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培科學心得體會范文(精選3篇)
國培科學心得體會范文 篇1
俗語說得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禮。”正值霜月之時,我有幸參加了"國培計劃"農村小學科學骨干教師培訓學習。首先我要感謝領導給了我這樣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這次培訓收獲最大的是專家們對我思想上的沖擊。雖然只進行了短短的幾天時間,但我每天都如同一個初入學的小學生一樣,按時上課學習。可以說,每天的感覺都是幸福而又充實的,因為每一天都要面對不同風格的專家,每一天都能聽到不同類型的講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沖擊。
聽完了王桂平老師的講座《班級管理》之后,我的心似乎被什么東西扎了一下,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班級管理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班內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小到學生的紀律、衛生,大到學生的學習,同學之間的團結與合作,可見班級管理的重要性。可現在農村小學的班會課對于教師來說形同虛設,一般都是有事說事,沒事就上了語文、數學,從來沒有拿出過一節課或半天的時間規范紀律,搞好同學之間的團結,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也許這就是現在小學生自控能力差,班主任老師要寸步不離的緊盯學生,從而使老師們越來越無奈的原因吧。
王老師的課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全新的感受,都讓人耳目一新。授課教師幽默風趣的語言,平易近人的教學風范,令人高山仰止。他們“以學定教,關注學生促進發展”,“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的教學觀念給了我深深地震撼,他們課堂上那種渾然天成,對比鮮明的教學風格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認識到:一節好課,新在理念、巧在設計、贏在實踐、成在后續。一節好課,要做到兩個關注:一是:關注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和認知需求,關注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二是:關注科學:抓住科學的本質進行教學,注重思維方法的滲透,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推理、驗證的過程中有機會親歷科學探究過程。
這培訓學習,使我感到自己身上的壓力更大了,但也更堅定了一個信念,就是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將所學知識融化于教學當中,我會以一個課堂組織者的身份和一個學生的親歷伙伴的角色進入課堂,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的確,生活處處皆科學,相信本次培訓,一定會成為我今后學習和工作的指南針,使我能夠不斷的充實和完善自己,一起帶領學生在科學的殿堂里展翅飛翔。
國培科學心得體會范文 篇2
《散步》體現著濃濃親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這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并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課文,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啟發指導下,在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運用所學方法,繼續鞏固感受親情的要求。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的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因此,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小組討論、揣摩鑒賞從中對散文有初步的了解,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并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學們自由選擇課文內容(可以是一個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話,只要讀出感情),選擇幾名同學讀,其他同學點評,教師在此基礎上適當指導。(大屏幕顯示朗讀要求:朗讀時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調、語氣、語調、語速、停頓、重音等方面)
A、指導學生分析本文的朗讀基調:歡愉而深沉
B、“我”的語氣、語調應該怎樣把握?
例如在《散步》這一課中,學習本文通過細節描寫,展示人物感情是我設置的一個教學目標,這也是我選取的一個教學重點。《散步》中的第三自然段中的“太遲、太遲”“總算”“又”“熬”這幾個詞語要學生重點領會,強調要重讀,并要求反復地朗誦,以達到理解的程度。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的氣氛有些緊張,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學生在課堂上有很多老師聽課,導致了害怕的心理。在這一課中有很多的內容可以作為重點來講,主要是選取親情方面來延伸。在備課過程中,對《散步》這文本剖析得不夠透徹,文中的有些語句還是可以挖掘得更為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詞的深刻含義。
因選取的內容容量太大,一節的內容沒完成,應該在以后的課堂上把握好時間,以保證一堂課的完整性。
國培科學心得體會范文 篇3
11月24日——25日,我和童宗權老師,來到合肥醫科大的禮堂,聆聽了巢宗祺、鄭桂華、胡明道、程翔等幾位專家的課堂教學以及學術報告,感觸頗深。
專家們的課上得得心應手,學生們學得也是激情飛揚。課堂上,在專家們的輕輕撥動下,學生的思想的火花被點燃,語言的潛能被激發,同時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雖是展示課,卻依然實效。專家們的報告更是妙語連珠,精彩不斷。無論是上課還是報告,場上場下笑聲掌聲是一陣接著一陣,對此我不由地陷入深深的思考:作為老師,我們平時為何教得那么辛苦,學生學得也很努力,但效果甚微。其實,靜靜反思,就會發現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有很多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教學行為。如何提高課堂效率,聽了專家的授課講座,我獲得了以下啟示。
一、努力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快樂學習語文
在開課之前,幾位專家都花了一些時間與學生“拉關系”,特別是鄭桂華老師竟用了十多分鐘時間跟學生進行交流,學生敞開心扉,大膽想象,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與老師交流,學生一下子就感到面前的老師比平時給他們上課的老師要親切多了,消除了陌生感,營造了一種和諧寬松的氣氛,縮短了師生之間心的距離,為教學做好了心理鋪墊,學生們都渴望從老師身上得到什么,都希望和老師合作下去,這是一堂課成功的前提。
二、加強自身素養,練好內功,厚積薄發
幾位專家能輕松自如地駕馭課堂,帶領學生在語言的海洋里快樂地暢游,他們談吐妙趣橫生,像贊美詩一般,似清泉流水一樣,娓娓動聽,扣人心弦,把學生的心牢牢抓住。他們的語言條理清晰,富有啟發性,又充滿智慧,適時地點撥,恰當地引領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困頓之時茅塞頓開。我想他們具備了這么強的素養,體現了他們對教師這個職業的熱愛,也是對國語的熱愛,更是對學生的熱愛。同樣是一名語文教師的我,今后要加強自身的素養,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博覽群書,兼容并包;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培養自己的專業技能,這樣才能厚積薄發,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三、備課細致入微,背各種可能
從教十幾年,我一直自認為教書算認真的,尤其是備課,讀課文,看教參……但聽了專家的話才明白,我心中唯獨沒有學生,不知道學生需要什么,用什么方法使他們更易接受。我所備的其實其實想在課堂上展示一下罷了。我想以后我會努力挖掘文本中最核心的價值,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更要在學生身上下功夫:思考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多數學生的需要,了解有能力的學生怎樣提高,吃不了的學生怎樣補缺。努力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四、上課舉重若輕,放手課堂
以前,我每上一篇文章,總是力求“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面面俱到,總是要精講細講,生怕哪里講漏了,學生不知道;生怕哪個知識點考到了,學生不得分。課堂上,老師說了又說,學生記了又記,一節課下來,和學生很少互動。上過的課文,學生是一頭霧水,似懂非懂。這樣的課堂看似充實,實則無效。專家說基礎教育的根本在于成就學生,而不是展示自己。所以,我一定要嘗試在課堂上蹲下身來和孩子們交談,把課堂交給學生,而我僅僅是個引領人。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表現自己,并愛上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