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備考講座心得體會(精選3篇)
高考備考講座心得體會 篇1
我們一行三位女教師,坐著動車來到了距離我們1000多公里的山東滕州,赴一場美麗的約會——第八屆明霞教師成長聯盟高峰論壇。這次活動時間是一天半,活動安排緊湊,我們在滕州賓館學習、聽講座、吃飯,沒有離開過,時間雖然不長但是感觸良多。特別是山東這些老師的對教育、閱讀和寫作的執著,確實令人敬佩。
第二天活動一開始,就向我們展示了詩歌朗誦,并且這些詩歌都是他們的原創,實在難得。在后來的活動上,都以朗誦作為開端。那天早上非常有幸又聽到了張文質老師的講座,題目是《教師是一個矛盾、復雜而又豐富的職業》,整個講座近三個小時,卻只用了一張黑色點綴了星空的PPT,再也沒有第二張幻燈片。那天早上不自覺得就被吸引了,聽得入神,筆記上滿滿摘錄的都是張文質老師的話語。
我的感悟是,要把學生當人來教。
這句話一開始聽起來有些奇怪,會感覺我怎么沒有把學生當人來教?但是我們很多時候的重點不是在教育“人”,只是在完成自己計劃好的課堂任務,比如說點擊一張張幻燈片。教育的對象是人,是復雜的人,決定了教師的職業是一個復雜的職業。我們不應該被傳統的教育時間限制,時間點到了就停下不講了,這樣完全忽視了學生做為人的需求。
另外教師又是矛盾的職業,在和學生的對話中會碰到許多矛盾。比如說,是關注一個學生的特殊感受與他進行一次難得的談話,或者是停下來完成規定好的教學計劃,是經常會碰到的矛盾。有時候停下來,成就一段感人的對話,溫暖學生,或許是一次更成功的教育,或許比按時完成教學計劃來的更有意義。因為多年后學生不會記得學校學過的知識,但是會記得那一節課的溫暖和感動。
最后,張文質老師提到了教師的豐富性。因為學生的復雜,我們還要去研究更多的教育方法,學習更多豐富的知識,才能不被日益進步的時代所淘汰,否則一味地吃老本會變成單調無趣的老師。
細細回味張文質老師的話語,隨便哪一句都是至理名言,比如“今天的教育已經被體制化,應回到事物的本來面目,回到另外一種姿態。”“教師要有邊界意識,不完全跟著體制走。”“不必成為很偉大的教師,而是做一名盡本分的教師。”“小學教師只管持續做小事,對付一堆小人兒,對學生有點小影響,有點小成就。”“小學教育最核心的知識是教做人,不是從理念上教做人,而是從實際上教做人,要像父母一樣教。”“不要總想著去糾正學生,要多鼓勵他。”“多講故事,少講道理,孩子會通過故事自己領會道理。”“教師要先學會當自己孩子的好老師。”
這些如金子般的話語,很樸素,卻是最有道理的`。
后來的學習上,聆聽了山東幾位具有代表性的老師,講述自己的教育成長故事。故事都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在閱讀、思考和寫作的路上前進著。晚上參加了分論壇一,聽到了侯登強校長的結束點評。他提到,年輕的教師應該多讀書,做一名有思想力、判斷力的教師。教育這條遠行之路的最終目的是要找到自己的最原始的教育之心。這句話寫在這里也送給自己,不忘初心,用心去教育。
山東之行,時間不長,收獲滿滿。
高考備考講座心得體會 篇2
我叫伍曉倩,是東安一中應屆畢業生,今年取得全市裸分(687分)第一的成績,名列全省理科第18名,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總結出以下七條高中學習的方法和體會,希望對正在拼搏的同學們有所啟發和幫助。
一、基礎要打好。很多同學在進入高中時抱有這樣的想法——我高一玩一年,等高二高三再學習。其實這是不妥的。因為學習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一開始學習的就是所謂基礎,基礎沒學好的話,之后復習的時候,就會感到很吃力,會很容易讓人產生放棄的念頭。二輪復習時,同學們也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改變學習計劃,但在新課和這種專攻基礎的階段,還是要跟著老師的步伐來,這樣才能掌握全局。
二、學習要專心。人每天的有效學習時間是11個小時,而實際上高中每個同學上課的時間已經達到,那么成績之所以會有高下之分,很大一部分就是由是否專心決定的。有些同學看似也很努力,每天都在讀書,成績卻總是上不去,就是因為他們心有旁騖。事實上如果每天全身心的利用好學校安排的那些時間,再適當地自己加加班,成績自然會有所提高。
三、做題要扎實。我在高中學習時感觸最深的就是有些題目你明明會做,卻仍然會做錯。后來反思,才發現當初自己以為會做這一類題了,就大略看一眼就跳過了,而后來做錯就是我們常說的“眼高手低”。所以,即使是簡單題,仍然有做的價值,而近年高考題目也并不是很難,所以基礎題不能丟分。此外,在一開始學習的時候,我就堅持一個原則——做題可以錯,但絕對不能猜。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猜的答案即使是對的,仍然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只有你自己錯了,才能有深刻的記憶,才能保證下次遇到類似的題不錯。
四、學會獨立思考。平時學習在有迷惑時,我一般不會輕易去問老師,而是會努力自己思考,而在苦苦思考不得之后,才會去請教。事實上,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問題都是能夠靠自己領悟搞定的,而一般來說老師講的經常是自己所想不到的關鍵,聽完后會讓人有恍然大悟之感。就是因為獨立思考,才能在做題方面舉一反三,不會因題目變了個形式就又不知道做了。高考的題目雖然不難,但形式都是比較新的,就是對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求較高。
五、抓住別人忽略的時間。每個人一天的時間都是相同的,一些同學抱怨作業做不完,而其他同學卻還能完成自己買的習題的原因就是對一天時間利用程度的不同。每天的課間十分鐘有時就可以利用來完成上堂課老師布置的作業,另外,在中午和下午的吃飯時間里也可以擠出時間來做題或是記憶當天老師的上課內容。天道酬勤。沒有人能夠輕輕松松考出好的成績,若想在成績上有突破,就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六、松弛有度,高效學習。高中三年里難免會遇到壓力很大的時候,尤其是在考試不斷的高三,壓力有時讓人喘不過氣來。在這個時候,最好不要壓迫自己去學習,因為心情不好也會使學習效率下降,導致學習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從而又會使信心下降,壓力更大,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這時應找一些能讓自己適當放松的活動,比如和朋友散散步、聽聽歌,當心情好起來時再去做題就不用去擔心效率的問題。
七、保持良好心態。面對人生的關鍵——高考,不少同學會慌了陣腳,導致高考時出現失誤。其實高考考的不僅是能力,更是一個人的心態。在許多次模擬考試中,同學們就應該認真對待,把它們當作高考來考,那么真正到了高考時,就能夠像平常對待模擬考試時一樣,淡然面對,考出自己的真實水平。高考的題有形式新的特點,那么就要求同學們能夠面對新題足夠鎮定冷靜,一開始就應給自己暗示:這道題仍然是換湯不換藥,我一定能攻克它。在許多次考試中,我發現,考試前給自己的信心極為重要,這樣才能保證自己在做題時不會慌亂,畢竟高考就像出兵打仗,一開始陣腳亂了,那最后就極有可能是失敗收場。
高考備考講座心得體會 篇3
高考評價體系主要由“一核”“四層”“四翼”三部分內容組成。“一核”為核心功能,即“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是對素質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為什么考”的問題;“四層”為考查內容,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是素質教育目標在高考中的提煉,回答“考什么”的問題;“四翼”為考查要求,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是素質教育的評價維度在高考中的體現,回答“怎么考”的問題。同時,高考評價體系還規定了高考的考查載體——情境,以此來承載考查內容,實現考查要求。
一核四層四翼”決定了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高考命題的主要內容以及高考綜合評價的基本標準。“四層”決定了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規定了高考的主要內容,是高考命題的內容指南。“四層”中的“關鍵能力”是指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培養支撐學生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能力,主要包括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語言表達、文字寫作與創新能力等。而“學科素養”是指學生在社會生活實踐或科學研究的復雜情境中,能在正確的思維觀念指導下綜合運用學科知識能力處理并解決復雜任務的綜合品質,它是知識、能力和情緒態度的綜合,包括以下核心素養:
(1)“科學思維”指采用嚴謹求真的、實證性的邏輯思維方式應對各種問題。能夠根據對問題情境的分析,運用實證數據分析事物的內部結構和問題的內在聯系,以抽象的概念來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運用抽象與聯想、歸納與概括、推演與計算、模型與建模等思維方法來組織、調動相關的知識與能力,解決生活實踐情境或學習探索情境的各種問題。
(2)“創新思維”指運用開放性、創新性的思維方式應對問題情境,組織相關的'知識與能力,注重獨立性、批判性、發散性的思考。綜合運用直覺的、頓悟的、靈感的、形象的、邏輯的方法,提出新視角、新觀點、新方法、新設想,創新性地解決生活實踐情境或學習探索情境的各種問題。
(3)“信息獲取”是指適應社會信息化趨勢,通過各種方式與渠道獲取信息,根據應對問題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組織、調動各種相關知識與能力,完成信息獲取活動。
(4)“理解掌握”指根據應對問題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組織、調動各種相關知識與能力,系統化、多層面、多角度地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處理,融會貫通地把握新信息的實質,把握新舊信息的聯系,形成對新信息的準確判斷、分析與評價。
(5)“研究探索”指根據應對新的問題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組織、調動各種相關的知識與能力,實施調研、探究或實驗活動。分析結果,提出新觀點或發現新問題,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
(6)“語言表達”指根據應對問題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組織、調動各種相關的知識與能力,準確傳達信息并進行交流溝通。能夠根據具體情境的不同,選用口語、書面語等不同語體并靈活轉換。熟練運用圖像、圖表、圖畫表達思維、觀點,借助口頭語言、書寫或繪圖工具等表達抽象的概念。靈活運用各種文本形式準確表達個人的情感、思維和觀點。能夠根據情境需要,運用外語進行交流。高考評價體系特點與以往考試大綱相比,新的高考評價體系具有自身鮮明特色:一是全新的評價理念。對學生思維的考查遠大于知識的考查,不僅考查知識的記憶、儲存、理解,更考查知識的遷移,素養的培育和能力的提升,貼近生活,德智體美勞的綜合素質考查,將成為新的評價理念,直接瞄準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面培養。
二是獨立的學科化操作,建立新的單科評價體系,根據學科特色,建立符合自身學科素養培育的評價體系。
三是標準化測量。新的高考評價體系對考試內容不再簡單框定,高考評價體系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明確界定對考生的能力要求和測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