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心得體會(精選24篇)
大學心得體會 篇1
首先想談一下個人對《大學》這部經典的感悟,此經開篇便挑明主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圍繞著發揚德性的原則,是為《大學》三綱,隨后展開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為《大學》八目,而八目卻是以修身為中心,闡發修身方法與修身目的的全部內容,由此可見,修身,是儒家極為重要的一個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義禮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為真正的仁人。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讀《大學》時絕不能把“大學”這個概念理解為國民教育的“小學”“中學”“大學”的“大學”!洞髮W》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無上或第一的意思!洞髮W》是研究和探討人和人類社會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書。書中既教給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齊家?如何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階層講了如何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回顧我國五千年歷朝歷代,下從平民上至國君其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無不證明《大學》講述的道理非常準確。哪個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哪個興國之君不以愛民為本?
從成功與失敗的古今人物身上我們不難發現,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覺不自覺地遵照《大學》所說的“修身是為人之本”的要求修煉過自己。由此可知今人只要懷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并想盡早實現自己的理想,認真學習和研讀一下《大學》,并按照《大學》所說的原則修煉自己,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通過學習《大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于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梢哉f,國學知識里面對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大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后,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松而灑脫。
大學心得體會 篇2
開學的身影是忙碌的,帶著點期待的或是不知所措的。待到一切的準備工作終了,也是算邁進了大學的校園。
那日校長的話語穿過了微雨的朦朧,喚醒了沉睡的體膚,也喚醒了我們的精神,甚是化于甘露揮灑。在了解到錦城的歷史與初衷,成就與發展后,讓我對未來有了更深沉的憧憬。“做人第一,能力至上”,聽到這句話我幡然醒悟,大學不同于過往的學習生涯了,以后的日子絕不會是只有“學習”一詞了,“做人”與“能力”將是會貫穿一生的兩個詞。
對于非認知能力的培養,要注意“長板效應”但也不能落下短板,要在沒有正確答案的情況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用一個平白的話說,便是做真正的自己,但絕大多數的人,其實還是人云亦云的,隨波逐流的,聽從自己內心的少之又少。就像逆來順受如我,總是去迎合的,總是去從眾的。現在總會想,從眾的人是不是最終都會湮沒于大眾的亦云中,所有人都散發著白光,而失掉原本靈魂的彩色。故而受挫,內向至少于言表,害羞至使常臉紅的我,想要尋求改變了,那種實實在在的,那種細水長流又肉眼可見的蛻變,做到真正的“共頻共振共鳴”。允我改變,四年為期,卓越終會來敲門。
大學心得體會 篇3
說到《大學》,就得提起四書五經,我會想起《范進中舉》,我會想起《孔乙己》,想起那些八股文下的文人,但我最終發現我錯了,我走了一個極端,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走了極端。自從國人不讀四書五經以來,就沒有這樣的人嗎?照常有。我觀察著周圍的人,除了學中文的在四年大學時間里讀四書五經外,就是學英文專業的了,他們在修外國文學史的同時要修自己的文學史,其他專業的根本就接觸不到。我們離我們古老的文化越來越遠了。
隨著讀書的進行發現讀書的同時更多了一份思索,分析書中的人和事,經常問一些我意料不到的問題!洞髮W》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作。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治國家或者從政,說親民可能扯得過遠,古代的大學指君子之學,為人君,至于人,恐怕現在人或者學生早已忘了何為仁,當然我也承認,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仁是什么含義;我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后,并沒有從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于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于至善”了。
剛剛讀的時候,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再讀的時候,感覺其將治國、齊家、修身之道全部包含了進去;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經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過探索了解道理,豐富知識,處事的意念誠實,對待事物的態度就客觀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肅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該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書中我們都應該做到的是:“孝子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時,應當尊敬他們,使父母高興,父母生病時,應當表現出焦慮,他們死后,應當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時要嚴肅,這樣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兩句話,那么人人都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態度,那家族就會興旺起來,國家就會強大起來,那國家之間將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們的明天更美好!
四書五經代表著我國傳統文化的輝煌,是國學入門必讀之書,也是加強個人文化修養的不二之選,它所提到有關的做人做事學習的觀點是非常先進的,“知之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即是說尋找
并定下目標,有了一個大方向后才可以靜下心去學習工作,才能深思安穩地思考,做到集思廣益,有所收益。我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方向,沒有方向就如沒有舵手的船在海上飄泊是非常危險的。方向比速度更重要。道理也是一樣的,先解決了目標、方向等大事情,其他的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培養素質,修養品德!靶摒B品德在于端正心思,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慮,則不得齊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于正其心!毙闹杏辛藲鈶,產生了驚慌恐懼,沉湎于玩樂,有所憂慮,思想就難以做到端正。心不在自己的身上,望著東西卻沒有看見,聽著講話卻像沒有聽見,吃了食物卻不知道它的味道。所以說修養品德在于端正心思。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評定時德才兼備。如果自身的品德不好,對社會的危險性就越大,。所以端正自己的心思,平心靜氣,修養自己的品德,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讀《大學》我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 “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深刻闡明了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于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于世俗的瑣事。學問在于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于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在當今的社會,物欲橫流,金錢幾乎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人變得浮躁不安,無法靜心,又如何修身養性呢?人要使自己有所追求,靜下去積累,一步一個腳印,去思考,去取得。
大學心得體會 篇4
我這次回家借著時間充裕把《大學》好好地品味了一番。里面確實有很多大道理,但對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所說的“格物”。為什么這個能讓我印象最深呢?在這我先賣個關子。先給大家介紹介紹下《大學》吧!
《大學》即大人之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詩》、《書》立論,終篇不見《易經》、《易傳》一字,但它的思想脈絡卻來自《易經》與《易傳》,是納易學入儒學、用易學思想充實儒家思想并使之融為一體的典范。《大學》的主要內容,就是“三大綱領”,“八條要目”。而這三大綱領是指的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條要目是指的是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這里面最重要最重要的條目是格物、致知。修身的先決條件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細分為:則格物致知屬“窮理”的功夫,誠意、正心屬“正心”的功夫,窮理又是正心的基礎。而大學的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笔侨珪目偩V。在書里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洞髮W》的作者認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只有懂得了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和要實現的目標,然后才能有確定的方向;有了確定的方向,才能做到心靜不亂;心靜不亂,然后才能做到神思安穩;神思安穩,然后才能認真考慮;考慮周到以后,才能有所收獲。我們為人處事,如果能夠抓住綱領,明確事物的本末先后,那就是懂得“大學”的道理了。人生的道理也是這樣,有了遠大的理想,明確的目標,奮斗起來就不會迷失方向,精神抖擻,就能克服重重困難,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介紹完《大學》那就開始說說什么是格物吧!要說什么是格物就要說說它出自在哪。它出自大學前半部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边@句話的意思就是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所以說格,就是確實研究清楚!案裎铩本褪且笕藗冇H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后明辯事物,盡事物之理。你看看這是不是跟我們《馬克思原理》所學的實踐有異曲同工之妙?說實話看這格物確實有些不怎么明白,但一說到實踐那就沒問題了!這其實就想告訴我們要真正的學到知識不僅僅是看書本的內容。僅僅是書本的是絕對不夠的,還有在社會中的知識!并且你在生活會更加理解書本里所講地知識,使書本的知識變為自己的知識,要知道書本的知識原本就是先人在社會格物后寫在書上以此傳給后人的!永遠只知道書本里的知識那就只是書呆子。書呆子也許會風光一時但他一定會被社會淘汰。因為他只知道知識無法將知識放出來來為人類服務。你說不會應用有什么用?說到這我就想到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我認為我們不能再像高中的一樣死讀書,社會不需要那樣的人。我們在大學是學的是一種思維,一種大學生的思維!大學不是僅僅在學一種技能,那是技校的學生的任務。如果我們只是在學書本的,學一種技能,那就只是高中生,職業技術學生!那我們的區別是什么?所以說要去社會中認識來以此來得到一種思考!
大學心得體會 篇5
《大學》原本是名列五經的《禮記》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來單列,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至于《大學》的作者,程顥、程頤認為是"孔氏之遺言也"。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就是說,"經"是孔子的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洞髮W》是四書五經當中最短的一篇,僅有1700字左右,我女兒只要五分鐘就可以背上一遍,大學雖然短,但卻講出了一個人由凡轉圣的途徑,若人能夠依照大學的教誨,進修德行、鉆研學問就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一生受益無窮。退可善其身,進可報天下。很慚愧的是,我作為一個大學生,一個人民教師,這么好的書卻是在進入而立之年作為孩子的伴讀學到一點,正所謂禿子跟著月亮走,沾光了。大學開篇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開宗明義,所謂大人之學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也,讓一個人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心懷天下,而不是整天雞毛蒜皮,蠅營狗茍。接下來就是做學問的次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想要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國,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欲正心,先誠意,欲誠意,先致知,欲致知就要先格物,最后就指到了做學問進修德行最根本的地方——格物。再往下就一步一步展開來敘述古人是如何做的,每一步都很詳細,并且引經據典,言之有理,下到庶人上到天子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讓每個人都各歸其位,描述出了一個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的和諧社會。懷著恭敬的心,我又讀了一遍《大學》,合上書,閉上眼,我想起自己這三十年的經歷,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也想到我教的那些學生,想起書上說的古人的學習教育,也想到現在接受這種教育的我的孩子,同時也想到了當今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是無所謂善惡愚智的,經過家庭的影響、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的熏染,變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人。自從白話文運動后,這種讀四書五經的教育已經消失九十年了,幾十年來的國人沒有機會讀到這種教人修身齊家的書,一個人不修德,不會做人,即使有了學問也不會有多大的貢獻,因為他心胸狹小,眼光短淺。
雖然有人能得到好的家教具備良好的美德,那畢竟是少數,全社會的學齡兒童的德育大部分還是要靠學?坷蠋焷硗瓿傻模易鳛橐粋教師,不能從品德上教化孩子,經過我教育后的孩子德行上沒有長進,甚至在社會上為非作歹,危害一方,想到這里我不禁冷汗涔涔,不客氣說我是不稱職的,嚴重一點說有點近乎禍國殃民了。教育不只是教會孩子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做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人,其次才是知識的學習、技術的應用。試問一個國家滿街都是高科技人才,人人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這社會能和諧嗎?以前看到社會上的不良現象,我總是講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從來沒有在自己身上想想,現在知道了: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假如我自己能夠時時處處盡到自己的本分,誠心正意,身修家齊,相夫教子,孝敬父母公婆,友敬同事。
大學心得體會 篇6
讀完《大學》后我感想諸多,概括下就是兩方面的領悟,一是做人,二是做學問。朱子在《大學》中說:“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彼哉f,懂得大學之道的人,才能獲得大學問,這次選擇讀《大學》我認為是很正確的,讀“初學入德之門”認真領悟其中的道理,做人生的大學問。
我曾很不理解“大人之學”,大人是指做官的大人,還是長大的大人,看了南懷瑾的《原本大學微言》后,我才知道凡有志于學,內養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識,皆能達到某一個水準,稱之為“大人”。所以讀大學,是修身、做學問那么基礎的一步。
《大學》原來是《禮記》中的,但后來被抽出,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的時候正式成為四書之一。《大學》的主要內容總結起來被稱為“三綱八條七證”,三綱即:明明德,親(通“新”,革新的意思)民,止于至善。八條即:格物,至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七證即:知,止,定,靜,安,慮,得。它所包含的道理很多很多,我的領悟有以下幾點:
第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遍]眼深思這段,能做到那樣獨善其身的人確實不多,F在的社會到處都是誘惑、比較、不信任,大家都活在面具下,適應這社會不得罪人的同時保護著自己脆弱的心,讓我想起了小丑,彩色的笑臉下那顆心是笑著,還是流著淚呢。又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呢,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動,所處而安,處事精詳,然后達到至善之境。就拿我們的大學生活舉例,真正踏踏實實學習的人又有多少,那些因為社團、學生會、兼職的事逃課、不學習的人又有多少,意志有定向了嗎,心不妄動了嗎,心里總是顧忌那么多,離自己的目標、夢想卻越來越遠。修身,做學問卻被那么多事誘惑著、阻礙著,有一本書中說:“青春是一場無知的奔忙,總會留下顛沛流離的傷。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陽,灼燒我那腐爛的夢想。”不懂這大學之道的,不懂得獨善其身的,代價將會是我們的夢想啊,我們要對學習的對象有整體性的認識,進一步確定學習目的,學習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求功名、勝利。凡物都有本有末,明白這本末始終的先后次序,出去舊染之污而自新,讓一顆浮躁的心靜下來,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不顧慮的是什么,能在忙綠浮躁的時候自我反思一下或者回憶一下過往的種種,不也是一種自我提升的方式。確定自己大學生活的目標,明白自己的方向,便不會輕易被其他干擾,然會至死不渝地去追求。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蔽易龅筋愃频摹熬尤杖『跫骸绷藛幔瑳]
有!洞髮W》啟示我們應該持續不斷地污垢滌凈,保持身心的潔凈和清新,古人對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我們對美劇、動漫持續不斷地更新跟著看,這足以證明我們是有毅力的,那為何不能將這毅力用在個人道德修養上呢。聽古人的話,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革舊圖新,達到最好的境界。
第二、又說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字的順序就強調了我們應該先做到修身,正如一葉知秋,以小見大,自身品德修養不好何以談治國平天下。至于齊家,現在社會上的“小三”、“裸婚”等等和婚姻有關的話題越來越多,有人擴大了婚姻的問題,像《圍城》,結婚后就像把自己圍在一座城里,那不只是方鴻漸的婚姻情況,更多的成了很多人的寫照,但是愛情還是依舊美好的,家庭也是幸福大于煩惱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讓的處事方式古人比我們現代人看的更透徹,因為他們懂得以修身為本。懂得明明德,懂得何為薄厚。雖說“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天下鮮矣”,但我們仍需更好地修身然后也可以更好地齊家,“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齊家才能治國,而治國才能平天下?纯锤鲊母邔诱賳T,為什么他們的一舉一動會那么受關注,為什么媒體會想方設法地尋找緋聞或是優點,正因為他們的地位,他們若能齊家,那治國也有利,這也是處世之道,推己及人,以身作則的道理,“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以身作則,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總之,最初的源頭就是修身,學會修身,做到進取和完善,雖然我們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樣可以考慮到天下,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個個自我都能正其心,誠其意,國何能不治。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此刻就修身吧,多學,多思。
第三、“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為窮,故其知有不盡也!备裎镏概ΩF就事物之理,當人們通曉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識也就完備徹底了;致知完全是作為認識過程找能夠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識的一個自然結果。若沒有格物談致知是無法辦到的,所以對于我們大學生來說,內修就要格物致知,精神上就要“誠其意,正其心”,意誠則必須從慎獨開始,正心則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態。
那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從格物到修身,對事物初步認識后,然后又會達到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最后才能做到修身。曾子教我們“知止”,知止而后能定,就像佛說:“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我們要把紛紛擾擾的心思暫時!爸埂毕聛,就要截斷眾流一般,之后才有定,就像平時說的想的太多反而會得不到,那么又何必有那么多的繁雜思想呢,朝著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走好腳下的路不就很好了嗎?《大學》中又說:“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
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痹谶@紛繁的世界中,我們是子女,是學生,是以后的支柱等等,在社會上扮演著不同角色,就意味著有不同的目標和方向,學習亦是如此,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目標,因此每個階段都應明確目標。高中以前我的目標一直都是考個好大學,現在上大學了似乎缺少了目標,有時會很迷茫,可是還有時間迷茫嗎,這個階段的目標也該明確,學習繼續修身,繼續讓自己優秀強大,毫無理由仍在無病呻吟只是弱者的表現!洞髮W》教我們做事應專心致志,深入思考。當我們深入思考后,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就能把目標以外的事暫時放下,尋得自身的安定,內心就平靜,這之后又可以重新開始思緒,看事物認為平常,也就得到了“安”,思想客觀、樸素便是“慮”,最后的收獲便是“得”。這一系列的猶如蝴蝶效應般,若我們能從開始一步步的實踐,那結果肯定是更好的。都說成功是屬于有準備的人的,因為他們確定了方向,內心平靜,有了安,慮,便可得??現在的自己和自己所期許的那個差距很大,既然現在有了內心中的方向,我就應尋求內心的平靜,重新理清思緒,然后一步一步向著目標努力,收獲最后的成果。
以上大致是我對《大學》的感悟,現在的.自己曲解了學習的概念,從高中開始是為了考試而學,到大學是為了學分而學,這樣的自己很悲哀,何時才能夠“即物而窮其理”,什么時候能為了自己而學呢?此刻吧。修身的重要性不容小覷的,學習是漫長的是無盡的,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真理,在學習中修身何樂而不為,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這樣漠然的處世態度,很少有人可以做到,畢竟我們所處的社會太過復雜,似乎已經很少有人會或者有機會去體會修身的意義所在,那么我們就盡量做到修身吧。我們總是以仰望的姿態去面對人生,或許仰望意味著追求,意味著理想,卻未曾想過仰望的同時卻已經將自己貶了值,人確實該有理想,該有追求,但是這種追求這種理想應該如何去體現呢,我們總是在應對這社會所帶來的一切,卻有多少人能對所謂的社會現實泰然處之,以一個平和的態度去面對人生呢。現在讓我們學會用平和的態度去做事,深入地思考。我仍記得高中的校訓“修己安人,鑄玉成器”,修己,成器,當我透過《大學》從不同的角度我發現修身的重要性,我可以不追名逐利,可以不隨波逐流,但是不可以不修身,不可以墮落,考了好多好多篇我的大學我不墮落,原來我們在大學防止的就是墮落,雖然此大學非彼大學,但大學亦彼大學。那么就讓我在我的大學中通過這些領悟繼續不斷地探索吧。
在這里,我還要告訴我的朋友,同學,我們一定不能丟下國學經典文化。我們作為中國的年輕人,國家的棟梁,我們更應該學習中國的國學經典文化,讓它在世界之中流傳。歷代美國總統尼克松說過那么的一句話:“他說當中國人的下
一代忘記自己文化的那一天,我們就可以攻打這個民族!边@句話就是意味著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的文化啊。再說,我們作為當代的大學生,真正的國家的棟梁,我們也應該起到帶頭模范的作用,認真地好好的閱讀中國的國學經典文化,好好的傳承我國的經典文化。
大學心得體會 篇7
很榮幸成為錦城學院學子中的一員,在開學典禮上鄒校長為我們講述了作為一名錦城學子的擔當與責任。
如今我們作為一名錦城學子就應當融入錦城、熱愛錦城,去深入了解她的理念。我們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人首先學會做人,本著“做人第一,能理至上”的真理,做到追求事實,追求真理,追求至善;努力培養吃苦耐勞意志訓練、職業素質能力訓練,培養好我們的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和創業精神。我們更要作風優良同廣大學子共同營造一個自由探索、沉靜嚴謹、積極向上、互助合作、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共同創設刻苦奮斗、嚴肅認真、和諧寬松、積極向上、包容失敗的優良校風。我們也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學業當中不斷完善自己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自我發展的同時也要幫助同學共同進步。我們要自覺接受錦城教育,與學校共振共鳴、形成合力,與學校共進步。
我們有著許多的優秀的學長,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各行各地都有著錦城學子的足跡,他們都是錦城人的驕傲,他們的成功無一不激勵著我們前進,他們的成功不僅是錦城的驕傲更是社會的驕傲,雖然我們的起點不夠高,但是皇天終將不負有心人。“學而時習,頌聲滿園;揚志篤行,意氣盈軒;孜孜數載,創新求變;報國利民,前程似錦”,學長們的今天終將是我們的明天,錦城學子一代更比一代強,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我們的人生大有可為,大有希望,大有前途!我相信今天我為錦城感到驕傲,明天錦城將為我感到自豪!
大學心得體會 篇8
夏天的匆匆離去,也伴隨的秋日向我們走來,正當九月,又是開學季,我來到了成都錦城學院。今天開學典禮,我們的校長已經八十歲高齡,但他依然站在了主席臺上激勵著我們這一屆新生。
鄒校長首先提到了錦城學院的辦學歷程,鄒爺爺作為老一批的四川教育事業建設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讓我了解到了錦城學院的誕生,也知道了作為一所高校在建設中付出的努力。我很榮幸來到錦城學院。后來提到了我們新一屆學子的任務,我對學校提出的三大教育印象尤為深刻,即三講三心,一體兩翼,三練三創。因為教育體系的設計,也讓我們的學習有了計劃,也讓我們對未來的發展有了思考。我也相信通過一種新型模式的培養,我們的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也會得到顯著的提升,最后校長向我們介紹了一大批從錦城學院走出去的學長學姐們,也讓我們知道錦城是一個真正培養人才的地方,其中提到的楊磊學長,是最早的一屆畢業生,作為錦城先行者,他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憑借自己的努力收獲了自己的事業,我想也正是因為有他們,錦城發展愈發進步。
大學心得體會 篇9
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寫到:“《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币馑际恰洞髮W》這部書,是古代大學教書育人的綱要和準繩。為什幺呢?帶著這個疑問,我閱讀了《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中的《大學》。
《大學》被朱熹分為了經篇和傳篇。經一章向人們展示的是儒家的“叁綱八目”的要義,邏輯分明,層層推進。“叁綱”指的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十篇的傳的文則是引經據典地闡釋“叁綱八目”,其內容言簡義豐。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贝髮W的宗旨在于顯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這種修養取得的成就恩澤人間百姓,從而使人人都達到至善的境界。解釋“在明明德”的傳一章引用了《康誥》《大甲》《堯典》主要是“為了說明弘揚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質從叁皇五帝時期就開始了,并不是我們標新立異的產物!蔽艺J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洞蠹住吩唬骸邦櫿溙熘髅!敝械摹疤熘髅本褪侵干咸炱降荣x予每個人的德性。它強調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環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導致了人們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異。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們自己加強自身的修養。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也“在親民”!端臅戮浼ⅰ分小俺套釉唬骸H,當作新。’”朱熹說“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薄缎旅衽c親民——作為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一個問題》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眾提高覺悟,實現精神、思想的更新;而“親民”則指使民眾富足、安頓而獲得必要的生存基礎,進而親善于政權結構,易于統治,服從管理。“如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認為”親民“適合古代社會而”新民“更適合現代的社會。因為”新民“更強調了一種自我的革新,社會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說的,首先要自己”去其舊染之污“,對自己的舊觀念,舊思想進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幺領導者就不擔心人民不歸順他。對于個人來講,”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笆且环N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辦法:通過不停歇地隨時反思自我、改過自新從而”得道“。如孔子的”吾日叁省吾身“。
通過”明明德“、”親民“然后”止于至善“!敝褂谥辽啤暗囊馑际侨巳硕歼_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說:”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在我看來,這是通過”明明德“、”親民“后達到的一種效果,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是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從古代社會還是現今社會來講都有點脫離了實際。然而,我們首先要”知其所止“然后才能談論”止于至善“。書中所描述的”止“是從精神層面上來講的止于仁、敬、孝、慈、信。不可否認,這對于現在來講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強調了自己應該找準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為之奮斗。
經篇勾勒出”叁綱八目“的要義,然后傳篇對其展開闡釋。其中”八目“又包含著”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而”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
在內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誠其意,正其心!彼^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為窮,故其知有不盡也!坝捎谖疫不太懂朱熹這番話,于是我通過查找一些資料來加深對格物致知的了解!备裎镏概ΩF就事物之理,當人民通曉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識也就完備徹底了;致知完全是作為認識過程找能夠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識的一個自然結果;所以朱熹認為,若沒有格物談致知是無法辦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來說格物和致知的關系,一方面說格物以致知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過程中實現的!叭说闹R在認真研究外界事物中獲取,日積月累就能達到”知之至“的境界。這里我思考了一個問題:對于教師,該怎幺樣幫助學生”格物致知“呢?過去的教師”填鴨子“的形式顯然已經不符合現今教育的要求了。再聯系”格物“,我認為它更強調了是自己對事物的思考,而不僅僅是借用別人的知識,從而達到”致知“。
從知識儲備方面,內修要求”格物致知“,那幺從精神修養方面呢,就要求”誠其意,正其心“了。意誠則必須從慎獨開始,正心則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態。我覺得無需哆嗦這兩者,因為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在不斷的自我改善中達到的。
在外修方面,”齊家,治國,平天下“著眼于處理人際關系。這讓我想起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國國教主教的墓志銘:我年少時,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當時曾夢想要改變世界,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歷增多,我發覺自己無力改變世界,于是我縮小了范圍,決定改變我的國家。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余,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從人愿,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塬樣。當我垂垂老矣,我終于頓悟了一些事: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再后來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誰知道呢?這也讓我想起了自身,自問我沒有這幺大的抱負要平天下,或改變世界,但我希望以后受過我教育的學生都能成為能”平天下“,能改變世界的人,那幺我也算是成功的老師了!
總的來說,《大學》言簡義豐,讓我領略到中華經典的強大。
大學心得體會 篇10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文化的體現,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v觀世界各地,各個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等。一句話總結就是詩詞歌賦,吹拉彈唱,琴棋書畫都屬于傳統文化!拔覀冎袊趥鹘y上是把治學和做人完全結合成一體的!笔堑,在儒學體系統治中國的20__多年來,大眾接受的教育主要是關于怎樣做人的。從仁、義、禮、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儒家思想的不斷發展,似乎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理想的人格系統,同時,也從思想文化的高度上,為華夏文明鋪開了為人處世的漫漫長征。而《大學》是在這條征途中閃爍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可能沒有孔子那樣聲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來,它意義非凡。它似乎極早地系統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學習的基礎——“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辈粌H直接地告訴了我們修身之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擺出了一條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這樣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達之所,亦是后來之人無法企及的。
一直以為,作為儒家四部經典之一的《大學》是深奧的,非一般人所能領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若不是這次在語文書中偶遇《大學》,短時間內也不會去閱讀的。不過,學了《大學》,還是有一些淺薄的感悟的!靶蕖R、治、平”乃是《大學》中精華,核心思想。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治其國在齊其家,齊其家只在修其身。這四者,乃是一一遞進的關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誠意,誠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齊、治、平”的根本。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修、齊、治、平”的范圍未免大了些。現在的我們,不必考慮如何治國,如何齊家,如何平天下,我們要考慮的只是如何誠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學》還是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的。所謂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釋是這樣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簡單來講,就是通過實踐來獲得真知。陸游有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強調的也是實踐獲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學》中,也有它的一番意義。我理解為,通過實踐活動來獲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來誠意。意誠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確如此,只有心意真誠才能夠使心態端正,心態端正才能夠修身養性,修身養性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一種狀態。除了修身,《大學》中最具有借鑒意義的,就是誠意中“慎獨”了。所謂“慎獨”,說的就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現如一,而小人,卻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洞髮W》中說:“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知,見君子而后厭然,人之視己,如視其肺肝然”。說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內心真誠,表現才能端正,只有誠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學》中雖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奧,但實際上細細體味,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強的實用性的。我們也許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為標準,規范自己的行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許我們現在還不能治國平天下,但《大學》在于完美自己的行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大學心得體會 篇11
幾年前已經把《大學》背誦得滾瓜爛熟,現在略微有點生疏,但也基本能背誦。雖然背誦完成,但是一直隱隱約約,不解其意。又不敢直譯,直譯明顯是錯誤的。翻看了很多解讀,不敢茍同。
直到看了因緣生老師的《學庸衍義》、雪廬老人的《大學表注》、憨山大師的《大學直指》、南懷瑾老師的《原本大學微言》,有一點感覺貌似懂了。但實則還沒有真正搞懂。
后來,聽了一些課程,明白了一切經典皆在化心。以圣人之心,方能讀懂經典。小人之心,讀出來,只能讀出小人的味道。我非圣人,也非君子,距離圣賢經典還有十萬八千里。好在,雖然自己不是君子,但能明白一點圣賢君子的標準。以圣賢君子的標準去解讀,應該離圣人本意不遠矣,不敢誤人,請君斟酌學習。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這是大學開篇第一句,三句話提綱挈領,統領全文。朱子定此三句為三綱。
大學,這里指的肯定不是我們現在讀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機構。古時童蒙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行,及禮樂射御書數之業,十五歲入大學,學習修己治民、治國安邦之學。這里是以年級來劃分。
宋儒朱子晦庵曰: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愚以為,這個解釋更加貼切。
什么是大人?但從拆字來看,人得一則為大。一為道,為開悟,為性德。當一個人開悟之后,稱為大人。古代對于做官的人,下級稱呼上級,同級互相稱呼,也是某大人。我覺得本意應該是,開了一定悟之后才有資格做官,當年理想狀態和現實還有很多差距。具體什么級別才有資格稱為大人,沒有考證,不知道。
大人一詞最早見于《周易乾卦》的九二爻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里的大人,指圣賢君子,在位的賢達。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小人,小人的意思,也不是現代意義上理解的小人。普通平民百姓都屬于小人的范疇,生活在低層面的人,都是小人。而不是今天我們指的奸詐下流的人。
孔夫子在乾卦文言傳中講: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可見,這里表述的大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位高權重者,而是修行極高的開悟者。
大學之道,道是指什么?沒有一個明確的表述。對于道這個字來講,老子的《清靜經》中有表述。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大學之道,這里這個道,無法按照老子所講的道去理解,姑且可以理解為規律,道路,途徑。大學之道,就是大人之學的通道(途徑)。
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什么是明德?什么是明明德?
如果直譯,明白道德,可以不可以行得通?按照現代人的思想來理解,顯然行不通,因為人們把道德了解片面化和狹隘化了。但是如果你在深入去研究德字,我覺得就可以說得下去。
講德講到至高點,不外乎孔夫子。四書的思想皆來源于《易經》。孔夫子真正流傳于世的經典,就是其作的《十翼》!洞髮W》《中庸》僅僅是他的思想,后人記錄成文字,《論語》只是夫子日常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的聊天記錄。而《十翼》是孔夫子真正的思想承載。
我背誦完了孔夫子的《十翼》,由于天資愚鈍,依然是一知半解。看了一部分解讀,我覺得依然沒有契入圣人心境,故擱置。
我們一般說,某一個人是很有德行的一個人,其實都是在哄人。沒有經過九變,這九道關口,你根本無法判斷他到底是不是一個有德行的人。你說他不貪財,你給他一個億試試,你說他不好色,你放一個絕世美女試試,你說他很淡定,讓他陷入困境,你再看看。真正意義上的德,上下五千年,能到達的,不多。達到,即是開悟。
大學心得體會 篇12
寥寥數語,便囊括了大學這篇著作之精髓。我想,這便是理想中的大學之道,大人之學、博遠之學、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學問。探求大學之道非一日之功,須融入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
首先,我們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方得真學問。古希臘哲學家說,知識即美德。我國先賢云:“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而今,身處財政崗位的我們,既要博覽,更要專攻,做到勤于學習、敏于求知。
其次,我們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蔡元培先生說過:“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我黨選才用人,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為此,我們要踏踏實實修公德、私德,學會勤儉,感恩;學會謙讓、寬容,學會自省、自律。
再而,我們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蕩,面對家庭、情感、職業選擇等多方面的考量,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經歷。關鍵是要學會思考、善于分析、正確抉擇,做到穩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
最后,我們要篤實,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抖Y記》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鼻嗄暌哑D苦環境作為磨煉自己的機遇,把小事當作大事干,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青年,是擁有著無限潛能與無窮力量的人生光景,青年的我們應該去做一個心性光明、行為努力、目標遠大的成年人,在時代大潮中建功立業,成就自己的寶貴人生。
大學心得體會 篇13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民族!白x史可以明鑒”,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書中找到解決現狀的方法。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在巨大的壓力下成長與生活,逐漸變得浮躁,急于成功,把最基本的東西拋之腦后。
人要不斷的學習并確立目標,然后為之奮斗,一步一步的實現自己的理想。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之人,因為漫無目的的生活著,是在消磨時光,沒有真正的價值。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幾乎每個人都想成功,都想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于各種原因將自己的理想擱置,而在忙著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通過閱讀《大學》,我懂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敝挥袚碛泄饷髡蟮钠返,棄舊從新才能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決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敝挥写_定目標,志向堅定,才能鎮靜浮躁的心,進而有所收獲。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我相信,每個人在努力之后,都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大學心得體會 篇14
大學四年是我人生最珍貴的時光.在這四年內,我遵守校紀校規,尊敬師長,團結同學,政治上要求進步;學習目的明確,態度端正,鉆研專業知識。學習勤奮刻苦,成績優秀;班委工作認真負責,關心同學,熱愛集體。有奉獻精神, 誠實守信,熱心待人,勇于挑戰自我。不足是專業知識需要更進一步提高,應該更廣泛地擴展知識面。今后我一定發揚刻苦耐勞精神,克服不足,努力工作努力學習,爭取更大進步。
ChinaDaily的校園代理,提高了工作能力,積累了很多工作經驗. 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建立共贏、換位溝通、集思廣益的優良習慣,我相信會有更大提高。
在工作上,對工作熱情,任勞任怨,責任心強,具有良好的組織交際能力,和同學團結一致,注重配合其他學生干部出色完成各項工作,促進了團隊溝通與合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在生活上,我最大的特點是誠實守信,熱心待人,勇于挑戰自我,時間觀念強,有著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派作風。我崇尚質樸的生活.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所以一直以來與人相處甚是融洽.敢于拼搏,刻苦耐勞將伴隨我迎接未來新挑戰.
四年的大學生活,使自己的知識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我的大學畢業生自我鑒定范文于此,在這即將揮手告別美好大學生活、踏上社會征途的時候,我整軍待發,將以飽滿的熱情、堅定的信心、高度的責任感去迎接新的挑戰,攀登新的高峰。
大學心得體會 篇15
我國文學博大精深,在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的名著,可謂是國之瑰寶。而我們學校為了引導我們從國學經典中領悟國學精髓,就安排了我們去讀《大學》這本書。
人類文明發展到了現代,當物質極度豐富的時候,人們更容易喪失了自己的本性,“心被物轉”,越來越關注物質的重要性。技術文明愈發達,精神文明愈墮落,有如一把秤的兩頭,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對于儒家孔孟學說“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先賢明見,在我們現在的社會環境中,的確有重新認識、深思的必要。
提出“講文明”“以德治國”。要以德治國,首先要明明德。要明明德,就要學四書。學習四書的宗旨是崇德辯惑,使同志們從困惑中走出來,把儒學的核心--——仁、義、禮、智、信作為我們的座右銘,作為我們的行為準則。學以致用,進而達到大學之道的要求——明明德、親民、至于至善。
古語說,“知人先知己”,就是說人應該認識自我,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該前則前,該后則后,前后不能顛倒。安份守己,按層次、級別盡職盡責,不越軌,不越級,不犯上作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于工作、生活當中,就會安定團結,興旺發達。
智中出禮,用禮來約束自己,做到克己復禮,誠于中,形于外。禮中出義(勇),義中生仁。仁、義、禮、智總歸一信(五德)。學以致用,使自己不斷提高,敢于攀登。一生無怨無悔,不半途而費,好好的做下去,做到至忠至孝,天人合一,就是真正的得道成圣。
仁、義、禮、智、信是人之根本,人以德為本。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天下太平,人民真正幸福!!!
《大學》這本書我們知道了對國家要盡忠,對朋友要義氣,對長輩要盡孝,對身邊的人仁慈。還了解了許多古代的名人故事,使我大飽眼福。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令我終身難忘!
大學心得體會 篇16
首先想談一下個人對《大學》這部經典的感悟,此經開篇便挑明主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圍繞著發揚德性的原則,是為《大學》三綱,隨后展開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為《大學》八目,而八目卻是以修身為中心,闡發修身方法與修身目的的全部內容,由此可見,修身,是儒家極為重要的一個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義禮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為真正的仁人。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讀《大學》時絕不能把“大學”這個概念理解為國民教育的“小學”“中學”“大學”的“大學”。《大學》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無上或第一的意思!洞髮W》是研究和探討人和人類社會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書。書中既教給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齊家?如何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階層講了如何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仡櫸覈迩隁v朝歷代,下從平民上至國君其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無不證明《大學》講述的道理非常準確。哪個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哪個興國之君不以愛民為本? 從成功與失敗的古今人物身上我們不難發現,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覺不自覺地遵照《大學》所說的“修身是為人之本”的要求修煉過自己。由此可知今人只要懷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并想盡早實現自己的理想,認真學習和研讀一下《大學》,并按照《大學》所說的原則修煉自己,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靶奚怼R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通過學習《大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于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梢哉f,國學知識里面對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大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后,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松而灑脫。
大學心得體會 篇17
時光流逝,歲月匆匆,轉眼之間,大學的五年時光已接近尾聲。雖然五年的時光,可以說是漫長的,但對于求知學習的學生來講卻又是極其短暫的,特別是再過十幾天即將離校而畢業,將要走上工作崗位的我來講,心中不禁產生萬千思緒,也感到了一種失落和擔憂。想到了自己終于可以走向工作崗位,回報家人,回報社會,心中是無比激動,但又想到理想社會和現實社會的差距,讓我感到擔憂的是自己的大學時光學來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能否真的在工作上游刃有余,學有所用。
今天,坐在教室里,靜下心來回味著五年的時光,想想自己在這幾年的時光里自己所做的,得到的,失去的,學到的,一句話來講,是有得有失,但總的來說,畢竟是得到的和付出的成正比。剛走進大學的時候還處在擺脫高中的艱苦學習的喜悅中,那時候只是想好好享受一下大學的生活,但隨著逐漸學習和社會的逐漸了解,明白了未來的社會的競爭的重要性,很快又投入了努力學習當中,在整個大專的兩年時間里抓住了一切的學習機會去奮斗,完成了在大專階段自己的兩個目標:一個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考取一所本科院校,我如愿考入了中國xx大學,一是我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
進入xx大學以后,更加感到了競爭的激烈性,但有了兩年的付出而得到了回報,使我信心倍增,以更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投入到競爭中,三年的本科學習,使我積累許多知識,也提高了許多技能。但在這當中,我也忽略了自己其他方面的發展,使我失去了一些東西。這也是我在大學生活中感到遺憾的地方。
大學的生活,不僅僅是我們學習了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時光,也是我們培養自己綜合能力的時光,如果你能充分利用自己的這段時光,會感到自己的大學時光沒有白白流逝,就會感到自己學有所成。就會以全新的姿態去適應未來的社會,在社會的大海洋中游刃有余,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獨立地健康地向前發展,為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
生命雖然短暫,但每個人要走的路更是漫長而又短暫。如何在這短暫的時光里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是只得我們在走完一段路后,停下來總結與反思的。即便今天走出了大學生活夠的反思與總結,未來的工作中也應該如此。只有這樣不斷反思自己,總結自己才能知道自己該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向前發展。
大學心得體會 篇18
經典就像一道光,照亮現實,也照亮人生前行的方向。
——題記
手捧《大學》,感慨于經典的魅力,感動于傅老廣博的注解。無論正文,還是注解,都深深地吸引著我。邊讀,邊不禁用筆將孔、孟、朱、王閃著光的句子勾畫出來。讀著這些經典,接受著儒學思想的洗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一直喜歡王陽明的故事,酈波教授的《五百年來王陽明》更是聽了又聽。其中王陽明曾經踐行“格物致知”的故事更深深地印在了腦海。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樣樣直達做人根本。讓人不禁反思自身,自身言行、自身職業、自身志向。
疫情期間,看太多了人情冷暖,時時熱血沸騰,為自己的國家、為那些舍生忘死的醫護人員、為那樣永遠走在前面的子弟兵,還有那些普通的志愿者、出租司機、建筑工人……今天,卻被一個留學生氣得失去理智。
那是一個名叫許可馨的公派留學生,在祖國新冠病毒橫行期間,沒有像其他留學生一樣盡一己之力幫國家獻計獻策,卻在公眾平臺上,對自己國家出言不遜。不僅如此,她還詆毀生活在疫情中心地區人民、公開支持一些反對勢力,活脫脫一個“白眼狼”。
網友很快扒出此人,上學時就特立獨行,成績一直不錯,就是人品極差。看到這些,我又不禁反思,到底是什么出了問題?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當今,一個詞語流行——“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這個詞語,用來描述當代大學生們。其實,社會中,這樣的人還少嗎?不得不說,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存在著一些問題。
作為一名教師,再讀《大學》,感受儒學思想的浸染的同時,也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學生,德育為先,先學做人,再做學問。而今,很多老師為了評職評榮譽,一味地追求學習成績;很多學校,為了提高學校聲譽,也一味地追求成績。很多人抨擊考試制度,但又無力改變。
作為老師,重讀儒家經典,可以時時提醒自己誠意、正心,修養言行、提高思想境界;還可以將儒家思想,用于教學中,教育學生從小具有家國情懷,不能只是自私自利。其實,家國情懷和個人利益并不沖突,但不能為了一己私利,而置國家利益于不顧,更不能在關鍵時期,對自己的國家有任何不利的言行。
修身、齊家,作為個人,我們要修煉自己。作為老師,我們要引導學生。
大學心得體會 篇19
進入了大學,空閑時間變得越來越多,可由我們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也變得多了起來,雖然我們大家同屬于一個行政班級,但全部聚在一起的時間卻仿佛并不是那么多,所以班級組織的活動變得是那么的重要,上次的團組織活動的主題是“信義兄弟”,這是一個發生在武漢市黃陂區的故事,內容并不是很長,但卻深深的觸碰著人們的心弦。
活動開始,全班同學重新組織觀看了一遍感人事跡的過程,然后是自愿發言,大家的話語都是那么的樸實,也不乏有很多新鮮的觀點,諸如有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從而關聯到我們這個所學專業的相關知識,且不論這個觀點有沒有跑題或是別的什么,從側面來看,也正好體現了我們大學生思維的跳躍性。
活動過程中,有安排幾個小游戲,班上同學都能參與其中,既調動了整個活動的氣氛,也讓我們從這個帶著點憂傷的事跡中學到了更為實質的東西——“誠信”。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誠信”,這個世界會變成怎樣。家人不再無私,朋友不再信任,同學之間不再幫助,這或許是個很可怕的場面,相信每個人都不愿看到的場面。
每次團組織活動開始的前奏都是以一首團歌作為鋪墊,全班人一起唱著屬于我們這個特殊群體的頌歌,很自豪,很自信,也很振奮人心。時刻提醒著我們,作為社會前進的一份子,我們肩上的責任,我們應該為之努力的理想,我們應該為之奮斗的目標,為社會,更是為了自己。
現在的團組織活動相比以前,增加了很多小游戲環節,不再像以前那樣顯得那么的嚴肅和過于格式化,讓每個同學都能參與,并想要參與,使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對于以后的團組織活動,如果還是能想這樣,每次都有增加一點新鮮的環節,相信以后會越辦越好,也不會出現同學們不想到,不想參與的場面。
大學心得體會 篇20
來到新的學校,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新鮮,新鮮的空氣、新鮮的事物、新鮮的人。這里有和氣漂亮的老師、有團結友愛的同學、我也遇到非常好的室友,或許和很多網上說的不一樣,在網上看到的室友間的難相處,很辛運我都沒有遇到。給我印象的是,這里的老師都很優秀很溫柔,同學們真的很多才多藝。還有許多的優秀的學姐學長們。
在這關鍵的時期里,我想要認真仔細地規劃每一分鐘,認真投入到學習中。以前有一老師對我說,態度決定一切,要以良好的態度去應對學習,挑戰自我,相信自我。我個人認為,人一生的時光有限,時光不等人,因為這是我大學生涯的第一段時光,我不會放過從我身邊中的每一份光,掙取把握好身邊的每分每秒。我相信當我們看到那些閃閃發光的人時,也會有那么一瞬間,會想到以后未來的自己,會憧憬未來的生活。或許我們會走的很困難,或許我們一路暢通,但是仍然應堅定它,不能因為很難得到就放棄它,也不能因為容易得到對它持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因為它至少是我們年少時的憧憬,我們追隨的目標,當堅定初心、不負青春、不負韶華。
大學心得體會 篇21
光陰似箭,轉眼間我已經進入大二了,大學生活已經過半。我不由不回想起自己的大學生活,作為一個數控專業的大學生,我將如何學習與生活,我究竟能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呢?能否在未來創造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知道我所學專業畢業時應具備的素質。數控技術專業培養與社會建設需求相適應的掌握從事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方向的工作所需要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技術知識和操作能力,有健康體魄的,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實用型專業人才和勞動者。掌握機械工程和電工與電子學的基本知識;掌握機械制造工藝、工裝、機床及刀具等基本知識。
掌握機械制造過程中電氣、液壓、數字控制的基本知識;掌握1~2種主要機械加工設備及普通數控機床的操作;具有實施機械制造工藝及設計一般工藝裝備的能力;具有實施機械制造工藝及設計一般工藝裝備的能力;具有常用機械加工設備的安裝、調試、維護和改裝的基本能力以及機械加工質量分析的能力;具有某類機械制造的相關知識和能力;具有計算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機操作及使用本專業CAD/CAM應用軟件的能力;具有車間生產和技術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記得張雨生唱過《我的未來不是夢》這首歌,歌中這樣寫道:“因為我不在乎別人怎么說,我從來沒有忘記我對自己的承諾,對愛的執著,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的過每一分鐘,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心跟著希望在動,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的過每一分鐘,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心跟著希望在動跟著希望在動!蔽覀兌贾牢磥聿皇菈簦莆瘴覀冊谧约旱氖种小5,想想自己走過的歲月,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做得不夠。我們都是在應試教育中成長的,在上大學以前一直都是在老師和家長的監督下學習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做。
自己沒有好好想過將來要干什么,就連自己為什么要上大學,為什么要選自己現在所學的專業都不知道。可是上了大學之后,就沒人再來監督你了,學習的自覺性都靠自己。這個時候自己以前的惰性就暴露出來了。想想自己進入大學以來都干了什么,感覺什么都沒做。我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行千里,先立其志,否則,漫無目的渾渾噩噩的得過且過,豈不延誤時機,浪費年華。真的好后悔自己剛進入大學的時候沒給自己的大學生活一個完整的計劃。不過我知道,世上沒有后悔的藥可吃。我不能一直停留在過去,我一定要向前看。
在生活中,我時時刻刻以品德至上來要求自身。無論何時何地,我都奉行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信條,并切實地遵行它:待人熱情誠懇,講求誠信;日常友愛同學,尊師重道,樂于助人;與同學發生矛盾、誤會時,能最先從自身身上找原由,并主動與對方實行溝通。回顧四年,我很高興在同學有難處的時候能夠幫助他們,相對的,在我有難處的時候同學也無私地向我伸出了援手;尊師重道,使我學到了許多知識,也與許多老師成為了良師益友;時常自我反省,寬容他人,使我多了許多的朋友。
水無點滴量的積累,難成大江河。人無點滴量的積累,難成大氣候。沒有兢兢業業的辛苦付出,哪里來甘甜歡暢的成功的喜悅?沒有勤勤懇懇的刻苦鉆研,哪里來震撼人心的累累碩果?只有付出,才能有收獲。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只有從小事做起,任勞任怨,不斷努力,才能換來最后的笑容。我一直把這句話作為我的座右銘,“我自信,我努力,我成功!
大學心得體會 篇22
今年7月18日上午,我們夏令營全體營員參觀了北京大學校園。
進了北京大學,導游就給我們講解了北京大學的歷史。
我們隨著導游來到北大圖書館前,它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國立大學圖書館,是亞洲所有學府中最大的圖書館。房頂仿造天安門房頂大小設計。如果從上空俯視,圖書館像一只展翅飛翔的雄鷹。我多么希望自己將來坐在里面讀書啊!
接著我們參觀了北京大學最著名的景點博雅塔和未名湖。
雄健挺拔的博雅塔和它周圍的松柏以及波光蕩漾的未名湖構成一大景觀。由于建筑位置的.巧妙,從梁柱,古樹之間,時見它的身影,更增幾分秀麗的神奇。博雅塔似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默默地站在湖畔,縱現著風云變幻,那緊鎖的塔門,就像這位老人緊閉的心扉,包含著人生的悠悠歲月。博雅塔是目前北大最高的建筑,博雅塔是北大人的精神象征。
我們朝未名湖看去,只見柔波蕩漾,風光無限。未名湖是一個人工湖,仿造頤和園的昆明湖設計,在湖心修建了兩座島嶼,一大一小。對面大一些的島嶼叫做楓島,未名湖如掌,楓島就如掌上明珠。
博雅塔和未名湖的天作之合神來之筆,永遠富有哲理,永遠耐人尋味。可以說,湖光塔影已經成為北大校園風景不朽的神話。湖和塔是有靈魂的,它們的靈魂是千千萬萬北大人的靈魂,也是北大的靈魂。
參觀結束時,我在北大校園里買了一枚;兆鳛榧o念品。
回家以后,我把;漳媒o奶奶看。奶奶說:“將來你一定要考上北大!”我點點頭,大聲地說:“奶奶您放心,我從現在起,一定會刻苦學習,取得好成績,將來一定會考入北大!”
我堅信,北大的未名湖畔,博雅塔前一定會有我的身影。
大學心得體會 篇23
自從從象牙塔進入五彩繽紛的社會之后,我才發現社會真的很大,不一樣的地方、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事情、不一樣的思想,世間萬象進入了我的世界。我看到的“世間萬象”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別墅、豪車、美女、奢侈品,好像每個人都在追求這些,而我自己什么都沒有,我總是不停地努力,甚至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最后自己還是一無所有,于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結果努力的成果與欲望的比例趨近無窮小。我開始困惑,開始糾結,開始憤懣,開始討厭這個世界、討厭父母、討厭朋友、最后討厭自己,甚至覺得自己是一個虛無的存在。
也曾回憶起自己在少年時的快樂時光,父母從來不管我,但是鄰居家的奶奶每天都夸我能干,說我成績好,會做家務,懂事,孝順,會照顧弟弟。有時候看到可憐的乞討者,還會把自己好不容易做小工攢下的零花錢都贈給了他?墒菫槭裁撮L大了,這些都不再值得炫耀了呢?
最近有機會從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讀了一些儒學,原本我對儒學之類的書并不感興趣,覺得深奧難懂,并且是天方夜譚,現在發現,儒學是伴隨我們一生成長的明燈。其中最讓我感受之深的是《禮記·大學》,很多人說《大學》帶有理想主義色彩,但是我看了之后,覺得它向我展示的是人生進修的階梯,我從中受益匪淺。
《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是《大學》的三綱八目,是《大學》的核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學》的三綱,意思是說“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古有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十五歲入大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這句話讓我明白,小時候學習的知識和技藝比較簡單和純粹,算到當今時代,也頂多算到大學畢業,學習的終究是能夠存活于世的最基本的本領。進入社會后,要學習的則是大學之道,窮理正心,修己治人,說到這里,我才明白,工作之后,我的努力早已偏離了方向,而是在舍本求末,哪怕就是得到了別墅、豪車、奢侈品,對自己來說也不過是活在腐朽上的寄生蟲;在別人看來,也只不過稱你一聲“奢侈的有錢人”而已,對他們毫無意義。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說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這是《大學》的八目,總結起來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照這八條人生進修的階梯,我發現,畢業后,我不僅沒有繼續要求自我進步,反而退到了最原始的狀態,就連小時候那最簡單,最純粹,最容易做到的事情,都做不到了。困惑、糾結、憤懣則是必然要出現的心理狀態。
《禮記·大學》,為我打開了一扇重新了解自己,審視自己的心門,我經過自我反省,認為自己選錯了追求的方向,人生的目標應該是讓自己內心充實,讓父母開心,讓身邊的同事朋友開心,讓全天下的百姓開心,而不是過分關注于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反思后,我決定做一個全新的自己,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的人生進修旅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大學心得體會 篇24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它的意義簡釋如下: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其中格物理解為格,就是確實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后明辯事物,盡事物之理。
致知理解為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鏡子,本來全體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現在逐漸擦去灰塵,使恢復光明,有了真知。所謂知,指道德意識而言,知既至,則能明是非、善惡之辨,聞見所及,胸中了然。
他們的關系是:
《大學》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此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礎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在于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有了認識才能意念誠實,然后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備了以上的條件,自身的修養才能提高。自身的修養又是治理國家的必要條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最后達到天下大治。
在生活和教學中,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無偏見,無邪念,才能為學生所擁護。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功夫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始發點。
在工作中,齊家就是要經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員,才能教化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