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冬奧閉幕式觀后感心得體會(精選4篇)
2024冬奧閉幕式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1
辦好冬奧會,場館和基礎設施建設是重中之重。20__年以前,因國際技術封鎖、參數標準不明,中國造不出一條合格的“冰狀雪”賽道。為實現用雪自由,時年70歲高齡的秦大河,一肩扛起了“冰狀雪”的科研攻堅,率領團隊五年踏雪筑夢,高效儲雪的技術難題被攻克。“冰絲帶”所采用的正交雙向馬鞍形索網屋頂設計,*了高釩密閉索“卡脖子”技術;“冰立方”里的“水冰轉換”“一館三溫”解鎖了“綠色辦奧”的科技密碼。在規劃中時時注重創新,在建設中處處體現匠心,冬奧場館建設的“中國方案”必將在百年奧運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2024冬奧閉幕式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2
北京冬奧會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也是一場文化盛宴,講述著中國故事,彰顯著中國風采,傳遞出中國自信。從場館設計到冬奧標識,北京冬奧會呈現出鮮明的中國元素、獨特的中國氣派: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的設計借鑒了傳統文化符號“如意”,火炬接力火種燈造型的靈感來自“中華第一燈”西漢長信宮燈,宛如同心圓玉璧的獎牌蘊含著對天下大同的追求……盡顯中華民族優雅博大的文明氣韻、無比堅定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2024冬奧閉幕式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3
北京冬奧會賽程接近尾聲,在過去的十幾天的比賽里,人們驚嘆著屢被刷新的奧運記錄、回味著沉穩矯健的健兒風采、更致敬著盛會背后的無名英雄。
賽事之初,分布在北京、延慶、張家口3個賽區的12個競賽場館,3個冬奧村、主媒體中心等非競賽場館,就以驚艷世界的基建速度和匠心獨運的建造風格備受關注,數萬名冬奧建設者們用匠心筑夢、用匠藝強國,為全世界呈現了xx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冰雪盛會。
2024冬奧閉幕式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4
科技賦能,冰舞雪動。早在20__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就設立了“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圍繞辦賽、參賽、觀賽、安全、示范五大板塊部署科研任務,從制度上為創新發展提供保障。當各方力量被充分整合運用,北京冬奧會便在很多科技創新領域成功實現了“零”的突破。據了解,本屆冬奧會有4項技術是在全球首次推出,有33項技術是在冬奧會首次使用,這些都是中國發展“破圈”、創新迭代的生動體現。
奧運帶動科技,科技造福社會,后冬奧時代,很多技術將從奧運賽場走向社會。比如,8K節目、8K頻道及8K屏幕正在走向公眾;氫燃料大巴在延慶、張家口提供賽時交通服務保障,賽后會繼續用于城市運行……很多“冬奧同款”技術成果將實實在在改變我們的生活。
冬奧證明了中國實力,冬奧也是中國的機遇。在冬奧會的引領下,神州大地,熱“雪”沸騰,冰雪裝備制造業發展借風提速,相關企業的創新潛能將被進一步激發出來。從“一季火”走向“四季熱”,冰雪運動正在融入中國人的生活,這份“冰雪奇緣”已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各地也在大潮中抓緊“白雪換白銀”,推動“冷”資源變成“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