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式教學心得體會(通用3篇)
參與式教學心得體會 篇1
通過一段時間的對參與式教學理論的學習,并將之與我的教學相結合,對參與式教學我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把這些知識實施于課堂教學。現在我就自己的教學體會略述出來。
一、關于課程資源的有效利用與開發。
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地參與活動,在活動中更快、更好地成長呢?這就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利用好周圍的資源,有些資源就擺在眼前,但我們卻視而不見,一般情況下,教材資源我們都能有效的利用了,而且本資源的開發較少些,生本資源的開發需要建立在充分相信學生的基礎之上,放手讓學生來“為我們服務”。做到學生是主體,老師是課題。極力做到自主探究。
二、關于自主探究
怎樣才能讓學生自主探究、主動獲取知識呢?首先要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萌發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即充分尊重學生、支持、鼓勵、肯定、欣賞學生在課堂上一切為探求知識而作的言、行及稚嫩的結論,使學生始終處在無拘無束的精神狀態下參與探究學習。其次不把現成的知識結論直接遞給學生,而應帶領他們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些過程中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知識,發現規律,并掌握學習方法,逐步使他們具有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第三是給學生相關材料,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自主地探索知識,主動地感知、理解、抽象和概括知識,讓知識真正內化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第四是在教學中分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供良好的情緒醞釀,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提供舞臺。最后,要讓學生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這個“大課堂”中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社會實踐這個“大課堂”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歷練,從而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提升他們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關于自我反思
通過學習,我更加意識到反思對于教師成長的重要性,當然,反思有很多種方法。比如自我筆記反思法,評課、說課反思法,問題研究反思法等等,教學反思是教師積累經驗的有效手段,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可見,反思對于一名教師的成長有多么重要,反思有利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當然這也跟學習理論知識有關,只有反思發出了問題,在書中,身邊的老師身上找出解決的辦法,實踐到課堂中,再與課程標準對照,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如引循環,才能把自己的教學提高到更好的層次。
參與式教學心得體會 篇2
通過一段時間的對參與式教學理論的學習體會,對參與式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現在就自己的一點點認識總結出來。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和不斷深入,基礎教育發生了令人欣喜的變化。素質教育倡導的學習觀﹑質量觀和人才觀更加深入人心。學生尤其是“后進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關注社會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增強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正在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考試制度也開始建立。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從前有很大不同。參與式教學的整個過程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發展為中心展開的,教師與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習過程。教師是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也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教師雖然設計了活動的學習目標與學習過程,但學習的“答案”卻是開放的,是由參與者的自由行為、自主精神與合作態度等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它是發散的,多元的,體現了一定程度的創造價值。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如果在輕松﹑活躍﹑融洽的民主氣氛中勇于發現自我﹑表現自我,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體會,會逐漸成為具有大膽創新﹑個性豐富的人。因而,和諧的師生關系,能產生情感期待效應,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老師在期待我”。學校要提倡“微笑教育”,教師要用自己的神韻、語調等表達對學生的愛,創新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中,我們力求采用多種方式表揚鼓勵學生,和他們一起討論,共同學習,走進孩子們的世界,讓孩子們在寬松,民主﹑愉悅的氛圍中參與教學。
自主探究是實施“主題式”課堂教學的核心。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過程,既是教學的基礎,又是主體能力培養的過程。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把主動權還給學生,結合學生實際,使學生親自動腦﹑思維,親自動手實踐,動口表達,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擺脫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死氣沉沉地聽;教師零零碎碎地問,學生斷斷續續地答的應試教學。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和成功與否的顯著特征。學生的學習方式是以教師的教學方式的轉變為前提的。在幾乎所有的“參與式”課堂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小組式的合作學習。但是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多數討論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教師一宣布小組討論,前排學生刷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聲,四人一小組,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幾分鐘過去了,老師一喊停,學生立刻停下來,站起來發言。學生一張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學生仍然關注的是“我怎么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么樣”,小組里沒有分工,因而沒有真正合作。合作學習最突出的價值被抹殺了,所以教師應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組合作計劃。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寫下來,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意見,這樣,每個人都有思考的時間和機會。老師要求小組匯報時,也應首先將自己的口頭禪“哪個學生愿意說一說”變成“哪個小組愿意說一說”。小組討論的時候,老師是引導者,要深入到小組討論中,了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進程等等。從而,靈活地調整下一個教學環節,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讓學生體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參與式教學的設計方法有以下幾個環節:
一、問題的設計
參與式教學活動是有目的的、有組織的活動,它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問題引導活動,圍繞解決問題組織開展活動,其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提出問題,如何陳述問題,是一個關系到能否激活學生的潛力,能否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能否順利開展學習活動,能否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問題。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有關如何設計問題的實例:
對策1:把抽象問題情境化,把復雜問題形象化,是教學問題設計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對策2:由一個次要問題引出幾個主要問題,也是教學問題設計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對策3:設計懸念式教學問題,強化學生探究問題的注意力。設計一個懸念式教學問題,會強化學生探究問題的注意力,會使學生產生“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這也是教學問題設計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二、活動環節的設計
問題的設計是參與式學習的靈魂,問題設計好了,就會激發學生的主題意識,就會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就會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如果好的問題有好的活動過程作為載體,那就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可以把學生的創造潛能發揮到極致。
如何設計參與式活動過程呢?一般來說有三個環節: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總結反思。
提出問題,是參與式學習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提出問題與創設情境相結合是參與式學習中設計活動環節的首選方式。第一個環節設計成功了,后面的學習就順利多了。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講述在旅游活動中的見聞,寫一篇描述自己見聞的文章時,老師把參與者按居住地分成“都市組”、“縣城組”、“鄉鎮組”、“村莊組”等幾個小組,每組分別以藍、綠、黃、紅四冊三角形導游旗為標志,開始“手拉手”旅游活動,各個組互相介紹導游家鄉的地理位置、周圍環境、風俗民情、主要特產、歷史名人、神化傳奇等,并做好記錄,共同商討,稍加修改,以第一人稱連綴成一篇文章。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消除了學習語文的畏難情緒,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語文學習的任務。
探究問題,是參與式學習活動的第二個環節。探究問題與討論活動相結合,是設計參與式教學活動環節、提升學習境界的常用方法。如,一位體育老師給學生上投擲課時,給操場里畫了四個同心圓,一個比一個大,教師讓學生沿著最大的圓一個跟著一個站了一圈,給每個同學發一張報紙,同學們拿到報紙后,面向圓心站好,聽哨聲后,想辦法使勁把報紙投擲到小圓心里去,看誰投的遠。學生們有的把報紙折成方塊,有些揉成了團,有的捏一下,有的使勁用腳踩一下,比較看那種方法擲的遠,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最佳的投擲要領,這樣使學生們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獲得了發展。
總結反思,是參與式學習活動的第三個環節?偨Y反思與開放性活動相結合,是設計參與式教學活動、強化創造性動機的極好方式。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探究過程是開放的,學習思維是創造性的。沒有唯一的答案,學生的創造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不斷的探究問題,不斷的總結反思,不斷的強化學習動機,不斷的發現新的知識,教師和學生教學相長,共同獲得發展。從課堂上,我們發現,總結反思和開放性活動相結合,是設計參與式學習活動、強化創造性動機的好方式。
參與式教學心得體會 篇3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巴金先生《鳥的天堂》這么美的文章,“讀”就是破文的途徑,巴金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完美,在教學時,我注重了激發學生主動探?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說自己所知,訴自己所悟。第一節課,我沒有運用其他教學手段,直接領讀了三遍。學生讀書的興致很高,學生透過讀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較為理想,簡單樸實的語文教學方式“不一樣形式的讀”使課堂成了真正的語文課堂——讀書的課堂。透過朗朗的讀書聲,課堂活了,學生思維活了,學習的知識也自然活了,學生在“讀”中獲得知識,這種知識是扎實的,因為本文本身就用語平實,讀來優美動人,從學生作業上看,還是不錯的。
在教學中,本人也著重在閱讀、寫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筆。
一走進文本背景與主題!疤焯谩蹦承┳诮讨溉怂篮箪`魂居住的極樂世界,常用來比喻幸福完美的生活環境。“鳥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樹。我國南方的大榕樹適合于鳥兒生活,稱得上是鳥兒的“樂園”。本文記敘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景色。吸引激發孩子們將目光投向鳥的天堂,一齊欣賞美麗的南國風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動地描述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早晨群鳥活動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任何一篇文章在讀的時候都就應不放一難,鼓勵學生在閱讀文章時,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小學生常常又抓不住,這是為什么呢?不是學生閱讀潛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寫在紙上,而是包含在具體的語言文字當中。比如,“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一句不僅僅僅是在寫葉子的翠綠,明亮,更蘊含著對綠葉偉大生命力的贊美之情。再如“朋友說那里是‘鳥的天堂’有許多鳥在這樹上做巢,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在讀該句時,不但要讀出農民對鳥的保護,還要體會到作者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贊美,因此,在讀文章時,必須要透過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