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工匠精神心得體會(通用4篇)
工人工匠精神心得體會 篇1
現代社會,每每提到買汽車,買手機,買手表,中國人總會侃侃而談:手機要買老美的蘋果,汽車還是德國人制造的保險,手表要小日本的用期較長久……那么國貨呢?為什么國人口中大談特談的沒有一件國貨呢?
哦,因為我們國家的工匠都成為了商人。
從洋務運動時期,李鴻章等官員大力發展民族工業,精心制作,誠信品質,坦然而有力的名言:“我有一船之力即抵洋人一船之力。”那時即使中體西用的思想有種種弊端,但我國學習西方器具,制造本國工業品的誠意卻是令人感動的!在那些動蕩的時代,我國出現了如鄧稼先般無數愛國工匠,為國家工業捐軀。他們對零件,對一個小數點的執著充分體現了一個工匠認真負責的態度及敬業精神。
反觀現代,化身為商人的工匠們不知廉恥的賺黑心錢,小到毫無技術便敢沿街擺攤修手機貼膜,大到為了賺錢將客人一點小問題的用品說得天花亂墜,干脆騙人家花大價錢修復……
僅僅是因為逐利之心造就了一批披著工匠外衣的商人么?當然不。
現代人對待工業品的態度也是造就這一情況的致命緣由。老人們常言以前人的東西壞了去修而現代人的東西壞了卻會扔掉。然而正是這看似平常的舉動使中國工業久久停滯不前。時代在進步,科技日新月異,于是人們習慣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尤其中國人更從自身便追求品牌,追求新興。人們對工匠勞動成果不再尊重,甚至淡去民族危機時的愛國之心去支持外國貨,于是工匠們也只好只掙一時利益,化身商人。
中國商人已太多太多,工匠卻如脫發般日漸稀少。我真心希望首先國家可以倡導人們支持國貨,扶持工匠;其次國人把目光放長遠,為我國工匠開辟一條道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工匠們要認清身份,擔起責任與義務,真正造福人民,敬業務本!
別等N年以后,提起中國只空有一個文明古國的外號,實則一群黑心商家的無工匠國度!
工人工匠精神心得體會 篇2
任何一個國家的前進都需要去制造各樣東西,制造這些需要工匠。工匠有的是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是甘于處在工匠之位?不,我認為工匠精神是勤勞,細致,負責。
工匠精神是勤勞。在建筑工地,你我都看到來來往往反復工作的工人,他們不停地在材料與施工區往返,日復一日,不僅枯燥乏味浪費體能還面臨這種種危險。既然這樣,他們為何不放下工作,去休息呢?是勤勞讓他們持續工作,是他們的工匠精神使他們如此。沒有他們這些勤勞的工人,我們的街巷房屋恐怕不再存在。他們以工匠的勤勞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也正是他們的勤勞推動了國家的建設。
工匠精神是細致,作為傳統工藝美術師的孟劍鋒,他的工作就是細致地制作工藝品,他的工藝作品作為了國禮送給了外國元首。作為國禮的工藝品勢必極為精美,而作為它的制作者,孟劍鋒完美地體現了工匠的細致,沒有他對工藝品極為細致的制作,這件工藝品就不會作為國禮送出。假如所有工匠都缺乏應有的細致,那中國的形象將大打折扣。
工匠的精神是盡責。胡雙錢是我國大飛機制造的首席鉗工,35年里他加工的零件沒有一個出現過問題,為飛機制造積攢了大量的零件。胡雙錢的負責是對飛機的負責,飛機這樣的精密機器不容一點馬虎,胡雙錢的負責對飛機的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證。他是負責,正是他工匠精神的體現。
對一個國家來說,工匠是必不可缺的,而工匠的工匠精神是一個國家制造的保證。工匠制作需細致,工匠工作需勤勞,工匠的態度要負責。
工人工匠精神心得體會 篇3
說到工匠精神,我們最先想到的便是“匠人”這個日本詞匯了,日本人自古便推崇“匠人精神”,就以食物為例吧,在日本,人們心中對飲食的最高標準,不是法餐、意菜或某個菜名這種單一的詞匯,而是某某人做的某種食物,這便是匠人精神的體現了。日本京都標桿文與講評的四大料理之神都是像壽司之神、天婦羅之神這樣的以單一食物所形成的,這也就體現出了匠人精神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力求在單一領域做到完美。在日本,人們甚至可以說出細分到某一種茶點的匠人的名字,而這種崇尚匠人的社會氣象又能使許多傳統技藝在匠人手中流傳至今,可以說,工匠精神代表著傳承。
不只是日本,其實工匠精神存在于世界的每個角落。瑞士的制表師能不借助電腦和機械,一把鑷子、一副眼鏡,就能組裝出世界上最復雜的機械表芯。每當我們捧起一塊這樣的手表,陀飛輪、星相、音樂、報時等功能之下,我們能聽到齒輪咬合的輕響,這便是制表師日日夜夜在工作臺上創造的奇跡。同樣的工匠還有許多,法國的高級皮具師,德國的跑車發動機調效師,捷克的水晶工藝師,他們在世界上的不同角落,用自己的雙手和技藝,創造出一件又一件完美的藝術品。可以說,在現代社會,工匠精神是高檔、完美的代名詞。
那么在中國呢?中國的工匠精神在哪里?我們可以在博物館中找到它:一件件精美的漆器、玉器、青釉、粉彩,古代的匠人們將這些精美的藝術品創造出來,保留至今,當我們對著這些文物驚嘆古時匠人精神的偉大時,又會不會疑問:“我們現代的工匠精神在哪里呢?”當中國變為世界工廠,當機器替代了燈下工人的雙手,當人們開始對千篇一律的電子產品熱情不已,又有幾個人會想到保護我們瀕臨滅絕的工匠精神呢?也許我們可以從外國的事例中為中國工匠精神看似黑暗的未來中找到一點光亮。工匠精神是冰冷的機器所代替不了的,當工匠精神被大眾所重視,當手工的藝術與流水線上的產品區別開來,當工匠精神帶上本應屬于它的高貴,我們的工匠精神才能得以發揚光大。
工人工匠精神心得體會 篇4
啥叫“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一方面,指的是工匠們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的要求,他們追求完美和極致,努力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另一方面,指的是整個社會對能工巧匠由衷的敬意,給予較高的社會地位。
中國歷史上不缺乏能工巧匠,但卻不具備工匠精神。
不僅如此,中國人對于工匠一直是心存偏見的,甚至有些看不起。
追根溯源,這根子可以一直挖到孔老夫子那里。
孔子其實也干過不少實際的活兒,也干得很不錯。對這,他倒也不諱言,他自己夸口道,當年,“叫我管倉庫,我就把倉庫里的賬目計算得清清楚楚,叫我管牛羊,我也把牛羊管理得很肥很強。”
饒是如此,孔子內心深處是蔑視匠人這種職業的,他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君子不器”——老子是靠體悟人際關系這種東西來吃飯的,不需要干實際的職業!
奇技淫巧,君子不為!
這種傳統越往后就變得越厲害。查遍24史,當官的搞空頭大理論的很多,但是從事手工業、當工匠的,載入史冊的少而又少!
蓋阿房宮的工匠,默默無聞;燒阿房宮的項羽,則口口相傳。
修岳陽樓的技師,無人知曉;寫岳陽樓記的范仲淹,則文名千古。
大家都知道朱棣,知道康熙乾隆,知道北海、中海、南海、毛住過的菊香書屋、周恩來生活過的西花廳,但有幾個知道“樣式雷”這個在中國建筑史上綻放過耀眼光芒的家族?要知道,中國1/5世界遺產的建筑設計都出自這個姓雷的家族。
萬般皆下品,未有當官高。須知,在國人眼里,讀書也是為了當官,當不了官,讀書干屁!
一代代如此,似乎也沒什么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