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訓練心得體會(精選3篇)
黃埔軍校訓練心得體會 篇1
事情每天都有發生,有些事就像那過眼云煙,轉瞬即逝;有的卻猶如熱鐵烙膚,難以忘卻。入了八月的廣州,燥熱的天氣并沒有給人漸入涼爽的感覺,除了這天氣深深地給記憶劃上了一筆外,四號在黃埔軍校的軍事拓展訓練也早早地注定了要在大家的心上再留下一道痕跡,正如高中、大學時軍訓的畫面,會永遠揮之不去。
迎著久違的清爽,乘坐著早班車,我們出發了。不在乎路途的我們,欣賞著沿途的風景,滿懷憧憬,嘻哈一路,當然,也會有些許忐忑藏于心間。上午先是參觀黃埔舊址,瞻仰先烈前輩,觸發了心靈的震撼與感動,帶著激動,我們轉戰去了訓練常快快地更換好軍裝,站齊了隊伍,正式展開了場地上的訓練。這次的拓展和曾經經歷過的軍訓有所不同,沒有了夾著帽檐頂著太陽軍姿一小時,沒有了正步,沒有了飯前一支歌......主打的是團隊的協作。
期間一共做了兩個團體活動:信任背摔,還有個被稱作挑戰國際記錄的拍數字。在經歷第一個信任背摔時,每個戰友都吼出了對集體的堅信,仰天后摔,接著躺進集體的懷抱,安全著地。我去掉了眼鏡,雖然近視度數一般,不過突然取下,還是不習慣。當我站在上面的那一刻,真心一毫也不擔心我的身重體胖,滿懷著對集體的信任,準備一躺而就,外加上不戴眼鏡讓我有點發暈,后仰的那一瞬,我閉上了雙眼,結果落地安好。雖然一個人攤開一雙手很難接住一個高處倒下的人,但是一群相互鼓勵相互扺掌的戰友,卻可以萬無一失的完成。這就是信任的力量,團隊的力量。也許這個游戲讓我們覺得團隊是存在的,團隊的力量也不能忽視,不過似乎沒有讓大家切身感受到少了團隊的支撐會怎樣。接下來的訓練就讓我們深有感受。“拍數字”,我們第二隊,第一次拍前,大家討論試圖采用聽手掌拍地次數來操作,“疾水沖不了滿杯”,結果第一次違令,第二次中途斷線,下來后,我們討論了場地噪雜環境不允許,聽音也沒有視覺傳輸快準,最終采用了守住自己的號碼,盯住上家,最后幾個人拉抱結合拍30的方法。經過訓練我們一次次刷新成績,盡管最終的團隊自我突破中,大家高度集中的神經出現了斷點,沒能實現拍入六秒的成績,七秒多也是新進步。如果沒有大家,單憑個人,30個散布著的數字,會拍多久試想便知。團隊的執行力,凝聚力,無需言他,行勝于言。訓練中的感動也是時時存在,相信每個人都不會忘記第一隊,他們在80深蹲時,相互打氣,數著數字,那畫面很溫馨,團隊一直都在。
拓展僅僅是一天的時間,時間雖短,記憶長存,時時的感悟,團隊精神也會永生。從講解員起先的講解,思考著軍團的努力,終得救民就國,大家的努力,也會讓工作更完善,后又訓練場荷槍實彈,體會著團隊的意義。
脫下軍裝,坐在歸去的班車里,這一路退后的夜景,逝去的時間,邂逅的黃埔,長存于心,再也無法忘卻。感謝公司讓我們有了這次體驗和感悟,也感謝身邊的戰友,她們以實際行動感染著我,感謝集體,感謝有你。
黃埔軍校訓練心得體會 篇2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我已經是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了。至今我仍清晰地記得一年級入學第一天,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師走進了教室,開始向我們傳播知識的種子,帶我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還告訴我們,學校的校訓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由于老師當時沒有過多解釋,所以我對這幾個字也是一知半解。直到有一件事,才讓我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還記得去年暑假,我在硬筆班練習書法。由于我比別人多練了幾年,所以字寫得還不錯,也因此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于是,我開始驕傲起來,連作業也有些應付了事,寫得糊里糊涂的。
一天晚上,媽媽不動聲色地把我叫到身邊,溫柔地說:“兒子,你喜歡書法嗎?”我不假思索地答道:“當然喜歡,我的理想是將來成為一名書法家!”媽媽微笑著說:“你有遠大的理想,這樣很好,但是,只有遠大的理想還不夠。我先給你講個故事吧。意大利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叫達芬奇,他的那幅蒙娜麗莎更是舉世聞名。他14歲開始學習畫畫,老師只是讓他天天練習畫雞蛋。一天、兩天、三天……達芬奇開始不耐煩了。他的老師告訴他,畫雞蛋雖然簡單,但是每個雞蛋都長得不一樣,所以想要畫好并不容易,畫雞蛋是為了讓你有扎實的基本功。達芬奇聽了,就靜下心來,不厭其煩地繼續畫雞蛋。一年、兩年、三年……他畫雞蛋的紙都堆成了一座小山。經過勤學苦練,達芬奇終于成為了一名偉大的畫家。”
聽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媽媽對我的良苦用心,媽媽是想通過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人光有一個理想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努力地去奮斗,開辟出一片屬于自己的、美好的天地。這個道理不就是我們校訓的意思嗎?我以后一定要努力練習書法,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
我們做任何事情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這八個字將伴隨我茁壯成長!
黃埔軍校訓練心得體會 篇3
偉大哲人荀子在《勸學》中說道:“木直中繩,鞣以為輪,其曲中規;雖又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意思是說,筆直的木頭烤彎了就能夠做成合乎標準的車輪,即便又曬干了也不會變形,這是人力加工的結果。同理,一個人要想成才,就必須要加以引導和規范,而這就是學校和老師的職責。大學是立人之地,育才之源,理應以校訓來樹立自己的優良傳統和信念。
校訓,是一種學校文化,是一個大學文化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辦學理念和思想的體現,也是激勵師生奮發進取的基石。歷數中國古今之名校,每一個底蘊深厚的大學都會有催人奮進、促人自省的校訓:清華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復旦的“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類似的典名句都對學校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們熏陶了莘莘學子,也造就了代代風云人物。他們在內心深處或許一直都是以母校簡練而獨到的校訓而自勉的。上外,作為國內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的領頭兵,是培養外語精英的沃土,上外學子理應用高尚的品格和遠大的志向來樹立自己的人生理想,用弘揚中西,內外貫通的知識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可以說,上外以“格高志遠,學貫中外”八個字作為校訓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學貫中外”,毋庸置疑,理應成為高校傳播思想的根基。一個“貫”字囊括了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通曉古今”,能佐當今之事;“洋為中用”的道理自百余年前的變革便深入人心。做到中外合璧,融會貫通,才能使學問不落于世界,并弘揚傳統菁華于海內。而這正是我們上外所肩負的重責。
古話有云,“先成人,再成才”。“格高志遠”就是成人的準則,是培養人才的先決條件。知識才學固然重要,品格眼界更能省身明志。那么什么樣的品格才算作高格,什么樣的志向才算是遠志呢?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擁有真正的中國文化,才能真正的“格高志遠”。一百年前的國學大師辜鴻銘先生在他的傳世之作《中國人的精神》中對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做出了詮釋:深沉、博大、簡樸,而具有靈性。真正的中國人應當蘊藏深厚的文化,含蓄而內斂;擁有寬廣的胸懷,豁達而博大;具備樸素的作風,寧靜而致遠;發揮靈性的潛能,靈巧而卓越。當今大學生應該以此為參考和奮斗的方向,以此作為我們格高志遠的起點。
要做到這些要求,并非易事。但身為人師,我們必須努力為之奮斗不息。那是因為,我們所教育的對象是中國的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相傳的動力。
最后,我想引用梁啟超先生的《中國少年說》來結束本次演講。希望梁先生的話語,能指引育人者奮斗的方向,指明學子肩負的歷史使命。“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