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營拉練心得體會(通用3篇)
野營拉練心得體會 篇1
昨天,我們七年級全體同學和老師,還有各位領導,組織了一次到杜康溝的野營拉練活動。我們從白水縣城一直走到杜康溝,20里長的路程,來鍛煉我們的體能,體驗同學們團結一致、互幫互助的精神的一次活動。哪兒是我們四圣之一杜康造酒的地方,也是杜康去世之后,埋葬地所在。我們參觀了杜康造酒的方法,也聞了聞酒的味道,還有個別同學也品嘗了原汁杜康酒的味道。
到了我們班的營地之后,我們組織了表演,有的唱歌、有的講笑話、有的跳拉丁舞、還有背唐詩的,到最后,大家一致邀請老師唱首歌,我們老師唱了一支《愚公移山》,老師唱的很好,大家都為老師鼓掌喝彩。在回來的途中,有些同學的水早已喝完了,沒水喝了,有水的同學就把他們最后僅剩下的水分給其他同學,讓大家都有水喝。家長代表默默的跟隨著我們,發現有同學沒水喝,就主動為我們買水,我們很是感激。更可敬的是一路上我們也沒見家長代表吃多少東西,喝多少水,但他們走這么長的路,也沒見累成什么樣了,反正我快要累死了,累不死,也快半死了。
七年級全體師生經歷了這次難以忘懷的野營拉練,經過陽光的炙熱照射、滾滾煙塵的洗禮,讓我們知道了路途的艱辛。經過這次野營拉練,增進了同學們之間的友誼,讓我們
明白了團結的力量有多大。
初中的生活越來越有趣,越來越豐富多彩。回到校門口,竟然發現八年級的同學排在學校兩邊,迎接我們回來,突然感覺我們好偉大啊!
任何時候我們首先要相信自己,并且戰勝自己,讓我們永遠都記住城關一中的校訓“做最好的自己“!
野營拉練心得體會 篇2
上個星期三,我校舉行了第三屆拉練活動,而今次的拉練在下午進行,與往常不一樣,這次拉練的主題是“20xx路在腳下”,這是關于我們初三同學的。20xx年的6月份將是我們人生當中第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次的主題也頗有好處。
隨著悠揚的主題曲響起,拉練活動最后開始了。隊伍一列列的出發,整整齊齊的走在大路上,好像軍隊在巡邏一樣的浩浩蕩蕩。剛開始,同學們還有說有笑,勾肩搭背,那里三個一伙,那里五個一群,可真是熱鬧啊!但過了一會兒,這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就無影無蹤了,同學們的情緒漸漸變得焦躁不安起來,個個都爭先恐后地沖在最前面。大家開始有點急躁了,歡聲笑語也逐漸被鴉雀無聲所代替。大家都盼望著早點回到學校。到了離學校還有大約2公里的時候,同學們的情緒最后安定了下來。大家也沒有那么急了。最后,我們憑借著頑強的斗志和驚人的毅力,成功走完了這12公里的路程。同學們都迫不及待地坐了下來,想好好休息一下。的確,12公里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
有一句俗語叫:“行百里路者半九十”。意思就是走一百里的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這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認真對待,我認為我們拉練也要有這種決心和毅力。拉練對一個人來說,是痛苦的,但也是有好處的,試想一下,別人都能走完那12公里的路程,而你卻不能,你心中有何感慨?炎炎的烈日,擁擠的交通,荒蕪的道路,長途的距離,未知的環境等眾多因素,都會成為我們做出選取的障礙。很多時候,并不是因為事情難,我們不敢做,而是因為我們不敢做,事情才難的。
我們也要努力沖刺,為實現自我的理想而奮斗!正所謂“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野營拉練心得體會 篇3
生活往往就是這樣,平靜容易使人的記憶淡去,只有那些曾經的歷險和艱辛的拔涉,才能在頭腦中留下深深的印痕。當每一天的陽光還沒有完全睡醒的時候,喜歡早晨在野外走走的我,早已在晨練的路上,這是當兵時養成的習慣,也就是那時練出來的鐵腳板,從沒有怕過這些年來的歲月風雨。
1990年的冬天,和往年一樣,來得特別早,作為當年的新兵,連長總說我們是精力過剩的年青人。聽老兵們說,雪前要進行一年一次的野營拉練,今年比往年路途長。這是一個新的課題,我們在一起興奮的議論著,班長看到了,沒有說話,因為他是過來人。冬季適應性訓練是部隊時刻保持戰斗意志的必訓課目,在寒冷的冬季把部隊拉出去,適應當地的氣候環境,錘煉走、打、吃、住、藏的本領。果然,沒過幾天,我們就接到了命令,在班長的帶領下,我們開始準備物資,班長的嘮叨曾使我們感到有點啰嗦。“襪子要厚一點的,鞋墊多帶幾雙,針線筒不要忘記,一定要把雨衣打緊帶上,防凍膏要放到挎包里,……”班長的話,我現在還記得很清楚,和母親在我出遠門時交待的那些要注意的瑣事差不多。新兵們都在心里發笑,認為個人的“三分四定”一直就是全的,拿來背上就行了,不就三天嗎!爬也爬回來了。班長和其他的老兵一直在準備著,他那特有的慈祥目光看著等待在那里的新兵們,輕輕的搖了搖頭……
連長說:“上級在等天候”。終于,在一個不到四點零晨,威嚴而急促的緊急集合號聲,把我們從睡夢中趕了回來,吱吱的床板聲,急匆匆的腳步聲,不時傳來的物品碰撞聲,喘著粗氣的答“到”聲……我的頭腦像一個輸入程序的機器,機械的進行著程序化的套式。班長是個老志愿兵,有近十二年的兵齡了,在班長的編排下,我們每個新兵跟著一個老兵,隨著部隊在偶爾的手電光的晃動下,像電影里部隊長距離機動時一樣,背起現打的背包,攜帶標準的裝具,緊跟著前面一個人的腳步,一個緊挨著一個準時通過了營門口的出發線,開始了三天180公里的長途行軍。
走出營門后,我才注意看天氣,沒有月光,沒有星星,偶爾飄落在臉上的涼點,直覺告訴我,那應該是雪花。按照路線開始的行軍,多是土路和小路,部隊在不停的變換隊形,時而三行,時而二行,老兵和平常一樣,保持著自己的速度,我們班的幾個新兵一直跟在老兵的后面,班長說,新兵火力壯,關鍵的時候可以幫助老兵背行李裝具,協同向前。我跟在班長的后面,班長不時轉頭看看自己的隊伍。其他班的新兵一上路就顯得有點興奮,都在向前擁,說老兵走得慢,走在隊伍前面的連長沒有說話。
北方的風像把尖刀,能穿過衣服鉆進骨縫,吹在臉上也能刮掉一層皮,剛出來時,身上還熱乎乎的,越走越能感覺出冬的寒氣。朝西老莊是第一個休息點,部隊將在那里吃早飯,連長看了看地圖,下達了第一次奔襲的命令。五公里,也就是五公里的路程。新兵們如魚得水,終于有了機會,一個個首先沖了出去,礙于班長的交待,我們幾個還是跟著本班一塊跑,老兵們沒有讓我們幫助,我們只是背著自己不到二十公斤的裝具。前面的新兵剛到達目的地,回頭用沾沾自喜的目光看后面時,我們和大多數老兵也到了。
炊事班先我們到達,正在往行軍鍋里放掛面,老兵們忙著換下膠鞋,穿上提前準備的防寒鞋,新兵們有點不屑一顧,我有很多年沒有穿過棉鞋了,感覺自己不怕冷,根本就沒有帶。剛到時沒有覺察,站在那里沒幾分鐘,腳汗的熱度已過,腳也跟著漸漸的變涼變硬有點發麻,我在堅持著,心中也有了一絲悔意。老兵們多在閉目養神,等著那熱氣騰騰的面條,幾個新兵在來回走著,一會兒又有幾個新兵跟著打起了圈,我知道,這是為了不讓腳提前“報廢”。
吃面條的時候,我們新兵自覺的往后讓老兵先盛,我看到有好幾個老兵不用筷子往嘴里送,而是抱著碗直接往嘴里倒,我有點好奇,等輪到我的時候,筷子根本不聽我的使喚,班長用大勺連燙帶面的往我快餐杯里來了兩下,我只能學起了老兵吃飯的樣子。
第一天的行軍經過三次變更宿營地,走了近80公里,才在平旺縣的一個小村邊上安營扎寨。支帳篷的時候,我看到我們同年的新兵不再像開始那么活躍了,有幾個好象腳還有點徐了。宿營地很簡單,在一個低洼的雨裂溝內,白天的雪沒有完全下下來,地上也就一層薄薄的蓋著,一個班一個帳篷,我們到周圍找了一些干草,班長看太少,讓我跟他到一戶農家去借了一捆玉米桔子,班長讓大家一定要把雨衣平鋪在各自的褥子下面,我看著卷得整整齊齊的雨衣,那是我費了好大勁才卷起來的(疊雨衣是一項小技術,卷不好又大又不好帶。)。
睡前,班長從炊事班領了一盆熱水回來,每兩個人一個盆泡泡腳,水雖然少了點,但我這時才感到腳在寒風與汗水的浸漬中早就沒有了感覺。睡覺前,班長檢查了每個人的腳,剛用熱水燙過的腳,這時我才感到有點疼痛,一個個透明的水泡多在腳指和腳板之間,腳掌上和腳的四周也有,有點已經破裂露出紅紅的嫩肉,班長讓老兵們幫助新兵處理,這時我才知道針和線的作用,水泡都不捅破,用線穿過,讓里面的積水慢慢的導出,這樣既減輕了疼痛,又不會影響第二天的行軍,對已經破了的水泡,消炎后用備用的紗布包上,防止感染。我看到老兵們也有,只是沒有新兵們的多。那一夜覺睡得很沉,地下的寒氣和夜里的大雪,都沒有能打擾我們。班長靠門睡著,門口兩根凍得硬硬的塑料管,從帳篷里通向外面,這是班長發明的使帳篷既保暖又通風的辦法。
第二天是行軍的關鍵,五點的起床號,被我們稱著是“優美的摧殘聲”,腰和腿,還有腳都好象不是長在自己的身上,那種從未有經歷過的難受,現在想起來還有點害怕,難怪老兵們都說,這是一關,每年必須過的一關。雪很深,厚積的地方有六十多公分,團領導和營領導都到部隊的前面帶隊,也是在做表率。我的腳踩在雪地上,像踩在棉花上一樣,好象被冬風化了的雪,像白砂糖一樣結在一起,與失去部分知覺的腳磨擦發出的咔咔聲,跟著部隊一直向前。班長們都被連長安排到隊伍的后邊收攏各自的“殘兵”去了。我看到,老兵們還是那樣,看不出他們和昨天有什么兩樣。不同的是第一次參加的我們那些新兵,沒分配好體力,把那一點點的沖勁都使在了前一天,有點像霜打了的茄子,一句話沒有的在后面跟著,有三個還成了部隊的后腿,因腳踝骨疲勞傷而上了收容車,成了第一批退出拉練的“敗將”,幾個老兵幫著連拖帶拉的把他們送上車,看他們那一臉的苦想,哪里還有心思看周圍大雪覆蓋的村莊,穿上白紗的樹林。抬頭時,我注意到,雪光是那樣的強烈,連旗在雪光的反射下,格外的紅。那時的我根本沒有心情去把這些記錄下,只想著把時間快點熬過去……
第三天,大家走得要比第二天輕松,隊列歌聲不時從各個連的方陣中傳出。我們班仍保持著原來的態勢,我看到班長和幾個老兵身上的裝具多了好幾件,這時我才知道,出發時班長的良苦用心。最后一個休整地是在懷仁縣金沙灘村西邊的洼地。九十年代初,北方還沒有完全開放,小山村在白雪的照射下,安靜而貧脊,從村口向后延伸的金沙灘古戰場,此時更顯得荒野。晚飯是燜大米和豬肉燉土豆、長白菜、粉絲,因為是拉練的最后一頓飯,炊事班長把剩余的肉全部放進了鍋里,所以菜特別的香,現在日子好起來了,我卻從來沒有吃到過那么香的飯了。
晚飯后,部隊要在原地休整兩個小時,團長下達預先號令,各連抽一個全建制班進行10公里奔襲比賽,連長知道,這是要納入年終軍事訓練考核成績評比內容的,連隊只有我們一班目前是全建制,沒有掉隊一人。連長用眼睛掃了一下一班的所有人,只跟班長說了一句話:“五連冠,還得你上啊!”,這時我才知道,我們班已是連續四年全團第一了。王指導員讓炊事班特地為我們班燒了一鍋熱水。“在跑前把腳泡泡,堅持到底,爭取更好成績。”王指導員的語氣不高,但我們都聽到了。泡腳時,我看了看自己的雙腳,兩個在原水泡上新起的水泡,顏色變得更加透明,我偷偷的數了數,十二個,這還是一個雙數呢!
小村的幾盞燈火,在雪中變得像幾朵夜開的臘梅。本來應該十七個班參加的比賽,被作訓股核查取消了三個連隊的參賽班資格。班長沒有多說話,只是在我們的肩窩處每人給了一拳,我卻像打了一支強心針。兩顆紅色信號彈在夜空中劃了一個沖擊的箭頭,我們沖出了奔襲的出發線。比賽的路段是沿一條土公路向部隊營房跑,一輛北京吉普車在前面引路。腳下硬梆梆的凍土地,在北風中像塊黑鐵,跑起來,我已經忘記了腳上的疼。班長的戰術很明確,不要個人英雄主義,要的是全班一起行動,素質好的跑得快的,幫助體弱的背裝具物資,副班長在前控制速度,班長和幾個老兵在后把體質稍差的夾在中間,前拉后推,全班形成了一個整體,我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就是一定要跟下來,不能拖班的后腿,通過兩天的行軍,我也學會了很多竅門,我就跟著副班長的后面,他那像時鐘擺動一樣的步伐,能很好的執行班長規定全班完成的時間。開始不時有人從我們的身邊超過,班長的眼神告訴我,不用擔心,我們一定會贏。
路兩邊的樹都是光禿禿的站在那里,無動于衷的看著,風從樹的枝頭而過,發出鴿哨一樣的鳴聲,讓人聽了更加了感到冬的寒氣。路上原有的積雪被風推進了下風口的溝田里,殘留下很少的積雪也被不多的行人踩過。快一半時,我們開始看到放慢速度的超越對手,這時我的腳步好象輕盈了許多,呼吸也平靜了。“班長,前面是吉普車的尾燈,我有點興奮的叫了起來。”班長乘機進行動員,“再堅持一公里,我們就勝利了!”這時候,我突然的感到,我們不是在比賽,我們是在和自己的毅志戰斗。
八百米,對我的記憶來說,是一個難忘的距離。我的腳下一滑摔倒了,班長一個健步上前把我拉了起來,急切的問:“怎么樣?”“腳崴傷,一走就鉆心的疼。”我的眼淚快下來了,班長果斷命令我脫下裝具,“副班長,你帶人負責裝具。榮社、志勇、利民你們三人和我一起背小邱走。”我爬在班長的背上,三個老兵兩個挾著我的腿,一人捧著我的屁股,繼續向前,我無法感受那樣的現場,那只是瞬間的事,卻永遠定格在我的心中,我無法再去想比賽,我從班長的背上再到三個老兵的背上,我聽著他們的大口的喘息的聲響,我感受著他們加快的心跳,我聽不到一點風的聲音……離終點線只有十米了,我對班長說:“我要一個人過去”,班長放下我,我整了整裝具,單腿跳躍和全班一起通過了終點。“四十五分二二秒”作訓股長一邊下吉普車一邊大聲的報著數字。班長淡淡的說:“比去年慢了二分二二秒”,我知道,這是我無法彌補的時間。
回到連隊,我第一次感到是那樣的親切。連長表揚了我們全班,還特別表揚了我最后十米的精神,我當時根本沒有想到要表揚,更沒有想到會上升為一種精神,我只是不想做一個拖后腿的兵。到宿舍再次泡腳的時候,我不敢聲張的數了數腳上一個又一個不光彩的見證,十七個,又多了五個。我偷偷的看了看班長,班長正在平靜的用線串腳上的水泡,一個、二個、三個,我記住了,三個才是一個合格的班長,我在心里這樣說。
以后的很多年,我每年都參加野營拉練,感受也各有不同,但只有這一次記得最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