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關愛行動”志愿服務心得體會(通用3篇)
留守兒童“關愛行動”志愿服務心得體會 篇1
隨著生活的質量漸漸提高,生活得壓力也逐漸加大。為了家庭能夠解決溫飽和奔向小康,有好多的人開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活。一方面為了生活,一方面為了家里的經濟,僅有先放下家里的小孩,外出掙錢,為孩子的學業家庭的生活而艱苦奮斗。
殊不知家中的孩子有的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或者在親戚家里寄住的苦楚。從小我也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由于觀念跟夢想不一樣,在童年時光里,缺少了父母的陪伴,我深有體會這樣的感受。為此我對這次“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十分用心。我只想用自我那份微薄的熱情去溫暖那些僅有過年或者幾年不見父母的孩子們。
我們在村委會的幫忙下,對部分留守兒童進行家訪,這是我們與留守兒童及他們現時監護人直接應對面交流的大好機會,在與這些兒童的交流中我看到了他們對父愛母愛的渴望,他們最常說的就是能夠像其他孩子一樣在父母身邊。過多的憂慮使他們過早的缺去或失去了童真,他們自我覺得與其他孩子是不平等的,有的甚至不明白父母是什么概念。在與他們現時監護人的交談中我得知這些小孩平時貪玩,功課作業基本無人監督,他們作為現時監護人也沒什么辦法,自我有小孩,也需要干活,或者年事已高,有心無力。我覺得這不單單是這部分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是全社會留守兒童的一個縮影,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健康不僅僅體此刻身體,更體此刻心理。
我跟著我的團隊,走去走訪。看了才真正體會到,城市的小孩與向下的小孩就是完全的不一樣的。城市的孩子干凈整潔,可是也只是溫室的花朵;鄉村的孩子誰沒有整潔的外表,可是他們歡樂著,因為他們自由。這就是城鄉之間的區別,包括環境,更包括孩子。應對著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他們明顯沒有城市孩子的自信,有意識的抗拒。可是我們花了心思去與他們游戲,與他們說話,他們才慢慢的接納我們這樣對于他們來說是城市來的大哥哥姐姐們。可他們不明白,我們有多少人也是從他們的年紀里走出來的。他們的心思我們懂――他們缺少了一種關愛。
在交流中我們也了解到了這幫孩子很想像電視里面那樣,爸爸媽媽帶著去玩,個性是六一兒童節那天,這是專屬于他們的那一天。而不是學校就放假一天那么簡單。可惜有的孩子父母不在身邊,家里的老人更不可能會陪著孩子玩(指大部分)。城里面會有的孩子父母帶來廣場或者去吃大餐,玩個痛快。也會有的孩子默默地在家看喜洋洋度過。而村里的孩子最歡樂的地方就是田里地里和河邊。慢慢的他們缺少了一種特殊的關愛。從而會使一些孩子變得叛逆和過度調皮。這將是對孩子們的一種慢性的心理破壞。所以我們從家里的長輩入手開始我們的第二項活動。
經過我們進行調查,并進行統計。我們這次更加的深入到了村民們的生活中,我們劃分區域分工合作,隨機調查,調查只是一種形式,我們有機會便會與他們拉家常,感受他們幾十年來的生活變化從他們的口中讀出他們歷經的滄桑,從他們的眼神中讀出他們生活的喜怒哀樂。這次調查也非一帆風順,有部分村民還是不了解我們的目的,對我們還有排斥的心理,我也盡所能去化解他們的這種心理,這對我也是一種考驗與磨練,用我所學的的知識去解釋給他們聽,這樣不僅僅鍛煉了我的表達與應用潛力,也鍛煉了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潛力。在我們的努力之下,問卷調查最終如期完成。這既有我自我的努力,也有我們團隊的分工協調,我不僅僅更加深刻認識到知識的作用,也感受到團隊的力量。
這次“關愛留守兒童”社會實踐活動是我大學生活以來首次親身步入社會,盡自我潛力將學到的知識用應用出去。同時也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為以后的社會生活積累了很多經驗。最終期望我們這次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引起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愛。
留守兒童“關愛行動”志愿服務心得體會 篇2
在外婆眼里,你是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在學生眼里,你是他們尊敬的“周老師”;在同事眼里,你是個好伙伴;但在我眼里,媽媽你是個活雷鋒。
幫左領右舍拎東西,幫陌生人指路,每次給路邊要飯的人一些錢,這些事在你眼里都是家常便飯。
一天晚飯后,我和你出去散步,遇見一對夫婦向你詢問去下沙的路。你聽了,連忙告訴他們方向,并說:“路很遠,不如打個車吧。”他們說家鄉發大水了,這次就是來投奔同鄉,看看能否在杭州打工,這次路費用得也差不多了,走著去省錢。還說他們已經走了兩個小時了。你聽了,連忙拿出身上僅有的30元錢,遞給了這對夫婦。隨后你告訴我,這30元錢對我們而言不會改變什么,但對這對夫婦來說,可以讓他們饑餓的肚子飽餐一頓,也可以讓他們疲勞的身體放松休息。
又有一天早上,你匆匆忙忙開車去上班,看見一個帶著墨鏡的人站在我們小區的門口,一個勁地攔私家車,示意他們搭上他,可你前面的人,都以“有緊急事”、“不順路”等借口拒絕了他的搭車。有的干脆不理他。你卻熱情地把他“請”上了車。通過談話,你才知道他的眼睛剛做過激光手術,到馬路上打車看不清路,所以才會在小區門口搭私家車。
這天晚上回到家后,爸爸向你說了一件新鮮事,說早上上班的時候竟然看到小區大門口有個戴墨鏡的人在攔車想搭車。但他看到前面的人都沒有讓他搭,覺得可能不是正常人,也就找了個借口沒讓他上車。你聽了爸爸的話后,非常嚴肅地教育了爸爸。說人家帶著墨鏡一個個攔車,肯定有困難,再說站在我們小區的門口,一般來說肯定是同一個小區的鄰居。你還說自己的舉手之勞能給別人帶來很大的方便何樂而不為呢?說得爸爸連連認錯,表示以后一定多多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留守兒童“關愛行動”志愿服務心得體會 篇3
為期一周的暑期實踐志愿服務工作順利落下帷幕,時間雖然短暫,但在我心中留下的卻是揮之不去的記憶——大山的記憶。對于我來說,實踐中的每一天,都是充滿挑戰和新鮮的一天,也是我獲得更多見識、掌握更多能力的一天。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問題出現,我要自己想辦法去面對、去解決。同時,這次暑期實踐活動也給一直生活在都市象牙塔的大學校園里的我,提供了一次接觸社會、認識社會的機會,也讓我有更多的機會去思考社會,思考他人,思考自己的未來成長之路。
剛到三門峽盧氏的第一天,坐在從靈寶至盧氏的大巴車上,看著司機在盤山公路上嫻熟自信的開車技巧,對于第一次走山路的我來說,心里放心了不少。火車上的疲勞也被車窗外的美景打消掉了大半,一路看山景、看路邊山里人的生活、看山中高速公路的建設、看山中水電站的運作更是讓我感觸頗多,也讓我看到了山中人民生活的不易。在這些盤山公路未開發前,山里的人們只能就地取材,有的是用石頭,有的是用土建筑了自己的生活小屋,有的干脆是在山腰處挖出一個山洞,這也就成了他們的家;有了這些公路,他們終于可以有機會接觸外面的世界,可以從外面運來磚瓦,建造真正的屬于他們的溫暖的家,但仔細一想,這一塊塊從外面的世界運到山里又將耗費他們多大的力量啊。
都說山中的生活來之不易,一點都不假,山中的人們只能靠山吃山,在山上開辟一點土地,種上糧食,但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干旱嚴寒,他們都只能聽天由命,因為山上沒有井,旱了也只能祈禱老天爺下點雨;也不是沒有辦法,他們也可以自己擔水,但把水從山腳提到山腰,其中的艱辛是不言而喻的。看著山中人民現在都有了自己的平房,有的還買了汽車,住房不愁了,出門也方便了,山中一條條的盤山公路也在建設之中。看著如今他們的幸福生活,真的由衷的為他們高興。當然也明白,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山中人民自己努力的結果,沒有他們的努力奮斗就不會有如今的安定幸福生活。對于我自己,其實現在也是在建筑自己的未來生活,但相比山中的人民我的條件好了很多,我需要做的僅是努力學好科學知識,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即使只是這些,我竟也曾想過放棄,看到山中的人民,我真的又激發起了自己的斗志,我也應該像他們一樣,努力奮斗,創造屬于自己的未來!
到達縣城稍微休息后,第二天我們便投入我們此次實踐活動的工作中,我們走訪社區,和當地的村民交談了解近幾年來他們生活的情況,同時也了解到了他們孩子的受教育情況。我們此次實踐活動的內容,主要是義務支教和義務家電維修,看似簡單的活動,但真正實踐起來也就真的難了。開始時,需要我們自己去找社區和村鎮,由于之前沒有宣傳,我們到達地點后只能挨家尋訪。起初,鄉親們不信任我們,但萬事開頭難嘛,我們成功說服了一個六年級的小男孩同意了我給他講課,隨后我們的工作才順利展開。經過幾天的義務講課和家電維修,我們也獲得了很大的成長,學到了很多知識,也懂得了與人溝通交流的技巧。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鄉村人民對我們義務支教和義務維修的不信任,這些也是因為我們平時的社會工作做得不夠多,不夠好,才使他們對我們的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因此,我覺得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真的應該利用好自己的假期,多做一些社會服務工作,更多的和老百姓接觸交流,讓他們更多的了解我們年輕的一代。
當然,在和孩子們接觸的過程中,我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孩子們的天真、純潔,讓我仿佛看到了童年時的自己,同時也被孩子們樂善好學的精神打動了。當然,當聽說他們剛上小學,就必須上早晚自習時,禁不住心疼這些孩子們。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望,讓他們從小就肩負了太多的責任,從小他們就得和同齡人比學習成績,比才藝。剛上小學,他們就被老師們的升學壓力壓迫著,要做繁重的家庭作業,周末還被家長逼著去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每天除了學校的學習就是各種特長班的輔導。社會的形勢也在逼著父母們,不得不更加辛苦的掙錢,供孩子上學,上輔導班,同時還要給孩子們施加巨大的精神壓力。不得不說,現在的孩子們既是幸福的一代,不愁吃穿,但也是可悲的一代,小小年紀就被各種升學壓力、特長班學習壓迫著。其中有個孩子,晚上來到我們住宿的地方,讓我們給他輔導功課。通過交流,發現他是個特別聰明的孩子,對于他這個年齡掌握這些知識已經足夠了,但他的父母依然對他嚴格要求。第二天他又來時,我們問他白天在家都做了些什么,他的回答震撼了我們所有的人:早上看軍事紀錄,上午看百家講壇,下午看孫子兵法。對于他,我真的不知道他的生活對于他而言是好還是壞,我更不知道他的父母對他如此的家教是對還是錯。
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已經結束,但它留給我的那些記憶將是終身難忘的,義務支教結束時孩子們一句:你什么時候還來呀?讓我頓時茫然,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他,但更不想欺騙他,只是依稀記得自己說了句:大概明年會來吧。看到孩子失望的眼神,我真的很不舍的他們,更多的是感動。僅僅是幾個小時的相處,孩子就對我充滿了那么大的信任,他的一句話更是對我這次實踐活動的肯定,但也真的希望自己有機會能再次去看他們。臨走時,和他們留影合照了,算是作個紀念吧,為了不讓他們太過失望,我答應了他們會把我們的合影寄給他們。不能承諾他們來年我會再來,只能盡自己所能,承諾他們寄回我們的合影。
此次暑期實踐活動,留給了我太多的難忘記憶,也更讓我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懂得了很多做事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和盧氏的孩子們一起學習生活的記憶將成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