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講座心得體會(精選3篇)
金融科技講座心得體會 篇1
剛入學的新老生見面交流會上就有師兄說學校會提供很多學術講座,這是我們積累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自己意識到了碩士階段跟本科是不一樣的,作為研究生,我們必須注重訓練和培養創新思維,拓寬知識面,充實創新所必須的知識基礎。多參加與學科相關的科研與創新方法講座十分必要。在聽說學校專門制定了學術講座制度,會定期或不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教授們為我們開辦學術講座時內心很激動,很渴望參與從中學到一些知識,了解當前研究熱點和未來發展趨勢。回顧這一年多參加系seminar的學習,發現自己在了解到相關領域的國內外的進展動態和領略到各位大師創新的研究方法的`同時,還學到了很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和能力,比如如何選擇聽取學術報告的機會?如何為出席學術報告會做準備?如何從學術報告中獲取最大的信息量?如何把所聽的學術報告與自己的科研工作結合起來?
記得參加的第一次講座是美國匹茲堡大學Daniel Berkowitz教授學術講座,Daniel Berkowitz是一位法制經濟學方面的專家,他同很多國外教授一樣非常具有人格魅力,講解時肢體語言很豐富,例子大多被他講的生動活撥。那次他給我們講的是有關蘇聯解體后俄羅期經濟增長的兩大轉變,聽完后對于自己比較陌生的俄羅期增長方式有了初步了解,以及也學到了在研究這類問題時應如何選取數據和研究方法。比較遺憾的是雖然在聽之前與同學打印出了論文,但沒有細細看只粗粗地瀏覽了一遍,以致很多地方都沒來得及抓住重點。這次聽報告后緊接著沒兩三天就參加了經濟學系和嶺南實證與計量經濟研究中心的雙周Seminar,講的是產業集群與企業邊界的建構,是與我們專業所學的相差蠻遠的,產業集群還了解企業邊界卻完全不知,不過聽到教授詳細的講解后倒是產生了想深入學習一下的興趣,對于報告中提到的結構二重法這個新的研究方法也進行了相關的搜索。雖然總體上來說理解的不是那么到位,也還學到了不少新知識,開闊了視野,讓我決定以后看書查閱資料的范圍要更大更廣。
這次Seminar跟同天的前沿計量方法的實證應用講座相比,身邊同學都認為后者更適合我們,畢竟前沿計量方法更為我們所需,經主持人介紹知道當時給我們講的是曾于紐約大學博士畢業的一名優秀人士,他在上學期間就跟著導師發表很多優質論文,現研究的都是前沿問題,很值得我們學習。他在學術上很是謙遜,還記得講座間的提問環節我們一位師兄指出他使用的條件馬爾可夫鏈應用于經濟時間序列存在一個隱藏條件,這會導致其他情況無法使用該方法,他笑笑說師兄問的很好,這是他還沒解決的問題之一,還讓師兄講座完后跟他討論一下。從他身上以及作的報告中我們的確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這之后配合時間又陸續參加了好幾次,像對經濟學的多學笠思考,國際政治經濟互動視角下的東亞經濟一體化和金融資產價格的信息功能等講座,這么些講座聽下來發現,要想通過聆聽學術報告增長知識對自己有很大提高,必須做好一些事前準備和事后回顧,比如首先要知道如何選擇,參加哪些學術報告對自己幫助最大,師兄師姐們告訴我們學校學術活動、學術報告很多,每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必每次都參加,要做正確的選擇,學術報告一般來說可分為:鳥瞰型、專題型以及討論型,鳥瞰型的報告人一般會對我們分支學科或相關專門性話題做較為全面的總結和綜述,側重于綱要性的、趨勢性的描述和分析,不會拘泥于細枝末節。這類報告對了解學科發展的全面動態,增進綜合知識,把握科研方向極有助益。師兄們特別青睞于它們;而專題型的報告人是對經濟領域中一個范圍較小的專門性話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描述,內容通常包括:問題的提出、研究背景或動機;問題的歸納與表述;問題的解決方法與結果;結果分析。
我本人還蠻喜歡聽這一類的,因為只要事前的準備像閱讀相關文獻,列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一席講座聽下來會解開自己心中的不少疑問,也會在事后更加的關注這一小塊的研究動態,比如,有一次尹詠雅給我們講的中國員工對于處理沖突方法的選擇,首先一聽這題目就知道要講大概是什么了,自己很有興趣,尹老師給我們介紹到沖突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分類,發生沖突的時候首先要判斷是哪類沖突,產生沖突的原因,處理沖突的方法有很多,這其中該如何選擇等,在講的過程中老師舉了很多例子,非常形象生動,整個報告聽下來很流暢很有層次感,報告完很多同學都有跑過去與老師討論,讓我印象很深刻,對管理學中事故處理這部分內容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而討論型的一般;形式不那么正式,論述不一定完整,結果經常有不確定性,會上經常有激烈的爭辯和討論,這一類我發現只有當我對這一部分內容了解的比較深入才會明白,不然坐那聽別人精彩辯論自己還是云里霧里不太能判斷誰比較在理一些。選好要聽的報告后要做的準備我也在聽了很次講座后總結出一些:例如,報告人的背景,他們的學術背景、專長、學術成就、治學特點等等,他們對此次報告內容所做的研究,報告主要內容,涵蓋范圍、專業特點、模型與方法、主要結論、值得學習和借鑒之處。同時,最好帶著問題去聽報告,例如,想為自己拓展什么樣的知識范圍、向報告人當堂提出何種問題、報告后如何請教報告人等等。總之,準備得越充分,收獲就越大。
當參加的學術講座越來越多時,我發現,雖然不同報告的主講人他們研究領域不同,優秀之處卻大同小異,他們的口頭表述都組織的非常有邏輯性和順暢感,ppt也都有自己的高明之處。我們不僅能從學術報告中學習到相關的知識,更能領略各專家的口才藝術,開闊視野,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講座聽的多了,也慢慢可以把許多專家們的思想潛移默化的轉變成自己的思想。要帶著不同的心態去聽報告,這樣收效才會不一樣,從聽報告、得收獲的角度挖掘聆聽過程的樂趣;要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聽報告,抓住報告人的金玉良言、警句妙言,盡最大努力去消化報告內容;還要以對比提高、增進知識的意圖聽報告。
對于與自己專業相近的報告,應不斷比較自己原有的知識或認識,從中總結報告人的對自己的啟示,為改進自己的工作做鋪墊;對于不是自己的專業方向的報告,應搜索可為己用的線索,發現自己的知識結構的缺陷或不足之處;當然最重要的是以積極參與者的身份聽報告。到了報告會,就把自己置身其中,融入報告會的環境和氛圍,積極思索,大膽發問,以求提高。
這一路報告聽下來,學到了很多學術長輩的研究理念、態度和方法,收益獲多。一個學年結束了,交完學術講座這篇心得論文,這門課就告一段落了;但是,這是終點,同時也是起點,即便是到了研二,或者更以后,我想,我還是會一如既往去聆聽與自己研究方向相關的或是自己感興趣的學術講座。努力進取,全面平衡。
金融科技講座心得體會 篇2
從剛進入大學到而今大學四年生活即將結束。此間聽了很多場的講座,現在就聽過的人文與科技講座談談自己心得。
科學和人文從來都是兩個性質不同而又相互聯系著的領域,它們代表著人類探索研究自然的兩個方面的成就,同時也代表著人類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精神狀態。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也可以說是一種主體精神。其核心就是把人作為評判一切的標準,作為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的總稱。科學精神就是指由科學性質所決定并貫穿于科學活動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是體現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或理念。實事求是,是科學精神的核心;開拓進取,是科學精神的活力。科學精神要求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問題、評價問題而不借用非科學或者偽科學的手段去解釋和看待。
人文精神也可以說是藝術精神,亦即詩意的精神。這種精神以想象為其主要特點。它并不是要真實的反映現實,而是在脫離現實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意識活動。人文精神追求人的多元化發展,主張每個人都應當是有個性的,在此意義上常常發展為個人主義。多元精神堅持價值和意義的多樣性,反對統一化、普遍化的要求。人文精神有追求永恒價值的傾向。人文精神有超出目前的狀況、不計較當前的得失,尤其是物質利益得失而為信仰、目標或價值而獻身的傾向,具有非理性的特點。科學精神,是一種實證精神,是屬于理性思維的范疇。理性的本質就是符合邏輯和規律,就是要有可控制性,就是要按部就班地進行活動,而科學最嚴格地體現了這一點。科學必須成體系,必須具有嚴格的邏輯自恰性,必須精確等等,這些都是理性特征的體現。
在進行高等教育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對科學應該保持怎樣的態度,結合人文教育深化科學精神培養,努力培養學生學以致用,并在未來的工作中創造出有價值的新概念、新體系、新方法。學生科學觀的建立是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科書是現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學習工具,它是經編排而成的知識體系。只要從頭到尾接受它的灌輸,循序漸進,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這個學科。但是,人們在把握以先輩們的智慧薈萃成的知識體系的同時,常常忘記了它的反面:因為省略了這個學科漫長的發展過程,把人們在生生不息的探索過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達方式、還有不完善或錯誤統統去掉了,留下來的雖然是目前為止這個領域里最正確的知識,但它的生命卻凝固了。人們通過教科書掌握知識、應付考試,用它解決具體問題,但人們也被它禁錮了思想,把它當成真理的標準,難以發現它所有的缺陷,就導致難以永遠走出它的思維框架。專業人士樂于重復有限的科學事實,而缺乏有想象力的大膽假設和艱辛論證,從而導致沒有創造性的科學追求。有些中國學生去美國后,發現自己掌握的知識遠比那里的同齡人多,就因為教科書灌輸式的學習模式。但是,他們缺少獨立思考的體驗,沒有無數試錯性的游戲,沒有個人化的即興探索,獨立工作、探索創新的能力遠不及別人。
所以,我們教師在進行教育時,要培養學生建立起正確的科學觀。我們要培養學生反對知識迷信、科學崇拜、科學主義、教科書主義,建立為求知而求知,為科學而科學的精神,培養學生對科學對理論敢懷疑、敢探索、敢想象的態度,而不是對科學頂禮膜拜,奉之為遵守客觀規律的迷信。要克服教科書教育的缺陷,一方面要從課程教學本身著手,課程設置應當適當社會需求;上課應當有更多的對話,更多的思考;多一些學科歷史,多一些前沿領域的最新進展,多一些問題,包括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從課程之外著手,學校不僅是上課的地方,還是自修、研究、對話、交流、游戲、實踐的園地。
教育不僅是文化的傳承、擴散和推廣,也是文化的創造和再生。科學精神立足于特定的哲學、信念,并依托廣泛的文學、藝術修養,專業研究不是科學探索的全部內容。科學創造力的源泉在于廣泛的文化修養,其中主要是人文修養,而不是單純的科學知識本身。任何學科,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都是通向自由的階梯。一切思想在它最終的狀態下是一致的,共通的。科學的每一重大發展都與非科學的滋養有關。哲學構成各種文化形式、各門學科內在的思想基石。
總之,在高等教育中,倡導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是戰勝“科學迷信”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必然選擇。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教師更要重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必須明確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科學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倡導科學精神、道德素質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金融科技講座心得體會 篇3
今天我們去了xx小學生科技中心的科技制作室(1),在這里給你一小塊硬紙板,做成一個橢圓形的輪子,轉動輪子后,它上面的物體會運動的。你能將日常生活中廢棄的易拉罐、飲料瓶、硬紙板等變廢為寶,做出好玩的玩具。
我們做了用凸輪(包括雙凸輪和單凸輪)、蝸牛凸輪、火車凸輪、偏移凸輪做了一個可以活動的小制作。這些實驗都能讓我觀察到有趣的現象,并揭示出一定的科學道理,為我以后的'學習生活打下一個厚實的基礎。這些實驗可以說是最好的實踐活動,其內容都是精心設計的,知識與趣味并重,動手又動腦,力爭讓我了解一些現代科學的重要原理。實驗雖然小,卻有大啟示,既激發了我的求知欲,又讓我愉悅地步入科學的領域。有趣的實驗現象將引導我經歷一個科學的發現過程,從中體驗成功的愉悅,進而發現一個新的自我。
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就會有發現;勤于動腦,就會有收獲;樂于動手,就會有奇跡。科技制作活動就是讓我們自己想、自己做的活動,在這里美好的事物將從你的手中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