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冰雪·冰雪科技談》心得體會范文(精選3篇)
《人民冰雪·冰雪科技談》心得體會范文 篇1
科技為北京冬奧賦能,不僅將這場全世界的冰雪盛會裝點得更加精彩,也必將為今后全民共享冬奧成果、推動冰雪運動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方方面面的精準舉措,點點滴滴的創新成果,共同鋪就北京冬奧會的“綠色之路”
奧運史上首次實現100%“綠電”供應,“冰立方”成為世界首座智能化水冰轉換場館,運動員在訓練中使用“體育風洞”……隨著北京冬奧會日漸臨近,濃濃科技元素越來越多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在北京冬奧會籌辦過程中,科技融入了建設、訓練、保障等各個環節之中。早在冬奧籌辦之初,科技部就聯合有關地方、部門研究制定了《科技冬奧(20__)行動計劃》,重點圍繞零排供能、綠色出行、5g共享、智慧觀賽、運動科技等多個方面部署任務,助力冬奧籌辦各項工作。
一幅壯美的冬奧畫卷中,科技增添了別樣的光彩。新建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采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單層雙向正交馬鞍形索網屋面,用鋼量僅為傳統屋面1/4;在雪上賽場,可實現“百米級、分鐘級”的精準氣象預報;二七廠國家冰雪運動訓練科研基地的風洞實驗室,能幫助運動員不斷尋找阻力最小的訓練姿態,大幅提高訓練效率……充滿科技感的設施與應用,對于北京冬奧會的籌辦、備戰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科技為北京冬奧賦能,不僅將這場全世界的冰雪盛會裝點得更加精彩,也必將為今后全民共享冬奧成果、推動冰雪運動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為冬奧會注入更多科技元素,也體現在貫徹新發展理念與綠色辦奧相結合。比如,通過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張北地區的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產生的“綠電”輸入北京,賽事期間北京冬奧會所有場館將實現100%“綠電”供應;國家速滑館、五棵松體育中心等冬奧場館,選用二氧化碳跨臨界制冷系統,將冰面溫差控制在0。5攝氏度以內,使碳排量接近于零;一輛輛使用氫燃料的大巴車,冬奧村中用薯類、秸稈等可再生資源為原材料所生產的可降解餐具;等等。方方面面的精準舉措,點點滴滴的創新成果,共同鋪就北京冬奧會的“綠色之路”。北京冬奧會在環保、減排方面的實績多次得到國際奧委會在內的奧林匹克大家庭的肯定,呼應著國際奧委會《奧林匹克20__+5議程》所提出的理念。
冬奧會的“科技范兒”,不僅彰顯于場館建設、能源供應等領域,也存在于每一位奧運參與者身邊。比如,移動診療車和智能移動方艙,能夠讓比賽中受傷的運動員第一時間得到及時救治;5g信號覆蓋到所有場館和連接場館的道路,為豐富比賽轉播等媒體傳播方式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撐;具有自由視角、云端互聯等特性的高科技產品和技術,可為觀眾提供更多選擇。無論是參賽運動員還是場內外觀眾,每一位冬奧的參與者都能夠感受到科技為冰雪運動帶來的新魅力。
高科技應用不僅在冬奧籌辦過程中發揮出獨特作用,還將在未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北京冬奧會后,將進一步加強技術成果的系統梳理,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豐富更多人的日常體育生活。從長遠來看,推動冰雪運動可持續發展,讓冬奧成果更好為全民共享,科技始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人民冰雪·冰雪科技談》心得體會范文 篇2
向張貴斌同志學習,就要學習他恪盡職守、敢于擔當的務實作風。張貴斌同志無論崗位如何變化,始終秉持著干一行愛一行的勁頭,履職盡責、擔當作為,體現出樸實純粹的優良作風。回鄉第一年,他被推選為鄉生產社委員,生產社沒條件生產,他就拿出全部復員費100元,買了3匹馬和一輛大車為生產社增收。他任職村書記期間,事事做在先,一切為村民考量,處處為國家著想。他在信用社工作時,有困難戶還不上貸款,就自己掏錢給還。到縣農電局工作后,起早貪黑、頂著酷暑嚴寒立桿架線,點亮了鄉里的萬家燈火;工作的最后幾年,他負責建設電力物資庫,物資存放全靠他一個人記賬,他始終認真負責、細致踏實,堅決把這個良心活干好。向張貴斌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保持和發揚求真務實工作作風,不管在哪個地方、哪個單位,都要把崗位當成事業干,兢兢業業、親力親為,時時處處貢獻出個人的全部力量。
《人民冰雪·冰雪科技談》心得體會范文 篇3
今天是我國的第x個烈士紀念日,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各界代表在天安門廣場為人民英雄敬獻花籃。祖國的繁榮昌盛離不開一批批不怕犧牲的革命先烈,是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換來了祖國和人民的幸福美滿。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民英雄永遠矗立在我們身邊。前有革命先烈,后有抗疫英雄,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取得了抗擊疫情的重大戰略成果。我們應該時刻緬懷革命先烈,弘揚英雄精神,完成祖國賦予我們青年一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