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心得體會(精選11篇)
復活心得體會 篇1
“復活”不僅僅是小說的名字,更為深刻的是其揭示了小說的主旨。看到小說的名字時我就不由自主地去想,究竟是誰的“復活”?他因何“死去”?又因何“復活”?當我最后看完了這本小說,所有的疑問最后都得到了解答。
小說描述了兩個主人公的復活—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在精神上的復活。兩個人的復活之路都令人敬佩不已。我尤其贊嘆瑪絲洛娃的善良與堅強不屈。少女時代的瑪絲洛娃純潔善良,天真活潑。她與聶赫留朵夫公爵產生了一段完美無暇的初戀,但這一切卻在兩年后被毀掉了。在“那個溫暖的有風有雨的夜晚”,在那個小小的車站,卡秋莎的最后看到了她與聶赫留朵夫之間巨大的等級差異,悲哀欲絕的她再也不堅信上帝和善了。她深信深信關于上帝的一切以及他的戒律的一切也都是欺騙和謊話。這成為卡秋莎抽煙喝酒以及一切墮落的源頭。她在精神上靈魂上死亡了。而此時的聶赫留朵夫也不再是兩年前那個正直而無私的少年了,正因“堅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實在太難了”,他不再堅信自己而開始堅信別人了。因此他沉溺于貴族式的腐敗與墮落的生活,同樣在精神上死亡了。
而七年后的兩人再次相遇,聶赫留朵夫是法庭上的陪審,瑪絲洛娃卻淪為了命案的嫌疑犯。一開始聶赫留朵夫公爵很擔憂自己的罪被公之于眾,怕自己名譽掃地。當他真正看到瑪絲洛娃所遭受的苦難,才開始真心的懺悔。難能可貴的是公爵并不只是嘴上懺悔,而是切實的行動起來了。說實話,從這時我才一開始對公爵的厭惡轉而對其改觀。他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為她請來申訴的律師,一次次的為她上法院,甚至去農村,拜訪那些虛偽的不稱職的法官、將軍乃至國務大臣。聶赫留朵夫在對瑪絲洛娃的懺悔之中開始了自己靈魂的凈化,開始“復活”。在之后他隨著瑪絲洛娃去西伯利亞流放,毅然決然地放下自己的貴族生活,不僅僅幫忙瑪絲洛娃,也幫忙其他的囚犯,為無辜獲罪的革命家做事,同情底層人民的苦難,“復活”的也更為徹底。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盡管淪為妓女,又受誣陷入獄,但她仍保有善良的本性。雖然一開始憎恨著始作俑者聶赫留朵夫,但看到他真誠的行動后,還是原諒了他。瑪絲洛娃也因此開始了自己的“復活”。在去西伯利亞的流放中瑪麗帕芙諾芙娜和西蒙松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正因瑪麗帕芙諾芙娜的無私奉獻和溫柔善良深受感動,正因西蒙松對她的毫無芥蒂的感情而竭盡全力喚醒自己具有的高尚品質。瑪絲洛娃最終也
獲得“復活”與新生。
同時,作者在小說中描繪的社會的黑暗,官僚的腐敗,人民的困苦即使在這天的中國也頗具現實好處。信仰迷茫的民眾,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層出不窮的貪污,我們的國家也同樣需要“復活”與新生。
復活心得體會 篇2
在寒假里,我讀完了俄國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復活》。
“復活”,顧名思義指死去的人再一次獲得生命,當然,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他并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著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一任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一個女仆卡秋莎·瑪絲洛娃發生了愛情。聶赫留朵經歷了軍旅生涯后,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來對卡秋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丑惡行為,并拋棄了她,至使其墮落。在多年后,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為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為了“贖罪”,他開始了對瑪絲洛娃的“救助”。在為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最后“救助”終未成功。于是,聶赫留朵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復話”。
讀過后,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后。我才漸有所悟: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然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年,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墮落的人中,也有重新“洗清”自我的人。書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從純潔無邪的少年,在經歷了軍旅生涯后,墮落一時,最后終于在精神上恢復了自我。這又體現出了當時俄國政治的腐敗。
我曾經讀過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還有對大家說的:在看一類名著之前,看一下作者介紹,有助于大家理解。
復活心得體會 篇3
本文講述了公爵聶赫留朵夫在一次法庭陪審時看到犯人之一正是姑媽家的養女卡秋莎,淪為x女,等待流放。他認為是自己的行為使起墮落,以至于是他淪落到如今這個地步。因此他精神的自己蘇醒,想方設法去幫助她,同時在幫助她的過程中也幫助了那些被陷害的無辜的人,到最后甚至放棄自己的財產陪她一起去西伯利亞。
這期間講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民被欺壓的種.種不平。法律只保護貴族的利益,人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人情冷暖,昏庸黑暗。在那個引人墮落的罪魁禍首是什么?那就是當時統治的階級對于人民的壓迫,官官相護,那些人只一味追求金錢權力美色,卻泯滅了自己的良知,做出如此罪惡的事。就連善良的獄長因為長期處于當時的社會背景而無情地殘害著真正有罪或原本無辜的人。通過聶赫留朵夫的視角,以及他對自己的自我救贖,我們看到當時的社會的慘無人道,甚至可以用慘絕人寰來形容。而現如今,在中國社會中,不也到處是如法庭審官的這一號人物嗎?自古以來,凡是一旦存在了利益關系,都是沒有好結果的。在中國五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沒有一個是長久的,也許剛開始可能是執政愛民的,但是因為王位世襲制的緣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弊端就越來越顯露出來。皇帝從小就是在優越的環境長大不知道外面的疾苦,只知道紙醉金迷,昏庸和腐朽在這種環境下逐漸滋生。現如今的中國依然還充滿著這些權勢,最近從報紙上看到明目張膽的肆意妄為的搶劫,敲詐。而這種事為什么會如此猖狂?還不是因為做官的包庇這些嗎?這些人不但不為百姓謀福利,創和諧,還縱容這種罪行,熟視無睹。你們不想想這些事是損人不利己的事嗎?如果槍殺在街頭的無辜路人是你的兒女或父母,你作何感想?你還會笑著說他們命該如此嗎?同時,我覺得中國的教育體制還是不夠完善,現在教育已經成為一件商品了,只要支付得起就能讀好的學校,可是,那些山里的孩子條件如此貧乏,考的卻是很好。他們能上好的大學,但是卻不能上得起大學,只能放棄自己的夢想,放棄自己的前途。有誰過問他們的生活處境?有誰去伸手幫助他們?又有誰知道這些人付出的艱辛最后都是白費力氣?寥寥無幾。但我們看到別人受到資助時,也許對他感到很欣慰,可是這些人也只是少數的,還有他們背后的許許多多不曾被人看到過的人卻依然很痛苦的過活。一切都是不公平的,殘疾人就會受歧視,可是他們做事哪里比正常人差;窮人就得受嘲笑,可是他們比那些富二代更加堅強。因此,不要小瞧那些條件比自己差的人,因為你沒資格。他們也會看不起你,有著優越的條件卻沒有好好利用,糟蹋自己,以為這是刺激而潮流。如果世人把墮落作為一種享受,那他還有什么事做不出來,不敢做出來呢?。金錢,權勢,也只是引人墮落的因素。一切也得靠自己,正如書中的公爵在見證了一場場不公正的場景后,靈魂蘇醒了,回歸到正途。現如今,人民也開始麻木了。當時社會還會懂得反抗,而如今人們卻迫切需要這種權勢。但別人的權勢勝于自己時,自己沒有忿恨,反而心生羨慕。沒有把這種不公看作是一種犯罪,反而是一種榮耀。只要自己能夠借助這種權勢達到自己的目的,將原本比自己有實力的人埋葬在自己權勢的墳墓,只要達到自己的目的,無論怎么不擇手段都行。而那些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也只能嘆息著自己的命運。
世人需要復活,要明白自己做的事是如此不義。讓精神的自己得勝,戰勝的自己。讓那些野蠻都成為過去。社會要變干凈,不再充斥著陰謀。中國不會強大,因為人們開始敗壞。社會也在不知不覺中分出階級。如錦繡與短褐,珍饈與地瓜。人們為了這些虛空的事物而執著追求,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啊!其實真正寶貴的不是金錢,而是自己的良知。人活著只是為了權勢,那么這人是多么悲哀。這種唯物主義者永遠不知道何為幸福,或者說何為真正的幸福。世上不缺少謝列寧這種放棄夢想,一味求全的副檢察官,而是缺少聶赫留朵夫這種放棄權勢的公爵和瑪絲洛娃這種從良的x女。
復活心得體會 篇4
人的一生總會經歷許多磨難與誘惑,這些磨難會一直打擊你的身體,誘惑會一直侵蝕你的心。一旦陷進去,便好似走進了無邊的荒蕪了沙漠,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最終悲劇收場。那么,有些人為什么會受到誘惑呢?是因為人的私欲!人一旦有私欲,就會變得貪婪,就會被利益與虛榮心蒙蔽了雙眼,從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事。那么,我們人該怎樣保持一顆純真的心,好好度過自己漫長而又充滿誘惑的一生呢?我從《復活》中看到了希望。
談到《復活》這本書,也許大家都比較陌生吧。這是俄羅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嘔心瀝血寫出的最后的一部巨著,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件永不磨滅的珍品,是托爾斯泰文學創作的頂峰,是托爾斯泰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結晶!
這本書寫的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精神的復活。讀完這本感人肺腑的著作,我不禁留下了滾滾熱淚。我非常同情女主人公和像她一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的悲慘生活;感嘆男主人公浪子回頭為時不晚的精神;憎恨貴族人士的官官相護、自私自利的丑惡嘴臉。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近日,我常常聽到一些我不想聽到的消息:有一些所謂的重點中學,每年都會給一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富家子弟開后門,只要他們能拿出一筆可觀的贊助費,就可以進到重點中學去讀書。而那些成績優異卻囊中羞澀的學生只能被拒之門外。那些富家子弟在學校里即使目中無人、橫行霸道,學校也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任其為所欲為!學校的辦學宗旨完全被顛覆了,可悲、可恨!
《復活》這本書,不僅感動了我,也感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讓我們懷揣夢想,心持純真,一起篤志前行吧!
復活心得體會 篇5
近期,我讀完了俄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復活》。“復活”,故明思意指死去的人再一次或得生命,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其并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著興趣翻開了這本書。書中講述了一任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一個女仆卡秋莎·瑪絲洛娃發生了愛情。
聶赫留朵經歷了軍旅生涯后,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來對卡秋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丑惡行為,并拋棄了她,至使其墮落。在多年后,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為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為了“贖罪”,他開始了對瑪絲洛娃的“救助”。
在為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最后“救助”終末成功。于是,聶赫留朵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復話”。讀過后,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后。
才漸有所悟: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在墮落的人中,也有從新“洗清”自我的人。
復活心得體會 篇6
托爾斯泰是俄國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家最杰出的代表,《復活》于他71歲所作,是最后一部長篇小說,是他長期思想的結晶,是他文學藝術探索之路上一部不朽的杰作。
我有幸讀了這部小說,深為其細膩的手法,鋒利的筆觸所震撼。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是上流社會的公爵,在充當法庭陪審員時認出一個被控犯盜竊罪的女(女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正是曾經被他奸的一個姑娘,并造成她懷孕,收養她的女主人知道后將她掃地出門。瑪絲洛娃生下的孩子被送往育嬰院的途中死掉,從此她逐步墜入墮落的深淵,落入妓院過起了淫荒糜的生活。良心未泯的聶赫留朵夫逐漸發現自己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行,于是走向了拯救瑪絲洛娃同時也是為自己減輕罪行的艱辛之路,就在這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中,他們的靈魂都得以復活。
然而出自文學巨匠托爾斯泰之手的作品絕不可能只是一段凄慘曲折的愛情故事。《復活》花費了他從1889-1899年10年的心血。當時他已進入老年,世界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內心已經徹底否定了沙皇制度,而俄國當時社會正處于大革命的`前夜。所以,《復活》一書是借托兩位主人公的遭遇,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國,真正反映被欺壓的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揭露了腐朽混亂的上層社會和官場。
托爾斯泰筆下的女主人公瑪絲洛娃是一個平民女子,是俄國社會中最為普通的一員。一開始她是一個天真純潔活潑開朗的少女,結果遇上上層社會的聶赫留朵夫,被他玷污然后拋棄,被趕出家門接著淪落為女,最后又受人誣陷被告上法庭,由于陪審員的誤判、法官的不負責任使她被放逐西伯利亞服苦役。這一系列的打擊,經歷的種.種使她褪去天真,取而代之的是對社會的失望和對上層社會的憎恨。她的一部血淚史是對統治階級和官主義最有力的控訴和最無情的鞭笞。但是整個過程中瑪絲洛娃并沒有完全失去人性中最可貴的善良,她關心監獄中受盡折磨的無辜的人們,并要求聶赫留朵夫去幫助他們早日離開監獄。并且在發現聶赫留朵夫的真誠之后也從心底里原諒了他。最后從政治犯身上看到了值得敬佩的斗志,慢慢的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復活。這些也代表了最底層勞動人民的樸實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憧憬。
我認為讀托爾斯泰的書,千萬不能忘了他的細膩,其中有很多細節都是不可以一掠而過的,不然你會損失很多。其中,當瑪絲洛娃作為女犯被士兵押往法庭時,她對路人的輕蔑目光毫不在乎,可是當一個買煤的鄉下人走到她身旁,畫了個十字送給她一戈比時,她卻臉紅的低下頭去。這個羞澀的表情像一束光芒,雖然微弱卻照亮了她的靈魂,露出她純潔的天性。這處伏筆預示她的靈魂必將復活。我認為托爾斯泰塑造瑪絲洛娃這一藝術形象,深刻反映出他對下層人民的關懷之情。
再說說聶赫留朵夫這一人物形象,他在小說中的經歷比瑪絲洛娃更為復雜。他所接觸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真正的反映出主題深刻形象。在拯救瑪絲洛娃的艱難途中,他游蕩在各種官員之間,從內心深處意識到官僚以權壓人的荒誕行為和有錢人的腐朽思想。此外,他還走訪瑪絲洛娃的家鄉,看到他從未看見過的觸目驚心的景象,瘦弱的孩子、乞討的婦女……此時,他又喚起了少年時代的靈魂,堅定地站在了農民的立場上,決心將農民的土地還給農民,這件事在上流社會中引起了如同暴風雨般的強烈爭議。
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不再追求無欲享受,從豪華的莊園搬出、將隨身帶的錢財分給窮人、將土地分出。在上流社會過慣了那種奢侈揮霍的生活,能夠在如此短暫的時間里找到自己靈魂的歸宿,這不只感動了瑪絲洛娃也是感動了讀者,作者也正是借此表達對社會覺醒的呼吁。
經歷了千萬曲折,不論是瑪絲洛娃最終的復活,還是聶赫留朵夫的努力執著,在我們看來他們最終都應該幸福地在一起,然而結局是有情人沒能終成眷屬。或許是瑪絲洛娃不想阻礙聶赫留朵夫的前途,或許是聶赫留朵夫對瑪絲洛娃的成全,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我們都不能忘了托爾斯泰是現實主義文學作家。
復活心得體會 篇7
看著復古式的書面,我迫不及待的打開了書本。讀著《復活》,心靈一次又一次地受到震撼,不僅是為了男女主人公,特別是男主人公靈魂回歸的可歌可泣,更是因為自己內心與之產生的共鳴。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有一次徹徹底底的復活。
《復活》講的是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復活,尤其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他大學期間是一個純潔、熱誠、朝氣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在姑母家度假時,于美麗純潔的少女卡秋莎戀愛。等他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以后,過起了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并誘奸了卡秋莎。這也是卡秋莎后來墮落,成為妓女的主要原因。直到在法庭上相遇,聶赫留朵夫良心發現,在為瑪絲洛娃(卡秋莎)奔走申冤,上訴失敗后就陪她去西伯利亞流放。聶赫留朵夫的行為感動了瑪絲洛娃,她重新愛上了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地位,瑪絲洛娃拒絕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合。兩個主人公都達到了精神和道德上的復活。
在我讀這本書時,一位律師的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見他們不能不感激涕零,因為我沒有坐牢,您也沒有坐牢,我們大家都沒有坐牢,那就的感謝他們的恩德。至于要唬奪我們每人的特權,流放到不很遠的地方,那是在容易不過的事了。其中的他們就是檢查官和有權引用或不引用法律的人。這話真是讓我深思,如果他們可以為所欲為,那還要法院干什么呢?這部作品具有高超的藝術性,高度的真實性,深厚的人性。反映了沙皇俄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要克服使人們飽受的駭人聽聞的罪惡,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總是有罪的,因此既不該懲罰別人,也無法糾正別人。當我遇到了一切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常常遇到的情況。那就是我起初覺得古怪、荒誕甚至可笑的思想,卻不斷被生活所證實,有朝一日我會忽然發覺這原是及其平凡的無可懷疑的真理。
聶赫留朵夫的復活源于一次意外相見對他內心造成的震撼,能使他不斷反省自己,剖析自己,從而走上一條相反的人生之路。而我們的復活僅僅是缺少這樣一次意外嗎?不是,肯定不是,我們缺少的最重要的是敢于復活的勇氣和信念,沒有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不可能驅使我們與自身的惰性作長期的斗爭。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敢于突破自己,敢于讓自己不斷地復活。
復活心得體會 篇8
“復活”不僅僅是小說的名字,更為深刻的是其揭示了小說的主旨。看到小說的名字時我就不由自主地去想,究竟是誰的“復活”?他因何“死去”?又因何“復活”?當我最后看完了這本小說,所有的疑問最后都得到了解答。
小說描述了兩個主人公的復活—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在精神上的復活。兩個人的復活之路都令人敬佩不已。我尤其贊嘆瑪絲洛娃的善良與堅強不屈。少女時代的瑪絲洛娃純潔善良,天真活潑。她與聶赫留朵夫公爵產生了一段完美無暇的初戀,但這一切卻在兩年后被毀掉了。在“那個溫暖的有風有雨的夜晚”,在那個小小的車站,卡秋莎的最后看到了她與聶赫留朵夫之間巨大的等級差異,悲哀欲絕的她再也不堅信上帝和善了。她深信深信關于上帝的一切以及他的戒律的一切也都是欺騙和謊話。這成為卡秋莎抽煙喝酒以及一切墮落的源頭。她在精神上靈魂上死亡了。而此時的聶赫留朵夫也不再是兩年前那個正直而無私的少年了,正因“堅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實在太難了”,他不再堅信自己而開始堅信別人了。因此他沉溺于貴族式的腐敗與墮落的生活,同樣在精神上死亡了。
而七年后的兩人再次相遇,聶赫留朵夫是法庭上的陪審,瑪絲洛娃卻淪為了命案的嫌疑犯。一開始聶赫留朵夫公爵很擔憂自己的罪被公之于眾,怕自己名譽掃地。當他真正看到瑪絲洛娃所遭受的苦難,才開始真心的懺悔。難能可貴的是公爵并不只是嘴上懺悔,而是切實的行動起來了。說實話,從這時我才一開始對公爵的厭惡轉而對其改觀。他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為她請來申訴的律師,一次次的為她上法院,甚至去農村,拜訪那些虛偽的不稱職的法官、將軍乃至國務大臣。聶赫留朵夫在對瑪絲洛娃的懺悔之中開始了自己靈魂的凈化,開始“復活”。在之后他隨著瑪絲洛娃去西伯利亞流放,毅然決然地放下自己的貴族生活,不僅僅幫忙瑪絲洛娃,也幫忙其他的囚犯,為無辜獲罪的革命家做事,同情底層人民的苦難,“復活”的也更為徹底。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盡管淪為妓女,又受誣陷入獄,但她仍保有善良的本性。雖然一開始憎恨著始作俑者聶赫留朵夫,但看到他真誠的行動后,還是原諒了他。瑪絲洛娃也因此開始了自己的“復活”。在去西伯利亞的流放中瑪麗帕芙諾芙娜和西蒙松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正因瑪麗帕芙諾芙娜的無私奉獻和溫柔善良深受感動,正因西蒙松對她的毫無芥蒂的感情而竭盡全力喚醒自己具有的高尚品質。瑪絲洛娃最終也
獲得“復活”與新生。
同時,作者在小說中描繪的社會的黑暗,官僚的腐敗,人民的困苦即使在這天的中國也頗具現實好處。信仰迷茫的民眾,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我們的國家也同樣需要“復活”與新生。
復活心得體會 篇9
讀完《復活》全書,才真正明白了將其定為書名的意義所在。復活,在我曾經的記憶里,這個詞只是用于對死去的人的一種寄托與希望。而現在才認識到精神同樣可以得到重生,就像聶赫留朵夫,生活在上流社會當中,受到上流社會那種奢華生活的腐蝕,墮落了,仍然可以通過審視自己和現實行動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意義上的復活。然而,我覺得聶赫留朵夫這種精神意義上的復活,不僅僅是完善了自己的心靈,同時也是他對自己命運的反抗和對其他人命運不公的一種不滿。我們知道,聶赫留朵夫在后來對妓女,農民,工人,車夫,仆人等在內心里面存在極大的同情,他希望自己能夠改變一部分人的命運,也改變自己的命運。托爾斯泰在著作里無不透露出對包括瑪絲洛娃在內的下層人民的一種懺悔,憐憫,其實,這就是托爾斯泰自己對生在那個社會人民命運的一種大膽思考與深刻剖析。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講,精神的復活尤其重要。
然而,用這種精神復活的思想審視我們現在的社會,我們就會發現精神復活仍然沒有失去它的內在意義,反而應該將它落實下去,號召現代的人重新審視自己的精神與靈魂。現如今,我們雖然處在一個相對和平的時代,然而現實生活當中,有多少人沉迷于花天酒地中不可自拔?有多少人不致力于自己溫暖的家而想著過更加浮華的生活?有多少人為了錢而不顧一切?有多少人在浪費自己的青春?有多少人在為了自己的私利而在損害他人的利益?又有多少人在奢華與虛偽的面紗里繼續偽裝?這一系列的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我覺得現在的人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也應該審視一下自己的精神,自己的身體需要強壯,而我們的精神同樣也要得到必要的復活,在這個物質豐盈的時代,我們的精神不可能不受到不良東西的侵蝕,從此看來,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重新審視自己的精神,凈化自己的心靈,那么我們的社會該會成為一種怎樣的和諧呢?我想我們根本想象不到那種和諧給我們的愉悅與歡快。到那時候,我們的精神健康,對自己命運的認識也就達到一定的水平。這樣的精神復活難道不比擁有很多的財富更加有意義嗎?
托爾斯泰的《復活》意義深遠,其精神復活的號召與內涵值得我們深思與學習,使自己的精神復活,就是在拯救自己!我想,他的作品帶給我們的深遠意義遠在這個層面之上,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耐心解讀與領悟。
復活心得體會 篇10
《復活》是一部單一線索的作品,情節并不跌宕,勝在飽含感情、充滿思想和智慧。
作為托爾斯泰的收官之作,托爾斯泰或許是準備把自己全部的思想都傾注在這部作品中,對政府、官員腐敗無能竭力批判,對社會體制的腐朽失效無情揭露,對罪與罰進行探討,對宗教思想進行探討,對貴族的嘲諷,對貧農的同情,對一切苦難的關懷,還有對俄羅斯社會生活狀態的細致描繪,思考深入,細節豐富,堪稱包羅萬象。
一句題外話,《復活》中還講了一個關于“三體”的小笑話,用來形容聶赫柳朵夫、卡秋莎和革命者西蒙松的三角戀關系,不知道深受俄羅斯文學影響的劉慈欣,寫《三體》是否是受此影響。
聶赫柳朵夫是托爾斯泰本人的影子,是他一直以來想成為的那個人,聶赫柳朵夫所有“不合邏輯”的所作所為,都是托爾斯泰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托爾斯泰本人向往樸素、甚至苦修般的生活,但為了夫人和家庭,他卻無法放棄他的土地,他的莊園和他的生活,于是只能一再忍受這內心的矛盾,他甚至私下寫過同夫人的訣別信但卻秘而不宣,他只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尋求心靈上的解脫。但他在去世前的一段時間,他終于出走了,并病死在路上,這是他最后的勝利。
正是這樣的煎熬,這樣的內心斗爭,才塑造出了聶赫柳朵夫這樣一個人物。姑且不論那些關于土地,關于私有,關于政治,關于革命的思考是否正確,但他成功地為聶赫柳朵夫注入了自己的靈魂。一些評論認為本書最大的敗筆即在于將一個70歲飽經滄桑的靈魂注入到一個30多歲浪蕩公子的身上,實在是不協調,如果這個人物的轉變能再坎坷曲折一些,或許會不那么突兀。
另外,全書的最后一部分,“福音書”式的布道,也飽受詬病。
確實,有的細節也許處理的還不夠自然,或者說有點匆忙,這也給批評家們以口實,但這雖然不是托翁最偉大最完美的作品,但已經足夠震動我們的心靈。
詩曰:
權貴府上連場宴,西伯荒原徹骨寒。百年滄桑世事改,人間依舊多苦難。
復活心得體會 篇11
《復活》一書中有兩位主人物。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一位少年時強壯,思想先進的伯爵;以及女主人公瑪絲洛娃,一位少年時美麗健康,可愛善良的小姐。瑪絲洛娃是聶赫留朵夫姑媽的養女,一年夏天,聶赫留朵夫來姑媽家避暑時見到了瑪絲洛娃,并被她的純真所吸引。此時,他對她是純真的愛慕。但他第二次來時,一切都變了。在軍隊中過了一年后,他變得放蕩。就在離開的前一晚,他要了她,并給了她一百盧布。她以為他會來接她,但事實并非她所望。懷孕后的她無法再在那生活下去,于是選擇離開。之后的她歷盡痛苦,淪落為一名妓女。而他則在上流社會過起貴族生活。他們的命運似乎再也不會交疊。
“瑪絲洛娃會那么悲慘,這一切都是聶赫留朵夫的錯”!這似乎無可置疑。但細想之下,卻并不都是。
為何在軍隊待了一年后,聶赫留朵夫就從原來的“人性"變成后來的“獸性”?托爾斯泰在書中給出了答案:“他談論夢想時,周圍的人都朝笑他。當他變得放蕩后,花錢流水,以致他母親要動用銀行存款。而他母親卻認為這是個好跡象,早點習慣貴族生活沒什么不好”。也就是說,當時的風氣便是如此。玩弄了瑪絲洛娃并拋棄她,在那個時代看來不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這也是《復活》的意義之一。它向我們指明社會風氣對個人及社會有重大影響。
《復活》的第二個意義在于,它向我們全面的展現了沙皇時期俄國的社會面貌:上流污穢放蕩的生活,官員貴族走狗的丑陋嘴臉,以及農奴貧窮糟糕的生活,同時也不缺乏思想進步的民主青年。
《復活》的第三個意義在于,它向我們指明了人應為了什么而活著。十多年后,瑪絲洛娃因與一宗殺人案有關而受審,聶赫留朵則是陪審人之一。當他看到她墮落到這地步時,他認為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他知道她是無辜的,于是他四處奔走,希望能救她出來。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認清了那個世界,終于,“人性”的他復活了。他意識到,一個以金錢,以能夠隨意放任情感為生活目的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是不長久的,生活在那里的人是不幸福的。只有為了理想和信仰而生活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
寫到這里也差不多了。合上書后我在想:如果我生活在那個時代,我又會怎樣?我們常常通過書來對某個人或某個時代做出評價,但又是否想過,若我們身處那個時代,或處于與那個人相同的環境中時,我們又會怎樣做?所以,讀書不是為了了解過去,而是為了認清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