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績效管理心得體會(通用3篇)
預算績效管理心得體會 篇1
績效是個外來詞,是隨著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的,但是國人的模仿、學習和在企業中的實際運用卻違背了當初設定績效管理的目的。因為很多企業只是僅僅做了績效管理的最后一小部分,績效考核,只把績效管理當作了核發獎金的一個工具。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古人《吃燒餅的故事》。
天下未必真有只認“最后半個燒餅”的傻人,但是在當今的企業里,“只要結果”,“不管黑貓白貓,逮到老鼠就是好貓”的口號和干類似傻事、提出類似違背情理主張的卻大有人在。就讓人不得不想起了那“半個燒餅”。正是因為這樣的無理要求才有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策略。于是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工作人員為了提升業績,不惜使用“殺雞取卵”的手法和“坑蒙拐騙”的做法來完成所謂的任務和業績。但是當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瓶頸的時候,回過頭看看,其實都是績效考核惹得禍。—
績效管理是一個綜合的連鎖的有后繼效應的管理工具組合。不同的企業應該根據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崗位使用不同的績效管理方法。我個人認為績效管理大致分三塊。
第一是計劃管理或培養式管理,它主要適用于培養員工的的行為習慣、忠誠度及溝通能力和管理技巧。例如:某企業招聘一批應屆畢業生,準備培養成未來的企業的骨干力量,為企業三年后的擴張做好人才儲備。這個時候企業負責人和人力資源負責人對其績效管理的側重點應該放在,責任心、忠誠度、學習能力、出勤率等方面。避免出現一味的強調做出了多少成績,對企業有多大貢獻等方面的考核。因為企業對這個舉措是一個三年后的投資回報率考核。
迪士尼樂園的潛在顧客培養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在日本東京的迪斯尼樂園,每天都是人山人海。他們每年接待近20__萬游客,這相當于一個上海市的人口數量。而在繁華背后,是他們對游客的獨到服務。是對潛在顧客的培養。在迪斯尼樂園,當有小朋友問話的時候,所有的工作人員必須蹲下來回答問題,讓自己的視線和小客人的視線在一個水平線上。還有,公園里走失小孩是家常便飯,在日本的迪斯尼樂園里有10個收集小孩的中心。小孩一丟失,馬上就被送到附近的中心,工作人員會根據小孩的穿著、年齡,以及膚色、口音來判斷他們來自何方,隨后在網上網下查找。很快,他們的父母就能看到走丟的孩子。而這時候,小家伙正幸福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吃薯條喝可樂呢!在迪斯尼的愉快經歷,會在每個孩子心中沉淀,定格在他們美好的童年記憶里。顯然,這是可以傳承的,他們的孩子,他們孩子的孩子,在童年時期都可能會被帶到這里來體驗快樂。
第二就是過程管理也是行為管理。它是取決于績效結果好壞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管理工作中的一個監管、梳理和指導的過程。例如:一位員工接到一項任務后,首先應該制定一套或多套的執行方案,并反饋給任務下達的主管審核可行性。然后在執行的過程中定時的向主管匯報執行的情況,而主管人員應該根據匯報的情況,及時的檢查監控,便于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和目標有偏差時的及時修正。直到完成任務達到目標。整個匯報、檢查、修正的過程就是一種績效管理。對管理對象的考核要素,側重于執行力、溝通能力、計劃性等方面。
具體使用工具可以參照:PDCA模式,在識別和運作過程時,把過程分為策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措施(Act)四個階段,通過這四個階段的持續循環,使過程效果得到不斷提升。
第三是結果管理,也是績效管理的最終環節,比較適用于工作易于量化的.崗位,如生產部門的產能、產量、產品合格率、成本。銷售部門的營業額及利潤等。這種考核的結果是在前兩種管理的基礎上得來的。如果省略了前兩種的管理,也許我們所考核的結果是苦果。
其實績效管理實質就是過程的管理。沒有好的過程,很難保證有好的結果;如果有了好的過程,就一定有好的結果。
預算績效管理心得體會 篇2
“觸電績效”,不解其味,茫然無措
我對績效管理的研究始于20xx年。畢業找工作面試的時候,人事經理告訴我公司準備“上績效”,所以需要招個人手以增加力量。那是我第一次聽到“績效”這個詞,當時沒太聽懂經理說的什么意思,我的專業是經貿英語,和人力資源沒有一點關系,之所以去找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工作,完全是一時興致使然。由于沒有聽懂經理的話,我只好茫然地點了點頭:“哦,好的,我會好好學習績效的。”盡管沒懂,盡管茫然,但是我依稀意識到了一點,那就是“績效”這個東西不簡單。為了開展“績效”工作,還要專門增加一個人手,說明這個工作應該是很重要的。
很快,我就接到了關于“績效”的任務。20xx年年底,公司就把成立6年以來第一次績效考核的任務交給了我。無疑,這是一個重要、艱巨且光榮的工作任務。具體任務是“設計一份績效考核表,組織考核打分,把考核結果應用到年終薪酬調整上。”領了任務,我的第一反應是去網上查詢資料,希望可以快速上手。但非常遺憾,那時候網絡上關于管理類的內容本身并不豐富,關于績效考核的資料更是少之又少。
為了幫助我快速完成方案,公司總經理專門托關系,從自己原來供職的西門子變壓器公司人事部要了一張考核表給我參考。于是我就憑借著自己在網絡上學的一點關于績效的知識,借助西門子的考核表,開始在紙上寫寫畫畫,一周時間完成了考核方案。考核方案里主要的考核指標是“工作數量、工作質量、工作態度”等,其實就是所謂的“德勤能績”。為了顯示公平,更加有效地區別不同類型人員,針對管理人員、基層員工、技術人員和車間工人設計了不同的考核維度和權重。最終,公司用我做的考核表給所有的員工打了分,并把結果應用到了年終的調薪上。
盡管工作成果得到了應用,但我似乎感覺到少了點什么。我明顯感覺到我第一次設計的績效考核方案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陷,就是績效考核指標和員工的工作職責沒有任何關聯。一張考核表把所有員工都考完了,導致工作是一套標準,績效考核又是另外一套標準。這是非常嚴重的不匹配現象,雖然這樣的考核方案通過了公司的要求并得到了實施,但我始終覺得還要繼續改進一下,起碼做到績效考核和員工的工作職責相結合,要通過績效考核真正把員工的工作成果考核出來。
潛心研究,內外促動,愛上績效
為了解除我的這個困惑,我開始關注績效考核的理論學習,從網絡上搜尋績效考核的資料。那時候,網上關于績效考核的資料非常少,書店的書也是一樣,少得可憐的幾本,不像現在各種主題的績效書層出不窮。現在很多大一點的書店都有一個績效薪酬專柜,專門陳列最新出版的績效薪酬書籍,類型有幾十種。
顯然,少得可憐的資料不足以支持自己的學習。公司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就派我外出學習。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參加了幾次大的公開課,講師都是跨國公司高管和知名咨詢公司的講師,其中包括摩托羅拉、朗訊等知名跨國企業的人力資源總監。
那時候的我在績效管理這個主題上基本上是一張白紙,因此學習的時候如饑似渴,當時,我已經注意到學習后的轉化的重要性。也剛好在那時候我接觸到一本影響我一生的書叫《與成功有約》,也就是后來非常火的《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的中國臺灣翻譯版。書中講到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全面更新”)給我的職業生涯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啟發。
與高質量的內容相對,在書的前言里面的一句話對我的觸動更大,是這樣講的:“讀者朋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你不要只是讀它,最好的學習方式是一邊閱讀一邊發表,把你學習到的內容通過寫文章的形式與其他人交流。”讀到了這句話,我眼前一亮,說的真有道理,非常認同,要真正把書本和老師講的精髓轉化成自己的語言。
我領悟到了,也這樣做了,而且一直都沒有再停下。每次培訓結束后,我就把在課程上學到的思想東西整理成文章,發表在網絡上,其中有一篇文章叫“摩托羅拉的績效管理”。這篇文章寫于20xx年,后來被幾百家網站轉載,并被收入至少5本績效專著里,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思想是“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績效管理”,同時提出了“績效管理的方式是“目標+溝通”的理念。盡管這樣的論斷從學術研究上來講不夠系統,也不夠嚴謹,但依然為的績效管理研究開啟了生命之旅。從此,我開始愛上了績效管理這個主題,這也是我為中國企業績效管理實踐吶喊的開始。
預算績效管理心得體會 篇3
最近總是聽到朋友在談他們的公司和主管的管理方式,有的是抱怨,有的是無奈。
我自己作為一名中層經理,既要管理員工,也要受到更高級別經理的管理,因此對于績效管理深有體會:做一名另下屬敬和服的主管真不容易。如果不能以身作則,威信難以樹立;如果不能建立信任,所有的管理都是空談。
同時,最近我也在開始幫助公司考慮績效管理的初步方案。績效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做方案容易,但是要有效果難。因此在此談談自己的觀點,也算是自己的一種嘗試。
對于多數公司而言,大多數員工并不能感受到績效管理的價值所在。
問題的根源在我看來是由于大多數績效管理系統的使用目的出錯。要么依靠管理者的獨斷獨裁,要么僅僅是一種例行公事,亦或作為取得解雇某個員工的必需證據。
我覺得績效系統應當用來培養和發展員工—而非評估他們。
在公司,決定員工工作成敗的關鍵基于:即經理和員工應當共同工作,如團隊伙伴一般,兩人均對員工的績效水平負責。
而這種工作中的伙伴關系應從建立彼此信任的關系開始。
當員工得知你真心在幫助他們的時候,他們也會反過來支持你。
我們要要關心自己的員工。要坦誠地對待他們。要幫他們樹立責任心。要讓他們獨立負責。
在這種關系里存在著很多信任和尊重,之后才會出現關心和坦誠。
如果你和員工之間的關系還不夠,那么這時候若要進行有挑戰性的對話,如批評,就會演變成一種攻擊,從而造成對員工的傷害。
但是假如你在對員工的感情投資充分的前提下,那么員工就很容易感到你對他們并無惡意,你通過看似強硬的對話,如批評,所要傳達給他們的是關愛和幫助。
在公司內,員工并不能確定上司對自己是否存有惡意。員工必須信任上司。但前提是,經理們舍棄對員工的評分,而轉為輔導和幫助他們獲得好的績效成績。
有效的績效管理的三個關鍵點
1、首先是績效規劃,建立目標和績效考核標準。
假如員工不清楚目標和標準,他們如何去實現?假如員工沒有清晰的目標,他們就只會干坐著或直接放棄,雖然人在公司,可是并不能盡全力工作,因為他們不了解該做些什么。
2、其次是員工輔導。
這是指經理觀察員工的績效表現,表揚或必要時的重新指導。
3、最后是績效評估,等同于回顧和學習。
這時你該坐下來,和員工回顧過去一段時間的績效表現。
績效管理并不應作為季度末或者年終評估的工具。相反地,它應當貫徹在每日、每周和每月中使用,指導經理和下屬員工共同工作,幫他們取得良好的績效。
當主管幫員工取得工作勝利,公司和員工雙方面都有得益。
當員工擁有清晰的目標,有意義的工作,以及每日的支持,他們的工作意愿將受到鼓勵。這意味著員工在工作中所做的事對他們本身就存在價值,他們覺得自己每天都為這個公司帶來改變,他們本身都獲得發展。
這最終讓員工獲得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員工來這里工作,感到自己屬于這里。當員工覺得自己能帶來改變時,他們就會愛上這種歸屬感。
當員工想留在一個地方,他們留的越久,就會想方設法地回報所在的組織,而且他們自身也獲得發展。員工的保留率和創造性都會得到提高。
最后,用老子的一段話來結束吧: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