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會教學集訓心得體會(精選3篇)
四會教學集訓心得體會 篇1
20xx年11月10日,我和同事到四會周開泉小學 聽課。 在短短的半天時間里,此次聽課收獲很大,受益匪淺,不僅讓我領略到了各位出類拔萃的數學教師的講學風采,也讓我從中發覺到了在課堂教學方面自身的淺薄與不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努力上好每一節課,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下面我談談自己的體會。
第一、教師善于創設情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境,目標明確,能為教學服務。例如:陳思華老師上的《圓的初步認識》,陳老師首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圖片讓學生說說有什么發現?然后讓學生再舉一些這樣的例子,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學習經驗,為課堂學習做準備。接著又讓學生利用生活中常見物品作為工具來畫圓。提高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求知欲,進而促進其思維。教師創設的情境要真正為教學服務,如果只是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種假的教學情境。
在這 幾節課里,上課的老師都能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問等心理特點,并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創設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教《路程、時間與速度》一課的張老師,就是抓住了小學生喜歡小動物的年齡特點,創設 “猜動物”的情境。讓學生滿懷熱情地投入學習。老師是教學的引路人,不斷地揭示知識的新矛盾,讓學生用數學思想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他們在質疑中思考,在思考中學到知識。
第二 教師所創設的師生互動環節引人入勝,氛圍融洽。在數學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把枯燥、呆板的課堂教學改變了,從而也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了孩子的求知欲。尤其是在聽課過程中,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這些數學教師教學方法的與眾不同,我感受到老師和學生之間是如此的默契??看到每個老師都精心的設計每一堂課,從板書、圖片、內容,那種工作態度與熱情都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在他們的課堂上很少有見到不學習的孩子,因為他們都深深地被老師的課所吸引著。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學習他們的優秀經驗,讓自己的課堂也活躍起來,真正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充分讓學生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從而切實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也充分體現了“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
第三 教學課件制作精良,充分發揮了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本次參加賽課的教師所制作的課件大部分都是用幻燈片制作的,無論從課題材料的搜集上還是從視聽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創意,如花似錦,引人入勝,而且大多數都引用了視頻型的文件,既形象又生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得牢固掌握。
每堂課細細的聽下來后,感覺每位授課教師都煞費苦心的作了周密而細致的準備,所以每堂課都有很閃光的亮點供我們參考、學習、借鑒,當然有比較就會有鑒別。所以我會把其中的精華加以吸取,嘗試運用到以后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來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通過本次學習,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做為一名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利用新課改理念指導自己, 知識展示自我的平臺。 總之,平時一定要多學習新課改理念,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授課能力,多聽同任教師的課,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爭取在以后的教學中取得好成績。
四會教學集訓心得體會 篇2
19xx年, 聯合國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了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在新型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我院黨委緊跟教育發展步伐,針對我院學生教育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與人溝通”的“四會”人才培養目標。
一年來,在學院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全院上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學習“四會”的熱潮,李院長也多次在學生大會上強調學習“四會”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新學期學生干部大會上提出,作為一名學生干部,更應該要以“四會”為目標,在工作中腳踏實地的踐行“四會”教育,從而做一名合格的學生干部。
學習“四會”以來,心得體會頗多,我也深深地體會到“四會”教育的正確性、前瞻性。比如說,學會學習,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學習乃為第一要務。學習是責任,對自己、對家庭、對學院、對社會的一種責任,在每天的學習中,我們應該從高中的那種學習模式中脫離出來,盡快適應我院專業性強的學習節奏,從被動學習化為主動學習,平時要善于思考,不斷改進學習方法,持之以恒地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在學好專業課的同時,努力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一名學生干部,更應該要嚴格要求自己,在學習上給同學們樹以楷模。
我們身邊就有這些先進典型,蘇默起,09級輪機學生,在李院長的指導幫助下創立了英語協會,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與人溝通,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我們應該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作為一名學生干部,在工作中我們要投入自己的真感情,學生會本來就是一個好的學生組織,是大學生提高能力尋找快樂的地方,不能被一些勢力代替,必須加強學生會自身建設,樹立學生會良好形象,要特別加強學生會的服務與管理職能,我們應該努力工作,努力學習,做好學院管理的橋梁、老師教學的紐帶、學生的摯友,努力讓學生會真正的成為同學們廣泛認可的自己的組織。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會繼續在“學會做、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與人溝通”理念的熏陶下,腳踏實地,秉承“認真執著,自強不息”的校訓,加快學生會的正規化建設,積極穩步地開展各項工作,讓自己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學生干部。
四會教學集訓心得體會 篇3
通過學習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認真思考教育信息化的意義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變革與創新”,文中提出、并倡導“信息技術要與教育深度融合”,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責任重大,使命神圣,同時也感覺到隊自己以后的教育工作有多了新得機遇和挑戰,我對此有幾點體會。
一、對新的學校教育結構的理解
從“課堂教學”到“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的學校教育結構的根本轉變。
(一)、課堂教學結構發生變化,《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中指出課堂教學結構就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這四個要素,教學媒體要由原來的輔助教師突破重點、難點的形象化教學工具,轉變為既是輔助教的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協作交流工具與情感體驗與內化的工具。
(二)、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過程,不能只是停留在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的較低層面上,而必須在運用技術改善“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基礎上。
(三)“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構建出新型的‘主導—主體相結合’。
(四)、從全新的教學理念和做法出發,做到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
二、我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幾點理解
(一)、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使學生由知識灌輸的對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情感體驗與培育的主體,情感成為教育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教師必須重視情感教育,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開發利用情感因素,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學生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
(二)、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知識更全年面,教學技能更高,視野更廣闊,挑戰了教師對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
教師更多的角色是管理者和引導者,教師能將信息技術很自然融入課堂,讓知識和信息技術成為一個整體,形成全新的教學時空。
(三)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必須把信息技術的切入點找好,畢竟信息技術是要服務于課堂教學,更準確的說是服務于學生,什么時候應用,什么時候合理、合法利用信息技術融入師生探索之中,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課堂潛能和創造力,這必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一條重要出路。
(四)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是課堂教育的一場變革,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教師是課堂教學組織者、管理者、引導者,改革對于我們來說,義不容辭,責任重大,盡管改革的路途肯定是既充滿挑戰又艱巨,到底要如何走?怎樣走?都需要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實踐——反思——再實踐,但我想高峰永遠留給那些不斷攀登的人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我想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能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讓我的課堂放飛孩子們多彩夢想,這便是我的教育夢。