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醫患溝通心得體會(精選3篇)
大學醫患溝通心得體會 篇1
一、基本概況
一個月來,全院除了懸掛主題口號的橫幅外,營造出濃厚的活動氣氛;開辦講座,進行醫患溝通培訓;各科室結合各自的具體實際,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各自的溝通口號。全院共有24名員工結合工作實際,撰寫并提交了溝通心得;各科主任、護士長、科室負責人與所屬員工進行面對面溝通100余人次;住院兩天以上的病人對所在科室科主任、護士長、管床醫師、責任護士知曉率達80%以上;外科護士長更是身先士卒,員工踴躍參與。他們對病人的溝通不是搞形式,走過場,而是切切實實地傾聽他們的心聲,扎扎實實地解決他們的困苦,所以每次檢查病人對科室科主任、護士長、管床醫師、責任護士知曉率不僅達90%以上,更有贊不絕口的褒獎。通過“溝通月”活動的開展,達到了科室與科室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醫護與患者之間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新型伙伴關系、醫患關系,維護了患者切身利益,增強了醫護人員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提高了醫療服務質量,確保了醫療安全,涌現出了外科為主的明星溝通團隊,王麗亞、張梅貞、鄒建國、吳美亞、陳杏珍等一批“溝通明星”。
二、基本做法
通過這次溝通活動,結合平時,我們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溝通方法
1、預防為主的溝通:在醫療活動過程中,如發現可能出現問題苗頭的病人,立即將其作為重點溝通對象,針對性的.進行溝通。如內科病區護士長徐重萍經常在早、晚交班時將值班中發現的可能出現問題的患者和事件作為重要內容進行交班,使下一班醫護人員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地做好溝通與交流工作。
2、交換溝通者:如責任醫師與患者或家屬溝通有困難或有障礙時,另換其他醫護人員或上級醫師、科主任與其進行溝通。急診科就經常接診一些急性酒精中毒的患者,這些病人往往有兩個特點,一是情緒難以控制,二是陪伴者也是激動型的人,當接診醫生與他們溝通陷入僵局時,交換一下溝通者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書面溝通:對喪失語言能力或需進行某些特殊檢查、治療、重大手術的患者,患者或家屬不配合或不理解醫療行為的、或一些特殊的患者,當采用書面形式進行溝通。
4、集體溝通:當下級醫生對某種疾病的解釋不肯定時,先請示上級醫師或與上級醫師一同集體溝通。內二科對一些危重病、疑難病人特別是診斷心肌梗死的病人往往采取集體溝通的形式,給病人親屬留下一個非常重視的印象。
5、協調統一后溝通:診斷不明或疾病病情惡化時,在溝通前,醫生與醫生之間,醫生與護士之間,護士與護士之間相互討論,統一認識后由上級醫師對家屬進行解釋,避免使病人或家屬產生不信任和疑慮的心理。
(二)溝通技巧
與患者或家屬溝通時應體現尊重對方,耐心傾聽對方的傾訴,同情患者的病情,愿為患者奉獻愛心的姿態,并本著誠信的原則,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一個”技巧。多聽病人或家屬說幾句,盡量讓病人和家屬宣泄和傾訴,對患者的病情盡可能作出準確解釋。
“二個”掌握。掌握病情、檢查結果和治療情況;掌握患者醫療費用情況及患者、家屬的社會心理狀況。
“三個”留意。留意溝通對象的教育程度、情緒狀態及對溝通的感受;留意溝通對象對病情的認知程度和期望值;留意自身的情緒反應,學會自我控制。
“四個”避免。病員服務中心可以說是我院接待醫療投訴的第一站。在接待工作中,鄒建國同志總結出一套有效的辦法就是“四個”避免——避免使用刺激對方情緒的語氣、語調、語句;避免壓抑對方情緒、刻意改變對方的觀點;避免過多使用對方不易聽懂的專業詞匯;避免強求對方立即接受醫生的意見和事實。
三、溝通無止盡
“溝通月”作為一次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溝通作為我們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永無止盡的。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們與病人的溝通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很多隱患,絕不是通過一次“溝通月”活動就能一勞永逸、高枕無憂的。我們極少數同志接到病人的檢查申請單看也不看,而是憑“想當然”地就給病人做檢查,其結果是指東為西、指鹿為馬,最終導致張冠李戴、南轅北轍。這絕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工作態度問題。我們要以這次“溝通月”活動為契機,既看到我們取得的成績,也要看到我們的不足,使每位員工充分認識到加強溝通的重要性,并把這種認識轉化成搞好溝通的自覺行動。
大學醫患溝通心得體會 篇2
在藥房窗口,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大量的患者。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需求,要做好藥學服務,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我想最重要的是真誠,對患者要有同情心和人性關愛。患者滿懷希望來到醫院,每一張處方的后面,都有著對健康的渴望和對疾病的恐懼;每一張處方都聯系著醫生與患者,聯系著醫院與社會,也聯系著一個個家庭。
作為一名藥師,不應只滿足于“拿對藥、給對人”,而應認真了解患者的需求,用我們真誠的服務讓患者感覺到溫暖,因為我們除了藥品,還有一種更重要的東西——語言。一句體貼的話語、一個關愛的動作、一個友善的眼神,都能成為逾越醫患間鴻溝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醫患溝通心得體會5
醫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在疾病的`治療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醫生要勤看、勤問、勤聽、勤寫、勤講、勤思,通過認真詢問,仔細查體,耐心解答,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
在與患者的溝通中要讀懂眼神,了解心思,恰到好處。作為麻醉醫師,要進行規范的術前訪視,有效的溝通可以減輕患者對麻醉的恐懼感,更好的與醫生配合順利完成手術。
我院的和諧之道是:“心靈需要理解才能溝通,感情需要理智才能升華,紛爭往往因誤會而起,解決之道在于溝通”,溝通無處不在,讓我們將心注入,用心溝通,藝術服務。
大學醫患溝通心得體會 篇3
近年來,我院堅持“以醫院文化融聚人心,以學科建設推動發展”的內涵型發展之路,在增強硬實力的基礎上發展軟實力,積淀厚重的文化底蘊,通過醫院文化的濡染、滲透和引導,提升員工人文素養,把“全人醫療,人文關懷”的服務理念貫穿到臨床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同時,把醫院文化建設作為建設“人文型”醫院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醫院文化以人為本,以文化人的內涵,挖掘員工潛能,為員工成長提供良好的平臺,每年邀請國內知名專家為員工和中層領導干部做專題培訓,升華思想,凝聚共識,提高素養。20xx年11月我院分期分批組織中層以上領導干部200余人赴北京參加了哈爾濱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尹梅教授做的“加強醫患溝通,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專題講座,廣大中層領導干部對講座內容進行了認真的梳理和總結,結合臨床工作實際撰寫了心得體會。大家一致認為聽了尹梅教授的講課對醫患溝通、醫患關系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認識,對“有效溝通、藝術服務、播種善良”的醫學人文理念形成共識,和諧醫患關系對推進國際旅游城市建設,打造“避暑山莊、和合承德”城市文化品牌具有深遠意義……我們從眾多的心得體會中摘錄了部分內容,與大家共饗。
加強醫患溝通是每位醫務人員必須具備的能力。在醫患溝通中,醫生應該起到主導作用,醫生的態度、儀表、精神狀態、語言的聲調等因素,都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的感受,都會直接影響患者的情緒。醫生良好的形象、熱情周到的服務、溫馨體貼的語言、文雅端莊的舉止,都能夠增加患者對醫院、對科室、對醫務人員的信任感,可以使患者充分感受到被尊重,有利于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