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新理念心得體會(精選3篇)
2024年度新理念心得體會 篇1
隨著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傳統的“繁、難、偏、舊”的課程內容,已滯后于教育發展的要求。《新課程標準》強調:現在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地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讓每個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必須依據新課程理念對每一堂課認真思考,精心準備,讓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這為廣大教師進行新課程改革實踐提供了思想和理論依據,以下是我學習新課程的心得體會:
一、認真解讀,增強意識,明確主題。
新《課程標準》反映了國家和社會對義務教育階段一門課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反映當代世界發展潮流和中國社會變化與發展要求的課程目標,必須以注重學生健康個體和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提倡創新、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為特征。新課程目標,在注重基礎性的同時,更注重發展性和創造性課程目標的確立與實施,以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觀念。新課程改革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的指導深度,而且必須培養學生的學習愛好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最終目的。為此,教師在新課程改革實踐中,應扮好應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認真學習課改新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課改意識,在行動中支持課程改革。
二、求真務實,實踐開拓,角色促進。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它的基本途徑就是課堂教學。面對新課程,每位教師思想觀應有新的轉變,新課程《綱要》明確要求,教師應充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把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愛好;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和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教師角色的改變,需要教師的膽量和勇氣。只有這樣,新的課程改革才能順利進行,徹底實施。
三、積極創新,挖掘資源,充實教學。
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征,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工作,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新課程增強了教育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將引發教師集體行為的變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師的專業分工。也就是說,新課程提倡留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聰明的發揮。因此,學校必須創設環境讓教師集體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并在教學實踐中所得的經驗在教研中交流、研討,并獲得共識,教師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才可有高層次的提高。教師要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社會大環境中學習和探究。
總之,新課程改革,符合時代的要求。新的課程、新的起點、新的重任都需要發揮每位課改教師的聰明與辛勤勞動。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們今天的努力將會換來明天的碩果累累。
2024年度新理念心得體會 篇2
繼《關于進一步激發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下發后, __近日在組織工作會議上以“充滿激情、富于創造、勇于擔當”闡釋了新時達上海干部特質。
十二個字雖然簡短,卻透露著黨和國家對上海新時代干部的殷切希望,包涵著人民群眾對上海新時代干部的深切期盼。正是__年來上海堅持改革發展、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歷程,才誕生了“新時代上海干部特質”,這些特質也緊密貼合了當前上海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全力打響上海“四大品牌”的需要。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正新時代黨的建設的首位。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我們應當努力使自己成長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干部,努力達到這十二個字的要求。
一是要敢于擔當。任何時期,身為人民公仆的我們都應當樹立“責任重于泰山”的堅定意識,在新時代下做到奮發有為、振奮精神,敢于迎難而上,對大是大非敢于挺身亮劍。堅持沉下身心,多聽多看多學,在實踐中、困難中求成長、求歷練,始終不斷完善自身,促使自身得到長足進步與發展。
二是要敢于作為。“充滿激情”意味著干事創業要有“精氣神”。改革前行的步伐,需要年輕干部充滿激情活力、敢想敢闖敢干,學會運用創新思維,用發展著的眼光和思維,探索出新的發展道路,充分發揮自身學識和眼界經歷,不斷增長知識、砥礪品質,干出年輕人的蓬勃的朝氣和風采。
三是要心系群眾。為人民服務是我黨不變的宗旨,“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公仆的名片。我們要始終保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作風,時刻保持進取心,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不斷縮小自身的能力素質與為民服務水平間的差距。結合“大調研”工作,真心實意地想群眾之所想、幫群眾之所需,不斷解決人民群眾最急、最盼的問題。不因前路艱險而打退堂鼓,不畏道路荊棘而退避三舍,始終做到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在實踐中保持前進的動力與進取心。
2024年度新理念心得體會 篇3
新課程的理念應當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所謂“學生為本”,就是指一切為了學生的價值觀,高度尊重學生的倫理觀,全面依靠學生的行為觀。這就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在這個理念的解讀中,學生,這個元素無疑是居于核心位置,自然,相應的教育教學行為都應當圍繞著這個核心元素來進行。傳統課程環境中教師的位置是處于中心,現在這個位置應由學生來占領;對學生發展變化的關注范圍也由單向發展變為多方面發展,這其中包括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狀態、學習反應,即由獨立學習變為合作學習,由接受學習變為探究式學習,由被動反應變為有計劃的行動;而教學活動內容也由固有知識的教學變為適應新形式的發展,我們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堅持立足實際,堅持“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和諧全面發展、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質量。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教師在積極地參加這場課程改革之中的同時,應及時地對教育觀念、教學過程進行反思,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師角色,以適應新課程目標的要求。對此我的體會如下:
一、由重“教”向重“學”轉變
在以前課堂教學中,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不利于學生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新課程提倡,教就是為了學生的學,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的.社會現象以及新鮮事、新難點、新社會熱點問題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及爭論,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新課改中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師要堅信: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新課程帶給我們且要求我們做到: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二、由“一言堂”向平等融洽轉變
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處于“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地位,學生完全任教師擺布,受教師的灌輸,教師處于居高臨下的地位,師生之間的關系顯然是不平等的。
現代教學論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存在兩個心理。一個是“感覺—思維—知識、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的過程;另一個是“感受—情緒—意志、性格(包括行為)”過程。前者是一種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后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都不成其為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只看重認知過程,卻忽略情感過程,丟棄了非智力因素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巨大作用,是當前學生厭學和課堂教學效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