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本論心得體會(精選7篇)
讀資本論心得體會 篇1
一次偶然,我發現了《資本論》這本書,于是我便把它買了回來。我喜歡讀著實體書的感覺,多讀點書總沒有什么壞處。
兩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讀完了,感覺這本書不適合在這樣寒冷的季節里研讀。其間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能夠讓人不寒而栗。盡管如此,我還是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起碼明白了,原先錢能夠是那么復雜的東西!以后的幾天,我一向試圖把我從它那里得到的知識整理出來,好讓自己的頭腦中有個比較直觀、清晰的印象,便于記憶和思考。我不打算專業研究資本和經濟,所以只要有個印象就足夠了。從《資本論》里,我似乎能夠看出一個古怪的植物狀社會體系來。這個體系的頂端是些厚厚的葉子,遮蔽了所有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投下無盡的陰影在根部。占整個體系絕大部分的根盤在深深的泥漿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統利用水分和養料,透過枝桿送至葉片上,而葉片將它們幾乎全部用于再生產,于是植物體便不斷長大。
無需解釋,根代表的就是廣大的勞動人民,他們不停地把各種自然資源轉化成社會財富,透過市場交換或租金――枝或桿,財富最終落到資本家――葉子――的手里,財富變成了資本,被重新投入再生產過程。為了吸取更多的養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葉子要得到充分的陽光和空氣,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桿亦隨之長粗,變長。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漸成為一棵棵參天大樹!植物不能沒有根也不能沒有葉,社會不能失去上層的資本階級,更不能失去下層勞動大眾。問題在于,植物是一體的而人不是,由人構成的社會不可能像植物那樣安靜地生長。社會要發展,方向是平等,但照這種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讀資本論心得體會 篇2
偶然的機會,在一個網站里發現了《資本論》的電子書,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我的電腦中。我喜歡這種閱讀方式,多讀點書總沒有什么壞處。兩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讀完了,感覺這本書不適合在這樣寒冷的季節里研讀。其間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能夠讓人不寒而栗。盡管如此,我還是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起碼明白了,原先錢能夠是那么復雜的東西!以后的幾天,我一向試圖把我從它那里得到的知識整理出來,好讓自我的頭腦中有個比較直觀、清晰的印象,便于記憶和思考。我不打算專業研究資本和經濟,所以只要有個印象就足夠了。
從《資本論》里,我似乎能夠看出一個古怪的植物狀社會體系來。這個體系的頂端是些厚厚的葉子,遮蔽了所有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投下無盡的陰影在根部。占整個體系絕大部分的根盤在深深的泥漿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統利用水分和養料,透過枝桿送至葉片上,而葉片將它們幾乎全部用于再生產,于是植物體便不斷長大。
無需解釋,根代表的就是廣大的勞動人民,他們不停地把各種自然資源轉化成社會財富,透過市場交換或租金--枝或桿,財富最終落到資本家--葉子--的手里,財富變成了資本,被重新投入再生產過程。為了吸取更多的養料和水分,根僅有往地下越扎越深;葉子要得到充分的陽光和空氣,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桿亦隨之長粗,變長。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漸成為一棵棵參天大樹!植物不能沒有根也不能沒有葉,社會不能失去上層的資本階級,更不能失去下層勞動大眾。問題在于,植物是一體的而人不是,由人構成的社會不可能像植物那樣安靜地生長。社會要發展,方向是平等,但照這種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怎樣辦不明白。由科技發展帶動的社會生產力是社會關系發展的基礎推動力,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產品的增多,不能作為再生產原料的產品就務必被消耗掉。但勞動人民無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資產階級為了盡量提高社會的再生產率也不倡導鋪張浪費,植物形的社會其實就是節儉的社會。
可是,科技的發展不會所以止步,生產效率的升級也是必然,若不思考自然資源的枯竭及大規模毀滅性的戰爭或災難,這個社會體系早晚要被自我生產的產品撐死!樹木不可能無限制地長高,并非因為時間不夠;相似結構的社會體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敵人太強!
讀資本論心得體會 篇3
最近讀了資本論縮譯版的第一卷。
資本論在中國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間聽別人說一個共產黨員沒有讀過資本論還叫共產黨員嗎,并且資本論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為德文——英文——中文,這當中有著很多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譯學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我的見解。可是鑒于本人本事與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樣求甚解,所以選擇了一本中文縮譯版。其中幾點令我印象頗深。
工作日有一個最高極限。這個最高極限取決于兩個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一天必須有一部分時間用來休息、睡覺、吃飯、盥洗、穿衣等,以滿足身體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會界限。工人必須有必須的學習文化、照顧家庭以及參加社會活動的時間,以滿足精神的和社會的需要。但機器消滅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
機器本來是縮短勞動時間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時,卻成了延長工人勞動時間的最可靠手段。計時工資是用直接的勞動持續時間來計算;計件工資用間接經過必須時間內生產的產品的數量來計算。其中計件工資是資本家克扣工資和進行欺詐的最豐富的源泉,是資本家最適合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工資形式。
資本的積累,一方面使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則是相對過剩人口很多存在,從而擴大品貧富差距。而越來越多相對過剩人口對在業人員造成極大的壓力,迫使在業人員不得可是度勞動和忍受資本家的擺布。發達的生產力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在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公有制比較起來,社會公有制自然是一個長久的多,艱苦的多,
困難的多的過程。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群眾,而社會公有制則是人民群眾剝奪少數掠奪者。《共產黨宣言》最終呼吁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不可否認,資本論是站在無產者的角度上的。亞當斯密,凱恩斯,馬爾薩斯等經濟學家則站在資本家角度上的。并且當代的資本主義國家也經過各種手段:國家宏觀調控,社會福利系統來弱化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此刻你存在以下問題嗎?你的工作日超過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時間嗎?你的工資形式是計件工資嗎(“跟項目走”或者叫“多勞多得”)?中國不是資本主義國家,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究竟為何?資本主義社會是這樣的,那社會主義社會又是怎樣的?沒有讀過《國富論》不懂資本主義,沒有讀過《資本論》不懂社會主義。看來對于《資本論》后兩卷還是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讀資本論心得體會 篇4
《資本論》是很“大”很“深”的書籍,我買的是編譯局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書籍,很晦澀,坦白來講,看到17章,跟自己內心鏈接極少,閱讀的體驗感也挺差的。當初想去看經濟學的書籍,本來選的是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后來覺得資本是個很大,很有意思的東西,很有格局和氣象。所以想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讀讀看。
讀下來總體的感悟是:一是會讓自己比較理性地去看待商品和貨幣,勞動和資本。其實所有公司里員工和老板的關系都是資本主義雇傭勞動的剝削關系的,無法否認。
二:會讓我有危機感,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從來都是血腥和殘忍的,財富的游戲也是:零和游戲”,看到這些事情的本質后,我看待人生沒有之前那么地美好,“落后,就要挨打“;
一個農民家庭出來的孩子,一出生就是注定要努力奮斗的,而且是要付出很大很大努力。這是我們降落到這個家時的“前業“,也可以稱之為命。在這個點上不分男,女的,可能有人覺得女孩子嫁個有錢的老公一輩子衣食無憂就行了,這個是比較淺層的想法,女孩子在年輕的時候是有好皮囊,可以因此獲得男人的.贊美,可以獲得男人的愛,以為可以獲得男人的一切。
這個想法會讓女人受很多苦,青春韶逝。馬斯諾5個層次的需求里面講到:友情,愛情,性親密是基于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上的,這也展示:愛情的不穩定性。其實生命本來就是無常的,而在所有無常中我們能夠把握的有常就是持續性地奮斗,不管外面驚濤大浪,還是身居高位,我還是默默堅守我心里那一塊,這是保底的策略。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其他人,不管是父母,還是愛人,都是對自己生命的浪費,對他人生命的不負責任。
讀資本論心得體會 篇5
《資本論》,是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經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資本論》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將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作為一種結合生產關系解釋分配關系的學說,不僅僅對剝削問題作了科學分析,也為科學解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各階層人民的實際作用和應得利益奠定了理論基礎。可是,我們應當看到,目前它面臨著來自兩個方面的挑戰,一個是一些人試圖借助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分配理論,否定剩余價值論的學術成就;另一個是一些人將剩余價值理論看成是不需要隨社會經濟條件變化而發展的自然科學理論,從而窒息了剩余價值理論的發展路徑。所以,針對上述挑戰做出回應,深化對剩余價值理論的認識,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對于剩余價值論的本質解釋,馬克思在分析商品價值構成結構時,以往提出過一個十分著名的公式:C+V+M。C是指生產資料包括設備、原料等的價值,V是以工資形式出現的勞動力的價值,M是以企業主利潤形式出現的剩余價值。馬克思認為,C作為投入資本,只是把所購買的設備、原料等的價值轉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沒有增加新的價值量,僅有工人付出的活勞動的價值V,才是創造出新價值M的唯一因素。馬克思由此說明,企業主的剩余價值或利潤,是由雇傭工人的勞動創造出來的,而這種創造過程并沒有得到任何工資補償。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剝削現象的描述實際上是實證和抽象兩種方法并用
的,雖然剩余價值理論未能確立,但并沒有影響《資本論》成為工人的圣經,原因在于:
第一,剝削現象是客觀存在的,是工人切身體會到的。馬克思把工人勞動創造的價值形象地說成,一部分是為了彌補勞動力再生產的“必要勞動”,另一部分是為資本家創造的“剩余勞動”,十分直觀并且簡單明了,很容易使工人理解。第二,馬克思雖然不是憑借嚴密的邏輯力量證明了剝削現象的存在,但在《資本論》中列舉了很多駭人聽聞的事例,描述了資本家對工人進行殘酷剝削的事實,這種實證方法的巨大力量彌補了他的抽象思維方法的缺陷,甚至使許多虔誠地信奉他的理論的人,對剩余價值理論的科學性,從來沒有產生過絲毫的懷疑。也就是說,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雖然失敗了,但他用實證的方法對剝削現象的描述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終還是實現了寫作《資本論》的根本目的。在馬克思看來,資本家總能獲得剩余價值或利潤,資本家永遠是資本家,而工人只能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只能絕對貧困下去,工人永遠是雇傭工人,兩者之間不存在轉化的條件,他沒有為勞資關系互相轉化供給理論依據,不能解釋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逐步緩和以及工人階級相對貧困化的現象。按照瓊?
羅賓遜的理論,財產的私人壟斷導致剝削的產生,壟斷條件如果發生改變,既可能使有的資本家因為破產而淪為雇傭工人,也可能使有的工人因為勞動成果的積累而發展成為資本家,她的理論既能夠解釋勞資關系的對立,又能夠解釋勞資關系的轉化。在我國現實生活中,資本所有者與勞動者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勞動者同時也可能是股票持有人,許多人已經具有勞動者和資本所有者雙重身份。瓊?羅賓遜從壟斷或不平等競爭的社會關系中解釋剝削現象,其理論具有廣泛的適用性,不僅僅能夠說明以資本為手段的剝削,還能說明以其它壟斷條件為手段的剝削,尤其是能夠解釋貪官污吏憑借手中的權力來攫取社會財富的“權力剝削”行為。剝削是以必須社會的價值確定為基礎確立起來的經濟范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剝削現象的產生雖然以不等價交換為前提,但不等價交換現象不都是剝削現象。這是因為,在決定市場價格的壟斷和競爭的諸多因素中,包括自然壟斷因素、歷史構成的壟斷因素、人為的壟斷因素、社會制度造成的壟斷因素、商品交換過程中偶然出現的壟斷因素、供求關系變化引起的壟斷因素,等等。市場主體利用這些壟斷條件參與競爭就會出現不等價交換,顯然不能把這些不等價交換現象都當成剝削現象。由于經濟行為都包含著對壟斷條件的利用,因而從利用壟斷條件進行競爭這一點上,不能區分剝削與非剝削兩種不一樣的經濟行為。社會主義承認市場經濟中價格機制的調節作用,就必然承認在必須范圍內和必須程度上的不等價交換的合理性,亦即承認市場主體利用價格經過正當的壟斷和競爭獲得必須利潤的合理性,并在法律制度上予以保護。利潤作為商品的成本與收益之間關系的表現,同時也體現著市場主體之間的收益分配關系,是市場經濟的特有現象,不是資本主義的特有現象。
如果消滅了利潤,市場經濟就不存在了。無須否認,肯定在必須范圍內和必須程度上不等價交換的合理性,就包含著承認勞動市場在必須程度上的不等價交換的合理性,從勞動市場本身就存在著買方壟斷因素的事實來看,這就等于承認必須程度的剝削現象存在的合理性,因而歷史地、發展地看,社會主義是限制和逐步縮小剝削范圍直至最終消滅剝削現象的長期發展過程。按照現行的法律規范來衡量,社會所允許的勞動市場以及其他市場的不等價交換現象,在性質上不屬于不正當競爭的行為,也就不屬于剝削現象,僅有超出法律限定范圍和程度的不正當經濟行為,才屬于不合理的經濟行為。由于剝削是包含著道德標準的經濟范疇,僅有根據不一樣的社會狀況或歷史階段才能作出準確的解釋,因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不能把利潤完全看成是剝削的結果,而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賦予不一樣時代的剝削概念以不一樣的涵義。
傳統意義上的剝削是指買賣勞動的不等價交換關系,只要是以勞動市場的買方壟斷為基礎的不等價交換,就是對賣方勞動成果的剝削或侵占,只要勞動作為商品來被動地出賣,本身就意味著剝削。從這個意義上說,解決勞動不該成為商品的問題,徹底消滅剝削現象,是社會主義社會長期的歷史任務。剝削作為對我國現實的一種經濟現象的理論描述,是以承認勞動買賣關系存在著不等價交換為前提的,是指買賣勞動超過必須限度的不等價交換關系,勞動的買方壟斷不直接構成剝削,僅有利用壟斷條件超過了規定的界限才構成剝削,這是現階段確定剝削行為的客觀標準。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消滅一切剝削現象,包括利用勞動市場的壟斷條件進行剝削的現象,使勞動不再具有商品的屬性,勞動者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成為名副其實的社會主體。
社會主義現階段的目標,是把傳統意義上的剝削現象控制在必須的范圍內,承認勞動市場必須程度的壟斷具有合理性,把超過規定界限的勞動市場的壟斷視為剝削現象,并依法予以取締。這就決定了我們所說的消滅剝削現象,不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烏托邦,而是把夢想與現實辯證統一齊來的實際運動和發展過程。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僅僅把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去實行,將其看作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并且更重要的是,把社會主義當作一個從初級階段逐步發展到高級階段的漸進的歷史發展過程,不可能短期內就能到達夢想的目標,最終消滅剝削現象必然要經過相當漫長的歷史階段和艱難困苦的奮斗歷程。我國經濟學界關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五十年間的五次討論,留給人們的思考和關注是深刻雋永而又經久不息的。
總的來說,盡管每次爭論的主題不完全相同,但爭論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從科學指導思想的基礎上,跟隨時代的變化,堅持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從取得的成就來看,勞動外延的擴大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第三產業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科技人員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企業主的勞動是否也有創造價值的一面,這些問題從馬克思的有關社會勞動和管理勞動的二重性的論述中都能夠找到支持的證據。并且從邏輯的推演和歷史演進的角度,這些勞動成為價值的源泉并不真正構成問題。幾十年來關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爭論取得的重大進展。為“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指明了方向,積累了很多豐富的理論財富,為創新勞動價值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讀資本論心得體會 篇6
許多年前,我們在高中時代聽老師講過剩余價值學說,但從沒讀過《資本論》的原著。我想即便那時讀,也不會理解的,因為我們沒見過或者說沒有親身體驗過資本主義社會。自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一直都是西方資本主義不歡迎的人物。在中國,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資本論》很少有人去讀了。
我以前一直以為《資本論》是純經濟學著作,光那么厚,就讓人望而卻步。不久前前,從新聞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在許多人特別是西方國家的人們當中,掀起了一股重讀《資本論》的小熱潮。我很好奇,為什么那么多長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們會重新審視這部革命著作?我順手拿起那本靜躺在我書柜上許久的《資本論》,隨便打開一頁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資本論》并不是深奧難懂的經濟理論,是平常易懂的 ,更是無比貼近現實社會的,書中引用的事件,無不在真實生活中得到應驗。于是,我立馬沏茶,在新居的書房里匆匆讀了起來。
《資本論》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瀾,他真的是一部底層工農群眾的《圣經》。他帶給我的第一感受是:毛澤東是對的!我明白了他為什么堅決不讓走資本主義道路,把資本主義消滅在萌芽狀態。《資本論》不僅總結了分析了資本主義的性質和一般規律,而且揭露了許多血淋淋的事實。讀著那一件件具體的事件,我在想,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國嗎?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國。馬克思寫《資本論》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后的國家避免那樣血腥的事情發生。我現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幾段話抄在這里,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示:
“資本主義生產的自然規律,引起社會的對抗。這種對抗已經發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來說,并不是我們這里的問題。這里的問題是這各種規律本身,是這各種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并且貫徹下去的趨勢。工業比較發展的國家,不過為那些更不發展的國家,顯示出它們自己未來的形象。”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揭露近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一個社會即便已經發現它的運動的自然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一個法令來廢除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夠把生育的痛苦縮短并且減輕。”
類似的章句還有許多,一下子不能如數摘抄,我會在回帖中貼出那些振聾發聵的語句和結合現實社會的感想。
如今,資本家們在惶惶不可終日,瘋狗般反對國進民退之時。猛然想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一個叫馬克思的德國猶太人預言了他們的埋骨之所!!!
于是,政要顯貴們也紛紛捧起《資本論》,迎接革命導師在當今世代的華麗出場!——
讀資本論心得體會 篇7
資本論研究的對象是什么?馬克思說:“我眼在自身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資本論》是以闡述馬克思自己對資本主義經濟產生,發展,滅亡的規律的學說為主題,同時也對資產階級的經濟學說進行必要的批判,它和《政治經濟學批判》都是以資本主義方式為研究對象,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
《資本論》這門科學的開頭是艱辛的。一:《資本論》開頭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而不是資本主義經濟已經發育的機體。細胞不僅體積小,而且形態,結構也不同于已經發育的機體。解剖分析資本的細胞,進而找出由細胞到集體的內在聯系,這比觀察已經發育的機體難得多。二:《資本論》研究的對象是社會現象而不是自然現象。自然現象可以用化學的物理的方法進行直觀的分析研究,這比直觀分析研究要難的多。
馬克思《資本論》分為三卷,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社會再生產過程由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統一組成,社會生產關系也相應的有這四個環節統一組成。《資本論》的第一卷研究的資本早直接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生產關系,包括生產資料的資本家所有制,工人勞動的個人所有制形成,資本家階級工人階級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所處地位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發展變化規律;第二卷研究在流通過程中所發生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包括但割資本的存在形態及其循環周轉的規律,社會總資本內部,各部門之間以及社會生產社會消費之間的分割比例和交換關系的規律;第三卷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中的各個產業,資本之間,產業資本,商業資本,生息資本之間,職能資本家和地主階級之間在生產分配交換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剩余價值在資本家和地主階級之間的分配規律以及分配關系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統一的關系。因此《資本論》在全面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的經濟科學,其中重點是研究直接生產過程中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交換關系。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主要以英國作為力爭來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但它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般規律,適用于一切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發展比較落后的國家,雖然還要遭受封建主義的折磨,但資本主義經濟畢竟已有相當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規律對這些國家的經濟也是起作用的,那里的無產階級革命或遲或早要爆發。《資本論》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產生發展滅亡的規律的科學巨著。在《資本論》里所涉及到的人只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一定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由于他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資產階級心中最卑鄙最惡俗的感情,把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庸俗經濟學家召喚到戰場上來,竭力反對實事求是的自由的科學研究,但絕不能因此就用玫瑰色描繪資本家和地主的面貌。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一種不以人們一直為轉移的客觀歷史過程。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社會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所以揭示客觀歷史發展的必然,不能從個人的思想行為中尋找依據,而應當實事求是的去研究客觀歷史過程中內在的必然的聯系。
馬克思說;”在第一卷中,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但是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并沒有結束資本的生活過程。在現實世界里,他還要有流通過程來補充,而流通話過程則是第二卷要研究的對象,因此第二卷是《資本論》全書中連貫前后的中間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在第二卷中所研究的資本仍然只限于產業資本,只有在第三卷才分析其他資本。第三卷說明的各種資本形式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不同資本的相互行動中,在競爭中,在生產當事人自己的普通意識中所借一出現的形式是一步一步更加接近了。
《資本論》是一部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不朽著作,是“國際工人階級的圣經”。馬克思為了寫作者本著作貢獻了畢生的精力,恩格斯為此書的寫作編輯和出版業付出可大量的勞動。《資本論》問世一個世紀以來世界形勢發生可巨大變化。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已經發展到國家壟斷的新階段;一些國家的工人階級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有的以取得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有的正在進行艱苦的革命斗爭。在我國,由于毛澤東同志吧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用來指導我國的革命和建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僅取得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而且正在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