老的新主題無疑增加了重陽節的節日寓意,影響深遠。
中國人敬老有著悠久的傳統,這是中國農業社會形態所決定的。早期社會普遍認為老人是財富,因為農業社會需要他們的指導,老人一向受到尊重。而今天,在重陽節繼承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傳統,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構建和諧社會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然,今天我們強調敬老愛老也不意味著重陽節只是老人的節日。許多民俗專家建議,在重陽節這一天,人們應該回歸歷豐富的節日形態,挖掘更豐富的節日形態,尤其是其中高雅的文化傳統與內涵。“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兩千多年來,重陽節從簡單的自然時令演變成今天具有豐富內涵的節日,事實上講述的正是厚重的時間感與生命感。
2024重陽節心得體會怎么寫 篇8
傳承至今,重陽節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有了不一樣的韻味。1989年,我國把每年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人節。尊老愛幼,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百善孝為先”等格言就充分體現了我們民族的這一傳統美德。
弘揚敬老孝善文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愛老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首《父親》唱出多少人的心聲,發出了心底的感慨。孝道沒有統一的模式,合適就好。對貧窮的父母錢到為孝,對病弱的父母出力為孝,對孤單的父母相伴為孝,對脾氣大的父母理解為孝,對嘮叨的父母聆聽為孝…如能讓父母如愿就是至孝。全國各地都在營造敬老孝老的社會風氣,公共設施對老人優惠或免費,出臺政策鼓勵加裝電梯方便老人出行,不斷增加老年大學學位豐富老人精神生活,長者飯堂解決了老人們的吃飯難問題。傳承和弘揚敬老愛老的孝文化,也體現在這樣的行動中。
涵養家國天下情懷。重陽節有祭祖祈福的傳統,重陽也是傳統節日中除了除夕、清明、中元之外的四大祭祖節日之一。祭祖關系到家國天下、血脈傳承,是尋根文化。祭祀祖先,方不忘我們從哪里來,也讓我們無論走到哪里都能找到根。有大家的繁榮興旺才有小家的幸福安寧。重陽祭祖祈福,應提倡將個人、家庭與國家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讓每個人的行動匯聚成為國家發展的巨大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重陽文化只是其中之一,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積淀著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塑造了我們獨特的價值體系、思維方式和精神氣質,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2024重陽節心得體會怎么寫 篇9
尊老敬老從重陽開始,關鍵是人們要認識節日敬老的意義。重陽節也是老年節,需要敬老,但節日敬老更多的是過程,真正的意義在于通過節日宣傳紀念,弘揚民族孝老傳統,引領社會敬老風尚,激發人們的自覺性,讓人們真正把尊老敬老作為一種責任、而非負擔。
尊老敬老從重陽開始,是時代的要求。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約2.5億,且正以較快的速度步入老齡化社會,預計20__年,六十歲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成為超老年型國家,到20__年,我國將從一個“老齡化”社會轉變為一個“老齡”社會,這意味著敬老使命的艱巨,社會必須加大敬老投入,每個人必須更加擔當敬老的責任。
尊老敬老從重陽開始,是情感的歸宿。敬老不能靠節日,實際上,老人較需的是平時一點一滴、和風細雨般的關愛,而非節日“疾風驟雨”和“一陣風”的關照。老人對子女們的要求并不高,如近日媒體披露的多起家庭養老案件,老人狀告子女,只是要求“常回家看看”。敬老,對子女們來說重要的就是能夠常回家看看,哪怕是隔三差五地打個電話、視個頻。對社會來說,就是有個養老的良好環境和基本保障,讓老年人能夠做到老有所樂。
尊老敬老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恒的主題,無論于家庭子女、還是社會,都要成為一種常態。重陽節敬老,只是一個新的開始。但愿火熱的重陽節過后,是全社會更殷實的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常態和良好風尚。
2024重陽節心得體會怎么寫 篇10
重陽節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照見每一個人敬老孝老的真心、誠言與篤行。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我們應該品悟重陽的內涵,無論是為老人煮一碗熱氣騰騰的雞湯,或者帶他們到公園中散步,傾聽他們的心聲聊天,共同回憶美好的記憶。都是用自己的行動陪伴老人,給他們送去溫暖和關懷,踐行與傳承孝道,傳遞對老人的感恩和尊重之情。
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個人、家庭、社會、政府、市場等方方面面更細致更全面的發力,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都用自己的行動給老年人送去溫暖和關懷,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充分發揮好老年人積極作用,才能筑牢“美滿”的四梁八柱。
年年逢重陽,歲歲皆平安,九九重陽,喜樂安康。讓我們將敬老、孝道、感恩融入生活,讓我們在重陽節與親友相逢的時刻,一起傳承和踐行這些美德,為社會和家庭營造溫暖、和諧和幸福的氛圍。重陽節將至,愿所有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