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常態心得體會(精選4篇)
中國經濟新常態心得體會 篇1
關于“新常態”的表述,對現階段中國經濟走勢的客觀基礎作出了新的研判,提出了經濟發展新階段對發展動力新的要求,也預示著我國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新的方向,因此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基于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背景和宏觀經濟基本走勢的判斷,作為基層工作者要在當前新形勢下,判定方位,理清思路。
新常態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由過去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換。我國在經歷了過去30多年將近10%的高速增長、總體上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以后,不僅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發生了變化,而且原有的以投資和資本擴張為主導、低要素成本驅動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勞動年齡人口和資本積累率的下降使潛在增長率降低將成為必然趨勢和常態,而長期以來積累下來的產能過剩、財政金融風險加大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減弱等幾個因素的疊加,都使得經濟不可能再維持此前的高速增長。也就是說,減速或換擋是經濟發展內在因素導致的必然結果。更為重要的是,與前期增長減速主要源于周期性因素不同,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減速主要源于經濟基本條件變化帶來的結構性因素,而這種減速也不能繼續簡單地沿用過往凱恩斯主義的總量需求政策了。
新常態意味著宏觀調控思路的轉換。除了原有的總量平衡外,結構調整、預調微調、防范風險和穩定預期將成為宏觀調控的“新常態”。適應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后中國新領導層在對現階段體制改革和經濟形勢特征提出全新的分析判斷基礎上,在宏觀經濟調控的內涵、目標、取向和政策工具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創新。中央的界定了“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為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的宏觀調控體系”,這與xx屆三中全會中“國家計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提法有了重要的區別;中央提出“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產業、價格等政策手段協調配合,提高相機抉擇水平,增強宏觀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但是沒有把產業、價格政策放在宏觀調控體系之內,這表明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調控職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在宏觀調控的目標方面,多次強調“穩”字當頭,并提出“上下限”論,體現了底線思維的宏觀調控方針。在宏觀調控的取向方面,今年初以來中央對經濟形勢作出了“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重要判斷,政策思路從過于重視經濟增長速度向更加重視結構調整轉變。與此相適應,在政策工具方面,從“全面調控”向“定向調控”轉變,瞄準運行中的突出問題確定調控靶點,在精準、及時、適度上下工夫,根據不同經濟部門和區域實際采取更有針對性的精準調控方式。
面對新常態,無論是各級政府還是企業,都需要調整心態,適應新的環境,正如所說的要有“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新常態標志著持續高速增長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意味著經濟增長總量指標的重要性下降,也預示著長期以來唯GDP增長馬首是瞻的政績考核指揮棒將會淡化使用,這將改變過去以經濟增長速度為目標的偏好與思維定式。政府將更多資源和精力用于廣義的發展如社會保障、民生福祉、文化建設、醫療教育等方面,強化中央所提到的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對于企業來說,在增長速度下降、產能過剩的年代,勞動力等低端要素不再是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過去依靠拉關系、走后門等尋租行為獲取資源的機會成本或難度也加大了,創新和研發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價值的創造才是企業立足的基礎,因此大多數企業都要面臨轉型升級。
中國經濟新常態心得體會 篇2
9月26日本人參加了縣委中心組理論擴大學習會,認真聆聽了南京大學洪銀興書記的講座,對中國經濟新常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結合工作實際,本人有了進一步的思考,現將學習體會匯報如下:
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即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就應當以科學而冷靜的態度直面現實:第一,要從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型情結中掙脫出來,以平常心態對待一個并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確實有效的增長速度。要重塑經濟增長的心理底線,認清經濟發展的規律。要清楚地把握當前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創新,是調結構,是追求經濟增長的結構效應,即通過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提升帶動經濟發展,而不是水平結構,即平面復制原來的產業結構。更不能迎合錯誤的速度情結而盲目刺激。必須明確,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重視就業,但這種就業應當是貨真價實的就業,而不應當是偽就業。
第二,在“新常態”下應當抓緊完成旨在建設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任務。經濟發展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微觀層面的事,是經濟規律自發作用使然。要正確處理宏觀調控和制度建設的關系。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看,相當多的宏觀調控是顧此失彼、按了葫蘆上來瓢,我們切不可過高估計了宏觀調控的作用,更不能讓宏觀調控耽誤了我們的改革。
第三,通過合適的制度安排,激發大眾的創新。對于中國經濟而言,一個產業空間很大,跟到人家后邊模仿著做的時代已經過去,中國經濟已經到了不創新就不能發展、就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程度。我們必須通過制度安排,例如平等進入、公平競爭;保護知識產權;淡化官本位;鼓勵適當的冒險;包容各種創新伊始的“異端”;杜絕各種尋租的機會,把企業家精神引導到真正的創新而不是官商勾結的尋租。
中國經濟新常態心得體會 篇3
日上午,在我縣縣委中心組(擴大)理論學習會上,南京大學**教授作了題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專題講座,觀點鮮明,分析透徹,講座內容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理論性和指導性,對我縣加快創新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結合自身實際,體會歸納為四要:
一、要經常深入一線,與群眾面對面了解情況,心貼心交流看法,深入了解黨的政策在基層的落實情況、基層工作存在的問題、項目推進中遇到的困難,認真傾聽群眾的呼聲,虛心征求群眾的意見,著力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矛盾和問題,做到情況在一線了解、工作在一線落實、問題在一線解決、作風在一線轉變。
二、要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積極探索幫扶長效機制,幫助村居理思路、強素質、建班子、定制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黨員干部要主動與貧困家庭結成幫扶對子,實施“一對一”幫扶,著力解決困難群眾具體問題,促進了村居的和諧與發展。
三、要堅持從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做起, 從群眾最期盼的事情抓起,通過蹲點、走訪調研、現場辦公、結對幫扶等形式,著力辦民生大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認真梳理群眾訴求,列出計劃、制定措施、逐件落實,切實做到辦好一批實事、解決一批難事、化解一批矛盾、樹立一批典型。
四、要把結窮親作為應盡義務,把辦實事作為責任所在,把促發展作為使命擔當,滿腔熱情地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進一步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強化為民意識、提升服務能力,樹立務實形象,為泗陽的和諧穩定、健康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經濟新常態心得體會 篇4
經濟新常態的第一個關鍵詞是“增速換擋”,即從高速到中高速增長。過去十年的高速增長主要來自兩大紅利的驅動。從供給端看,內部的人口紅利帶來了豐富的廉價勞動力,推升了儲蓄率和潛在經濟增速。從需求端看,外部的全球化紅利帶來了外需的爆炸式增長和外資的大規模涌入,奠定了外向型增長模式的基礎。但目前來看,內外兩大紅利正在加速衰退,甚至變為拖累。
經濟新常態的第二個關鍵詞是“結構調整”,即從失衡到再平衡。過去十年是結構失衡的十年。從產業結構上看,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產能嚴重過剩,而服務業產能卻嚴重不足。從需求結構上看,投資和出口超常增長,而消費占比不斷下滑。從區域結構上看,東部沿海地區快速崛起,中西部地區發展滯后。未來十年,必須通過優化結構創造再平衡的新常態。
經濟新常態的第三個關鍵詞是“政策轉型”,即從西醫療法到中醫療法。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速處于上行通道,經濟下行基本是周期性波動,決策者更傾向于從需求端入手,通過“大投資”、“寬貨幣”實現總量寬松、粗放刺激。這種思路類似于西醫療法,一生病就要吃止疼藥、打抗生素,對疼痛的容忍度低。從積極的一面講,西醫對癥下藥、藥勁猛,在治理危機時見效速度快。但是,從消極的一面講,這種療法治標不治本,而且是藥三分毒,長期使用西醫政策必然會產生不利的副作用,甚至造成嚴重的后遺癥。
通過學習,我認為當前形勢的要做好水務工作,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定期研究部署,搞好組織協調,緊緊抓住國家、省、市加大水利建設的有利契機,分階段,分批次完成各項水利工作,合理利用各種水資源,改變不合理的水系布置,形成規范的供水體系,完善各級配套,改善城鄉供水現狀,確保水利工程良性運行,發揮效益。
二是完善制度,突出主體。指導、督促鄉鎮建立完善供水體制,加大對鄉鎮水廠及相應配套工程建設的督促檢查力度,避免決而不干,逐步建立起村組自行管理、政府協調服務的組織形式,同時積極調動農民參與對供水水質、水壓、水量監督的積極性,保證供水工作的持續高效性開展。
三是創新方式、多元投入。主動適應當前水利建設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搶抓機遇,創新方式,爭取水利建設的大投入,大發展。
四是廣泛宣傳,深入發動。利用多種宣傳途徑,加大對水利建設工作的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對水利建設重要性的認識,以增強做好水利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重點加大對水利先進典型的宣傳推廣,激勵和調動、營造合力治水、除害興利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