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為官不為心得體會范文
為官不易”不能成為“為官不為”的借口
“為官不易”拷問干部“為官初衷”。所謂的“為官不易”,實則緣于中央對領導干部的不少行為劃定了“紅線”。此“紅線”在中央八項規定和中央紀委系列禁令、鐵面問責之下,少數黨員干部便發出了“為官不易”的感嘆。但這不過是正常的嚴格要求,黨員干部便心生退意、口發牢騷,如此“為官不易”,其實可以不為。
故而,所謂的“為官不易”才真正是“無理之言”,折射出個別黨員干部扭曲的“為官初衷”。中央出臺的各種禁令,反對的各種不正之風,為的就是促使各級干部端正自己的態度,擺正自己的位置,回歸自己的本色與本位。倘若心懷“千里來做官,只為吃和穿”的信條,秉承“為官易、可作為,為官不易、為官不為”的原則,放不下“領導出門,車馬相迎”的“優越感”,走不出辦事就得“吃拿卡要”的潛規則,那此等干部大呼“為官不易”也就不足為奇了。
顯然,這些大呼“為官不易”的干部,不是黨和群眾需要的好干部。他們沒有真正明白當干部到底為了什么?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必須給出清醒的回答。我們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在位履職應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為群眾服務還講條件的人是不配為人民公仆的。既是人民公仆,就必須摒棄“官念”,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躬下身子,當好人民公仆,服務好人民群眾。
所以,作為黨員干部,必須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必須堅守理想信念。面對正常的嚴格要求,有什么理由站不穩?有什么條件談不易?有什么理由不作為?而所謂的“為官不易”便可“為官不為”,也實屬偽命題,更不能成為借口。
“為官不易”不能“為官不為”
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目的是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更好地促進改革發展;遵守規矩不是無所作為,“為官不易”不能“為官不為”,要保持昂揚向上的進取心和干事創業的精氣神。這番話語重心長,促人警醒。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不斷出臺各項規定、禁令,大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這讓一些領導干部感到“不適應”,有的甚至認為既然要求這么多、緊箍咒這么緊,那還不如干脆不干活、做“太平官”以明哲保身。講話對這些領導干部無異于一針醒腦劑。
作為新時期的領導干部,干工作、做事情固然要遵規守矩、依法行政,但面對當前繁重而艱巨的改革發展任務,需要有履職盡責、為民解憂的擔當精神。在涉及改革發展深層次矛盾問題上,要迎難而上;面對急難險重的任務,要頂得上去;面對各種歪風邪氣,要敢抓敢管。如果一味怕擔責而不思進取,只會貽誤發展時機、耽擱改革大業。
面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領導干部還需有一種改革創新的精神。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最重要的一點就在于我們解放思想,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當前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改革與發展問題相伴,經濟與社會矛盾交織,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面對大量棘手的問題,領導干部當“甩手掌柜”、無所作為,顯然無助于矛盾的解決,只會堆積風險,釀成更大的危機。
今年兩會在參加安徽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領導干部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這番講話精辟闡述了“規矩”和“作為”之間的辯證關系,那就是既要“遵守規矩”即“三嚴”,又要“有所作為”即“三實”。當前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廣泛深入開展,各級領導干部應自覺踐行“三嚴三實”精神,慎用權力,切實為百姓辦好事、謀好利,開創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