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精神心得體會(通用6篇)
塞罕壩精神心得體會 篇1
20xx年3月10日,我與鎮干部一起觀看了弘揚塞罕壩先進事跡精神報告會。會議由常市長主持,我們首先觀看了塞罕壩創業歷程專題片,又聆聽了林場4名先進典型和1名媒體代表的事跡報告,最后市委周書記從深該理解弘揚塞罕壩精神的重要意義;認真學習弘揚塞罕壩精神的核心內涵;以塞罕壩精神創建魅力承德,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等方面做了重要講話。
雖然報告會只有半天時間,但那堅守奮斗,在恪盡職守中謀求發展;那無悔選擇,用青春成就綠色夢想;那勇于擔當,做新時代塞罕壩人;那無私奉獻,用真情摯愛呵護綠色園;我眼中的塞罕壩的先進事跡,深深的震撼著我。54年如一日,半個多世紀的堅守,三代人青春、熱血乃至生命的奉獻,只為履行“為首都阻沙源”的神圣使命;爬冰臥雪,風餐露宿,只為追尋那個“讓荒原變林海”的偉大夢想。如今,那一道道矗立于荒原之上的綠色長城,那一片片令人嘆為觀止的人間奇跡,便是幾代建設者用激情、智慧與汗水譜寫出的最美的創業華章。在塞罕壩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堅定的理想信念所蘊藏的巨大力量,也看到了無私奉獻與艱苦奮斗精神所煥發出的永不退色的光輝。
學習塞罕壩精神,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行動上要及時,通過多渠道學習,讀懂塞罕壩精神的實質,充分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充分發揮好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開拓創新、愛崗敬業的偉大塞罕壩精神。
一、艱苦創業,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塞罕壩建場54年來,之所以在“黃沙遮天日”的荒原上建成了百萬畝林海,最根本的原因是始終發揚塞罕壩精神,特別是領導干部,始終秉承勤儉節約,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新時代要求我們仍需拼搏、奉獻、流汗,仍需勤儉節約、艱苦奮斗;要克服驕傲自滿、盲目樂觀、小富即安的思想;要持之以恒、腳踏實地、埋頭苦干。
二、無私奉獻,培育忘我的獻身精神。
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為“小我”、“大我”、“忘我”三個層次,“小我”者,利已,只顧自己不顧集體;“大我”我,熱衷于為社會做貢獻,但缺乏獻身精神;只有“忘我”者,就是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樣,無私奉獻,工作中我們要做忘我的無私奉獻者。
三、科學求實,樹立與時俱進的觀念。
時代的發展和進步要求我們必須解放思想,科學求實,使發展的理念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我們要結合實際,努力學習,科學發展,引導干部職工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和做法中解放出來,為新的實踐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四、 開拓進取,發揚勇于創新的精神。
面對在新時期遇到的新問題,我們必須開拓進取、不斷創新。要始終保持敢想敢干、敢為人先的魄力,始終保持不甘落后、力爭上游的勇氣,始終保持堅韌不拔、持之以恒的韌勁。要堅持以創新的思路、創新的舉措、創新的機制解決發展中的難題,努力做到在觀念上有新飛躍,思路上有新突破,工作上有新標準,作風上有新改進,永葆蓬勃的朝氣、昂揚的`銳氣、浩然的正氣。
五、愛崗敬業,認真履行好工作職責。對于社區工作來說,涉及方方面面,責任重大,這就要求我們社區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明白事無小事,再小的事也是鍛煉自己的契機,從而提高自己的責任感,做每項工作,都要認真履行好工作職責,創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務。
我們一定要將行動自覺統一到市委的號召上來,以塞罕壩精神時刻鞭策自己,努力拼搏、無私奉獻、為社區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習塞罕壩精神有感
從衛星云圖上看下來,那一彎深深的碧綠,仿佛一只雄鷹翱翔云際,這里就是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氣溫-1.4℃、最低氣溫超過-43℃的高寒區,是內蒙古高原南緣和渾善達克沙地的最前沿,是距首都北京最近也是最關鍵的一道風沙屏障。52年來,在工作和生活條件都極端艱苦的情況下,幾代人堅守在那里,同土地沙化做著頑強的斗爭。他們用辛勤的汗水澆筑出萬頃林海。他們用偉大的智慧使塞罕壩長成了華北地區人工林規模最大、長勢最好、生態環境最優、經濟效益較高的綠色明珠。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人展示了如何完成這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我們要學習他們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開拓創新、愛崗敬業、使命至上的堅定信念。要學習他們直面困難、敢闖敢試的創新精神,攻堅克難、頑強拼搏、創新發展,在平凡的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業。要學習他們善做善成、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執著追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不懈努力。
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我們要做到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牢固樹立樂于奉獻的光榮感和責任感,將工作思維由被動應付向主動服務轉變,想干事、會干事、能干成事,在奉獻中不斷進步成長。
塞罕壩精神心得體會 篇2
一棵樹每年可貯存一輛車行駛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一畝森林一年可吸收粉塵20—60噸,1萬畝林地的蓄水能力,則相當于一座100萬立方米的水庫。樹的生態價值可謂非比尋常,而人的生態貢獻倘若積累起來,同樣非常可觀。
“一次塞罕行,一生塞罕情”,許多去塞罕壩采風和游覽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觸。這份精神熏染,源自于塞罕壩人“綠了青山白了頭”的忠誠奉獻,激揚于塞罕壩人“一年四季 長 在樹林里”的苦干堅守,落腳于塞罕壩人“每棵樹都是一個生命”的生態深情。塞罕壩人55年的平凡堅守、苦干興業,換來茫茫荒原變身百萬畝森林的驚天巨變,造就高寒沙地生態建設上前所未有的綠色奇跡。這個奇跡,是愚公精神的現實寫照,是艱苦創業的時代縮影,更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范例。
美麗中國的基石,不僅在于天藍地綠水秀山清,也在于千千萬萬顆像塞罕壩人一樣的美麗心靈。“同呼吸,共奮斗”,每個人其實都是生態文明音符的演奏者。我們也許不能都成為造林不斷、護綠不止的“生態衛士”,卻可以成為像塞罕壩人那樣珍惜生態、保護資源、愛護環境的積極行動者。觀山水則賦予山水以生命情感,在城市則裝點生活以自然情懷,不是所有的美景都在遠方,心間的生態意識,日常的環保行動,匯集起來就是一道亮麗風景。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對生活在其中的每個人來說具有同等的環境價值。然而不少人想的是:我享有生態,你去講文明。我們常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一些人卻只想自己乘涼后人栽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些地方卻只盯住金山銀山;誰污染誰治理,有的部門卻不斷掩飾污染回避治理……殊不知,生態環境一旦損毀必是失之長遠的“全輸”結局。無論是破解過度消費引發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的“公地悲劇”,還是減少只講享用和消費、忽視責任和義務的“搭便車”行為,關鍵就在于每個人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同和參與。今年3月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乘涼者,但更要做種樹者。言簡意賅,意味深遠。
當年的塞罕壩創業者,幾乎人人都能準確說出國家制定的林場建場目標:改變當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為減少京津地帶風沙危害創造條件。過去植樹造林,更多出自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樸素生態危機意識;如今增林擴綠,則是源自堅持綠色發展、追求永續發展的生態自覺。從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到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今天中國孜孜探索的,是一條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新路,是一場以綠色發展為先導的發展觀的深刻革命。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政府、企業、社會和公眾,誰都不應是例外。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人人呵護綠色、保護生態,力量匯集起來就是“綠色海洋”,時間積累下來就是社會風尚。讓生態意識融為公眾意識,生態道德成為社會公德,每個人心間的美麗愿景,一定能生長為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風尚。
塞罕壩精神心得體會 篇3
學習塞罕壩精神,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行動.上要及時通過多渠道學習,讀懂塞罕壩精神的實質,充分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充分發揮好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開拓創新、愛崗敬業的偉大塞罕壩精神。
一、艱苦創業、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塞罕壩建場xx年來,之所以在“黃沙遮天日“的荒原上建成了百萬畝林海,最根本的原因是始終發揚塞罕壩精神,特別是領導干部,始終秉承勤儉節約,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新時代要求我們仍需拼搏、奉獻、流汗仍需勤儉節約、艱苦奮斗要克服驕傲自滿、盲目樂觀、小.富即安的思想;要持之以恒、腳踏實地、埋頭苦干。
二、無私奉獻、培育忘我的獻身精神
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為“小我“、“大我“ 、“忘我“三個層次“小我“者利已,只顧自己不顧集體,“大我“者熱衷于為社會做貢獻但缺乏獻身精神,只有“忘我“者就是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樣無私奉獻,工作中我們要做忘我的無私奉獻者。
三、科學求實樹立與時俱進的觀念
時代的發展和進步要求我們必須解放思想科學求實,使發展的理念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我們要結合實際努力學習,科學發展,引導干部職工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和做法中解放出來為新的實踐和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四、開拓進取、發揚勇于創新的精神
面對在新時期遇到的新問題我們必須開拓進取、不斷創新。要始終保持敢想敢干、敢為人先的魄力、始終保持不甘落后、力爭上游的勇氣、始終保持堅韌不拔、持之以恒的韌勁。要堅持以創新的思路、創新的舉措、創新的機制解決發展中的難題,努力做到在觀念上有新飛躍,思路上有新突破,工作.上有新標準作風.上有新改進永葆蓬勃的朝氣、昂揚的銳氣、浩然的正氣。
五、愛崗敬業、認真履行好工作職責
在工作中要明白事無小事,再小的事也是鍛煉自己的契機,從而提高自己的責任感做每項工作,都要認真履行好工作職責創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務。努力拼搏、無私奉獻。
我眼中的塞罕壩的先進事跡,深深的震撼著我。半個多世紀的堅守,三代人青春、熱血乃至生命的奉獻,只為履行“為首都阻沙源“的神圣使命,爬冰臥雪,風餐露宿只為追尋那個“讓荒原變林海“的偉大夢想。如今,那一道道矗立于荒原之上的綠色長城,那一片片令人嘆為觀止的人間奇跡,便是幾代建設者用激情、智慧與汗水譜寫出的最美的創業華章。在塞罕壩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堅定的理想信念所蘊藏的巨大力量,也看到了無私奉獻與艱苦奮斗精神所煥發出的永不退色的光輝。
塞罕壩精神心得體會 篇4
xx日前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感人事跡,高度概括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的偉大號召,鼓舞和激勵全黨全國人民為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而不懈奮斗。
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始終牢記使命,扛起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重任。55年時間,塞罕壩從“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變為“河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鳥的樂園”,最根本的就在于塞罕壩人聽從黨的召喚,始終牢記修復生態、保護生態的歷史使命。今天,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新使命。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深刻銘記任何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的歷史教訓,必須深刻認識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以切實之舉踐行使命,以身體力行落實責任,匯聚起13億人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磅礴之力。
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堅持艱苦創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品格艱苦奮斗、攻堅克難。在當年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塞罕壩人吃黑莜面、喝冰雪水、睡地窨子,激發起的是“一日三餐有味無味無所謂,爬冰臥雪冷乎凍乎不在乎”的樂觀主義情懷;更堅持依靠科學精神解決高寒地區造林育林的技術難題,一代接著一代干,創造了從一棵樹到百萬畝林海的人間奇跡。建設美麗中國的進程中,無論是破除能源資源約束難題,還是償還生態環境欠賬,都不是一次沖鋒就可以解決的。但只要我們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傳統,發揚爬冰臥雪、以苦為樂的精神,發揚“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精神,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什么難題不能破解,什么大事不能干成?
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推進綠色發展,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歷經55年建設發展,塞罕壩展現出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的美好圖景,深刻印證了“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論斷,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今天,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緊迫而艱巨,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塞罕壩這一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范例啟示我們,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才能為子孫后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塞罕壩精神為標桿,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就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塞罕壩精神心得體會 篇5
從衛星云圖上看下來,那一彎深深的碧綠,仿佛一只雄鷹翱翔云際,這里就是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氣溫-1.4℃、最低氣溫超過-43℃的高寒區,是內蒙古高原南緣和渾善達克沙地的最前沿,是距首都北京最近也是最關鍵的一道風沙屏障。52年來,在工作和生活條件都極端艱苦的情況下,幾代人堅守在那里,同土地沙化做著頑強的斗爭。他們用辛勤的汗水澆筑出萬頃林海。他們用偉大的智慧使塞罕壩長成了華北地區人工林規模最大、長勢最好、生態環境最優、經濟效益較高的綠色明珠。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人展示了如何完成這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我們要學習他們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開拓創新、愛崗敬業、使命至上的堅定信念。要學習他們直面困難、敢闖敢試的創新精神,攻堅克難、頑強拼搏、創新發展,在平凡的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業。要學習他們善做善成、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執著追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不懈努力。
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我們要做到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牢固樹立樂于奉獻的光榮感和責任感,將工作思維由被動應付向主動服務轉變,想干事、會干事、能干成事,在奉獻中不斷進步成長。
塞罕壩精神心得體會 篇6
55載天道酬勤,譜出生態史詩;數十載矢志不渝,鑄就綠色長城。位于河北省最北端的塞罕壩,盡管在蒙古語里意為“美麗的高嶺”,可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這里被荒漠、流沙占據,最高氣溫33.4℃,最低氣溫-43.3℃,年均氣溫-1.3℃,年均積雪達7個月,年均無霜期64天,年均6級以上大風天數76天。55年的艱苦創業,三代塞罕壩人在極端困難的立地條件下,在140萬畝的經營面積上成功營造出面積112萬畝的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工林的綠色奇跡。如果把人工林按1米株距排開,可繞地球赤道12圈,不僅為京津筑建了一道防沙源、涵水源的綠色長城,也鑄就了“忠于使命、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偉大的時期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精神是由一個個鮮明具體的“坐標”組成,從而形成一個能夠長久涵養后人的“精神譜系”。革命時期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設時期的抗美援朝精神、好八連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紅旗渠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改革時期的女排精神、經濟特區拓荒牛精神、新時期創業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勞模精神……這些紅色精神猶如鮮活生動的歷史鏈條,把可歌可泣的中國精神串接起來,展示出來。
塞罕壩精神植根于140萬畝的塞罕壩土地,源于幾代成百上千名塞罕壩人的奉獻奮斗,成長于塞罕壩日益輝煌的綠色事業之上,契合了時代發展的要求,是這些紅色精神的傳承、光大和延續,是中國精神的時代表達和最新詮釋,成為永遠飄揚的精神旗幟。
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歌德說過,奇跡是信仰最寵愛的孩子。也正是沿著“忠于使命、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綠色發展”這條由“信仰”鑄就的道路,一代又一代塞罕壩人奮斗在塞北荒漠,用辛勤的汗水不斷澆灌,用堅韌的精神作為支撐,55年如一日,創造了屬于自己的奇跡。從“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茫茫荒原到“萬里藍天白云游,綠野繁花無盡頭”的美麗高嶺,塞罕壩精神的產生、發展到發揚光大,既是塞罕壩機械林場人精神風貌的生動寫照,又是時代發展所形成的精神財富。
當年貼在塞罕壩地窩子門框上的一副對聯:“一日三餐有味無味無所謂,爬冰臥雪冷乎凍乎不在乎——樂在其中”,充分表達了塞罕壩人戰天斗地的壯志豪情和樂觀主義精神,印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性和實用性,既給我們留下了一道怡人的綠色長城,也為我們筑起了一道精神長城。每個時代都有著不同的代表精神,但為追求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偉大精神是一致的,塞罕壩精神是當前時代精神不可或缺的關鍵組成部分,是中國構筑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之旗。
偉大的事業呼喚偉大的精神。一個前進的時代,總有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一個強大的民族,總有一種百折不撓的意志;一個崛起的國家,必然始終保持著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精神振奮則百業俱興,形神怠馳百事俱廢。今天,我們已經踏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經濟進入調整期、改革進入攻堅期、社會進入轉型期,各種矛盾疊加凸顯……這都要不斷爬坡過坎、攻堅克難,也必然伴隨調整的陣痛、成長的煩惱。如何以更大智慧與勇氣啃硬骨頭、涉險灘,完成艱巨繁重的社會轉型與改革攻堅任務?如何沖破思想觀念障礙,突破利益固化藩籬,不斷為創新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讓中國夢沿著綠色發展的航程展翅飛翔?這些,在塞罕壩精神中都能找到“答案”。
精神是時代最盛開的花朵。要成就偉大的事業,就要弘揚55年鑄就的塞罕壩精神,把其貫注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體現到創新創業的各個崗位中,化作永不停滯的血脈、永遠傳承的基因。這樣,追夢的腳步才會格外堅實,圓夢的力量才會更加澎湃,才會以厚重的奮斗底色托起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在“信仰”鑄就的道路上高歌猛進、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