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講規矩守紀律體會(通用3篇)
公務員講規矩守紀律體會 篇1
通過“守紀律、講規矩、做表率”主題教育活動,個人收獲很大,體會頗深。指出:“講規矩是對黨員、干部黨性的重要考驗,是對黨員、干部對黨忠誠度的重要檢驗。”黨員、干部是否講規矩,已經被放到了黨性、忠誠上來觀照,賦予了“規矩”非同尋常的地位、意義和使命。
規矩很重要,知之深切,方能行之自覺。作為辦公室同志,要強化規矩意識,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都要想到政策法規是怎樣規定的,條令條例是怎樣要求的,始終將嚴守規矩作為內心深處的一種堅定信念,切實讓規矩了然于胸,使自己成為真正“懂規矩”的人。
懂規矩是一種能力。在牢固樹立規矩意識的基礎上,應潛心研究“規矩”。既要認真學習黨章,熟悉黨紀黨規,又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吃透法治精神,還要遵循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所有這些“規矩”,都要內化于心,外化于形,以真正理解了的規矩來規范自己、約束自己。
懂規矩是一種責任。我們是公務人員,不是普通人員,在規矩面前,對自己的要求必須更嚴一些,標準必須更高一些,自覺按黨性原則辦事,按政策法規辦事,按制度程序辦事,真正把懂規矩當作一種責任,決不能逾越章法,蔑視制度。
懂規矩是一種素養。一個人的行為習慣、處事方式、思維脈絡,乃至舉手投足、言談舉止之間,既是有無規矩的外在表現,也莫不顯露出素養的優劣與高低。我們不僅要在有人監督下守規矩,更要在無人監督下自覺遵守規矩,不僅要在從事風險工作時守規矩,更要在沒有危險時也要自覺遵守規矩,將講規矩、守規矩固化為自己的良好習慣和行為自覺。
執行是規矩的生命,有規定無執行,規矩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有制度不執行,比沒有制度危害還要大。”300多年前,英國哲人培根的話至今發人深省。沒有制度,人們還有希望;有了制度不去執行,留給人民的不是希望,而是失望甚至絕望。一旦人民對制度失去信心,對政府失去信心,整個社會將處于失控狀態,而要重建人民對制度和政府的信心,將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我們無論是做人、做事,還是做官,都應該尊重規律,嚴守規矩,按照法律、紀律和道德規范去做,才能保證社會、事業、工作和生活的正常有序運轉。同時,我們還應對照強調的“七個有之”和“五個必須”時刻審視檢查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越界、不越軌、不越底線。
守規矩,要以上率下。公職人員是社會風氣的引領者,領導干部則是政治生態的風向標。領導干部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引人注目,具有示范效應,應當作好表率。只有領導干部率先懂規矩、守規矩,才能帶動黨風政風的好轉,進而促進社會風氣的轉變;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政治生態好壞主要取決于領導干部這一“關鍵少數”。領導干部只有帶頭做守紀律、講規矩的模范,才能以上率下、從者如流,一個地方、一個單位才能培育令出如山、令行禁止的良好風氣。
守規矩,要高度自覺。嚴守規矩,需要建立在高度自覺基礎之上。對于辦公室同志來說,規矩是抵抗不良風氣侵蝕的“抗體”、維護政治生命健康的“疫苗”。在當前這一發展階段、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每一位黨員干部都要對規矩形成源自自覺、發自內心的真誠敬畏和堅守。黨員干部只有自覺守紀律、講規矩,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能促進政治生態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才能為建設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筑牢重要屏障。只有風清氣正,才能充分釋放嚴守規矩的正能量,才能不斷激揚黨員干部的敬業精神、爭先意識和內在動力。
守規矩,要強化監督。紀律不彰,必然失去防線;規矩不嚴,必然警示無力。要讓守規矩成為一種習慣,知規矩、懂規矩是基礎,強化監督是重點,嚴肅懲處是關鍵。要在建立健全促使黨員干部講規矩方面制度的同時,在制度執行的剛性上動真格,讓制度這一“高壓線”通“電”,不留“暗門”、不開“天窗”,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執行制度沒有例外,違反制度必須追責,堅決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要加大制度的執行力度,對踩“紅線”、觸“底線”、闖“雷區”的,要堅持“零容忍”。通過嚴肅懲戒問責,讓違紀違規者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如今,緊約束、嚴要求,守紀律、講規矩,已成為黨員干部工作環境的“新常態”。只有順勢而為、積極作為、奮力有為,才能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辦公室作為聯通上下、連接左右的中樞機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有很多難題要破,唯有嚴守規矩,才能有所作為。“為官避事平生恥”,不出事是為政之德,能干事是履職之要,干成事才是終極目標。
公務員講規矩守紀律體會 篇2
“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這是在強調黨員干部要守紀律、講規矩時所說的。這不僅是對黨員干部的嚴格要求,更是對每一名普通群眾的諄諄教誨。
我出生在固原一個普通的家庭,父母是光榮的人民教師,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做人要老實本分,不該說的堅決不說,不該做的堅決不做,凡事要講規矩,守紀律。規矩、紀律對我來說,上學前是聽話懂事,禮貌待人,上學時是校規校紀,學生守則,工作后是單位的規章制度,黨章黨紀,國家法律等等。常言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守紀律,講規矩,一直以來我都是這樣要求自己的,在家做好孩子,在學校做好學生,參加工作后立志當一名優秀的公務員。開展“守紀律 講規矩”主題教育活動,讓我進一步認識到,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種矛盾逐步顯現,要解決問題,保證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必須做到令行禁止,規范執行。因此,有必要將守紀律、講規矩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小到單位制度,大到黨紀國法,時刻牢記于心,堅守做人、做事的底線,用實際行動予以踐行,做到嚴于律己、恪盡職守。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無視紀律,最終導致的是害人害己,帶來的是國家財產的損失,有時甚至付出的是生命的代價。比如,車禍猛于虎,當事雙方必有一方違規操作、違章駕駛;貪欲害死人,身陷囹圄的涉案者必然是對黨紀國法的漠視導致了自身道德失衡、行為失范。堤潰蟻穴,氣泄針眼,守紀律,講規矩需要我們真正從思想上認識紀律、規矩的重要性、嚴肅性,在工作和生活中時時守紀律,處處講規矩,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
“守紀律 講規矩”是做好任何一項工作的基礎,市人社局作為重要的民生服務部門,開展“守紀律 講規矩”主題教育活動尤為重要。大家知道,人社部門承擔的每一項工作都直接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工作做的好不好,直接關系到黨和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實。我們每一名人社工作者,都要明確自身職責,從心底樹立起對工作強烈的責任心、對群眾崇高的使命感,做到用心用情工作;要熟悉掌握各項政策法規,遵守單位規章制度,做到用好手中的權力,當好人民的公仆。
既然守紀律、講規矩如此重要,那么如何保障它的落實?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意思是說有所懼怕,才能約束言行,規范行事。紀律、規矩的初衷便在于此,它是對人們的警示,是一種剛性的約束,所以紀律的生命在于嚴,好的制度需要嚴格的執行才能具備活力。一個單位要充分發揮行政監察、審計監督和群眾監督等作用,運用問責追究、執紀查處等方法,提高紀律、規矩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發揮紀檢監察部門執紀、問責的作用,確保有責必問、執紀必嚴,使整個單位形成令出如山、令行禁止的良好氛圍,人人守紀律,人人講規矩。但守紀律也絕不僅限于此,真正的守紀律、講規矩是要讓它深入人心,讓它潛移默化的成為人的一種品格,成為社會的一種風氣,這就要求每個人提高思想覺悟,正確認識,自覺建立起紀律不可違、規矩不可破的思想。對此,精煉地給出了“五個必須”的要求,即必須維護黨中央權威;必須維護黨的團結;必須遵循組織程序;必須服從組織決定;必須管好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做到了這五個必須,守紀律、講規矩才能得到根本的保障。
“舉頭三尺有綱紀”,只有將守紀律、講規矩牢記于心、付諸行動,才能頂得住誘惑,守得住底線,心懷敬畏,履職盡責,在全局形成守紀律、講規矩的濃厚政治氛圍,為推進人社事業改革發展,建設開放富裕和諧美麗新型工業城市提供堅強的保障。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國家的希望,作為年輕的80、90后,我們要守紀律,講規矩,勤奮工作,積極奉獻,勇敢地承擔起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和崇高使命。
公務員講規矩守紀律體會 篇3
對領導干部提出“三嚴三實”要求,體現著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和政治品格,明確了領導干部的修身之本、為政之道、成事之要。其中,“嚴以律己”作為“三嚴三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主要是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獨、慎微、勤于自省,遵守黨紀國法,做到為政清廉。領導干部只有牢記“物必先腐而后蟲生”的道理,保持“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的自律意識,秉持“歸咎于身、刻己自責”的解剖精神,才能做到一身正氣,練就一副“金剛不壞之身”。
一、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堅定思想約束。明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意味著為人做事要學會敬重和畏懼,要有底線,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首先要學規知紀、遵規守法。俗話說,無知者無畏。在稅收工作中領導干部要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為”,做到既不缺位,又不越位,也不擾民,使稅收各項工作都在法治的鋼軌上有序運行。同時,還要大力推行稅收執法痕跡化管理和說理式執法,促使崇尚法治、厲行法治成為稅務干部發自內心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然后要根植人民,服務納稅人。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國稅工作關系千家萬戶,與人民群眾關系密切,所以更應該努力為納稅人提供深層次、高質量的納稅服務,重點要在服務手段、服務形式和服務內容上實現新的突破,要全面落實便民辦稅春風行動,把滿足納稅人需求、解決納稅人問題、讓納稅人滿意作為我們工作努力的方向。
二、慎獨慎微,勤于自省,提高精神境界。慎獨指的是嚴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依賴他人監督;慎微指的是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小節、小處,要謹慎,要慎重。一般說來,當處在有人監督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人都能注意自己的行為,不做違背法律道德的事情,問題就出在無人注意時。如果一個人,在沒有眼睛盯著的情況下也能謹慎不茍,不做違背法律道德之事,這就是慎獨的真諦。而作風改進的起點在哪里?道德養成的抓手是什么?事業進步的根基在何處?具體答案可能各不相同,但基本方法卻是一致的,那就是都需要從細節抓起,小處不能大意。小事小節如同一面鏡子,反襯人品,反照能力,反映作風,這就是慎微的意義。“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所以黨員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慎獨慎微,勤于自省,不管提高精神境界,積小勝為大勝、化量變為質變。
三、為政清廉,恪守本心,培育良好作風。俗話說:“吃了別人的嘴軟,拿了別人的手短。”在工作中,如果所有干部都嚴格執行黨的方針政策、秉公辦事,就不會因為被人拿住了“軟肋”而縛手縛腳。打鐵還需自身硬,在稅收工作中領導干部要嚴禁濫用職權、嚴禁以權謀私、嚴禁吃拿卡要、嚴禁刁難稅戶,要堅決做到稅務干部與事務所、中介機構脫鉤,切斷任何與事務所、中介機構存在經濟利益聯系的可能性,務必做好廉潔從稅。而做到為政清廉最關鍵的一點我認為是要堅守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恪守本心,以此安身立命,以此取信于民,才能確保權力運行始終不偏離為民利民的軌跡。想要一輩子“擋得住誘惑,耐得住清貧,經得起考驗”,就必須廉潔自律,堅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利,始終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做政治上的“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