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心得體會(精選3篇)
《培根隨筆》心得體會 篇1
培根是英國杰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他1561出生在倫敦一個官僚家庭。培根一生追求知識且集哲學家、文學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語言簡潔又十分富有哲理,讓我不得不從這本薄薄的《隨筆集》中,讀出種種味道。
從“論真理”、“論死亡”、“論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官”、“論王權”、“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于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情”、“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論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但是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兩篇,就是《論友誼》和《論美》。他在這篇隨筆中寫到了一句話:“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在我們的生活中,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角色,他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朋友是一個可靠的支柱,讓我們可以得到依賴;當我們跌倒時,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們站起來;當我們做事想半途而廢時,朋友是一本備忘錄,提醒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底;當我們獲得成功時,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們下一步應該怎樣做,并且時刻告誡我們“勝不驕,敗不餒”。朋友是可以傾訴、可以依賴、可以尋求幫助的人,我們應該珍惜身邊所有的朋友,他們不僅是一個角色,還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對,真正的朋友總能原諒你的錯誤,還會支持那個“原汁原味”的你;他會幫助你,并在需要的時候把真話告訴你。如果你轉身走開,真正的朋友會緊緊相隨……
在《論美》中,培根先生的文章告訴我:“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
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語言簡潔,內涵深刻,且充滿哲理。
仔細想想,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十分華貴卻表面輕浮而沒有美德沒有教養的人是令人厭煩和看不起的。
因此,只有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隨筆》心得體會 篇2
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說起他的名字,大家都會想到他的《培根隨筆》,在這個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他的文章,從書中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這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辭藻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青少年受益匪淺。這本書工有58篇隨筆,包括“論逆境”、“論善良”、“論自私”……很多都聯系到了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它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還有不少人曾受到這本書的熏陶。
對于這本書我也有許多的感觸,畢竟這是我第一次認真讀完一本書。
因為,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么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著,才能實現你的愿望。然而,人活著并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生在世就會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所以要為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著你的凱旋。然而我還有另一種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來的。
“采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并且幫助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于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義;“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
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么樣的態度,心里應該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為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占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么呢?我們為什么就不如她呢?照理說,我們有能力學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所以要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奮斗,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為你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培根隨筆》心得體會 篇3
第一次看到《四世同堂》這本書應該是幾年前,我在找其他書的時候恰好發現了它,牛皮紙封面,書頁都泛黃了,看著很是破舊,我想著里面無非是聊些家長里短的瑣事,就沒翻開。
第二次看到是在萬圣書屋,那時候已經有人給我推薦了這本書,書店里的版本有分上/下部的,有分《惶惑*偷生*饑荒》三部曲的,好厚一本小說,沒有勇氣看下去。
然而,緣分就是那么蹊蹺,最終我還是去看了這本書。上部看的是那本在圖書館偶遇的舊書,下部則用手機看的。
這部小說以抗戰為背景,以祁家祖孫四代為主體,描寫了北平胡同里的普通居民在日本侵華時期生活狀態的變化。在我眼中,這就是一個故事,沒有刻意去傳達深刻的道理,也沒有過度的吶喊和呼吁,更多的是單純地記錄和不斷地自我反思和掙扎。老舍先生是個心細、心誠的作家,寫這部小說是在北平淪陷的第五個年頭,小說之所以那么長歷時那么久,依我對這本書的感受來說,一方面是因為作者對國家對北平這座城愛得深切,這種愛使他舍不得放棄描寫他能想到的每一個場景、每一種文化,其實我一開始對這樣慢的小說節奏有點不耐煩,直到看到后來才能理解這種感情,要知道當時的中國隨時面臨著亡國的危險,書中的場景、文化傳統很可能再也看不到了,所有他必須這么寫。
另一方面呢?朋友說書中對主人公之一瑞宣忠孝不能兩全、家國只能選其一的糾結掙扎描寫得很好,我第一反應就是瑞宣身上可能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一個人在寫自己的時候往往更真實和全面,也許在抗戰的這些年,作者跟小說主人公瑞宣一樣,為國家的危亡擔心,為自己的茍且偷生愧疚,他想盡辦法獲取最新的戰況,并始終堅定中國必勝的信心,最終期盼已久的抗戰勝利了,小說也因此結束。
這部小說是有很深刻的時代意義的,但在今天的讀者看來可能會索然無味,因為它與我們這個時代無關。但這樣的故事應當是一個民族的瑰寶,有人寫這樣的故事,有人讀這樣的故事,歷史才不會那么容易重演。讀后感·有句話說,在這個世界上和平是暫時的,戰爭才是常態,但愿下一次在國家遇到危難時,我們中國人能少一分懦弱、多一份勇敢,反抗得越早,災難就會越少,對于那些遲早要來的東西,又何必拖延呢?
去看看書里面一向愛好和平的國人吧!我們看重家庭、感情,渴望用隱忍、退讓換來平靜的生活,可是沒有國哪有家,一不小心,就什么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