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波先進事跡觀后感心得體會(精選4篇)
廖俊波先進事跡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1
“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尋路,扎實工作,廉潔奉公。牢記黨的話,溫暖群眾的心。春茶記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跡。誰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誰裝進心里。”這段話,是20__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組委會寫給福建省南平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長廖俊波(上圖右,徐庭盛攝)的頒獎詞,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這位曾獲得“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殊榮的領導干部的一生。(6月2日,騰訊網)
廖俊波,男,漢族,1968年8月出生,福建浦城人,1990年8月參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生前是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長,武夷新區黨工委書記。
20__年6月,廖俊波挑起重擔,前往當時被人戲稱為“省尾”--經濟發展各項指標長期居全省末位的政和縣任縣委書記。為了帶動山區群眾脫貧,廖俊波在深入調研、廣泛討論的基礎上牽頭制定了政和發展新思路--搞特色經濟、幫扶金融貸款、簡化審批流程……短短4年,政和縣山鄉巨變,全縣財政總收入從20__年的1.6億元上升到20__年的4.5億元,連續3年進入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全縣貧困人口減少3萬多人,脫貧率達69.1%,實現了貧困縣脫胎換骨的蛻變。
20__年11月,廖俊波任南平市副市長,并從20__年10月起兼任武夷新區黨工委書記,他曾經用3天跑了4個城市、會見了6批客商,用69天拿下了別的城市1年多都沒有拿下的項目……20__年3月18日傍晚,白天在市里開了一天會的廖俊波冒著大雨去武夷新區主持會議,車在高速公路上遭遇車禍,廖俊波不幸因公殉職,年僅48歲。廖俊波犧牲后,中共中央追授他“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中宣部追授他“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廖俊波同志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在任職期間帶領當地干部群眾撲下身子、苦干實干,以實際行動體現了對黨忠誠、心系群眾、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是用生命踐行忠誠、干凈、擔當要求的好干部。我們要以廖俊波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心系群眾、為民造福的公仆情懷和擔當盡責、忘我工作的敬業精神,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身體力行把黨的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到基層和群眾中去,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廖俊波先進事跡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2
他愛家人
--雖陪伴很少卻用心呵護
在很多人眼里,廖俊波是個工作狂,一個月也回不了一趟家,他把自己奉獻給了事業,虧欠家庭很多。可是他的妻子林莉、女兒廖質琪卻不這么認為。
“我們仨有一個家庭微信群,平時我和媽媽都會在群里時不時發言,有什么覺得有意思的鏈接都往群里發,有什么想說的話都會在群里說。雖然爸爸很少發言,有時幾天也不說一句話,但我知道他只要有空,就會‘爬樓’仔細看每條消息。”廖質琪說,“他很忙,但是偶爾空閑下來,他會用微信和我視頻聊天,問問我最近的情況,經常會提起微信群里我們發過的內容。我的微博、QQ空間和微信朋友圈,雖然他從不留言,但他都會認真地看,覺得里面有什么需要和我交流的都會在電話里講到。”今年3月4日,廖質琪剛剛到上海做畢業設計,父親就在會議間隙和她微信聊天,問她感冒好了沒有,畢業設計進展如何,不要太滿足現狀--這是父親最后一次和她通話。
“他是個很會哄人開心的人。”憶起丈夫,林莉忘不了,每年她的生日,哪怕再忙,廖俊波也會備一份生日禮物,給她一個驚喜。時任政和縣委辦主任的葉金星記得,有一年恰逢林莉生日,廖俊波開了一天的會,回到市里已是晚上10點多鐘,他急匆匆往回趕,趁著家附近的花店沒關門,買了一大束鮮花,還手把手教店主如何配花束。“我記得很清楚,那天他很興奮地發現店里有藍色的滿天星,他要求店主在紅玫瑰、白百合周圍圍了一大圈藍色滿天星。”葉金星說著說著,眼眶紅了,“當天他到家都已經快11點了,他像個小孩一樣興奮地拿著花就沖了回去。第二天早上5點,他又和我們一起去機場趕飛機,路上還得意地炫耀,說夫人收到禮物很開心。”
林莉告訴記者,以前夫妻倆即使不常見面,每天也會通一個電話。自從廖俊波任南平市副市長后,特別是兼任武夷新區黨工委書記后,電話就越來越少。“近一兩年,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晚上11點半之前絕不通電話。等到11點半,我就給他發個微信,如果他忙完了就會給我來個電話;如果沒忙完,就回一個字:忙。”任南平一中物理教師的她苦笑,“同事都說,林老師平時都會在學校從早忙到晚,如果突然有一天她按時下班,肯定是老公回家了。”
20__年暑假,林莉和女兒去桂林旅游,返程時是周末,到達南平已是凌晨3點多鐘。母女倆剛從車上下來,眼尖的女兒突然發現公交站路燈下爸爸的身影。原來,廖俊波當天恰巧從浦城回到南平,他細心地記起她們回程的時間,在家煮好稀飯、炒好小菜,前來“接駕”:“你們怕黑,有我在,你們就不怕了。”
難得與父母在一起時,廖俊波會在廚房幫母親做飯,陪父親下下棋聊聊天。每年,他都堅持給父母買一套衣服、添一雙鞋子。他跟林莉說:“我工作忙,家里你費心了,逢年過節,別忘了給咱爸媽買東西、發信息。”而父母卻寬慰他:組織信任你,你把工作做好了,不辜負組織就是孝。為了不給兒子添麻煩,老人不顧水土不服、氣候不適,選擇住在北京的女兒家。
3月18日下午,在市里開完會回到家,廖俊波匆匆扒了幾口飯,拎起林莉整理好的衣服和公文包,就要回武夷新區繼續工作。臨別前,林莉勸道:“雨下這么大,這個會又是你召集的,就不能推一推?”
“會議已經安排好了,不能改啊!”廖俊波笑著與妻子深情道別。
不曾想,這一別,竟成永別。
廖俊波走了,帶著他的一腔熱忱和無盡的愛。而他的故事,仍在神州大地廣為流傳,激勵著更多的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廖俊波先進事跡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3
古人云:“求木之長必固其根,欲流之遠必浚其源”。廖俊波同志不畏艱難,不畏辛苦為人民辦實事,苦活累活他永遠都是走在最前面。1998年,廖俊波任邵武市拿口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面對百年不遇特大洪災的災后重建,他挨家挨戶探訪情況,很快就把受災的幾百戶走了個遍。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切合實際的災后重建工作。農民吳炳賢蓋新房時不小心砸傷了腿,眼睜睜看著別人蓋房自己干著急。廖俊波得知情況后,多次上門看望,而且還花錢請人替吳炳賢蓋房,以確保受災群眾都能及早的住進新房。這就是人民的公仆,身先力行,勇于擔當。
廖俊波同志曾說:“恪守肝膽、干凈干事,在實踐中積累,在擔當中錘煉,在奉獻中提升,用發展的實際成效來詮釋對黨的忠誠,對事業的執著,對百姓的熱愛。”在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中廖俊波同志就是這樣踐行的。廖俊波同志任政和縣委書記時,面對貧困縣、革命老區、經濟發展長期全省倒數第一的政和沒有害怕,沒有打退堂鼓,而是主動帶頭加油干。短短幾年就讓政和人民看到了不一樣的政和,一個全新的生機勃勃的政和。廖俊波同志說:“能夠當一個領頭人,讓23萬政和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廣大群眾辦實事,他律人先律己做一個合格的領頭人,他是人民的好公仆。
作為黨員干部中的一員,我們應以廖俊波同志為榜樣,把精神給幻化成行動的動力,把這股動力給放到工作中,扎根基層服務群眾去,這樣才能夠讓廖俊波為民服務的精神傳承下去,才能夠在社會中營造出濃濃的學習氛圍,傳承這股正能量的精神。
廖俊波先進事跡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4
20__年3月18日,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長廖俊波在乘車前往武夷新區開會途中遭遇車禍,走完了他年僅48歲的一生。
入黨25年來,廖俊波信念堅定、不忘初心,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在每一個工作崗位上都傾心盡力為黨和人民事業奮斗。20__年6月,時任福建政和縣委書記廖俊波被授予“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稱號,在他逝世后,又被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
廖俊波20__年到政和工作時,這個福建省扶貧開發重點縣被戲稱“省尾”。四年間,廖俊波這個“火車頭”帶著政和人民加速追趕,政和連續三年位列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
政和縣外屯鄉在雨季經常內澇,當地村民探索了一條發展蓮子產業的路子,但受制于資金緊張,產業難以做大。廖俊波推動成立政和縣扶貧小額信貸助推協會,由政府出資作抵押擔保專門幫農民貸款,把扶貧資金的最大效益發揮出來。資金瓶頸_了,蓮子產業成為當地富民產業。
廖俊波為發展而疾呼、為民生而奔走的場景,長久印刻在政和縣干部群眾的腦海中。時任政和縣規劃建設和旅游局局長的卓陳慶回憶,20__年9月,在推進政和城市面貌大變樣的“百日會戰”中,道路改造曾因變壓器位置的選擇而受阻。廖俊波了解情況后,當即從辦公室下樓乘車來到施工點,花了兩個多小時把30多個點位挨個看過,叫來10多個相關單位負責人開會討論,現場就制定了解決方案。
在政和,廖俊波親手繪藍圖抓“施工”,一個省級工業園區崛地而起;他馬不停蹄追著項目跑,為閩北山區縣產業發展打牢“地基”;他“能到現場就不在會場”,以務實擔當的作風創造了振奮人心的“俊波速度”,政和縣干部隊伍精氣神為之一新。
廖俊波給自己的微信昵稱取名為“樵夫”,他認為自己就是大家的“砍柴人”,而在群眾眼里,廖俊波是“和農民坐一條板凳的人”。
年逾古稀的張承富家住政和縣七星溪邊,溪水衛生條件差、雨季水位大漲,一直困擾著老人和周邊居民。20__年5月,張承富找來廖俊波的手機號,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給他發了一條短信,希望改善周邊居住環境。
令張承富意想不到的是,廖俊波很快回復了他,還邀請他到辦公室面談。在廖俊波的推動下,當年的臘月二十七,一條嶄新的棧道架在了張承富家門前。家家戶戶都放起了鞭炮,張承富滿懷感激地親手寫了一副對聯貼在門口:“當官能為民著想,凝聚民心國家強”,橫批“俊波您好”。
在廖俊波生前長期工作的福建南平,“俊波精神”成為永不過時的精神坐標,激勵著當地干部干事創業,一批忠誠、干凈、擔當的“廖俊波式好干部”脫穎而出,“想干、善干、敢干”的政治好生態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