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員工外出考察心得體會(精選3篇)
企業員工外出考察心得體會 篇1
早上8:我們四位同工在羅湖口岸集合,過關---輕軌—換乘兩次地鐵終于在:20到達目的地第一站:香港游樂場協會總部。
在張導的引領下我們參觀了香港游樂場協會總部,在協會總發展主任溫立文ppt的講解下,我們了解了香港游樂場協會的發展史及服務項目。對游樂
場協會社工服務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在張導的帶領下我們火速的參觀了學校社工部,青少年發展交流中心和電腦工程部。和相關人員做了簡單的交流,留影后匆匆趕去午餐。
緊張的午餐過后,我們到了圣亞閣福群會灣仔長者地區中心。這是我們此次香港之行的重要地點。負責接待我們的是屠自強經理。通過屠經理的ppt和講解,我們了解到長者服務中心是以政府資助,自負盈虧的方式經營的。對社區長者提供低廉收費的支援性服務,類似于我們深圳的老人日間照料中心,不同的是由于香港的地皮緊張, 服務中心空間有限,不能為老人提供休息的床位,但有沙發可以緩解疲勞。
第三站參觀的是游樂場協會的場館。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一行進入了場館內部,這里的籃球館是香港比較大的場館。不光用于訓練,還經常進行專業比賽。場館內也有瑜伽班、氣功班、玄學、太極拳、跳舞班等營業性項目。
第四站是賽馬會北角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在李偉良主任的帶領下我們通過ppt了解了香港東區和灣仔區的人口信息及青少年人口數據,服務概況;服務目標等。參觀了各個功能室,互相交換了資料并送上了老人做的玫瑰花。
最后一站是非常學堂,張導的辦公點。在平時的督導過程中對張導的非常學堂已有些了解,這次在張導的帶領下,切身感受了學堂的氛圍和各個活動室,對張導的工作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對香港邊緣青少年社工服務多了些認識,尤其是他們的外展服務隊。
二、感受
一天下來,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學習很緊張,但體會和感受很多,整理一下,如下:
1.對社工行業:
香港社工行業發展已很成熟,不論是從專業性還是社會接納程度和認可度。社會大眾的尊重,讓社工們有著很強的職業自豪感。這在深圳是比較難體會到的。
香港政府對社工行業的支持力度也比較大,不光有資金投入,還有場地,水電,消防衛生等方面的寬免。社工開展的活動大部分是收費的哦!參加活動的人不會因收費而對社工有誤解或者不參加活動。雖然是很少的一點,但政府允許,這在目前的深圳好像很難吧? 除醫務社工和學校社工外,其余社工均無用人單位。這讓社工有更多的服務自主性。也就不用擔心處理不好和用人單位的關系了。更不會遷就與用人單位,做專業以外的行政工作了。
2.對環境:
社工的辦公室都很小,且安排著多個位置,七八個社工擠在一間小辦公室內,東西也特別多,但擺放的確很整潔。這讓我想起自己寬敞明亮的辦公室,頓覺幸福無比。長者服務中心雖然空間有限,但是設施樣樣齊全,功能強大。東西也多,但擺放的也非常整齊。地面和墻壁也都非常的整潔,東西雖然是舊的,但也被工人擦洗的非常干凈。
3.對社工機構:
香港的社工機構都有自己的支持產業,且多是營利性的。這對機構的發展很有幫助,也可以使創辦人長久的、持續的、投入公益事業。將機構辦大,服務更多的人群,也有利于提升專業水平。這在目前的深圳是絕無僅有的。假如深圳的社工機構也可以發展盈利性服務。那么我們機構的發展也將呈現多元化,且會很快壯大,不再依賴政府而生存,整個行業的發展也會呈良性快速的發展趨勢。
香港的社工機構都會配備所需的其它行業工作人員。社工會和醫生,護士,老師等一起工作,專業活動也有非專業人士協助等。服務對象所需的各個行業的不同人士,在一起互相配合既節省了財力又合理安排了專業社工的活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我們學習。
4.對香港社工:
香港社工的工作節奏快,時間觀念強,效率高,非常敬業。就學校社工而言每個人每年要做五十多個個案,個案記錄都是下班后做的。經常聽督導說下班后加班幾個鐘。這種效率,這種職業熱情值得我們學習。他們很善于整合各方面資源,使活動很有特色,服務也很完善。 在香港,社工四五十歲了還依然可以在一線或者機構行政部門工作,但深圳,社工機構目前對社工的年齡要求卻比較嚴格,大多數機構都只招聘35周歲以下的。這將熱衷于社工事業的稍年長人士拒之門外了。
5.對社工服務:
服務專業性就不用說了,感受最深的是很人性化,非常注重細節。如在明顯位置張貼的機構服務情況簡介,通知,活動簡介,收費情況等。
對長者人性化的安全設施,及隱私保護等方面也做的很細致。只要是人需要的,他們都會提供,如每日一次的甜品,每周一次的湯品品嘗活動等。細微之處顯關切情,這些在我們參觀的幾個機構和項目服務點都能感受的到。
另外,香港社工的外展服務開展的很成熟,也很專業,一群熱愛社工職業的人士不知疲勞,不畏險途。在白天、在黑夜、在深宵、拯救著一個個邊緣青少年,實在令人佩服。
6.義工隊伍:
香港機構的義工隊伍龐大,社工們充分發掘和運用了義工服務。以灣仔長者服務中心為例,多項服務都是由志愿者來負責的。如:每周一次的測血壓、服務登記、活動中協助、參與調研等。這讓我們自嘆不如啊!香港的社工都似乎不擔心志愿者的安全問題,甚至80歲的老人也在做我們認為不可能的志愿服務。這與我們目前因擔憂義工安全而致的義工發展滯后形成鮮明對比。
回顧一天的參觀學習,讓我開拓了視野。對香港先進的社工服務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只可惜時間太短,未能做深入交流。
一趟香港之行,值得我們深思的很多。聯系我們目前的工作,我們應該做的是多宣傳社工服務,提高社會大眾對行業的知曉度;多積累資源并不斷達到整合;要注重對義工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需求為導向,提供本土服務,逐步過渡到專業化服務。
同時我也看到了差距。五十多個個案,對于還在起步階段的我們來說,簡直是不可能的。我們才剛起步,香港社工已經發展五十多年,我們在學習先進經驗的同時,要不忘運用適合本土特色,深圳特色的服務方法,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和工作技巧,才能讓我們更好的前行。
企業員工外出考察心得體會 篇2
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即將在我國部分城市試點時,教育界權威人士曾說:課程改革的關鍵在于教師觀念的更新,課程改革的成敗也在于教師的觀念更新。所以,培訓部門也為此做了大量工作,確確實實也堅持了“先培訓在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但實際的情況是:我們有部分教師還是沒有把新課程的理念貫徹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之中,課本換了,觀念沒換,即所謂的舊瓶裝新酒,穿新鞋走老路。這樣,對課程改革是一種抹殺。
思考二:不斷“充電”,提高教師素質。
國家的興旺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毋庸質疑,提高教師素質必將是推動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新課程改革在我縣的全面鋪開,怎樣提高教師素質成了學校管理者必須思考的一個課題。但是這一課題真正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教師應該怎樣“充電”,“充”什么樣的“電”,學校應該怎樣引導教師“充電”,確實又讓我們茫然無措。學校為此也做了大量工作:組織教研組觀看典型案例、編寫學習資料學習、組織教師外出考察學習等等形式,投入
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效果不佳,或者說收效甚微。這有學校層面的原因,也有教師自身的原因。從教師角度上講,惰性、依賴性很強,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學校組織的有關提高教師素質的培訓,部分教師認為沒有什么效果,充其量來參加也是應付了事。學校基于各方面條件原因,確實也不能給老師提供更科學合理的培訓。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現在老師不大喜歡教師之間的工作交流,而更喜歡與網絡交流。可以這么說,教師一天當中花在網絡上的時間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說,我們必須重視教師教師素質的提高,而且要花大力氣去做這件事情,但是我們確實也很困惑。
思考三:學校應該有自己的教學模式。
考察中我們發現,江蘇洋思、東廬中學都由一個名不經傳、農村普通初中一躍為眾人矚目的名校,教育教學成績突出,我想有一個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是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關鍵。洋思中學用的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先學是有目標的學,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后教是針對先學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彌補先學中的不足。當堂訓練讓學生獨立完成作業,進行嚴格訓練,形成能力。這樣的課堂教學是真正的自學、探索、實踐的過程。東廬中學的教學模式是講學稿。講學稿講究提前備課,集體討論;講究精講多練;講究面向全體,分別要求。結合我們的實際情況,我從走進課堂的聽課調研中發現:我們有部分教師也有自己一套教學模式,那是純屬自己個人通過長時間的實踐研究出來的,我們也明顯看到,這些教師的教學成績很優秀。我們現在有個想法,應該讓這些教師的做法得以總結然后在學校推廣。先從點上去做這件事,然后著手讓其推而廣之。
思考四:課堂教學——教師最有研究價值的場所。
教育的基地是學校,教育的接受主體是學生、是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培養高素質的建設人才。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以人為本,把學校建設成為學生生活的家園、精神的樂園。無疑的,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借助課堂這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場所。當前,優化課堂教學,就是根據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學科具體的教學任務,從師生的實際出發,根據教學規律,設計合理的、科學的教學方案,然后靈活機動的執行這個方案,以期用合理的投入(即師生時間、精力和資源耗費),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這個效果反映在學生身上,就是促進他們的素質獲得最合理的發展。我們認為,課堂教學的評價應有五個重要標準:趣味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實踐性。而我們現行的課堂教學,教師上課的目的在于只要把課上完,把教學內容講完。而恰恰相反,忽視了最有研究價值的主體---學生。課堂還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記,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所以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是沒有什么樂趣,沒有什么探究性、自主性可言,也就無所謂的以學生為本。
洋思中學蔡林森校長曾說:教師一屆學生沒教好,還會有下一屆;而家長只有一個孩子,他們把孩子交給你,就希望你百分之百的成功,所以我們必須教好每一個學生。
辦好教育,任重而道遠。
企業員工外出考察心得體會 篇3
20xx屆美術生培訓已經告一段落,回看我第一次將近半年帶隊培訓工作,快樂與責任同在,經驗與遺憾兼有,下面結合個人工作淺談一下對外出培訓的幾點體會。
一、培訓的收獲
1、歷練了學生
一是增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外出培訓,像他們一樣的美術生有很多,在這里的每一位學生都是為了實現考大學的理想而相聚在同一個地點。晚上查寢,12點鐘了還有學生在畫速寫,因為他們有了理想,也看到了壓力,所以就有了主動競爭的意識,每個學生都由平常的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學習。
二提高了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班里的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沒有離開過父母的疼愛,外出培訓的這段時間里,學生從一開始不會洗衣、不會整理自己的生活用品,慢慢的都變成了能夠獨立生活的優秀生,這為他們今后的獨立學習生活起到了很好的歷練。
2、充實了自己
一是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外出培訓,不僅要做學生的專業老師,還要做學生生活老師。每一次與學生聊談,覺得自己又成長了一步。從一開始與學生就事論事,沒有過多的話語交流,到現在溝通自由,談心事,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學習等等各方面的大小事,更加真實的了解了學生的所思所想,為今后更加科學的教育學生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二是拉近了與專業的距離。外出培訓對我個人也是一次提升專業素養的學習之旅。通過與培訓老師的交流以及個人所看所見,使自己的專業眼界得到開拓,更加深入的了解到目前的美術高考形式、審美標準、繪畫風格,為今后的教學積累了知識與經驗。
3、不足與遺憾
第一次帶隊外出學習培訓,雖然外出前同事跟我講了很多他們在外管理學生的經驗,但由于自己工作經驗的不足,培訓初期對學生的學習思想狀況了解不夠,導致個別學生的學習與心理狀態有較大波動,影響到了學習的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大力加強培訓前期與初期的準備工作,特別是要加強初期對學生思想的開導、學習方式的指導,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快速適應培訓的節奏與生活。
家長對外面培訓情況了解不夠,部分家長怕孩子在外面吃苦,給予的生活費過多,導致學生花錢大手大腳,養成了不良的消費觀念,建議學校每學期開一次家長會,通過專業老師與家長溝通交流,讓家長更加清析了解外出培訓的情況。
2、如何做好專業教學和專業培訓之間的銜接使專業合格率達到90%以上?
每一年的美術高考形式在發生著變化,每一屆學生的基本素養也不同,要朝著90%這個目標努力奮斗,我覺得有這樣幾點可以值得思考:
1、強化專業基礎能力培養。好的專業基礎是快速提升專業能力的根本。在培訓中有這樣一個現象,大多數原來基礎好的學生能夠很快的從培訓中得到提高,基礎較弱的學生適應的比較慢。所以在外出培訓前,幫助學生打一下堅實的專業基礎,以便能夠在培訓初期快速適應培訓節奏。
提高美術生對美術專業的學習興趣,現在高校招生,考察的不僅僅是學生的繪畫能力,更是考察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創造力,學生要想從萬萬人之中跳出來,必須是一個全面的、綜合素養較高的人,在今后的教學中,可考慮適當加入風景類寫生內容,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藝術來源于生活,感受到學習美術的樂趣,有了樂趣也就有了學習的進步。這也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創造力。
2、建立適當的學生淘汰機制。在教學過程我發現有的學生確實不適合學習美術,缺乏最基本的美術素養,比如想象力、觀察力,這類學生學起來非常吃力;有的學生是抱著學特長課放松的心態進了特長班,學習目的不對;還有部分學生以為學了特長就很容易考上大學,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課成績做鋪墊,也很難考上大學,因此組建班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態度、專業與文化課功底,對于態度差、確實沒有美術基本素養的學生建議適當淘汰。
3、在做好學生專業輔導的同時,也要做學生的心理老師。培訓學校人多,一部分學生在培訓初期在跟其他同學的比較中,發現個人專業基礎薄弱,心里競爭壓力大,因此培訓初期要多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充分鼓勵、關心學生,讓學生快速適應培訓課程;部分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在進行專業培訓的同時,教師可加強專業和心理的輔導,讓每一個學生在培訓起跑線上的差距相對較小,這樣就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共同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