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與教學心得體會(精選3篇)
腦科學與教學心得體會 篇1
十二月二十九號,我有幸參加了南區教師“基于腦科學的學科教學培訓,”上午我們聆聽了來自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溫紅博教授的報告,現在我就談談聽他的報告后的一些體會。
通過學習,我知道了腦科學理論是教育科學的重要基礎理論,人的學習活動,本質上是腦力活動,腦是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在學習活動中,人的認知活動,心理活動,思維活動,其實都是腦的功能。作為一名教育者,如果只研究教學方法,而不結合人類本身的機體特征和規律,有些付出,就是徒勞無效的,教育也不可能是有效的。
通過學習,我還了解到人的大腦發育存在“敏感期”和“關鍵期”,在這兩個時期,大腦可以非常容易獲得認知和技能,而錯過了,盡管也可以獲得,但是相對比較困難。雖然我的教育對象已經錯過了語言學習的“敏感期”和“關鍵期”,但是根據大腦發展的“可塑性”特點(即人受學習、訓練以及經驗的影響,大腦皮層會出現結構的變化和功能的重組),我們還應為學生們提供適宜的刺激和材料,以促使它們的大腦發生可塑性的變化。鼓勵他們擁有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的信心,合理安排時間,使其大腦產生可塑性的變化,并將學習的成果固化下來。特別是看到《腦活動所謂20個基本特點中》特別強調了“閱讀的作用極其重要”讓我感到語文課堂應將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進行有質量的閱讀。
我由此也產生了一些疑問,需要在今后的繼續學習中得到解釋,以指導我的教學:
1、閱讀是什么?為什么我們要閱讀?我們在閱讀中做了什么?
2、從腦科學來看,我們在生詞的教學中(高中段學生)是應該先給學生書面語還是手語更利于語言的理解和記憶呢?
3、在以后的閱讀教學中,應該體現閱讀課堂上朗讀的作用。
腦科學與教學心得體會 篇2
十月十八號,我有幸參加了親子共成長班主任培訓班,上午我們聆聽了來自北京的中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應力教授的報告,現在我就談談聽她的報告的一些體會:
《教育是促進還是阻礙腦的發展》應教授通過給人和動物做實驗,證明了無論人還是動物,在良好的環境、愉快的氛圍、良好的人際關系中腦功能提升的就快。作為老師我們是一味地給學生補文化課學生的學習成績好,還是根據腦科學的原理,給學生進行腦功能的提升成績好呢?實驗證明,腦功能提升班各方面都比單純的功課輔導班的好很多,從而證明了我們在教育學生時要學會運用腦科學來輔導學生,不僅學生的文化課好,還很少有行為問題發生。
要想運用好腦科學我們值得重視的有六大方面:
第一:腦對事物意義探尋具有生存功能。對意義的探尋是人腦的基本能力,在探尋事物意義的活動中,腦能夠創設神經元之間更多的連接,能夠自然地感知和產生感覺并理解意義,不僅是每個領域專門知識與技能的核心,而且也是我們生活的必須。有意義的教育需要感知覺、情感和理性共同參與,成分的發揮腦額葉的執行功能,在多重情境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有很大的提升。
第二:腦的認知與情感滲透并交互作用。適當的激勵,興奮會優化腦的運作,更加具有創造力,體驗學習的快樂。個體成功的體驗也能激發良好的情緒和情感,激發及維持動機,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第三:腦的運作是意識和無意識的結合。運用積極的心理暗示,激發動機,運用明喻、隱喻、故事、鮮活的案例等等手段,激發更多的心理能量。組織邊緣性信息強化無意識注意,比如:學校的校園設計、教室的布置等等都對學生在心理上放松,學生的大腦就會處于一種輕松的狀態,這樣對學生的學習無疑是一種促進。
第四:腦能同時對整體和局部進行加工。部分與整體并舉,無論是忽略部分還是整體,都會在學習上產生一個巨大的困難。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學習方式需要相互演進,即可把整體的東西分解為部分去分析,也可以整體去感知。學科之間也可以互相聯結,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動態的、情境化的錯綜復雜的整體網狀式加工,創設空間思維。
第五:腦是具有內在節律的自然生命體。適量的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使大腦能夠得到充足的氧,擁有更多的神經元,大腦細胞間的聯系增強,毛細血管更粗大,運動能提升腦的化學物質,使人心情愉快,開展各種形式的運動,緩解壓力,促進認知發展。另外通過藝術浸潤,音樂舞蹈等等都能有效地激發孩子思維更靈活,更有創意,增強孩子的適應能力。充分休息能夠緩解腦神經的緊張疲勞,而且有助于激發動機,提高注意力、記憶力及理解力等等。均衡的飲食同樣能夠為大腦和身體提供所需的熱量及營養素,以促進腦細胞的生長,提升腦的運作效率。
第六:腦呈現出遺傳和環境作用的差異。為了使所有的人能夠表達感知覺和情感的偏好,教學應該以多樣化的方式進行。在教育教學中,倡導多元智能培養,發揮每個人的潛力,另外實施差異化教育,為更多地契合每一個人不同的認知風格,情緒模式、行為反應,所以教育需要個性化。
總之,只要我們了解了腦科學,并且學會運用腦科學,我們的教育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驗證明了這一切?磥砦以谛聦W期得好好研究腦科學,充分利用科學原理,做到以學生為本,立足實際,活學活用,相信我的教育事業會在新學年再創佳績。
腦科學與教學心得體會 篇3
前段時間我認真閱讀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書中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后進入玩具鱷魚嘴里。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于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么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里,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復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后,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癡呆生”。
其實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荚噹缀蹰T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學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愿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并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謶职Y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李圣珍常說:教育是一門神秘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睹總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