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加心得體會(精選8篇)
互聯網加心得體會 篇1
馬爾克斯曾說:“只有洗去心靈的霧氣,榮光才能照亮最初的夢想。”當慈善不再是一束留有余香的玫瑰,當鍵盤便捷的敲擊淡薄了那份濃情;當鋪天蓋地的評論曲解了捐助的初衷。請握好那份最初的善意,堅守屬于自己的榮光。
在互聯網的推動下,中國的慈善事業實有極大的發展。歐美的大資本家似乎總較國人更樂于將資產捐獻給慈善機構。這種現象長期被片面地理解為國人善心的缺失。盡管這確實有一定道理,可我們更應反省隱藏在背后的慈善捐助渠道不完善。慈善只能集中在“小眾”“小款”,遏制了人們的積極性。而互聯網改善了這個問題。因而,從擴大了慈善社會基礎的角度上講,它是不應被批評的。
然而絕大多數人對“互聯網+慈善”的反感就由于互聯網的加入從私人行為變為了一定性質上的公眾行為。“羅爾事件”原為一名父親為患白血病的女兒募集善款,卻被人肉出擁有三套房產“根本不差錢”。由此引發輿論的“血雨腥風”無論是對當事者還是捐助者都是有所傷害的。無論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對大部分捐助者來說,只求感受到那份“雪中送炭”純粹的助人之樂,被救助者的實況有時可能并不那么重要。又如之前企業家捐善款給美國腦科學研究引發熱議,使原本并不分國界的善心被貼上了“不愛國”的標簽。伍爾夫說過:“他人的思想是我們的監獄。”面對人群的評價,不能以物質改變為責怪,要修筑的,是自己的心靈,以經起如雨的評價。
互聯網還從捐贈方式方面改變了慈善的面貌。國人傳情達意雖含蓄內斂,但喜眉目相對,切實感受到手心的溫暖。鍵盤上的捐贈快捷的同時也舍去了這份真實的溫度。慈善可能只是化為了賬戶中減少的數字,只有心頭空落,而無暖意塞心。但蘭秀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梅傲霜枝,不以雪打而凋露。剝去了切切實實的捐禮之道,余下的便是純粹的善意。這種善意從心而生,不求回報,因而顯得更為美好動人。
去除了對互聯網的偏見,筑起了對惡意評價的籬墻,找到了慈善最本質的源頭,便匯為一句:善由心生。外物皆如霧氣,在喧囂塵世外,有一個寧靜的天地,一個屬于本善的天地。
互聯網加心得體會 篇2
互聯網是一個新的無形世界,深入到我們學習生活中,工作中我們通過電腦,手機等進入網絡世界,享受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無窮便利。
我們通過互聯網了解問題。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網上的文字,圖片,視頻等把世界多彩的面貌生動形象的展現在我們眼前。
我們可以上網查詢各種知識以補充課本的不足。可以在網上參加網絡學習的課程,接受遠程教育。
我們可以在網絡上看電影,聽音樂,玩游戲的,滿足日常娛樂需求,通過網絡,我們可以便捷收發電子郵件,應用微信,微博等工具與朋友在網上聊天,視頻通話垃圾生活的距離,我們還可以在網上購物,開展電子商務。
網絡使世界變成了地球村,他改變了社會結構的經濟運行方式,也改變了咱們的行為模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寬闊了,咱們實現理想的道路。
小明是七年級學生,學習認真努力,對老師布置的作業都一絲不茍地完成,對自己不理解的問題,一定要弄清楚,平時都是爸爸媽媽給他輔導功課,但他今天遇到了一個難題,爸爸出門不在家,媽媽不在家,奶奶是在家,但他對他的功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辦呢?小黃皺著眉頭,忽然他眼前一亮,因為他想到同學們經常開玩笑說的一句話;“有問題找度娘”于是他打開電腦輸入要查找的問題……最終他的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
考入重點高中是小海的希望,父母也對小海寄托了很大的希望,為了方便他學習,父母在家里給他買了電腦,為了方便聯系他,又給他買了智能手機,起初小海還能按照父母規定有節制的生活,但到了后來,越來越被網絡世界吸引對上網到達了癡迷的程度,他一回到家就坐在電腦前玩網絡游戲,在課堂上經常掏出手機和網友聊天,靜靜的他的成績下滑,性格也開始變得內向,以前那個開朗,樂觀,上進的小海已經不見了,考上重點高中的愿望也化為泡影。
癡迷網絡的青少年道德觀念,容易淡化道德素質下滑,一些人甚至會走上犯罪的深淵。
互聯網加心得體會 篇3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已經迅速融入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了簡便。
家里的爺爺有一次因為想看鼓詞卻又不會按手機而感到苦惱,我回家以后,看見爺爺并沒有像以往興致勃勃地坐在沙發上看電視,而是躺在床上休息,感到很奇怪,趕緊問道:“爺爺,您不舒服嗎?”
他見我回來了,搖搖頭:“我可舒服的很,只是這電視罷工了,我也沒法聽鼓詞了,你看你會弄不?”他將手機遞來。
我拿起手機,進入“百度,”鍵入“溫州鼓詞,”然后打開來,爺爺便可以聽了,爺爺聽著,我便回屋去了,費盡心思地想著老師所布置的作業,怎么寫?一點印象都沒有,什么習俗呀?就在我打算隨便寫寫時,心中突然想到一個“辦法”查電腦呀!可是心中又閃過媽媽的一句話:“不可以上網查答案,那不屬于你!”于是我之豪自己去嘔心瀝血地想著思路……
“砰”,媽媽回來了,我瞬間收回了思緒,對呀!可以去找媽媽呀!我忙不迭地跑到媽媽跟前:“媽媽,我們這兒的春節習俗有什么?”
“這……我也不太清楚,你去查查電腦吧?”
“可你不是說不能上網查答案嗎?”
“現在是電子時代,互聯網能夠幫助我們查閱各種資料,雖然我們身處鄉村,但我們的生活中早已融入了互聯網。但互聯網有利也有弊,所以你去查閱資料而并非抄他人的智慧……”對呀!以后我應當妥善使用互聯網,讓它在我們的生活中盡到最大的用處。
果然,在查閱資料后,我一下子靈感似泉水般涌了出來,寫完了在作業,還得了滿分呢!
電子時代的鄉村是科技發展的結果,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多彩便捷!
不僅僅是通訊,查資料,現在的互聯網還能把看似遙不可及的距離用復雜的“蜘蛛網”相連起來,縮短成十分短的距離。并且現在的支付方式都是用手機,無需隨身附帶太多現金,讓生活更加方便了。
電子時代,代表了科技的穩步發展,更體現了一個城市的科技高峰。
互聯網加心得體會 篇4
改革開放前,人們做很多事都不方便,比如出行、通訊、購物……而今,隨著互聯網時代來臨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得方便、快捷!
互聯網加出行。以前,沒車一族出行就只能徒步或搭公交車,等車時間長,到達一個目的地經常要花上幾個小時,費時又費力。自從互聯網時代來臨后,人們出行就方便了許多,微信上“嘀嘀”一下,輸入出發地點、目的地,幾分鐘后,專車就到了,送你直達目的地,車費也不貴,速度又快,這便利的交通方式節約了人們出行的時間。
互聯網加通訊。以前,要和遠方的親人聯系,特別是外省和國外的親人,通話費用讓你嗤之以鼻。雖說現在中國三大運營商移動、聯通、電信發布了無限話費套餐,但是無限話費套餐卻又很貴,還設置了很多限制。其實免費通訊已經來了,騰訊的微信和QQ都有視頻通話和語音通話,最重要的是視頻通話做到了電話做不到的技術,可以面對面聊天,聊天時更融洽了,真厲害!
互聯網加購物。以前,要買東西要到商場或店鋪,商品少,往往跑好幾個地方還不一定能買到自己想要的商品,費時費力。而今,要買什么東西,就在手機上下載一個淘寶或者京東等,點進去,輸入你想買的商品名稱,手機馬上自動搜索,不僅可以讓你在網上進行貨比三家,還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購買,下單后更有快遞直接把商品送到你家。我們宅在家里都可以買到心儀的東西了,真是方便快捷又省心。
互聯網,我愛你,我為你驕傲,希望你以后能帶給人們更大的方便。
互聯網加心得體會 篇5
多媒體具有對文字、圖像和聲音等的綜合處理能力,又有推理、演繹和交互的能力。通過多媒體,學生可以在娛樂中接受教育,增長知識。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輔助教學有著明顯的優點:不僅可以制成豐富多彩的多媒體,實現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的展示功能,改變了“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模式,而且能夠實現教材各元素的鏈接和靈活跳轉,提供人性化的人機交互環境。同時,通過互聯網絡,可將教學內容從書本擴大到更大的范圍。這樣,大大豐富和擴展了書本的知識,使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作為語文教師,應在正確把握語文學科特點的基礎上,運用多媒體電教手段打造朝氣蓬勃的。
蘇教版《奇妙的國際互聯網》是一篇說明文。介紹了互聯網的樣子、工作原理和作用。本課是閱讀課文,指導學生理解體會互聯網像一張包住地球的大網;互聯網的作用廣大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多媒體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動態為靜態,化枯燥為生動,從而化難為易,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為了在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這樣的,在教學中分步實施。
互聯網加心得體會 篇6
“滴!請問您是否愿意為貧困山區孩子捐助一塊錢?”我是一個有聲的頁面彈出窗口,為適應“互聯網加慈善”的潮流,我被創造出來,隨機地出現在人們電腦的右下角。
公司以“人人慈善,慈善人人”的標題命名我的誕生,希望我能促進大家將慈善融入生活,積少成多。
不少新奇的網友對我會自動發聲很是新奇,他們會有些不好意思地環望四周,似乎害怕有人看見一般點開了我。“捐助一塊錢,快樂又利他”的大標題便顯示出來,很多人便會因緊接著出現的視頻短片而嘆息落淚,或多或少地從自己的賬戶荷包中掏出一些,填上基本資料便匯集到了我的口袋中。一時間,人們漸漸地將我視為潮流一般,你可以聽見大街上人們在談論著比較著今天捐了多少錢,大家都搶先恐后的爭搶著我頒發的榮譽ID。
可,好景不長。事情并非一帆風順,不少報社對我的報導吸引了過多的關注,很多人開始關注他們所捐助的錢到底去哪里了,層出不窮的專家文章也開始喚起人們對于慈善的初衷和我的差距的爭論。許多人對我反目成仇,不僅直接關閉了我的界面,還在以我的形象的廣告牌上寫上“騙子!還錢!”只有少數人會和先前一樣定期捐助一些金錢到我的賬戶里。我迷茫地不知自己錯在哪里,大大小小的橫幅,人們的橫眉冷對,使我們喪失了全部的熱情。我掙脫了倒底的公司對我的束縛,獨自一人在信息流里游蕩。
幾乎沒有人關注我了,我也早已不是那個“名動一時”的熱詞,拖著疲憊無力的身子,時不時就卡克的大腦,像一個幽靈一樣在空中飄蕩。突然,“叮”的一聲,“您有一筆善款轉入”,是許久沒有聽到的系統聲了,我怔住了。快速翻找口袋,里面只一張破舊的,皺巴巴的,布滿油污還濕濕的十元。順著信息流,我也順利地找到這錢的來源,是街角拾荒的大爺,他……
不知為什么,我收過的錢大大小小,偏偏是這時的十元讓我怔住。“這是我那孫兒給我買的手機,我還不咋會用呢。”我聽到他一個人嘀咕著,“還好是你,否則我老家的小孫兒哪有錢上學。老頭子我呀,信你!”他指著我早已褪色的形象說著,慢慢遠離了。
說到底,公司創建我是肯定有為了賺錢,這點我是懂得,他們偶然賦予我的靈智讓我去開展了鼓勵人鄉區捐錢的活動,怕是想著總不能辜負慈善這名字。它是一種不知何時就會到來你自己身邊的禮物,點亮了只是一個系統的我。盡管人們有懷疑,有不信任,擔當那些親身體驗到慈善的人才會明白它的魅力。
不多說了,我要自我改版去,這十塊錢要送去哪兒呢?
互聯網加心得體會 篇7
最近,在學校的組織下,學習了教育信息化建設相關文件,了解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情況,同時認識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作為教師要具備基本的信息化素養,做一名新時代的老師,全面推進互聯網加教育,我義不容辭,因為這是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途徑。
我校已有“班班通”,家校通、微信公眾訂閱號等設備和教師熟悉的QQ、微信等軟件系統。要利用好“三通兩平臺”,因為“寬帶網絡校校通”實現提速增智,“優質資源班班通”和“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實現提質增效,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與教育管理公共服務體系有效融合;在教育資源共享、教學模式創新、教育治理優化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互聯網加教育”新模式。
作為一名教師,學習新知永無止境,教師不僅自身要具備較高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先進的教學理念,更要具備廣博的信息技術運用的能力,才能駕馭新時代的課堂。
新學期,我力求信息技術能力有所提高,能夠熟悉交互式電子白板軟件,以及鄭州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的使用,利用空間開展備課、授課、家校互動、網絡研修等日常活動。
互聯網加心得體會 篇8
慈善事業如今正快速發展著,從幾年前在新聞中看到某某名人向某地捐贈多少錢財,或是建立自己的慈善機構,到如今普通老百姓都能參與慈善活動,我們從一個旁觀者慢慢轉變為了實踐者、參與者。這一改變離不開移動互聯網的幫助,這一平臺將一份份小的善心、愛心,一點點微薄的捐款匯成江海,滋潤了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它使“人人慈善”成為了可能。然而,初衷是美好的,在實現的過程中,不少問題也相應產生。
“互聯網加慈善”存在著不確定性。因為是網上捐款,有時會出現信息不對等的情況,款項最終會去向何處、用在何方,常常沒有公示于參與者。有些網站在這點上做得比較到位,相應的消息詳細且嚴密,而有些網站則差強人意。這不禁增添了許多人的擔憂:這筆款項最終真的能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嗎?不知去向的錢財會不會被挪為他用呢?幾年前曾曝出的郭美美挪用紅十字善款一事更是加重了人們心底的憂慮:連十字會這樣的著名機構都會發生如此令人扼腕之事,更何況信息不全、來源不清、去路不明的“互聯網加慈善”呢?如此疑慮梗在心頭,實在與“快樂又利他”的初衷有所不符。
面對如此現狀,許多人選擇忽略其不確定性,為求自己心靈上的滿足,不管這些漏洞存在與否,我出了錢,就能幫到他人。這樣不符合現實、自我安慰的心態是不可取的,這樣更會導致“互聯網加慈善”向不好的方向發展,擴大了其漏洞。還有些人則盲目相信,更不可取。另一類人,懷著既然不知道慈善是否真正能做到慈善,那干脆不參與、不支持,持冷眼旁觀的態度看待“互聯網加慈善”這一嘗試,這種態度無疑不利于互聯網慈善的發展。
歸根結底,“互聯網加慈善”的初衷還是十分美好的,而如何保留這份美好,不要讓這份美好成為罪惡的幫兇,則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在現在的大環境下,就人們和社會的層面,我們首先應當用相應的法律規范一些互聯網慈善的機構,使它們的信息公開、透明、詳細、準確;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加強運行人員的素質,使“互聯網加慈善”真正實現“快樂又利他”的初衷,讓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幫助他人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