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有所思》的心得體會(精選5篇)
《教有所思》的心得體會 篇1
繼讀完《愛心與教育》之后,我又捧起了李鎮西老師的《教有所思》。從《直言不諱》到《愛心與教育》,再到《教有所思》,最大的感受就是李老師的文章真實、直白,娓娓道來,沒有長篇大論的枯燥的論述,純樸的文字如涓涓細流般向我們講述著他在教育時的點滴故事,向我們傳達著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反思著自己在教學、生活、為人處事中的一言一行,讓人讀來不由得與自己聯系起來,反思著自己的一言一行。
《教有所思》這本著作書共分六輯:邊教邊想、直言不諱、思念無限、說語論文、我當校長、凝望窗外。每輯里又各包含八篇小文章,讀每篇文章都直入人心。在百問簡答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促進青年教師成長最大的因素是什么?”李鎮西老師答:“青年教師本人強烈的成長欲望。”看到這里我想到最近遇到的一件事情。從上學期開始園里將我調離一線,負責一些教輔類的事務,其中包括蒙氏操作室的管理,從這學期開始也負責給老師指導教具的操作方法(園內以前懂蒙氏操作的老師還有幾個,到現在只剩下我一個人)。園里以前安排我給其他老師就蒙氏教具的操作方法做過幾次培訓,可是從開學到現在的上課情況來看,還是有一些老師不會操作。我想不會操作的原因一個可能和培訓的時間有關,因為時間關系,不可能把每一個教具的操作方法都講解一遍,只能每個領域里選擇有代表性的教具進行操作演示;另外一個原因還在于教師本人沒有強烈的成長欲望,沒有端正的學習態度。在培訓時有的老師可能看著挺簡單,可實際操作的時候卻一臉蒙圈,不知如何操作。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那就是老師沒有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情,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培訓,一說就是不會,要么就是這個沒有講過。新網師郝曉東老師在上學期《兒童的人格教育》這門課開始學習之前就說過:“不要把學習寄托于講師,講師只是指月之手!笔堑模嘤栆惨粯,教師首先自己要有成長的欲望,有學習的態度,這樣才會慢慢地進步,把希望寄托于培訓,而自己在課前甚至連課都不備,進入操作室才想著今天要上什么,怎么能把課上好呢?怎么能成長呢?有句話說:“不要試圖叫醒裝睡的人!崩蠋熥约憾紱]有強烈的成長意愿,靠別人推著拉著拽著,這樣的學習收獲又能有多少呢?
在《我當校長》這輯中,李鎮西老師寫道:“教師要有書卷氣,F在的教育問題太多太多,在我看來,最大的問題是教師普遍不讀書!闭缋铈偽骼蠋熕f,教書人不讀書簡直不可思議,但如此不可思議的現象卻幾乎成了許多學校的常態。書中列舉了各種不讀書的理由,以我個人來說,我算是比較喜歡讀書的,可是我最主要的問題是“不會讀書”和“不知讀什么書!薄安粫x書”體現在我以前也喜歡讀書,但僅限于讀完了,看完了,屬于感性閱讀,憑著自己感覺、自己的喜好去讀而沒有思考,一般都是囫圇吞棗式的閱讀。但是去年的新網師學習中我學到了一種新的讀書方法——啃讀。啃讀的最高境界是和書的作者對話。現在我還遠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也許以后很長一段時間也未必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是我很高興能學到這樣的讀書方法。感覺這種讀書的方法讓自己慢下來,有時間去思索書中所講的內容,有時間去反思自己,把書中所講的和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聯系起來!安恢x什么書”——我以前讀書看得比較多的書是專業類的書籍和和育兒類的書籍,但是一般都是跟風,今天出了什么樣的暢銷書,趕快買來看一看,明天又出了什么書,再買回來……書讀了不少,可是在實際應用中又不知該如何去做。上學期郝曉東老師推薦了魏智淵老師《教師閱讀地圖》一書,我不僅學習了讀書的方法,也從中知道了一些經典書籍。李鎮西老師的書中也多次提到一些經典書籍,這些都為我指明了閱讀的方向。
在《做一個孩子不怕的校長》一文中李鎮西老師讓我們了解到:李老師是一個孩子不怕的校長,他在節假日帶著孩子去公園做游戲、玩耍,孩子可以隨時給他提意見,可以隨意到辦室里借書,可以找李老師聊天,給李老師寫信傾訴煩惱,甚至借錢……由做一個孩子不怕的校長,可以想到做一個孩子不怕的老師。一個老師有童心、有愛心,才會有事業心,一個老師有童心、有愛心,才會有責任心。捫心自問,我有童心、愛心嗎?孩子是否愿意和我說悄悄話,是否愿意和我傾訴他的煩惱,是否愿意與我分享他的快樂,我是否是一個孩子不怕的老師呢?細想起來,我做得實在還遠遠不夠。
我愿以此自勉,在教育的道路上繼續跋涉,做一個有童心、有愛心、有事業心、有責任心的老師。
《教有所思》的心得體會 篇2
讀了李老師的《教有所思》這本書,我被李老師對教育的熱誠投入深深折服。真的教育,真的生活,真的隨想,真的反思在李老師樸實的筆觸中,可以感覺到他對學生的濃濃愛意,他把思想的觸角伸向社會的各個方面,反思教育,批判教育。我深深地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教書育人,身上的擔子是沉甸甸的。這個擔子不能假手于人,必須親力親為,只能通過自己的摸索和自我能力提升,用最恰當的方式把學生送達快樂的彼岸。為什么說是快樂的彼岸而不是成功的彼岸,因為所謂成功于不同的人而言,也是不同的。
閱讀此書,我的思緒也許會不知不覺隨李老師的心靈一起飛翔題記中寫道:“今天的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教育?我認為需要一種把人當成人的教育!我們向往并為之奮斗的教育,應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是充滿著民主精神,散發著科學芬芳,閃爍著個性光芒的教育!”我的心靈不禁一顫:這才是我們“尋常百姓”教育一線工作者們愛讀的,這才是最貼近我們教學實際的呀!教書育人,就應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
本書的代序上寫著:“生命與使命同行。”盡管只有短短七個字,但是言簡意賅。生命的范疇廣闊,可理解為人的生命,也可以理解為教師職業精神之魂,而使命,就是教師這份職業對我們的要求。如果說,教育是孕育新的生命,那這是每一位教育者責無旁貸的使命。這是李鎮西老師的理想,也是我們的理想,更是我們堅定的人生信念!李老師正是抱著這種信念,一邊教書,一邊讀書,一邊思考,一邊寫作。教育與文學并進,思想與激情齊飛,青春與童心為伴,生命與使命同行!
書中分為六輯,分別為:邊教邊想、胡言亂語、師恩難忘、心動時刻、說語論文、凝望窗外。每一輯都是那么樸實而又深刻,使人啟迪,引人共鳴,促人深思。讀了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要學會反思,學會換位思考。去年,我擔任四年級的班主任,剛開學那會兒,我懷著滿腔的熱情和高昂的教育理想迎接孩子們。在我的眼里,他們都是一樣的,我要求自己要用關心和耐心感化每一個孩子。但是,隨著教學任務日益繁重,我分給孩子們的精力也越來越少,加之班級管理不成熟,孩子們的問題漸漸暴露出來。初時,我還是很有耐心地個別指導糾正,但是后來,我的耐心在一次次的挫折中銳減。我的心態便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我開始出現“某某孩子真的是沒辦法教了”這一類的想法。我的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對著那幾個孩子,總有恨鐵不成鋼的憤恨。我甚至開始抱怨,為什么我們班那么多讓人操心的學生。直到有一天,有一個人問我:“你有想過他們為什么這樣嗎?你有站在他們的角度想過嗎?”我頓然醒悟,是呀,我有換位思考過嗎?哪個孩子不想學好?如果每個孩子都能嚴于律己,那還要老師來干嘛?老師的職責不就是要幫助這些孩子找到正確的方向往上爬嗎?我翻看自己開學初寫的日志,上面赫然寫著一段話“每個孩子在我心里都是一樣的,不管別人基于他們以前的表現給出什么評價,在我的心里他們就是一張白紙。每個孩子都有閃耀的地方,我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發掘孩子們身上潛在的優點。”看到這里,我羞愧無比,原來我已近迷失自我了,我把自己弄丟了。我沒有換位思考,我只按照大人的思維方式與孩子們相處,這是錯的。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要時刻準備好奉獻。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把知識交給他們,我們的一句話,就有可能改變他們的一生。所以,我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付出更多的愛,不求所有的孩子受用,哪怕只有一個孩子聽進去了,也是成功的。所以,想要獲得成長與進步,必須要學會反思,之不足而改之。
愛,也是李鎮西老師宣揚的教育內涵,要心中有愛,才能教出有愛的學生。愛是一種信任,愛是一種尊重,愛是一種鞭策,愛是一種激情,愛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教育過程,會愛學生,才能給學生民主平等。被世界公認的大教育家孔子,他的教育行為堪稱愛生的楷模。在他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無時無刻不體現著對學生的關愛。他經常在一種愉快、和諧、理解與尊重的氣氛中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
《教有所思》的心得體會 篇3
很早就聽說過李鎮西老師的大名,知道他是全國著名的班主任,是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的,由于之前我所教的專業與他相離太遠,因此沒有去拜讀他的文章。直至今年寒假前期,我無意中看到了李鎮西老師撰寫的教育隨筆選集——《教有所思》,隨手翻閱,沒想到被書中那一個個小標題吸引住了,繼而翻看其中內容,發現那散文式的敘述我頗為喜歡,決定細細研讀。
從此,一有時間我就認真閱讀,經常被其中的一些文章所感動。當讀到《尋找楊老師》、《姨媽》、《鐵皮鼓印象》等文章時,心里總禁不住地說:“真感動!庇袝r甚至忍不住紅了眼眶。也每每對他的文章產生共鳴,如《家長也是教育者》中李老師提到對于學生來講,他的真正成才,教師或者說學校教育的功勞最多占三分之一,還有兩個三分之一分別是其家長的教育培養和孩子自身的天資以及勤奮,也就是說,成功的學生=1/3老師的教育+1/3天賦+1/3家教。是啊,孩子是社會人,生活于社會群體中,與組成社會的各個群體有著絲絲縷縷的聯系,只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教育好孩子。當我讀到這樣一篇文章《把祝福獻給普通的老師們》中的這些話語:“他們可能一輩子都沒發表過一篇論文,卻兢兢業業地上好每一堂課;他們也許從來沒有機會上公開課,卻把一批又一批的學生送進了高級學!辈挥傻梅浅>磁迥切├蠋。我想,他們應該也是成功的老師。那么成功對教師來說是不是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教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生,不是光說成績有多么的優秀,而是要對社會有用,適用社會的健康的人呢?
身為一個語文老師,李老師所提到的一些觀點也讓我獲益匪淺,如《讓語文課充滿活力與靈氣》中他說到:“師生內心深處的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要在課堂上流淌與飛揚,讓課堂呈現富于變化的蓬勃生機。要讓語文課有靈氣與活力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教師要讓自己成為自己教學的主人,有自己的`東西、自己的個性!崩罾蠋熯希望教育者《以書為友》,不停地閱讀,是每位語文教師乃至所有教師教育生命的體現方式。大家都知道,“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只有多讀書,多充實自己,才能不斷地進步。
李老師的文章語言質樸、直白,娓娓道來,沒有長篇大論的枯澀的論述,有的只是一個個他經歷過的、所想到的細節上的描寫,但又蘊意其中。李老師認為,今天中國需要一種把人當作人的教育,我們向往并為之奮斗的教育,應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是充滿著民主精神,散發著科學芬芳,閃爍著個性光芒的教育。那么,當代老師就應具有童心、愛心。童心:赤子之心;愛心:對學生的所有能包容的愛。對于李老師來說,勤奮是成功的關鍵,但顯然,童心、愛心同樣是他成功的基礎,讓他塑造獨特的自己,這從他的文章《童心萬歲:寫給我永遠的兒童節!》、《讓孩子們走向大自然》、《學生請我吃火鍋》等可以看出來。一個老師有童心、有愛心,才會有事業心,老師有童心、有愛心,才會有責任心。捫心自問,我有童心、愛心嗎?學生是否愿意和我說悄悄話,是否愿意和我開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們的活動中,他們是否會喜歡我這樣一個老師呢?細想起來,我做得實在還不夠。
我愿以此自勉,在教育的道路上繼續跋涉,追求成功。
《教有所思》的心得體會 篇4
細節決定成敗,這是我讀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教有所思》之后最大的體會。
在書中,你清楚地可見李老師的為人、性格、喜怒哀樂。結合之前所看的《愛心與教育》、《最好的老師》,我對李老師為什么能夠取得令人羨慕的成就漸漸找到了答案。
文如其人,通過讀李老師的文章,感覺到李老師是一個非常真實坦誠的人,是一個率性而為的性情中人,是一個非常善良幽默的人,是一個感情極其豐富的人,是一個非常善于思考和創造的人,最重要的是因為他是一個有追求有理想的人,是一個對祖國的教育事業乃至祖國的命運有著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的人。
以我,一個渺小的初出茅廬的執教者的觀點,李老師是做了真正的教育。別的撇開不說,單就平常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小事說起。孩子渴了進辦公室喝水和教師在教室改作業紅筆沒水了。這本沒什么大不了的,可李老師卻從中深挖到了一個教育界普遍的現象:平等關系,師生之間的平等關系。學生進辦公室喝水肯定是自己動手倒,臨走還會向你道謝?赡阆氲絾?你在教室改作業紅筆沒水時,學生們會紛紛拿出自己心愛的紅筆跑上講臺毫不猶豫地借給你。還有個女孩子更加細心地將紅筆轉一下,旋出紅筆芯塞到你的手中。而你拿起就抓緊時間改作業。不知你是否忘了一件事,還是你已與孩子們在無形之中劃出了界限?你覺得這樣的師生關系平等嗎?
開始時我只對書中所描寫的師生故事感興趣,漸漸地卻對他的整個人產生了興趣。借用李老師書中谷建芬老師的話:“成功和成名是兩回事。有的人成名了,并不意味著他事業成功,事業成功的人也未必都成名成家!崩罾蠋熤杂梢幻胀ɡ蠋煹揭晃幻處,我覺得其中最主要的還是人格的魅力。正如李老師經常提醒自己:“先為人,次為知識分子,再為教育者,終為語文老師。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同時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應該站在人類精神文明的制高點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課,他的心中應該裝著整個世界——國際風云、時代變化、社會焦點……這些都應該在他心靈的湖面激起思想的漣漪或巨瀾!弊x著李老師的書,他的形象在我的眼前時而親切,時而熟悉,時而陌生,時而激越,時而幽默,但最后一點點高大起來。
《教有所思》教我思考身邊的教育現象,教我觀察自己周圍的朋友同事,教我洞察自己的課堂,教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教我堅守自己的理想……感謝您,李鎮西老師。正如一句古詩所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書本上與您相伴,雖然相隔天涯,但是卻感覺思想上在與您同行。中國有您這樣的優秀教師代表,我們這些普通教師在前進的道路上就有了燈塔,有了舵手,有了追趕的方向。
《教有所思》的心得體會 篇5
本書是展現作者教育情懷、人生體味和社會視野的隨筆集。李鎮西老師善于從尋常小事中發現人生的真善美,于司空見慣處抨擊教育的假丑惡,他用他敏銳與敏感的洞察力、思維力寫下一篇篇樸實而又充滿魅力的教育詩篇,他既敢說真話,也敢說反話。在他亦正亦邪、詼諧有趣的文字中,反映著他民主與愛心的魅力人格,體現著他兢兢業業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的高尚情操。讀了李老師的這本書,我感觸最深的主要有兩點:
第一、有愛才有真正的教育。作為老師,應具有三顆心:童心、愛心、責任心。應該有一顆把每一個學生當作自己子女的愛心,有與孩子一起成長的行動,只有這樣,才能熱忱地投入到教育中。正是有了這樣潛心的愛,李老師才能有這些教育行動,才能寫出這些文章來,我們也有愛心、責任心,但對比李老師,我們還有差距,我們更缺失的是一顆童心,李老師能和學生一起郊游、踢球、玩斗雞,我們則大多認為那都是小孩們的游戲,不屑參加或者放不下老師的架子懶得參加。素質教育,是充滿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我們不可能完全照李老師的方法去引導學生、管理學生、要求學生,但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至少應該盡可能的放下老師的“架子”,“俯下”身子,更加貼近學生,與學生保持朋友一樣的距離,與他們(她們)親近,和他(她)們聊天。不要總是“高高在上”、“盛氣凌人”。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教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離開了愛,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第二、有思考和積累才會有成功的教育。有思考才能有提高。善于思考才使李老師閃現出個性的光芒。而善于批判反思和積累則是他成功的基石。
李老師寫的全是生活和教育過程中的一些小事,他非常善于從這些小事中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并且及時積累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感覺:某個時候,腦子里突然閃過一個念頭、一個觀點、一個關于某事的想法,或者一個精彩的故事片段,并且自己認為很不錯,就想自己什么時候有時間,一定把它們寫出來,然而到了想寫的時候,卻早已忘了那些念頭、觀點、想法、片段。我想,那些一瞬間的年頭、觀點、想法、片段,也許就是作家所說的靈感,也許作家能將它們及時做個記錄、積累,而我們卻沒有,這也許就是作家能成為作家而我們不能的原因之一吧。
同樣我們大多數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有時也遇到過一些應該引起我們思考的小事,我們也有過深刻的思考和反思,有過有價值的想法,但沒有及時積累下來,而讓這些有價值的想法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這就是我們同李老師的差距。
也有很多時候我們的思考和反思,不夠深刻;也有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有站在教育者的責任立場上去思考,這更是我們同李老師的差距。我想我們與李老師的差別不僅僅是學識,更多的在于一種態度、理想、信念……
我們應該像他那樣用一顆愛心去捕捉生活和教學過程中每一個教育機遇;去思考、反思、積累,做一名成功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