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翻譯心得體會(精選3篇)
英語翻譯心得體會 篇1
每當朋友知道我在廣外高翻翻譯專業的時候,他們一般會接著問:“你是翻譯什么語言的?”可見,挺多人對廣外高翻還是不太了解的。所以首先呢,要跟大家明確一些高翻學院的信息—廣外高翻學院本科只有一個專業:翻譯專業,但不是各種語言的翻譯,是英語和中文。
對于高翻學院另一個最常見的錯誤就是填報志愿。在高考后那本厚厚的報考指南的書里,廣外有兩項專業很讓人混淆——“翻譯”跟“英語(高級翻譯)”。因而經常有想報高級翻譯學院的同學填錯了志愿。這里讓我來解釋一下:
“英語(高級翻譯)”是英文學院的英語專業,高級翻譯方向;
“翻譯”才是高級翻譯學院的翻譯專業。
所以想報高翻學院的同學們記住了,填的是“翻譯”。
那么,這兩個專業有什么區別呢?這樣來說吧,英文學院的英語(高級翻譯方向)的.學生畢業拿的是英文文學學位,高翻學院的學生畢業拿的是翻譯文學學位。也就是說,前者的專業是英語,翻譯是方向,而后者的專業是翻譯。
正如一位學姐說的“專業選得好,天天過得像高考”,翻譯專業的學生日子過得并不輕松。一方面,翻譯是需要不斷練習,通過日積月累的努力才能見成效的;另一方面,翻譯要求扎實的語言功底和較寬的知識面,這使得我們需要不斷地去學習語言,去了解盡可能多的知識。我自身對翻譯專業的感覺是:前途是光明,道路是相當艱辛的。也因高翻學院是各種學霸出沒之地,學習氛圍是相當不錯的。當然,競爭也是存在的。
高翻學院最特殊的一點,就是研本一家親。在高翻這樣一個小學院里,本科生跟研究生交流接觸的機會相當多。研究生跟本科生一起參加各類體育、學術比賽,一起辦迎新晚會。很多人都說高翻學院的迎新晚會是最溫馨的。
英語翻譯心得體會 篇2
獲悉全球俄語筆譯文學翻譯大賽的相關訊息后,我就決定要參加這次比賽,對于廣大的俄語學子來說,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展現自己的機會。
20__年三月份我滿懷激動地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文學翻譯之旅,首先通讀全文,排查生詞,再根據文章上下文從我的腦子里搜刮合適的詞句來表達原作者的意思。在這期間要考慮到中俄文化差異,熟語諺語中俄采用的不同形象等問題。原來我一直不喜歡讀翻譯文學,因為總是覺得怪異,文字,表達通過翻譯后變得不那么行云流水。自己翻譯了之后才知道翻譯的苦!
大概四月份我完成了我的初稿,我恬不知恥地以為自己翻譯得還不錯,于是甚至都沒有校對重讀就發給了敬愛的華老師,當時華老師正在西伯利亞學習進修,百忙之中抽空幫我修改了譯文,委婉地質疑了我的中文水平并要求我仔細斟酌后修改譯文,我經過兩個星期的修改后,又進行了一次大膽嘗試――我再一次把譯文發給了華老師,華老師再一次對我的中文水平表示擔憂。于是至今我也沒敢把譯文發給華老師,而是向我在俄羅斯的閱讀老師伊琳娜尋求幫助,老師非常認真熱心地幫助了我,她用俄語給我解釋了文章的風格和主旨,大晚上的還在幫我操心我的翻譯,如果不是這兩個老師,我覺得我不會在這一次翻譯中了解到翻譯的艱辛,不論何種翻譯都需要大量的準備,不能浮躁,要靜下心去體會,嘗試和作者建立起思想的橋梁。
不論最后結果如何,在翻譯的過程中很開心能有這兩位負責、博學、專業能力強的老師的幫助,我覺得我收獲到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并且開始享受翻譯的過程,這些比拿獎還要讓我滿心歡喜!
英語翻譯心得體會 篇3
從業以來,僅就筆譯而言,做得還算進退自如。當初興趣使然,毅然決然半路出家做了翻譯,現在想來,有些沖動和冒險,但應該說這是一次正確的選擇。走到今天,除了機遇外,應該還有其必然性。我擬從一個非語言專業譯者的角度談談自己對翻譯工作的理解和認識。
一、 選準方向,打好基礎
有些人認為,只有外語專業的才能做好翻譯,翻譯就是翻譯文學作品。在世界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這種看法顯然是不全面的。從翻譯需求來看,主要還是實用類翻譯,如科技、財經、法律等。具體到某一翻譯類別,如果沒有深厚的經驗積累或者相應的專業知識,想勝任愉快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建議翻譯新手在從業伊始就應該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專業背景等,選擇一個翻譯主攻方向。經營某類翻譯久了,不僅質量有保障,速度也能上得去,從成本效益角度來看,是相當劃算的。
以我相對熟悉的法律翻譯為例,我中英文法律文本的閱讀量至少達到百萬字的數量級。閱讀可以幫助我了解法律概念、原理,不同法律文本的風格,甚至對法律推理也有所了解。有了閱讀積累,應對實際工作的時候,就能比較輕松自如。對我來說,翻譯工作最難的部分不在實際做翻譯,而在做知識儲備。一方面,我想加強對某一法律領域(如仲裁/訴訟)的了解,做到翻譯時心中有數,不會稀里糊涂;另一方面,我要根據公司業務的發展,閱讀相關材料。這種準備工作量之大,有時令人心生畏懼。
我心目中最理想的翻譯人才模式是 專業知識+語言能力,我甚至覺得現在的翻譯碩士教育也應該有一定的針對性。比如說,如果培養方向以財經為主,則可以考慮開設基本的財經、金融雙語課程。
二、學會研究,體現專業
我們閱讀中文文本時,如果遇到不太理解的詞語、概念,可以跳過去,甚至整段整段地跳,或者知道個大概就可以了。但是,要將中文譯成英文,遇到這種情況,就算想跳也不能跳,否則還要翻譯做什么?翻譯的價值從何體現?這時翻譯就要做研究。不是簡單地查一查字典、搜一搜網絡,而是要準確理解相關詞語的確切內涵,必要時甚至要閱讀相關的英語語篇,了解它在具體語境中的運用。研究的層次不局限于詞語,還可以上升到語篇。比如,我就在互聯網上找過十個版本左右的英文保密協議,找過多個版本的英文起訴狀,研究它們語篇風格和實質內容的異同。
有時聽人感慨說,翻譯到了一定階段,就會遭遇瓶頸。我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不斷學習和研究。舉例來說,如果時事新聞漢譯英的時候遇到困難,我們可以閱讀國內外的多種相關報刊雜志,一定可以找到多種可供借鑒的譯法,并通過比較,判斷出最優譯法。
三、注重細節,精益求精
翻譯工作最終體現為譯入語的字字句句,甚至標點符點上。在細節方面(特別是標點符號和空格),本地化翻譯做得非常好,我覺得可以向全行業推廣。
同一原文,不同譯文,如何分出譯文的優劣高下?假設兩個譯者的水平非常接近,有時候,一兩個關鍵詞的處理,就能看出譯者下了多大功夫。比如,approval作為可數名詞,在一定語境下是表示“批準件”的,甚至可以結合具體交易細化為“批件”、“批文”或“批函”。又如review,律師review一個文件,可以說是“審閱”;審計師review一個賬目,實際上是在“復核”;上司對下屬做performance review,實際是對下屬的工作表現做“評價”。再如,一定語境下,issue到底是“簽發”還是“頒發”?approve到底是“批準”還是“核準”?考慮到動作主體、搭配習慣等,應該還是存在最優譯法的。
四、題外話
常聽見同行抱怨,說翻譯不被理解,不受重視。我以為解決之道在于,一方面,翻譯從業者要主動向業外人士解釋說明翻譯工作的難處,為自己、為行業爭取理解、贏得尊重;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我們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讓人知道,專業翻譯做出來的東西就是專業,成為一個專業翻譯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