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鳥》心得體會(精選5篇)
《荊棘鳥》心得體會 篇1
這部小說從頭至尾都讓人的心情處于悲涼的狀態。拉夫爾和梅吉注定無法相守,一邊是事業,一邊是愛情,拉夫爾注定要為事業風險一生,而梅吉注定要為守護心中的愛情孤苦一生。在事業上,拉夫爾是成功的,為了他的上帝,為了他的信仰,他毅然遠離梅吉,但是心中卻永遠充滿了內疚與痛苦,他愛梅吉,但是他又無法沖破世俗的束縛,他心中的思念,憐惜,落寞,糾結,梅吉又何嘗不知。梅吉對拉夫爾的愛由始至終從沒有改變過,她和一個外表酷似拉夫爾的男人結婚,她把他當成自己的心愛之人,就算得不到拉夫爾,也要和他相似的人結婚,那個男人是個地地道道的守財奴,他享受吃苦受累的過程,他是一個無情,貪婪,自私自利之人,同時也是一個可憐之人。
梅吉借丈夫之名與拉夫爾私通,她終于如愿以償得到拉夫爾的一部分,她把全部的愛都給了他們的兒子戴恩,他是她的希望,她的'動力。沒有拉夫爾在身邊,她有他們的兒子,即使她與現任丈夫有一個女兒。有了拉夫爾的兒子,她毅然回到德羅海莊園,回到她的親人們身邊,在那里,她可以盡情的享受屬于她的時光。
他們的兒子長大了,像拉夫爾一樣,戴恩信仰上帝,他不想結婚,他是一個活脫脫的拉夫爾翻版。梅吉把他送到拉夫爾身邊,成全他的夢想。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戴恩是拉夫爾的兒子,而拉夫爾卻至始至終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兒子,而且就在他身邊。戴恩在希臘救了兩個女子卻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他還沒來得及知道自己最崇拜的人竟然是自己的父親,就突然離開了人世。
拉夫爾知道了自己有兒子,而且還是戴恩,但是他卻永遠見不到他了。他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這就是命運,他忠于上帝又欺騙了上帝,上帝用他的兒子懲罰了他。在戴恩下葬后的幾個小時后,他在梅吉的懷里永遠的離開了她,他終于忘了梅吉,他沒有死于上帝的懷里,在上帝的光輝下,他死于他最愛之人懷里,他解脫了,這份愛太沉重,太綿長,太痛苦,太糾結了。
荊棘鳥的傳說:有那么一只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愿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后,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便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云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
《荊棘鳥》心得體會 篇2
時隔十八年,我再次拿起《荊棘鳥》這本書,不知是緬懷師范時光,還是想在聆聽一種鳥的聲音。十八年前的記憶,只知道是一曲愛的悲歌,但當時內心也深深的觸動了。所以當我們再次交流起來的時候,我就急不可待的想在讀讀她,還好朋友借我了這本一直想看卻又沒機會看的書。
細細品味了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考琳。麥卡洛的長篇小說《荊棘鳥》,富有詩意的環境描寫,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美麗而凄婉的愛情悲歌,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動了我。但是讀書筆記觸最深的還是那種痛,那種無奈,那種由于自己造成的無奈,正如荊棘鳥,之所以會痛就是因為自己找的荊棘。
其實這種痛我們從作者的開卷語中就能深深體會,“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么一只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愿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后,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問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云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反正那個傳說是這么講的。” 每每回味這段話,總會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荊棘鳥》心得體會 篇3
寒假的時候,朋友介紹了科琳麥卡洛寫的《荊棘鳥》這本書給我看。斷斷續續看了很久,直到最后幾天才看完。
世界上有一只鳥,一生只唱一次。他一生都在尋找最美麗最堅強的刺。當他找到它時,他用力壓著自己,讓刺刺穿他寬闊的胸膛。那一刻,他放聲歌唱,伴隨著自己的痛苦和快樂,也伴隨著自己的快樂和滿足。慢慢地,慢慢地,鳥開始流血,但它從未停止歌唱。
這種鳥被稱為荊棘鳥。
它的歌聲讓所有會唱歌的鳥都感到羞愧,一直把自己比作歌王的`云雀和夜鶯也在它的歌聲面前黯然失色。很快,小鳥的血就流了出來,最美的歌聲戛然而止。然而,全世界都靜靜地聽著,上帝在天上微笑。所有聽到這首歌的人和鳥都在向荊棘鳥致以最后的敬意,因為每個人都知道,最好的東西只能用深深的痛苦和巨大的創傷來交換
看完這個故事,我一直在思索:荊棘鳥知道,尋找荊棘就是尋找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終結,意味著連生命都承受不了的苦難。但是,它也知道,只有經歷了這種巨大的痛苦,它才能唱出最美的歌。
我在想,我愿意做荊棘鳥嗎?如果我是荊棘鳥,我會去找荊棘樹嗎?我找到了荊棘樹。我會落在最長的荊棘樹上嗎?
不敢說,但我知道有人愿意做荊棘鳥,像荊棘鳥一樣,給我們留下了最好的歌。
《荊棘鳥》心得體會 篇4
剛借到書的時候,滿是興奮,除了書名,我一無所知。喜歡這種感覺,一個嶄新的世界,我一無所知,所有的理解都將來源我的閱讀,不受他人影響,只有自己。
開頭一幕便是女主4歲時的生活情形,這設計實在巧妙,估計作者考慮到孩子4歲前的記憶大都是模糊的。但兒童時代總有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事,就像梅吉一直記得她的洋娃娃。書中梅吉對洋娃娃的執著可以讓人一窺兒童的世界,那些事在旁人眼中也許不可理解,但在孩子的世界自有一套法則,那是舉足輕重的
梅吉雖小,但向往美好的事物是人的本性。比如,她中意一套美麗的茶具,盡管這是與她的身份不符的。其實與其說她喜愛那套茶具,不如說,她向往的是那種與茶具相配的生活。自己的家庭也不錯,但生命中總有更好的東西值得追求。孩子的童心需要呵護,她的哥哥弗蘭克就是這樣做的。
雖然弗蘭克因矮而自卑,希望獲得那種父親不了解的自尊,厭倦終日打鐵的生活,身心痛苦,但渴望做出一番事業。有些鳥兒注定是不會待在籠子里的,它們的每一根羽毛都閃耀這自由的光芒。這個青年值得佩服,在逃去當兵被抓回后,有過失落絕望,但當機會再次來臨時,義無反顧地沖了出去,真正做到了順從我心。命運就是如此巧合,成就他的,也是毀了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梅吉有這樣的哥哥真是幸運,有人陪伴,有人安慰,這才是真正的“慈父”。但是,即使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父親有時間和耐心去聽四五歲孩子說他自己的想法呢。
小說最出彩的部分就是梅吉和拉爾夫的愛情,這種描寫細膩動人,不落俗套,讓人讀起來身臨其境,欲罷不能。梅吉9歲時遇到28歲的拉爾夫,她從來沒有這樣幸福過,也從來沒有這樣不幸過。梅吉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人,沒有抱負,也沒受過教育,她所期望的就是一個丈夫,孩子,自己的家和來自某個人的一點點愛。就連拉爾夫自己也說,哪怕他一生中將自己的'感情僅僅表達一次也好。“所有的快樂我與你分享,所有的苦痛我比你先嘗,有什么不好”,字字泣血,道不盡的無奈、傷感,不僅是年齡,更是身份讓他們不能在一起。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一件幸運的事,但是時間你可真殘酷!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些不愿放棄的東西,即使這些東西使我們痛不欲生。但我們終究是我們,就是如此就像古老傳說里的那胸前帶著荊棘的鳥,泣血而啼,歌盡而死。有些事,有些人,明知行不通,我們還是要做,仍然固執地編織荊棘叢,折磨自己。縱使我們有自知之明,也不愿改變或放棄。唯一能做的就是愛我所愛,盡力追求。
《荊棘鳥》心得體會 篇5
《荊棘鳥》是澳大利亞女作家考琳·麥卡洛的處女作,也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最成功的一部小說。這恐怕也是目前為止,澳大利亞—新西蘭太平洋南大陸和島嶼的最成功的一部文學作品。
全書以梅吉和拉爾夫的愛情為主線,展開了一幅生動的新西蘭—澳大利亞的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的畫卷。內容生動、情節緊湊、故事跌宕、人物刻畫也非常到位。
克利里家從新西蘭來到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大牧場定居和經營,這是他們一家最大的轉機,也為許多悲喜劇,更多的是為悲劇埋下了種子。
克利里家很富有,克利里家也不缺乏社會地位,拉爾夫能成為紅衣主教,位高權重非常人所能想象。然而金錢和地位并不重要,重要的還是人生中最寶貴的一些東西:愛情、親情、故鄉、事業、夢想、自然、人生大舞臺的精彩、身心疲累時的偷得的寧靜,等等等等,正是它們帶來了極大的幸福和極大的痛苦,讓人在塵世中溫享著美好,卻又留下了累累傷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